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才授职观人法讲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重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量才授职观人法讲的是什么?~

观人的目的是为了用人,但如果用人不当,不仅达不到观人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人才浪费。因此,本文专门讨论了才能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才能虽无大小之分,却各有不同。其次,着重探讨才与能的关系。再次。强调“量能授官”的重要性。《荀子·君道》就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这才是本文讨论才能的目的所在。
凡偏才之人
皆一昧之美
故长于办一官
而短于为一国
【原文】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冢宰之任,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司寇之任,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三孤之任,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冢宰之佐,谐合之政。行事之能,会俩之材也,故司空之任,艺事这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师氏之佐,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将帅之任,严厉之政。
【译文】既然才能不一样,所任职务也有区别。因此,有自任之能的,属清节家一类的人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冢宰职务。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矫枉反正的政策。立法之能属法家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寇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公直无私的政策。计策之能属术家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三孤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灵活多变、依时变化的政策。人事之能属智意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冢宰的副手,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和谐仁本的政策。行事之能属谴让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寇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监督佐责的政策。权奇之能属伎俩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空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手法巧妙的政策。司察之能属臧否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师氏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峻切严明的政策。威猛之能属豪杰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将帅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严厉的政策。
【原文】夫能出于才。才不同量。才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主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治家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才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译文】能力出于才质,各种才质限度不同。既然人的才能各有不同,那么他们所适宜担任的官职也就有差异。因此,洁身自好、经常加强自身修养的人,就属于“清节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能担任冢宰的职务,可以为国矫枉过正。擅长设立法规,有错必纠,让人们服从的人,属于“法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能担任司寇这种职务,可以为国家主持公道。公正无私,长于机智权谋的人,属于“术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能担任三孤的职务,治理国家则主要行策划应变之政。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的人,属于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可以辅佐冢宰;治理国家时使各部门团结协调。可以巡使一方,具有办事能力的人,属于能批评坏人、推荐好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担任司寇的职务,可以明辨是非,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办事机敏,具有出奇制胜的才能的人,属于有技术、有手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担任司空的职务,治理国家时就会大力发展各种工艺技术。能够监督司法的人,属于能够评定人物好坏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辅佐师氏,推行苛刻严明的政策。威武勇猛的人,属于豪迈杰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担任将帅,治理国家时就会推行严厉果断的政策。
【原文】凡偏才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而人才不同,故政有得失。
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辩护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矫抗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谐和之政宜于:台新。以之治旧,则虚。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败失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主治贫,则劳而下困。·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才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才之隽也。
【译文】凡是才能有所偏重的人,都只具备一种好的品质和才能。因此,只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能治理整个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担任一个官职,如同用一种味道去调和五味;而治理一个国家,则好比用“无味”去包容五味。而且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文明与落后两种现象;百姓也有柔顺与强悍之分。人才的能力又各有不同,所以办理政事就会有得有失。这就要求君主的统治政策要适宜国家的要求。
如果用这种政策来治理小的地方,它就会显得空泛而不切实际;用来周旋调停、办理事务的政策适宜于治理繁乱的局面,而用它来治理简单容易的事,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侧重于权术的政策适宜于天下有难的局面,若用它来治理世道太平时的国家,就显得大材小用,使它变得平淡无奇了;用于矫枉修正的政策适宜于治理国家在发展时遇到的问题,而用它解决国家衰亡时遇到的问题,就显得空洞而没有实际内容;苛刻严明的政策适宜于察别奸诈拍马的人,用它来治理边境,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威武勇猛的人制定的政策适宜于讨伐动乱,而用它来治理安分守己的百姓,就会造成滥施残暴的后果;重视发展各种技术工艺的政策适宜于在国家富足时采用,而在国家贫困时采用,就会劳而无功使百姓生活更加困难。
因此,根据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时,要审慎对待,凡具有以上几种才能的人,都是有偏才的人,因此这些人有的会说却不会做,有的会做却不会说。至于“国体”这种人,既能说也能做,因此是所有人才中最优秀的。
【事典】

辨伪,就要不单从言行来看人,而是探求其行为动机。本文列举了诸多“似是而非”及“似非而是”的表现。旨在告诫领导者,应观察一个人行为的来龙去脉,不能单以言取信,以貌识人。“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所以,如果不辨伪,就可能”失其真”;如果对其真情而不信,对反面的意见听不进去,就可能“失其贤”。因此,对于一个人的贤与不贤的考察,要辨证地看人。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察,方能辨别准确。
直者亦讦
讦者亦讦
其讦则同
其所以为讦则异
【原文】人难知乎?宁戚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之;鲍龙跪石而登,孔子为之下车(见《说苑》)。人易知乎?子贡始事孔子,自谓胜之(见《刘子》);王济家有名士三十年而济不知(见《世说新语》)。故言人之难知易知皆难,而观鉴定夺期间之淹速,亦至不一也。古观人者,接于目而喻于心,其法不传。故决定人品之需要时期,必不可知。汉以后始稍稍有论之者,如《韩诗外传》:
受命之士,正衣冠而立,俨然人望而信之;其次闻其言而信之;其次见其行而信之。
是就其外而决定观鉴之手续者也。形貌、言语、行事,人之必可征于外者,此说极平实可信。
更如《人物志·接识篇》:
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是就其内而决定观鉴之手续者也。道德、法制、策术三材者,无特征于外,不能一望而知之,故谈必三日而后可明。是知全德之人难知,偏材之人易晓,中和平淡之器难窥,狂狷豪俊之士易识,贤者难测,而俗人则易量也。
【译文】了解人真的很难吗?君不见,宁戚在路边敲打着牛角唱着悲凉的歌谣,齐桓公听到后立即重用了他;鲍龙跪在石头上攀登陡峭的山崖,孔子看到后,急忙从车上下来表示敬意(事见《说苑》)。那么,了解人又很容易吗?君不见,子贡开始事奉孔子时,竞自认为要胜过孔子;王济家养了一位有才干的名士,而王济三十年竟然丝毫不知(事见《世说新语》)。所以要说明人是难以了解还是容易了解,都是很困难的,而且观察鉴定一个人所需时间的长短,也难以统一划定。古人在观察人时,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其方法没有形成文字流传下来。因此判定一个人的人品的优劣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也无法知道。直到汉代以后,才开始渐渐有人论述到这一问题,如《韩诗外传》:
接受任命的人,要衣冠严整,肃然而立,其神态恭敬庄重,让人看了就对他产生信任;其次,是听了他的言谈而对他产生信任;再次,是见到他的所做所为而对他产生信任。
这是针对一个人的外在特征进行观察和鉴定的方法。因为人的形貌、言语、做事的方法,肯定会表现出一定的外在特征,这一说法比较平实可信。
再如《人物志·接识篇》:
具备一种素质的人,只能识别这一种素质的优点;具备两种素质的人,能够识别两种素质的长处:如果具备各种类别的素质,也就能兼备多种才能。所以兼备多种才能的人,如同国体一样。要想考察一个人某一方面的才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够认识清楚;但如果想探究更加详细的内容,就必须有三天的时间才够用。为什么说三天的时间才够用呢?因为像国体这样的杰出人才,具备德、法、术三种才能,不谈上三天,就无法将他了解清楚。用一天的时间讨论道德,一天讨论法制,一天讨论策术,这样了解清楚后才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毫无疑虑地举荐他。
这是根据一个人的内在素质而对其进行考察鉴定的方法。道德、法制、策术三种才能,没有明显的外在特征,别人不可能一看便知,所以必须和他谈论三天后才能了解。由此可知,道德完美的人,难以被人了解,有某一方面才能的人则易于被人知晓,内心中庸平和志趣淡泊的人,难以被人窥视,而性格狂放耿介豪爽超拔的人,则容易被人赏识,贤能的人难以让人看透,而普通人则容易让人测度。
【原文】观鉴定夺时期,究以何者为程限乎?愚尝考验诸书,其数三者常胜。汪中曰:“三者,数之成也。”(见《述学》)三者,参也,以相参也,一则过于单孑,二则尚可游移,三则观之反覆,可参考而信矣。故三面既以观人,三日亦以观人,三十日亦以观人,三月、三年亦以观人,三三之九载,亦以观人。盖九者,数之终也。最多莫过三十载,然史证已绝少矣。其证如左:
三面:《世说新语》载: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既见,见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太业。”复往羊许,小悉还,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复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颜子!”
三日:《三国志·吕蒙传》注:吕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十日:《后汉书·许劭传》: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三月:《论语》:孔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三年:《尚书·舜典》:“三载考绩。”《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汪中《释三九》云:“三年云者,虽终其身可也。
其语意与此稍别,然言其久,则不异也。”)《刘子·心隐篇》:“若子贡始事孔子,一年自谓胜之,二年以为同德,三年方知不及。”
九载:《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蔡沈《集传》云:“三考,九载也,九载则人之贤否、事之得失可见,于是陟其明而黜其幽。”又《尧典》:“九载,绩用勿成。”
三十龄:《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
【译文】观察和鉴定一个人所需要的时间,究竟以多少为限呢?我曾经查阅过许多书籍,发现“三”这个数常常被用到。汪中说:“三,是数字中之集大成者。”“三”,即是“参”,互相参照的意思,“一”,显得过于孤单;“二”,还有点拿不准;“三”,则说明经过了反复的考察,可以互相参考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所以见过三次面就可以观察一个人,用三天的时间也可以观察一个人,三十天也可以观察一个人,三个月、三年也可以观察一个人,三个三年即九年,仍可以观察人。九,是数的终极。观察人的时间,最多没有超过三十年的,然而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已经很少了。其事例如下:
三面:《世说新语》记载:羊祜返回洛阳时,郭奕正担任野王县令。羊祜到了野王县界,派人邀请郭奕,郭便自己去了。见面后,郭奕叹道:“羊叔子何必这样使我逊色呢?!”后来又到羊祜的住处拜访了片刻,归来后又叹息道:“羊叔子超过别人太远了。”羊祜离开时,郭奕送了他一整天,一下子走出几百里,以至于离开了自己管辖的地区,并因此而被免职。郭奕再次叹息道:“羊叔子何必不如颜子!”
三日:《三国志·吕蒙传》注:吕蒙说:“与人分别三天,就应当以新的眼光来看待。”
三十日:《后汉书·许劭传》:许劭与堂兄许靖都有很大的名声,二人喜欢一起分析评论乡里人物,每个月就更换一个品评题目,所以汝南有每月初一品评人物的习俗。
三月:《论语》: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他的心三个月都不会背离仁德。”
三年:《尚书·舜典》:“舜帝每三年考察一次百官的政绩。”《论语》说:“父亲死后三年,都不改变父亲的志向,就可以称为孝了。”(汪中《释三九》中说:“所谓三年,实际上是说终身都可以。这样解释,虽然在语意上稍微有,最区别,但在说时间长久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刘子·心隐篇》:“像子贡,开始师从孔子时,第一年他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胜过孔子,第二年他认为自己和孔子的水平一样,第三年才知道自己赶不上孔子。”
九载:《尚书·舜典》:“舜帝每三年考察一次百官的政绩,考察三次之后,罢免了一批昏庸的官员,提拔了一批贤明的官员。”蔡沈在《集传》中说:“考察三次,即是九年的时间,用九年的时间,官员是否贤能,事情成功与否,就能看得很清楚了,于是可以根据考察结果提拔贤明的官员,罢免昏庸的官员。”又《尚书·尧典》说:“九年,鲧都没有取得成功。”
三十年:《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仍然没有什么才能,也就再也不会有什么才能了!”
【原文】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日,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
【译文】怎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认识他的所作所为与心中所想是否表里如一呢?如果仅仅以揭发别人的隐私为目的来观察别人,是违背人之常情的,这样做不能算是公正待人。因此,当面揭露别人的隐私,看上去是很正直的行为,实际上这是在攻击好人,斥责良善之辈。如果有意放纵自己,这种行为看上去很自由,但却不能使人步入正道。因此,这种有意放纵自己的举动看上去很洒脱,仿佛看清了一切人情世故,但实际上是行为傲慢,生活没有节制。所以说,正直的人爱斥责别人的过失,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也爱斥责别人的过失,他们的斥责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斥责别人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洒脱通达的人放纵不羁,放荡的人也放纵自己,他们放纵的行为相同,但放纵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原文】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
【译文】那么怎样才能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呢?性格正直而又温和的人具有中庸的美德;性格正直却好揭短的人就有错误的倾向;喜欢斥责别人而自己品性又不正直的人,就是表里不一、似是而非的人。能疏导自己的情绪,行事又有节制的人,就具有通达的性格;通达得过分了,就产生了错误的倾向;放纵而不节制自己的,就叫做表里不一的人。错误的倾向和表里不一,这两者的表现是一样的,但性质却是不同的,这二者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现。
【原文】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
【译文】因此,有的人轻易向别人许诺,看上去很讲义气,实际上很不守信;有的人办事时经常变换方法,看上去很有能力,实际上收不到一点儿效果;有的人专喜欢刻意进取,看上去似乎善于观察事物,实际上只会添乱;有的人表面上很顺从,看上去挺老实,背地里却固执己见。这些都属于似是而非的表现,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有的人手中掌握很大的权力,看上去像是滥用权力的奸臣,实际上他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有的人非常聪明但不外露,看上去似乎很愚笨,实际上他却很精明;有的入具有博爱的胸怀,看上去这种爱非常空泛,但实际上这种爱非常深沉淳厚;有的人爱讲道理、说实话,看上去总是在谴责别人,实际上他非常真诚,都是为了别人好。
所以我们要认真观察,辨别清楚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不同表现,掌握真实情感的正反两种情况。这些道理看起来很容易明白,但实际上则难以区别,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又有谁能把握住假象下的真实情况呢?【原文】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肩皂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译文】所以要是仅仅听对方说的话,轻易就相信对方的神色表情,有时就会失去对真相的了解。要是怀疑真相而去相信假象,有时就会失去真正的人才。所以观察辨别一个人是否贤明,必须看他外在的行为举止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内在动机。因此,观察他的内心动机,就可以知道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事典】

观人的目的是为了用人,但如果用人不当,不仅达不到观人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人才浪费。因此,本文专门讨论了才能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才能虽无大小之分,却各有不同。其次,着重探讨才与能的关系。再次。强调“量能授官”的重要性。《荀子·君道》就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这才是本文讨论才能的目的所在。

凡偏才之人

皆一昧之美

故长于办一官

而短于为一国

【原文】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冢宰之任,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司寇之任,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三孤之任,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冢宰之佐,谐合之政。行事之能,会俩之材也,故司空之任,艺事这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师氏之佐,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将帅之任,严厉之政。

【译文】既然才能不一样,所任职务也有区别。因此,有自任之能的,属清节家一类的人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冢宰职务。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矫枉反正的政策。立法之能属法家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寇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公直无私的政策。计策之能属术家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三孤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灵活多变、依时变化的政策。人事之能属智意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冢宰的副手,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和谐仁本的政策。行事之能属谴让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寇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监督佐责的政策。权奇之能属伎俩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空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手法巧妙的政策。司察之能属臧否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师氏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峻切严明的政策。威猛之能属豪杰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将帅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严厉的政策。

【原文】夫能出于才。才不同量。才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主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治家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才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译文】能力出于才质,各种才质限度不同。既然人的才能各有不同,那么他们所适宜担任的官职也就有差异。因此,洁身自好、经常加强自身修养的人,就属于“清节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能担任冢宰的职务,可以为国矫枉过正。擅长设立法规,有错必纠,让人们服从的人,属于“法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能担任司寇这种职务,可以为国家主持公道。公正无私,长于机智权谋的人,属于“术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能担任三孤的职务,治理国家则主要行策划应变之政。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的人,属于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可以辅佐冢宰;治理国家时使各部门团结协调。可以巡使一方,具有办事能力的人,属于能批评坏人、推荐好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担任司寇的职务,可以明辨是非,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办事机敏,具有出奇制胜的才能的人,属于有技术、有手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担任司空的职务,治理国家时就会大力发展各种工艺技术。能够监督司法的人,属于能够评定人物好坏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辅佐师氏,推行苛刻严明的政策。威武勇猛的人,属于豪迈杰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他就会担任将帅,治理国家时就会推行严厉果断的政策。

【原文】凡偏才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而人才不同,故政有得失。

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辩护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矫抗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谐和之政宜于:台新。以之治旧,则虚。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败失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主治贫,则劳而下困。·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才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才之隽也。

【译文】凡是才能有所偏重的人,都只具备一种好的品质和才能。因此,只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能治理整个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担任一个官职,如同用一种味道去调和五味;而治理一个国家,则好比用“无味”去包容五味。而且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文明与落后两种现象;百姓也有柔顺与强悍之分。人才的能力又各有不同,所以办理政事就会有得有失。这就要求君主的统治政策要适宜国家的要求。

如果用这种政策来治理小的地方,它就会显得空泛而不切实际;用来周旋调停、办理事务的政策适宜于治理繁乱的局面,而用它来治理简单容易的事,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侧重于权术的政策适宜于天下有难的局面,若用它来治理世道太平时的国家,就显得大材小用,使它变得平淡无奇了;用于矫枉修正的政策适宜于治理国家在发展时遇到的问题,而用它解决国家衰亡时遇到的问题,就显得空洞而没有实际内容;苛刻严明的政策适宜于察别奸诈拍马的人,用它来治理边境,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威武勇猛的人制定的政策适宜于讨伐动乱,而用它来治理安分守己的百姓,就会造成滥施残暴的后果;重视发展各种技术工艺的政策适宜于在国家富足时采用,而在国家贫困时采用,就会劳而无功使百姓生活更加困难。

因此,根据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时,要审慎对待,凡具有以上几种才能的人,都是有偏才的人,因此这些人有的会说却不会做,有的会做却不会说。至于“国体”这种人,既能说也能做,因此是所有人才中最优秀的。

【事典】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基本职业价值观——“教书育人”的理解
当然,教书育人首先的前提是会教书,得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所谓“学高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故师即为学识渊博,向未知者传授知识的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即“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

司法考试如何学习法条
司法考试如何学习法条,复习备考司法考试的过程中,对司考法条的学习和掌握无疑是重中之重,学习司考法条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要看哪些法条,其次是怎么看。... 司法考试如何学习法条,复习备考司法考试的过程中,对司考法条的学习和掌握无疑是重中之重,学习司考法条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要看哪些法条,...

科学的人生观是什么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春节期间郑必坚到肇庆来,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一个人的进步,要讲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要苦干、实干、巧干。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宿命主义都不是科学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人的一生有人生信仰,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四大精神支柱。 人生信仰既是人生精神支柱的...

!!急求《明史、列装第五十》译文 陈敬修,字光世,慈溪人。永乐二年进士...
陈敬宗,字光世,浙江慈溪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到文渊阁进学,参与编修《永乐大典》。该书编撰完成后,被授刑部主事。又参与编修《五经四书大全》,又修纂《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侍讲一职。因为母丧而离职回家。宣德元年起用他编修两朝史实记录。第二年转任南京国子监司业。黄帝...

诸葛亮选拔人才、用人之道如何取人不限其方,不以资历出身为限?_百度知 ...
这种选士授职不以主观色彩和从狭隘的本派私利出发,而是着眼于整个集团利益的作风,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擢升官吏,不讲资历出身,不计门第,对于有卓越才干和特殊贡献的人予以破格提拔。他认为“亘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因而他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下层官吏中发现、选拔人才,破格...

冯承素的后记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

《梓人传》译文及赏析
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讲述了有木匠来敲裴封叔家宅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的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梓人传》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梓人传》 作者: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百分之七十的用人法详解
不过我们也不是说要告诉各位一定要学习和运用松下的70%用人原则,我想企业用人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一定要遵循企业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合适于公司的管理制度,能被员工认可和遵照执行的管理法则才是最好的。 所以管理大师彼德?得鲁克说得好:“在管理上没有对错之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百分之七十的用人法详解...

翻译文言文《明史·夏言传》
最后御史陈其学因为盐法的事情弹劾崔元以及锦衣都督陆炳,夏言拟旨让他们写交待状,两人都拜见夏言请死,陆炳长跪才得以开解。崔元、陆炳二人和严嵩勾结一起陷害夏言,夏言却没有发觉。皇帝多次派小太监去夏言的住处,夏言高傲自负,像对待奴才一样对待他们;而严嵩就请他们入坐,亲自把金钱放进他们袖中。所以太监们每天都...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 《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 禅的范围很...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董仲舒认为当时朝廷用人存在什么问题 -
富萧小青: 存在的问题:现在都是大官的子弟去当小官,小官又升迁为大官.是财富而不是贤能成为选官标准.董仲舒主张:让大官们自己去推荐贤人,根据推荐的质量给以赏罚,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这样能使得贤者上位,天下大治.原文摘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总结 -
富萧小青: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今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观人之法》解说
富萧小青: 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贯彻人本原理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
富萧小青: 贯彻人本原理的途径: 一、从员工和顾客两个方面建立广泛的激励机制. 对员工来说:1、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勇于创新,用模范作用激励员工; 2、通过与员工的经常性沟通来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建立一种沟通式的激励机制...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量材授职,则政成于举是什么意思 -
富萧小青: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就能在政治中有所成就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曾国藩观人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哪一方面着手 -
富萧小青: 曾国藩观人的方法,主要从这一方面着手:有操守而无官气.曾国藩的观人四法是: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曾国藩有句名言,“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说话没有条理的人,思维必定也是无条理性.曾国藩不喜欢说话多、说话快的人.其实中国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不主张话多.“敏于行、讷于言.”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在古代授官中量才授官称为? -
富萧小青: 古代官制有这么几个术语,比如“选”、“拜”“革”“迁”,“选”是根据才能授官,所谓根据才能,其实多半并非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家世、人脉及金钱.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都是古代选官的制度,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礼记·王制》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宜一切禁 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 -
富萧小青:[答案] (1)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量才授职,务省官员”、“任官惟贤才”可以得出提倡节俭;选贤与能.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自王公以卡,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对比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 -
富萧小青: 这里只列举唐朝的科考制,今天的高考制大家都知道,不用叙述,大家对比从中判断吧.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国之后,李世民君臣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才能...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7180216706: 通过曾国藩的《冰鉴》有哪几种识人术 -
富萧小青: 冰鉴 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