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作者&投稿:颛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因为那些人中有不愿意回到祖国,享受着荣华富贵的,还有生老病死在美国的,其他的基本上是愿意回来的。这其中就有着很多的名人比如詹天佑、唐国安、唐绍仪等等。

一部人学习太差被退回来了,另外一部分人因病客死他乡。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回来。学成归国的只有94人。他们都是提前被召回来的。

因为当时交通并不是非常方便,并且有些孩子留在了外国。所以说只回来了94人。


筷子是谁发明的?
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

文言文24讲节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

筷子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筷子有多少年历史,是谁发明的?

“筷子”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

栖霞市13928173669: 请教晚清留学美国幼童出了哪些名人?谢谢!
长沙狄肾康: 在香山人容闳——第一个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中国人的大力推动下,在洋务派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下,从1872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了10——16岁的幼童...

栖霞市13928173669: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
长沙狄肾康: 社会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的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外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差距,然后想着要自强,于是就将一部分的富家子弟送去了留学.后来在留学还没有彻底结束的时候就被召回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通过留学学习到了真知识,比如给詹天佑....

栖霞市13928173669: 晚清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历史背景? -
长沙狄肾康: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1871年8月5日,先由曾国藩李鸿章...

栖霞市13928173669: 清政府幼童留美问题的主要冲突及实质 -
长沙狄肾康: 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的用意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 中西文化的尖锐冲突,必然在幼童留美这一举措上爆发出来.这是导致清政府中途召回全部留美幼童实质性原因,而各方关于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不同动机也是导致后来这些幼童被中途撤回这一历史遗憾的重要因素之一.

栖霞市13928173669: 为什么清朝留美儿童成才率那么高 -
长沙狄肾康:因为选拨出来的这些儿童都是特意选拔出来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孩子,经过西方的教育之后,很多人回国后成为了国家的人才.

栖霞市13928173669: 介绍幼童中3 - 4留美学生的成就 -
长沙狄肾康: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以下是其中几位.詹天佑(英语:...

栖霞市13928173669: 在1872年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中,詹天佑是站在哪排 -
长沙狄肾康: 1、1872年首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中,詹天佑是站在第一排的第二个. 2、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爱国革新思想家容闳条陈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革新社会,获准后赴香港,港招考幼童一百二十名.兴洪夫妇经挚友谭伯(广州香山人,往来澳门经商)劝说,决定送子(即詹天佑)报考幼童出洋.考取幼童出洋,随容闳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预备班,从陈兰斌习汉文,从容闳习英文.1872年,与蔡绍基、梁敦彦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栖霞市13928173669: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 -
长沙狄肾康: 留学生之父:容闳 被后人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早年留学海外,成为最早系统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并获得正式学位的东方人.归国后访查太平天国,上书建言七策;投身洋务运动,购买“制器之器”;参与变法维新,当选中国国会会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