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的由来和过节日的活动等是什么?

作者&投稿:达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这几个传统节日的确是按照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春节,也就是我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旧历年新年的第一天。在这天北方人民会吃饺子,南方人民吃汤圆,放鞭炮,贴春联,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
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春节以后的第15天,这天的风俗有吃元宵,放花灯。
端午节,是指农历五月初四,是为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建立的节日,主要是吃粽子,在南方一般还有赛龙舟,扔粽子到江里等节日纪念活动。
中秋节,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因为7、8、9三个月为秋天,而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天最中间的日子,所以叫中秋节,这天的风俗就是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初九,现在也被定义为老年节,这天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描写这个节日最有名的就是那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按顺序排: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1、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2、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3、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以及赏月的习俗。
  4、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1、春节:
由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活动: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2、端午节:
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活动:龙舟竞渡、凤舟、写符念咒
3、重阳节:
由来: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活动:古人的山岳崇拜、登高“辞青”、吃重阳糕
4、中秋节:
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活动: 中秋祭月、文人赏月、 民间拜月、月光马儿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 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3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4、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元旦、春节、清明、端午、重阳有什么习俗?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除夕 端午节 清明节的时间顺序
按先后顺序依次是: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

中秋节 端午节 重阳节 除夕 元宵节的排列顺序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一,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春节,元宵节,乞巧节,端午节,重阳节分别是几月几日
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扫尘、守岁、贴春联、放爆竹、拜年。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香囊。4.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人们穿针乞巧、观赏喜蛛闹冲应巧、投针取巧。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人们赏...

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分别是几月几日?
这些节日的日期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信仰、祭祀、天文、地理、物候、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怎么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2、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

重阳节七夕除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农历算: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及风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1、春节 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节时,全家大...

将春节、重阳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按时间的先后...
顺序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春分后15天,一般在阳历4月份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元宵节,除夕,端午节,排序
按照时间从前到后的排列顺序是: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东阿县17199893968: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由来 -
包磊舒必: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春节由来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

东阿县17199893968: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食品.越短越好 -
包磊舒必: 春节:是庆祝一年之处,吃饺子.中秋节:是庆祝阖家团圆,吃月饼.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吃粽子.清明节:是拜祭祖先.重阳节:是老人家,登高.

东阿县17199893968: 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
包磊舒必:[答案]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

东阿县17199893968: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神话传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
包磊舒必: 1.传说怪兽“年”365天出现一次,为聚众与之战斗,每年这时聚一次,传成春节了. 2.汉文帝为纪念平叛“诸吕之乱”,庆祝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晋文公纪念介子推定的鬼节. 4.纪念屈原而来. 5.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6.始于唐初,胜于宋,明清才成为民间重要节日. 7.古人定九为阳数,两九相遇:九九重阳.易经最早提及重阳.

东阿县17199893968: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要抄袭,要原创 -
包磊舒必: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

东阿县17199893968: 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来历和故事
包磊舒必: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

东阿县17199893968: 8个传统节日的由来是什么? -
包磊舒必: 春节的由来:相传在远古时候,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年”的威胁.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很多年后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在冬天人们...

东阿县17199893968: 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 -
包磊舒必: (一)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二)元宵祭...

东阿县17199893968: 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有哪些? -
包磊舒必: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风俗:办年货、扫尘...

东阿县17199893968: 中国民俗节日知识求<br/>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的
包磊舒必: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