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合纵多次未能灭秦,为何五国合纵一次齐国便被灭了呢?

作者&投稿:淳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联合起来都没有把秦国灭了,为何其它五国联合起来就把齐国灭了呢?~

我觉得这是因为六国联合攻秦,看似齐心协力,但是其实各有打算。所以联盟的内部是有一定的分歧的,人人都不想出力。等到对秦国出兵的时候,仅仅只有魏国,赵国,韩国派遣了兵马。而楚国,齐国,燕国兵马一个都没动。所以秦国能够抵抗这种所谓的六国联盟的制裁。但是齐国由于长时间的强硬外交,以及多次想要吞并其他国家,所以剩余五国对于它已经比较的仇视,等到齐国内乱严重,被逃出国的孟尝君联合五国一起灭亡了齐国。

齐国之所以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还是很大的源于,外交的失败。在联合攻秦的时候,没有派兵增援相反还介入燕国的内斗,妄图覆灭燕国,所以这件事之后,六国联盟分崩离析,而且齐国也在其余五国面前丢失了信用。这就使得五国对于齐国十分的防备。

还有就是齐国的齐宣王仅仅只是任人唯亲,不重视人才,之看重自己的宗族成员。而孟尝君作为宗族一员,不赞成齐宣王的这种做法,相反他大肆的招揽人才,使得他在民间的威望更甚齐宣王,所以也就引起了别人的忌惮。逼得他逃离齐国,最后选择联合已经和齐国结怨的五国,一起灭亡了齐国。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国家领导人的大局意识,还有就是国家对于人才的招揽以及待遇。齐国之所以会走向灭亡,就是因为这两点他都没有具备。

公元前285年,燕国王宫,燕昭王单独召见乐毅。“寡人改革已经十年,如今我国已经兵强马壮,我想伐齐,爱卿可有对策?”“齐国原本就有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如果以我一国之力不可能单独打败齐国。”“爱卿可有对策?”如果大王一定要攻打它,我们可以联合赵国、楚国、魏国以及秦国一起。”“甚好,爱卿可否前往赵国结盟?”乐毅领了燕昭王的任命,作为使臣前往赵国。
(一)齐闵王惹众怒
公元前287年,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双方僵持不下,这时候齐闵王做了件特别不地道的事情,齐军转头撇下联军独自去攻打宋国,在公元前286年攻灭宋国,独吞了宋国的领地。
这个举动就好比吃鸡里约队友们好了一起攻秦国守着的楼,结果队友们都在攻楼的时候,齐国这哥们跑一边的房子里去捡装备,结果队友们团灭,你说恼火不恼火?

放鸽子其实事小,那个年代合纵连横的大家都干过这种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齐国独吞并了宋国这块肥肉,当时宋国是天下的经济中心,尤其是陶邑,济水、荷水在此地交汇,顺济水而上可以到达秦和三晋,顺济水而下达到齐国境内,通过荷水可到达楚国,可以说是当时最重要的货品流通要道。

古代没有铁路飞机高速公路,陆地运输依靠人拉马驮运力低且不说,路途遥远而且凶险,而且耗费也大,因为运输的人自己就要吃喝,而河运速度快消耗小在古代无疑是最优的选择,但你的货物要从陶邑路过,交个过路费吧,与现在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是一个道理,河运税收之丰厚,直到清朝末期都还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陶邑这个地方不仅齐闵王喜欢,全天下人都喜欢,尤其是当时秦国的相国魏冉。

(二)乐毅的大胃口
齐国的地理位置东边靠海,另外三面连接燕赵魏楚,此时齐国主力驻扎在刚攻灭的宋国,在乐毅的构想中,燕国如果联合赵、魏、楚三国从三个方向夹击齐国,定能让齐国首尾不能相顾,则攻齐大业可成。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攻齐攻到什么程度?
其实所谓的合纵并不是全针对秦国,而是谁强就合纵打谁,战国时期精彩纷呈的合纵连横,目的都是为了让七国之间保持战略的平衡,并不是要真的灭了谁。
比如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主导的齐魏赵合纵攻秦,就很顺利得攻入了函谷关,但是并没有继续前进灭秦,在秦国割地后双方罢兵。再比如公元前287年的五国合纵攻秦更像一种战略威胁,双方并没有真正的交锋,秦国取消帝制,割地求和后双方罢兵。由此可见合纵只要让各国之间互相战略平衡即可,不是真的要打得你死我活。
齐国当时刚刚吞并了宋国,拿下了天下最富有的陶邑,实力大增,如果齐闵王这么发展下去,战国东西两强的格局必然变成一家独大,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此时燕国合纵攻齐是最好的时机。

燕昭王的本意只要给齐国一点教训割点地就算报了仇,但乐毅有更大的胃口,用灭齐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从后面燕军孤军深入齐境时,各方震惊的表现来看,这个计划乐毅并没向任何人透露。
(三)乐毅使赵
公元前285年在燕王宫对话后,乐毅领了燕昭王的命,做为使臣回到了赵国,十年了,终于回来了,故国依旧,故人却已不在。
当时赵国国相就是沙丘之乱中发迹的李兑,赵成死后,他成了赵国说一不二的权臣,他一直以来的策略都是与秦国对抗,这与十年前的清洗“主父派”有很大的关系,赵武灵王在位时与秦国修好,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楼缓进入秦国致力于秦赵的友好事业,最后做到了秦国国相。从策略上来说有可能是赵武灵王想麻痹秦国,为他发动突然袭击做准备,但无论如何赵武灵王在位时与秦国表面上起码是友好的。
李兑掌权之后派人到秦国,劝说秦昭襄王罢免了楼缓的相国,楼缓有苦说不出,有家不能回,从此对赵国怀恨在心,蓄意破坏秦赵关系,可以说李兑抗秦的策略与楼缓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就是齐闵王开给他的一张支票,齐闵王曾经向李兑许诺,攻下宋国后,将陶邑送给李兑,条件时赵国不能攻打齐国,李兑做到了,结果支票成了空头支票,李兑有苦说不出。
而赵国朝廷内部也分裂成了两派,以大将韩徐为为主的抗齐派在近些年也有了抬头的趋势,在公元前287年,赵国以赵梁为将进攻齐国,公元前286年,韩徐为领兵进攻齐国,在乐毅使赵之前,赵国的策略已经渐渐由西方转向东方。
乐毅到达赵国后,先去拜访了赵国的抗齐派官员,目标一致,一拍即合,在乐毅面见赵惠文王之前抗齐派就已经把风吹得差不多了。
面见赵惠文王异常顺利,燕昭王派往魏国的使者也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史记》载“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使赵的一个额外收获就是赵惠文王派人说服了秦国参加合纵出兵伐齐,秦国的此次参战更多是出于魏相魏冉的私心,从秦军济西之战后的动向以及战后魏冉获得陶邑封地这件事情就很清楚了,同时秦国顺带手把韩国也给带上了。
出乎乐毅意料的是楚国拒绝参加此次合纵,其实很好理解,楚国常年被秦国欺负,各种被套路,智商被碾压还打不过,如果要颁发一个战国最悲催君王奖,楚怀王是有一号的,可以说楚国常年生活在秦国的阴影中。如果有一个强齐能够与秦国对抗,这样自己的战略压力会小很多,如果变成秦国独大,那么楚国必定是秦国攻略的重点对象。

(四)决战来临
燕昭王倾全国之力,组织了国内所有能用的军队交给乐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世战神韩信领兵在外就敢与刘邦谈条件,可见燕昭王对乐毅的信任,同时秦、赵、魏、韩也出兵,由乐毅统一指挥,在赵国境内集结完毕,向齐国西边的前哨进发。
关于联军组成伐齐的时间,通常认为是在公元前284年,但《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二十二年,蒙武伐齐。”《史记·田仲敬完世家》中对这一年秦攻齐的事情也做了记载,“三十九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
而齐闵王见联军攻来,立刻组织齐国所有的有生力量迎击联军,联军通过山东高唐后在济水河西岸与齐军主力遭遇,双方将在此地展开决战,乐毅也将迎来自己此生的巅峰之作。
(五)合纵的忧伤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入齐国,在济水河西岸与齐军主力遭遇,一场决定战国结局的战役即将展开,但主帅乐毅愁眉不展。
齐国的主帅是触子,副将是达子,触子的应对方法就是一个,拖!率领齐军与五国联军在济西对峙,绝不主动出击,因为他明白合纵真正的内涵。
燕昭王誓要复仇齐国,倾尽全国之力伐齐,但其他四国就没有这么强烈的作战意愿了,前面说过合纵就是为了保持战略平衡,组成联军也就是为了让被合纵对象服个软,大家达到威胁目的就行,谁都不会真的太卖力去打,况且秦赵也拿到了齐国的地盘就算是得到了便宜,像三年前公元前287年的合纵攻秦各国都各怀心思,谁都不进兵,最后秦国取消帝号,各国后勤消耗得差不多就撤了。

(六)后勤保障
五国联军的后勤保障显然也不如齐军,秦国在今天陕西、魏国韩国都在今天的河南地区,以当时的运输条件从这些地方运输后勤物资到山东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不环保也不经济的,路途中间的损耗、运粮队伍自己还要消耗粮食,最后运到前线不会剩下多少,五国联军的后勤保障是要依靠紧邻济西战区的燕赵两国提供,而且所谓后勤不光是粮食,还有服装、马匹、武器装备、医疗药物等各个方面。
拿粮食供应来说,燕国所处的地带气候寒冷,那时候没有大棚种植技术,不可能一年四季都产粮,燕国虽取得了辽东之地,但粮食产量相较气候温暖的中原地区要低得多,燕国用数量换取质量,扩大生产面积获得产量的提升。
另外一点,合纵攻齐期间粮食的供应不光是给军队,还有国内的内需,这次合纵燕国出动了全国的青壮力,青壮年都上前线打仗,国内的粮食生产要依靠留下的老幼妇孺,以老幼妇孺的生产力粮食是肯定要大量减产的,内需的不足就要依靠国家储备粮来填补。为了这次合纵可以说燕昭王拿出了执政三十年的储备,对燕昭王来说这是一把豪赌。
而赵国又能有多少余粮来供给联军,用近些年比较流行的观点来说明一个问题,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万大军与秦国对峙五个月,赵国后勤保障消耗不起,不得不换掉廉颇,让赵括与秦军进行决战,由此可以看出赵国的后勤,能够给四十万军队维持四到五个月的时间
齐国有多少军队史籍中没有记载,但齐闵王这次出动了全国青壮年是可以确定的,从《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中苏秦给齐宣王算的一笔账中可以知道光齐国国都临淄可动用的青壮年就有二十万,虽然可能有所夸张,但齐国集全国之力拼凑三十万人的军队在济西不成问题。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从双方对峙来看,联军的兵力应是与齐国相当,也就说燕赵两国要承担将近三十万人的军需供给,这对燕赵这两个产粮本就不多的国家来说,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从双方驻扎的位置来看,齐国占据着济水河道,通过济水后勤物资可以很快捷的运到齐军驻地,而联军的位置则要差的多,要依靠陆地运输,陆地运输的损耗和困难是要远远大于河运的,只要不主动出击而消耗联军,齐军占据天时地利。
而对乐毅来说,联军必须打一个“快”字,在齐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快速推进。但是楚国没有参加合纵让乐毅的攻齐策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也让齐闵王有了一丝喘息之机,没有了南面的威胁,他可以抽调在宋国的齐军主力北上,再在齐国境内组织青壮年来到济西前线,就这样双方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齐军坚守不出,乐毅很无奈,强攻是不可能强攻的,这辈子都没办法强攻,他也清楚自己的后勤还能支撑多久,难道攻齐就要这样不了了之?乐毅整日愁眉不展。
(七)人和
如果齐军按照主帅触子的策略坚决执行下去,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齐闵王服个软,再吐一点宋国无关痛痒的地方出来,这次合纵也就不了了之,对齐国来说不伤筋不动骨,虽然乐毅有雄心要灭齐,但如果联军撤去,单凭燕国一国之兵力不可能吃掉军备齐整的齐军。齐军虽占据天时地利,但是唯独少了一样,人和。
连续的胜利让齐闵王膨胀,自大且自负,傲娇的齐闵王要的是一战击溃联军,让六国从此俯首,所以才会在济西倾全国之力,触子的策略与他心中的雄心壮志显然是相违背的,于是齐闵王做出了他这一生最失误的决策。
(八)将帅失和
齐军大营,高级军事会议,主持人,齐闵王,参会人,触子、达子等高级将领。
“大军为何停滞不前?”齐闵王问到。
“我军占据天时地利,联军组建在外时间已经超过一年有余,其兵思归,而我军在本国作战,此为天时,我军占据济水河道,军需供给便捷,此为地利,占据天时地利,只需消耗联军,其必然不战而退”
“住口,胆小鬼,我军军容正盛,应出击全歼联军。”
“大王,纵观五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心不齐,况且军需供给依靠燕赵,以燕赵目前国力再供给大军不会超过半年。”
“半年?岂不让天下人嘲笑我当了半年的缩头乌龟?我军当主动出击歼灭联军!”
“大王,万万不可,一旦有失,动摇我国国本,则我国危矣。”
“寡人自即位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要让联军看看寡人的厉害。你如果不出兵与联军决战,我就灭了你的族,挖了你祖坟。”

触子无言,默默领命,但心中愤愤不平。
触子下令,齐军整装,向乐毅下了战书,准备与联军展开决战。
战书送到乐毅手中,此时乐毅已经知道了齐军高级军事会议上将帅失和的情况,原本在乐毅脸上的愁容终于舒展开了,传令全军,“吃饱喝足,准备与齐军决战。”
济水河滚滚东流,当夜,乐毅一夜无眠,一场决定战国结局的大战就要展开。

对秦国的时候,各有异心,对付齐国就是齐心协力。

要说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很多个国家一起合伙起来征讨的,就是秦国和齐国这两个比较强的国家,但是征讨结果却一点都不一样,六国征讨秦国,虽然一开始占到了一点好处,但是最终秦灭六国一统江山,而齐国被五国围殴就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大国风采,最终灭亡,导致这个落差的原因是因为联合国家的密切程度。


征讨秦国,而秦国本就处于荒漠比较多的西北处,这里的人民风是非常的彪悍的,因为从小缺衣断食,都是国家支撑着他们的生存,所以军队招募的时候,大家纷纷投军,并且秦国的内部是团结一心的,都是想着把国家搞得富强起来,这样一来一致对外,并且六国都是有着各自的私心,并不想把全部的兵力投入到征讨之中。

但是齐国不一样了,齐国地处平原地带,一马平川,土地富饶,本来百姓就是吃饱喝足安居乐业的,你叫他们去打仗参军,肯定是不怎么愿意的,并且当时齐国内部有着分化斗争,不像秦国一样团结一致,而且这次五国攻齐,就是不希望齐国变得强大。

两次攻击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跟进攻国家的合作关系有关,也和秦国、齐国的内部环境有关,要是齐国也像秦国一样易守难攻,自然可以阻挡,但是一马平川加上内部分化,百姓和军队不支持,当然得不到想要的好结果。



因为秦国齐国局势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合纵可灭齐国,不可灭秦,还没被重创的两个国家,国力其实是差不多的。

春秋战国,诸侯争锋,因为我们看历史,所以知道最后的结果是秦国赢了,虽然在此期间饱受磨难,甚至多次被其他国家针对,但是最后仍旧用出色的外交手段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化解了很多次危机,最终达成一统。

前期两国被称为东西两帝国,秦国位于西,齐国位于东,秦国邻山脉,齐国靠海河,秦国民风彪悍,士卒多不惧死;齐国富饶强大,士皆聪慧多谋,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国力几乎相似,单独对上其他国家是稳胜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强大,所以就经常被其他国家给针对,有两个国家被针对时 有过不同的表现,总体而言秦国表现极为出色,而齐国却不堪如人意。

六国合纵攻秦,秦朝用比较擅长外交的人员分散去各个国家逐一击破,对那些贪婪的官员许之重利,对那些清高的官员,许之重礼,拉拢一部分国家,然后再去打击另一部分国家,再加上秦国地理位置原因不好攻打,所以久而久之,诸侯各国就散了。

五国攻齐,齐闵王是一个极好面子的人,他也喜欢侵占别国土地,于是灭掉了宋国,拿下了陶邑这一下惹了众怒,因为陶邑这个地方非常的富饶,你齐国本来已经是富得流油了,再拿这些岂不是要实力大增,所以五国合纵联手灭齐,齐国一片沃土,骑兵飞驰,阻拦物甚少,再加上齐闵王好面子不肯服软,所以齐国一次被重创。



主要是地理位置差异,齐国在中原,六国进攻就是腹背受敌。而秦本身就是不毛之地,易守难攻。

因为对抗秦国时,几个国家并非是完全互相相信的,因此他们的结盟是不牢靠的,但攻打齐国时,几个国家利益相同,所以才能一举歼灭。

这是因为面对秦国的时候,六国心思各异,都想多分一杯羹,但面对齐国的时候,五国上下一心。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函谷关位于黄河南岸,它是关东各国进入关中平原地形上的必经之地,与此同时魏国河西郡的丢失,从黄土高原,南进关中平原的战略跳板已经丢失;关中西部的秦岭、巴蜀天险更掌握秦国手中,这也让一盘散沙的六国,无法完成入川北进的战略迂回。所以函谷关就是秦国最直接的命门所在。破关入咸阳,进而灭秦,就是上...

战国后期,秦国已经一家独大,六国为什么还不合力灭秦?
此三战以后,六国根本无力抗秦,合纵也是徒劳 这三场战斗以后,山东六国已经无力抵抗秦国。这一点,从地域上就能够看出,占据了整个中原半壁江山的秦国,在制度上占有优势的秦国,山东六国如何抵抗,又如何能够抵抗呢?有人说邯郸之战的胜利能证明一切。邯郸之战,秦国失败,我并不否认,但是邯郸之战距离...

为什么秦可以统一六国,而六国却不可以灭秦如题 谢谢了
应该辩证分析。 这应该是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的句子。 首先,秦能够灭六国,这是历史赋予秦国的重任,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诸因素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非像贾谊所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当然,六国被灭亡与六国不团结有关; 其次,秦灭亡是因为秦的暴政,苛捐杂税,严刑峻法,民不聊生。...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但是一旦走草原那条线路,就不能保证这些大国的军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了。这种合作关系本来就是不牢固的,谁也不想出现不可控制的事情,因此函谷关是最优的选择。也是因为这几个原因,六国紧盯着函谷关不放,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军早早地在函谷关做了部署,将这六国打得落花流水。

赵武灵王有可能灭掉秦国吗?
3、赵武灵王为何无法灭掉秦国 以上计划失败了,在以上基础上那么我们不妨再来个假设,假设赵武灵王采用合纵攻秦的方式来实行此战略目标那么赵国能实现吗?就是赵武灵王亲率赵国军队绕道函谷关,联军陈兵函谷关外。 那么这就得讲到外交方面的态势,倘若赵武灵王不能以赵国一国之力而灭秦的话那么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使用...

庞涓的六国会盟和苏秦的合纵,有什么不同
庞涓的六国会盟的目的是灭秦,苏秦六国合纵名义上是灭秦其实质是扶燕灭齐(见纵横家书简)。另外,庞涓六国会盟灭秦是小说虚构情节,苏秦六国合纵是真实历史事件。

“合纵”,“连横”分别是什么意思?
所以,谋士们游说的合纵和连横策略对每个国家都有极大的诱惑性,不论哪个策略成功实施,他们都可以保存实力,获取利益,得到发展。但是世事无常,天下没有完美获的利益,相互永久和平的战国时不可能存在的。不论是合纵还是连横,各国想要的都是理想状态。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假想:若先灭秦,魏国则天下独大,赵、韩之君则更为感受被吞并的压力,楚国,齐国仍为区域大国,势必不想练赵、韩这样与魏国之间的缓冲国也被魏国所得,可能会发生齐、楚拉着赵、韩、燕等合纵攻魏,此时魏国与赵、韩国境犬牙交错,东齐、南楚、北燕三面攻之,魏国只能分兵对抗,并不能合力一处,...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之间的较量
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

春秋合纵连横是什么政策,有那些纵横家,主张是什么,他们结局怎样?拜托...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六国无论和秦打几次,都不能灭秦吗? -
虿包紫舒: 从东方攻进关中几乎是天方夜谭,横亘着中国一二阶梯上的大山,只要守住山口就没问题.而从靠北的位置则要过黄河,一旦被发现,在过河中被攻击必死无疑.只有赵国西北部可以直接进入秦国,但赵国不可能让他国进入,这是他的腹地中的腹地.而且从这里进入秦国需要过几个月的沙漠,只有骑兵才能通过,单凭骑兵是没有办法消灭秦国的.所以,灭秦是不太可能的.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为什么是秦国灭了六国,而不是六国灭了秦国? -
虿包紫舒: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苏秦和张仪谁更有才能 -
虿包紫舒: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苏秦和张仪所学为鬼谷先生之纵横捭阖术.师兄弟下山后,各奔前程.苏秦下山后,出游数岁.苏秦在耗尽费用后,狼狈回家.遭到家人奚落.到了"一身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谁知道战国时期“六国攻秦”和“五国攻齐”? -
虿包紫舒: 六国攻秦:赵、韩、魏、燕、齐、楚感到秦国的强大,所以联合起来抗秦,但最后被秦国的“连横”破坏掉了. 五国攻齐:赵、韩、魏、燕、秦为了灭掉齐滑王的威风,由乐毅指挥攻下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六国合纵联合攻秦几次? 纵约长都是谁?简述即可 -
虿包紫舒: 希望对你有帮助: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六国最终未能联合抗秦灭秦,反被秦国各个消灭,这给我们现代人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
虿包紫舒: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庞涓的六国会盟和苏秦的合纵,有什么不同 -
虿包紫舒: 庞涓的六国会盟的目的是灭秦,苏秦六国合纵名义上是灭秦其实质是扶燕灭齐(见纵横家书简). 另外,庞涓六国会盟灭秦是小说虚构情节,苏秦六国合纵是真实历史事件.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齐国为什么联合秦国连横,为什么不一起先灭掉秦朝一家独大? -
虿包紫舒: 当时的诸侯国都各怀鬼胎,各诸侯国并不齐心,以至于合纵还是以破产告终,合纵灭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是因为各诸侯国不团结才会被秦国各个击破一统全国.

九寨沟县18427756530: 战国中期西秦东齐两极天下时齐国全力能灭秦吗 -
虿包紫舒: 不能,虽为东西二极,但是秦强在军力,齐国强在富有,秦国有崤山函谷关之地形优势,且秦军战斗力强,常以少胜多,如若主动攻秦定能重创秦,但未必能灭秦,除非联合六国,组成联军方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