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作者&投稿:延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范蠡果断归隐,他怎么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

范蠡他在帮助越国成功消灭吴国之后,范蠡他便是直接隐退了起来。而范蠡他突然隐退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因为范蠡他是很清楚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富贵的。那么范蠡他是怎么知道勾践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富贵的人呢?
这是因为当年在范蠡他帮助越国成功打败吴国去以弱胜强之后、越王勾践在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共同饮酒之时,虽然勾践也是当即夸下海口,说要择日封赏大臣与众位大臣同天下。但是范蠡那时候却是发现了正在假装喝酒的越王勾践的脸上却显得是十分的阴沉的。
自从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之后,范蠡一直就是越国在吴国的代表。范蠡他在吴国潜伏,他将越国的贡礼全部去送给吴王,以此来讨好吴王和他的手下。同时范蠡他又将吴国的消息传回越国,来供越国研究。而范蠡他在异国他乡长达20余年,也是对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范蠡他很清楚当君王有用你的时候,肯定是不计前嫌的去用你,而在他不想用你的时候,尤其是对那些曾经有过很大权力的臣子,那么君王必然是会对他们去落井下石的。
而范蠡他是深知越王勾践他这个人是自私且狠辣的一个君王,越王勾践他是表里不一的人。虽然越王勾践他在外表现的是礼贤下士,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十分的阴险的。而且他多年的卧薪尝胆也是使他的性格变得是十分的敏感的,越王勾践他为了成就自己的霸业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但为了保住自己的霸业亦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因此,鸟尽弓藏,范蠡做出了一生当中极为正确的选择。


因为范蠡了解勾践,勾践的人品不好,而且还亲近小人,只有在落难的时候才想到忠臣。勾践不是君子,是一个忘恩记仇的人,所以范蠡才选择及时归隐,免得勾践过河拆桥杀了他。

范蠡作为越国的重臣,对于勾践还是十分了解的。勾践富贵的时候贪图享乐,这是真正的他,至于卧薪尝胆也不过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罢了。勾践在吴国当人质的时候多次想要自杀,都是范蠡劝解他,他才苟活了下来。

勾践这个人听不得忠言,他亲近油嘴滑舌的小人。勾践上位三年就要去讨伐吴国,本来越国的实力就不如吴国,勾践这样无疑是加快越国的灭亡。勾践听信大夫石买,不听范蠡的谏言,连文种都看不下去,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勾践只有撞了南墙之后才会想起范蠡,这些范蠡都是看在眼里的。勾践的本质就是自以为是,得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范蠡、文种这些忠臣。

范蠡曾经说过勾践的面相不好,这样的人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范蠡对面相之论深信不疑,所以他在勾践落难的时候一直陪伴,但是勾践重新得志之后,范蠡就懂得及时脱身,绝不居功自傲,以免引来杀身之祸。

还有一点就是范蠡见证过勾践最屈辱的时候,勾践把受辱的原因推卸到了臣子头上,范蠡看出来了勾践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所以才选择离去,只求全身而退。



勾践,是春秋末年的越国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中最后一霸。勾践三年,被吴王夫差打败,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屈辱。

对自己狠的人自然能干成大事。果不其然,“苦心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灭吴霸业能成,离不开两位大功臣的神助攻:范蠡和文仲。识人方面还是范蠡更胜一筹,他在勾践将要封他为开国大将军时,断然拒绝了如此有吸引力的筹报。因为他彻底看透了勾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文种不相信,最后果然被赐死了!

那么,范蠡从哪里判断出来勾践是属于这样的人呢?我琢磨有以下几个原因:

面相

古人相信面由心生,勾践长的“长颈鸟喙”,通俗点说,就是长脖子,有像鹰一样的嘴。从感官上就让人觉得拥有这种面相的人比较犀利狠毒。不过但单凭这一点,未免太过于主观随意,我们还是应该多从他的为人处世上面多去寻找蛛丝马迹。

品德不佳

勾践常回忆起自己的早期行为道:,“先人就世,不谷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又有《吴越春秋》中道:“寡人不慎夭教,无德于民”、“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一个人的品德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或许他这时表现得如此隐忍是迫不得已,并不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

刚愎自用,听不进反对的意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当初,夫差为阖闾报仇,范蠡和文种都劝过勾践:人家苦心练兵三年,来势汹汹,正是气势正盛的时候,我们此时应避其锋芒,坚守不出。而勾践却听不进这样的建言,他一意孤行,结果被困会稽山。

妻子雅鱼自杀之谜

当初勾践的妻子雅鱼随勾践一同入吴国,伍子胥为了激怒勾践,他把雅鱼送给了不知情的晋国使者作为陪床,但是,勾践知道了此事也是始终默默无语。虽然雅鱼含着巨大的痛苦,但她并没有立即去死,而是继续陪伴丈夫,并时时激励他惕厉自省成大业。到后来回国以后,雅鱼却莫名其妙的自杀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永远没有人知道,我们猜想会不会是勾践一召返回温柔乡。再也不需要她那被人羞辱的身体了?

太易于常人的忍耐

为了生存和灭吴,勾践在吴国为奴期间。他甘愿为吴王喂马,甘愿为吴王当上马的垫脚凳。最为人诧异的是,有一回夫差生病了,他去问候,当场就尝了吴王的粪便,表现得特别体贴,这可是连夫差儿子都做不到的事,他做到了。这样太异于常人的忍耐。太让人害怕和敬畏了,谁也不知道他日会不会通过怎样的报复才能获得心理的补偿。

忘恩负义

西施本来是一个浣纱姑娘,范蠡看到了她有闭月羞花之貌,心生一计,把他从一个小村子里面带了出来,勾践花了三年时间,亲自调教她歌舞,送给好色的夫差,给她布置两个任务:一是像妲己一样祸乱朝纲。而是收集情报。西施做的一切都很出色,但是到后来,勾践灭吴,西施回到越国以后,勾践非但没有肯定她的成绩,反而让她沉尸太湖,这种恩将仇报的人,怎么能共富贵呢?

功高震主

作为勾践的谋士,范蠡为他策划了太多的计谋和行动,最终达到了灭亡吴国的目的。他肯定也不会忘记,当初勾践为了让自己扶持他,曾经威逼利诱说:"吾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杀于你."范蠡何等聪明,刚好伍子胥功成身灭近在眼前,与他分国而治,自己不就是下一个伍子胥吗?他的存在肯定会让勾践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虚荣心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何况一国之君乎?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勾践在吴国忍受了那么多的羞辱。而这种羞辱的见证人,就是自己以后经常面对的臣子范蠡。虽然他嘴上不会说什么,难道他心里不会想,当初你也不过活得还不如乞丐么?

太史宫曰:范蠡很厉害,他对勾践的人品揣摩得很准:“苟富贵,勿相忘”只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他在功成后该退出的时候就退出了,这种分寸的拿捏一般人还真难做到。所以,既善于揣摩事,又善于揣摩人的人一般都很厉害,您说呢?

更多回答,关注百家号:太史宫曰



范蠡知道钱难挣,勾践晓得屎难吃。
我没有说过「钱难挣,屎难吃」这句话,不过确实在理。——鲁迅

范蠡知道,勾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那肯定是因为范蠡比较了解勾践这个人

勾践早年德行不佳,大约范蠡心里清楚那个富贵时荒唐的君王才是勾践的本来面目,贫贱时的忍辱负重,并不是本来的他。


范蠡为什么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与勾践很有相似之处,且历史证明,他们后来的行事也同样刻薄寡恩——面相之说,今天看来当然无稽,但在古代迷信的氛围中,不仅范蠡尉缭会深信,就是勾践、嬴政本人也难免不去‘自我应验’。4,勾践忘恩记仇——这一点没有直接证据,但可以从范蠡的话中猜出一点影子来,他向勾践辞别时说:“臣闻...

范蠡依据什么知道勾践可共同患难,不能共同享乐呢?
为什么范蠡知道越王勾践,却不能共患难共富贵?第一,越王勾践向吴献上稻谷苗,之所以下令烹饪稻谷苗,是为了让吴陷入饥饿,引起内乱,作为王者,无论民众死活,道路水平都已经有问题。第二,越王勾践是一个很好的面子和顽固的自以为是的人,这样的人在失败的时候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

范蠡为什么会说勾践可共患难,担不可共富贵呢?
1.品行不端 未经历灭国之事前,勾践的德行不好。《国语·越语》记载:先人就世,不谷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那个时期的勾践正处于富贵之中,荒唐是他的本来面目,贫贱时的忍辱负重,只是假象。2.勾践有亲近小人,不敬大臣的举动 越语说勾践即位三年就想着伐吴,范蠡苦劝...

范蠡明知勾践不义,为何还要助越灭吴?
但是此时的范蠡因为深知越王勾践的品性,便知道与越王勾践共患难可以,但是不能共富贵。而且范蠡也名扬天下,达到他最初的目的了,也报答了越王勾践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便向越王勾践请辞一切官职,孤身一人离开了越国。他也因此得到了善终,可是同一时期的功臣文种因为贪恋权力,没有急流勇退,最终被越王勾...

范蠡为什么辅佐勾践灭吴,范蠡为什么离开勾践?
五、勾践的不义之心没有充分暴露。 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似乎他从相貌上就已看出此人绝非善类。实则不然,如果那样,早在勾践继位时他就逃之夭夭了。他之所以能对勾践的为人了如指掌,完全是基于四十余年的朝夕相处。在此期间,勾践...

范蠡熟知勾践心狠手辣,为何还要辅佐勾践灭吴?
范蠡辅佐功不可没,君臣交恶,是非难鸣,以范蠡有功而论勾践手辣?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因果必有因而得果,由标而证本,是不责任的颠倒理论,这是个错误的法则。勾践是表现了心狠手辣的一面,面对百废待兴,一片混乱的国家,复国之后的建国,又难于复国。这对勾践来说,不亚于泰山压顶。危难君主...

有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有关范蠡的历史
蠡认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逐成钜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 提起明媚的“蠡湖”,横跨梁溪河上的“蠡桥”,以及附...

《双调·蟾宫曲·怀古》(钟嗣成)全文翻译鉴赏
紫盖黄旗[八],多应借得,赤壁东风[九]。更惊起南阳卧龙[十],便成名八阵图中[十一]。鼎足三分[十二],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注释 [一]鸱(chi)夷:指范蠡。蠡辅佐越勾践,雪了会稽之耻,知道勾践可以共患 难而不可以共安乐,乃携西施,泛舟游于五湖之上,变名易姓。

范蠡的故事
一、范蠡故事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虽情投意...

我求了个签谁能解释下什么意思
估计是说你应该到外面多走走,自会碰到有情人。原文解释:五湖四海任凭你到处走,高高挂起船帆,自在的撑船。如果碰上顺风,你想求的的事自然会道来,那时你可以载着满船的宝贝开开心心的回家。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为什么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
鲜戚弥可: 1,勾践早年德行不佳——白居易诗说“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国语》、《吴越春秋》为佐证,比如《国语.越语》中勾践回忆自己的早年是:“先人就世,不谷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他知道越王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为什么还要辅助他呢? -
鲜戚弥可: 越王勾践当时对范蠡有知遇之恩,知遇之恩对于名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且范例也明白在勾践的手下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所以最终他成为了史书上重要的一笔痕迹.至于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是大部分君主的本性,范蠡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在辅助他完成大业后就毅然脱身了,这正是范蠡的智慧所在.综上,其实不矛盾.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明知道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为什么还要帮他灭夫差? -
鲜戚弥可: 范蠡 虽然是 楚国人 但是 他在楚国 并不能 施展 他的 才华 因为 当时的 楚国 的国君 楚康王 是 一代霸主 周围 能臣 无数 范蠡 估计并不能 施展他的 才华 大丈夫壮志在心,总想成就一番作为.假如 你是一个能臣 但是 在 一个 能臣无数的国家里 你是...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为什么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苦却不可同甘 -
鲜戚弥可: 根据史书,西施是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来越把吴灭了,越王的手下范蠡觉得越王可共苦,却不能同甘.就和西施私奔了,后来成了很成功的生意人.

任县19566844363: 为什么范蠡明知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还要辅助他呢? -
鲜戚弥可: 自古君王都是过河折桥,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日后发达时的隐患,这也正是项羽输给刘邦的原因... 这是因为能人志士的想法和我们一样,其实帝王都如此,但是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多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就是实现自我抱负,所以张良也知道这道理,最后也就卸甲归田了 就像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比自身小命更重要.所以古人基本不怕死的,例如商鞅虽死犹荣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为何追随勾践? -
鲜戚弥可: 1.他也有野心,追随勾践可以帮他实现梦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大事业.2.喜欢帮助弱者.不想看到越国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3.他发现了商机··还有所爱的人,灭吴后,谐美归隐于江湖.“永忆江湖归白发,却回天地入孤舟.”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为什么功成身退,请说说你的理解 -
鲜戚弥可: 范蠡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

任县19566844363: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谁知道? -
鲜戚弥可: 在《史记》中,记载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

任县19566844363: 说勾践不能跟他共富贵能共患难这句话是在批判勾践还是赞扬勾践 -
鲜戚弥可: 陈述事实,比较中性.千古帝王者莫难过于此,所谓鸟尽弓藏, 正是帝王者的常惯作风,试问夫差已死,吴国已灭,大势已定,一个位高权重的属下,一个拥有着可以夺走自己一切权力的属下,仅凭这点;两大功臣.范蠡必须死,同样七术伐吴的文种也必须得死.这样才能稳固自己的帝王基业.千古多少英豪皆葬于帝王为他们开阔的坟墓.范蠡正是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在临走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写给好友文种一封书信让其离开,但文种坚信勾践的为人不肯离开,最终被勾践以“七术伐吴,三术吴灭,余其四术,交由先王以胜吴国”为由勒其自刎.与其说范蠡这么了解勾践的内心所想,倒不如说范蠡他通晓帝王的权术而能独善其身.

任县19566844363: 历史上西施到底香魂归何处?
鲜戚弥可: 广泛流传在百姓中间的是一种较为圆满的结局,说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深知勾践这个人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同甘甜,因此,尽管他忍辱负重三年返越,又为政治、为君主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