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科举制度

作者&投稿:满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存在,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也起着非常矛盾的作用。正如王炳照先生在《科举制度漫话》中所提到的那样,科举考试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和调动地方及个人积极性的关系,但助长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心理,以致产生钻营舞弊的恶习;科举考试将读书、应试、做官联系起来,使培养人才和选拔、任用人才结合起来,但导致了科举控制教育,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考试克服了单纯以品行、门第取人的偏向,但未能真正实现以知识能力取人,反而走向死读书、背教条、务抄袭的死胡同;科举考试建立了统一的内容、标准、程序、步骤,但滋长了形式化、教条化、呆板僵死的流弊。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禅让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便于选人,促进教育事业,有利文化繁荣,有利于统治、国家机构的活力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全是手机写的。



孩子一样退休来咯过敏搜狗您明明明明hill家里好会哈更1

(2017·江汉)“ _____ 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 , 材料中“ _____ ”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对实行八股取士的抨击。


试比较中国传统的科举制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一�从技术层面看科举:一部有效而稳定的文官机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竞争”无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功制与“奴官”(如近东的所谓马木路克制)制相比,都要合理得多。而科举废除后,我国军阀时代与后来的官制也未见得优于、甚至常常...

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以往的一些学人由于重在科举制本身的研究,或兼及与文学的关系,但并未对科举的文化意义作足够的理解和拓展,而往往出现许多偏狭的认识。科举文化包容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文化属性,并由此对文学产生影响,而于林林总总的士人精神存在与文学现象中得以表见。所谓科举文化的内在属性,指的是科举考试内容具备了儒学的与文学的...

科举制如何建立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对科举制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跌宕起伏,而在临近废科举一个世纪的时候,我们对废科举的影响应该比20世纪初看得更为清晰。而且,对彻底废止一个延续1300年且影响重大的科举制,即使是现在,也还不能完全看清楚,或许再过100年,人们对废科举的认识,要比今天更为明晰全面。 作为一种...

唐朝的科举制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ankun55 2009-02-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

你认为高考与科举制有何异同?
异: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目...

封建科举制度具体都是些什么`
3.“科举制度”能选拔出人才吗? “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考试”,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各方面的,靠几科考试是不可能选出真正的人才,这是简单的逻辑问题。古代用吟诗赋词好坏来选行政官员不就是很荒唐的吗?今天一个研究古汉语的专家学者有何必要一定会外语呢?普遍意义上的“好官员”首要的是道德高尚,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变迁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演变的?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影响?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科举制度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5、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作用:(早期,隋唐时期)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1) 抑制了门阀士族; 2)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5)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消极作用:(晚期,明清时期) 1) 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 2)严...

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⑵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⑶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

胶州市18570274305: 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怎么答? -
穆物替他:[答案] 科举制一方面压制了学子的兴趣,但另一方面,他体现了公平,是当时最有权威的测试,也使得平民有了当官的机会,是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使中国有贵族统治阶级变为地主(庶族)统治阶级,总之,科举制出现问题是宋以后的事情,在当时还是有...

胶州市18570274305: 科举制度的评价 -
穆物替他:[答案] 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 相对于世袭、察举、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

胶州市18570274305: 从哪些方面了解,评价科举制 -
穆物替他: (一)积极作用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二)消极作用1、用科名羁糜人才,统治人民思想.2、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思想.3、 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4、科举仅存“进士”一科,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胶州市18570274305: 科举制度是什么制度,我们如何去评价它 -
穆物替他:[答案]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的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

胶州市18570274305: 如何看待古代科举制度 -
穆物替他: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维普网总第613期 热点关注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王晓咪 (内乡县衙博物馆,河南省446)735 摘要: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读书人参加人才...

胶州市18570274305: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从正反两面来评价 -
穆物替他:[答案] 积极: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

胶州市18570274305: 你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
穆物替他: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胶州市18570274305: 对古代科举制度的看法300字左右我只有189邮箱 -
穆物替他:[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对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明清时八股文的盛行彻底僵化了科举制度的功能.

胶州市18570274305: 评价科举制度 -
穆物替他:[答案] 1:打破仕族垄断,为中央提供了人才来源 2:使得庶族兴起,庶族人士更多参与政治 3:促进教育的发展 4:促进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诗歌的发展 5: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僵化,使得读书人限于四书五经的范畴,僵化人们的思想,使人民为追求功...

胶州市18570274305: 如何看待科举制这种文化现象古代和现代的角度 -
穆物替他:[答案] 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唐朝将科举制加以完善,在唐玄宗时成为定制.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科举制创立前,朝廷选拔人才是看出身,出身贵族的就可以做官,这样使得许多出身不太好的但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并且朝廷官员的素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