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和长恨歌哪个写的早?

作者&投稿:虞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嵬其二与长恨歌感情有有什么不同?~

《长恨歌》有什么不同,这个你可以搜索一下。

《马嵬·其二》
唐代: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传 一作:鸣)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中的“海外徒闻更九州”,与《长恨歌》中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内容相近。
《马嵬·其二》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与《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内容相近。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作于806年,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马嵬二首·其二》的作者是李商隐,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因史料未载,所以不详,但李商隐的生卒年为(813年—858年),所以李商隐的出生日期都比《长恨歌》的创作晚了7年,更别提李商隐写下这首诗歌了。

所以综上得知,《长恨歌》的创作时间比《马嵬二首·其二》更早!



这个当然是《长恨歌》写的早,《长恨歌》是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而李商隐虽然也是唐代的诗人,但是确实晚唐诗人,出生年月是公元813年,所以写完的作品肯定是更加迟


《长恨歌》白居易全诗和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

《长恨歌》的全文和赏析注解,谢谢!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

袁牧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与诗中提到作品无关的作家是谁?
元统一全国以后,按照关汉卿行医世家的出身,被政府编入”医户“,实际上是一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编剧和演出活动只不过是兼职和谋生的手段。《马嵬》清代 袁枚 原文: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译文: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

长恨歌简介及内容长恨歌的相关知识
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长恨歌》全文...

《长恨歌》原文的赏析和分层概括
《长恨歌》原文的赏析:《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

《长恨歌》原文及注释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

长恨歌 原文及译文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

初中文言文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随着故事发展,他们的恩爱生活逐渐走向奢华和放纵,直至安史之乱爆发,贵妃被迫自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唐玄宗在马嵬坡亲眼目睹爱妃惨死,从此生活孤寂,对贵妃的思念如影随形。他甚至求助于道士,试图跨越阴阳两界寻找贵妃,但最终只是在虚无的仙境中重逢,象征着他们无法再有重逢的现实。《长恨歌》以其...

袁枚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与诗中提到作品无关的作家
袁枚《马嵬》与诗中提到作品无关的作家是关汉卿。因为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对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马嵬》作者简介 袁枚(171...

长恨歌的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湄潭县15874802312: 长恨歌与马嵬的异同点? -
夷劳复方: 同: 都是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安史之乱 异: 长恨歌与马嵬的描写角度不同 . 前者是抒情诗(主要)与叙事诗并兼,侧重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歌颂爱情. 后者为议论,批判唐玄宗的昏庸,从第三句可以看出(就什么天子笑牵牛的,- - 太久了不太记得).

湄潭县15874802312: 关于长恨歌与同类诗歌比较 -
夷劳复方: 与长恨歌的取材相同的作品有: 李商隐《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袁枚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郑畈 《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漾宫井又何人.立意不同的是这三首诗都对唐玄宗的荒淫虚伪自私进行了暴露和批判.

湄潭县15874802312: 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诗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 -
夷劳复方: 马嵬二首(李商隐),长恨歌,清平调3首(李白),一剪梅·玉环,马嵬行(刘禹锡).诗人关注的视角不同,他们的年代背景不同.

湄潭县15874802312: 长恨歌与马嵬的异同点是什么 -
夷劳复方: 《长恨歌》《马嵬》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读《长恨歌》 宋·李 觏 马 嵬 清·袁 枚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石壕村里夫...

湄潭县15874802312: 李商隐马嵬其二赏析 -
夷劳复方: 1,主旨: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2,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对比、叙议结合.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

湄潭县15874802312: 白居易的《长恨歌》同杜牧《过清华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
夷劳复方: 杜牧和李商隐的诗对于李杨爱情都持批评态度.《长恨歌》前半部分写玄宗沉溺于儿女情长,不顾国事,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作者的态度倾向于批评.后半部分写杨妃死后,玄宗在孤独中思念她,又上天入地去寻找杨妃的灵魂,一往情深.这时作者的态度变成了歌颂与同情.白居易对于李杨爱情态度更为复杂.

湄潭县15874802312: 写"马嵬之变"这一时期的诗词或写玄宗与贵妃的爱情诗词(要多一点) -
夷劳复方: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2.马嵬 李商隐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

湄潭县15874802312: 袁牧的《马嵬》用了什么典故,各有什么作 -
夷劳复方: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

湄潭县15874802312: 袁枚的马嵬和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做简要分析 -
夷劳复方: 不相同.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同情的态度细致描写并美化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而《马嵬》提出了莫再吟唱的不同主张,认为战乱中平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远远超过帝王、妃子之间的感情磨难,平民百姓所经历的生离死别更多,也更值得人们去关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湄潭县15874802312: 你认为《马嵬》是否属于带讽刺的七言律诗,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
夷劳复方: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纪,即四十八年,表明了唐玄宗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极具讽刺意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