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孙策年表

作者&投稿:殷勤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三国大事记,年表和历史事件~~

年份 事件 东汉末年
178 初开西邸卖官,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年号--- 光和元年
184 黄巾乱起,为皇甫嵩、卢植、朱隽所平。 刘、关、张桃园结义。 中平元年 188 初选列卿、尚书为州牧。
189 弘农王刘辩登基[4月 中平→光熹] 袁绍尽诛宦官。
董卓接回刘辩[8月 光熹→昭宁]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酖杀何太后[9月 昭宁→永汉] 光熹元年 昭宁元年 永汉元年 中平元年
190 董卓持汉献帝迁长安。 初平元年 192 王允、 吕布合谋杀董卓。 曹操据衮州,组青州兵。 194 兴平元年
196 兖川牧曹操迁帝於许,自任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元年 197 袁术称帝於寿春,为曹操击败。 198 曹操灭李傕,杀吕布。 曹操封孙策为吴侯。 199 袁绍灭公孙瓒。 刘备起兵除州讨伐曹操。
袁术愤死,张绣投降曹操。
200 曹操擒关羽;孙策逝,孙权接掌江东;曹操大败袁绍於官渡 205 曹操攻杀袁谭,袁尚、袁熙奔乌桓。 207 刘备三顾诸葛亮於隆中。 曹操大破乌桓於白狼山。 208 曹操为丞相,专汉政。
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於赤壁。 209 刘备取得荆州。 210 吴将周瑜卒。 212 孙权定交州。 213 曹操自封魏公。
214 刘备逐刘璋,取益州。 215 曹操击降张鲁,取汉中。 216 曹操爵魏王。
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使居山西中南部。 215 孙权、刘备争荆州。 217 合肥之役曹操败孙权。 219 刘备取汉中,自称汉中王。 孙权斩关羽,据荆州。 220 曹操卒。








曹丕采陈群之议,置九品官人法。
曹丕篡汉,建魏国,称文帝。废献帝为山阳公。都洛阳,改元黄初。 延康元年 黄初元年
221 刘备称帝,改元璋武,是为蜀汉昭烈帝,都成都。张飞为属下刺杀。 孙权称吴王。 章武元年
222 吴将陆逊大败刘备於猇亭。 黄武元年
223 刘备病死永安,后主禅嗣位,诸葛亮辅政。 建兴元年 225 蜀丞相诸葛亮南征,平南中四部。 孔明七擒孟获?
226 曹丕卒,明帝即位。
227 诸葛亮上出师表伐魏,进驻汉中。 太和元年 228 魏将张合大败汉将马谡於街亭。 吴将陆逊大破魏将曹休於石亭。 229 诸葛亮拔魏武都、阴平二郡。
孙权称帝,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都建业。 魏齐王即位。 黄龙元年
魏、蜀、吴分别建立,三国时代开始
230 孙权遣卫温福海求夷州(台湾)。 232 嘉禾元年 233 青龙元年
234 诸葛亮伐魏,病死五丈原。 237 景初元年
238 魏遣司马懿破杀燕王公孙渊,收复辽东。 倭[日本]女王入贡於魏。 延熙元年 赤乌元年
239 明帝崩,子芳祠,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 240 魏遣使於倭。 正始元年 242 孙权讨平扬州山越。
246 魏毋丘俭两伐高句丽,破其都城。
249 司马懿族诛曹爽。司马懿夺魏权。 嘉平元年 251 魏司马懿卒。 太元元年
252 吴孙权死,废帝亮[会稽王]立,诸葛恪辅政。 神凤元年 建兴元年
253 吴孙峻、孙亮杀诸葛恪。
254 司马师废帝芳,更立帝,是为高贵乡公。 正元元年 五凤元年
255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乱后病死。 256 蜀姜维伐魏不利。 甘露元年 太平元年
258 司马昭平诸葛诞之叛。
吴孙綝废其帝亮,更立景帝休,休杀綝。 景耀元年 永安元年
260 司马昭杀帝髦[魏元帝],迎立元帝奂。 景元元年 263 魏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伐蜀,蜀主刘禅降。 炎兴元年








蜀亡
264 司马昭爵晋王。
吴景帝死,乌程侯皓继位。 元兴元年 265 司马昭卒,子炎篡魏。
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 咸熙元年 甘露元年 泰始元年 魏亡
266 宝鼎元年 269 建衡元年 272 凤凰元年 275 天 元年 咸宁元年
276 天玺元年 277 天纪元年
280 晋将羊祜伐吴,吴降於晋;
司马氏一统天下,是为晋朝 太康元年 吴亡
魏、蜀、吴三国分别败亡,三国时代结束 晋统一中国,是为西晋
建安元年-----东汉年号, 黄初元年-----魏国年号, 章武元年-----蜀国年号, 黄武元年-----吴国年号, 太康元年-----西晋年号。

版本一:(按国别)

魏:
曹操(155-220)
曹丕(187-226)
曹植(192-232)
曹冲(196-208)
曹芳(232-274)
曹爽(?-249)
曹奂(246-302)
曹彰(?-223)
典韦(?-197)
司马懿(179-251)
司马炎(236-290)
夏侯敦(?-200)
夏侯渊(?-219)
荀彧(163-212)
荀攸(157-214)
郭嘉(170-207)
王粲(177-217)
应玚(?-217)
徐干(171-217)
徐晃(?-227)
阮瑀(?-212)
刘桢(?-217)
陈群(?-236)
张辽(169-222)
于禁(?-211)
李典(174-209)
公孙瓒(?-199)
邓艾(197-264)
邓忠(?-264)
钟会(225-246)
任峻(?-204)
荀悦(148-204)
荀勖(?-289)
荀顗(205-289)
荀爽(128-190)
王肃(195-265)
王弼(226-249)
华歆(175-231)
阮籍(210-263)
辛毗(?-234)

蜀:
刘备(161-223)
刘禅(207-271)
关羽(163-219)
关平(?-208)
张飞(166-219)
诸葛亮(181-234)
诸葛瞻(227-263)
魏延(?-234)
庞统(179-214)
赵云(157-229)
马超(176-222)
黄忠(148-220)
马良(187-222)
马谡(190-228)
姜维(202-264)
蒋琬(?-246)
刘巴(172-222)
刘封(?-220)
王平(?-248)
张翼(?-264))

吴:
孙坚(155-191)
孙策(175-200)
孙权(182-252)
孙峻(219-256)
孙亮(243-260)
孙韶(188-241))
孙皓(242-283)
周瑜(175-210)
鲁肃(172-217)
吕蒙(178-219)
陆逊(183-245)
张昭(156-236)
诸葛瑾(174-214)
诸葛恪(203-253)
太史慈(166-206)
顾雍(168-243)
潘璋(?-234)

其他:
汉灵帝刘宏(156-189)
汉献帝刘协(181-234)
袁绍(?-202)
袁术(?-199)
王允(137-192)
马腾(172-222)
孔融(153-208)
董卓(?-192)
文丑(?-200)
华雄(?-191)
颜良(?-200)
张仲景(150-219)
陈寿(233-297)
陶谦(132-194)
刘表(142-208)


版本二:(按时间)
三国人物生卒年表


基本上,这个表只做有确定生卒年的三国人物(在演义中有名字或是活跃於三国时期者),其他只知卒年或是只有演义有岁数的,例如张飞,关羽等,都不在此表之中,敬请见谅。本表的基础是从清人吴荣光(1773-1843)编、李宗颢补遗的《历代名人年谱》(此书由林梓宗负责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此书在三国部份多有舛误缺漏,本表作者在表末有校订书中错误与新增人物生卒年的考订。



109年
桥玄公祖(109-183)

124年
任安定祖(124-202)

126年
陆康季宁(126-195)

127年
郑玄康成(127-200)

132年
蔡邕伯喈(132-192)陶谦恭祖(132-194)

137年
王允子师(137-192)赵温子柔(137-208)士燮威彦(137-226)

141年
黄琬(141-192)程昱仲德(141-220)

142年
刘表景升(142-208)王烈彦方(142-219)杨彪文先(142-225)

147年
贾诩文和(147-223)

148年
荀悦仲豫(148-209)

149年
司马防建公(149-219)

150年
鲍信(150-190)许靖文休(150-222)

151年
钟繇元常(151-230)

153年
许劭子将(153-198)孔融文举(153-208)张紘子纲(153-212)

155年
曹操孟德(155-220)

156年
刘宏(156-189)朱治君理(156-224)董昭公仁(156-236)张昭子布(156-236)

157年
孙坚公台(157-193)刘繇正礼(157-198)荀攸公达(157-214)华歆子鱼(157-231)

158年
管宁幼安(158-241)

159年
崔琰季珪(159-216)韩暨公至(159-238)

160年
臧洪子源(160-195)

161年
吕岱定公(161-256)

162年
刘备玄德(162-223)胡昭孔明(162-250)

163年
严象文则(163-200)荀彧文若(163-212)杜畿伯侯(163-224)孙邵长绪(163-225)

164年
虞翻仲翔(164-233)

166年
太史慈子义(166-206)

167年
臧霸宣高(167-227)

168年
李通文达(168-209)曹仁子孝(168-223)徐宣宝坚(168-236)顾雍元叹(168-243)向朗巨达(168-247)

169年
田畴子泰(169-214)

170年
郭嘉奉孝(170-207)

171年
曹纯子和(171-210)司马朗伯达(171-217)徐干伟长(171-219)张辽文远(171-221)赵俨伯然(171-245)田豫国让(171-252)

172年
鲁肃子敬(172-217)刘巴子初(172-222)徐邈景山(172-249)王凌彦云(172-251)

173年
刘辩(173-190)弥衡正平(173-198)

174年
李典曼成(174-209)贾逵梁道(174-228)诸葛瑾子瑜(174-241)高柔文惠(174-263)

175年
孙策伯符(175-200)周瑜公瑾(175-210)杨修德祖(175-219)

176年
沉友子正(176-204)法正孝直(176-220)马超孟起(176-222)

177年
孙瑜仲异(177-215)王粲仲宣(177-217)霍峻仲邈(177-217)吴质季重(177-230)朱桓休穆(177-239)

178年
张承仲嗣(178-244)陈武子烈(178-215)吕蒙子明(178-219)

179年
庞统士元(179-214)仲长统公理(179-219)司马懿仲达(179-251)韦诞仲将(179-253)

180年
刘廙恭嗣(180-221)王祥休徵(180-268)司马孚叔达(180-272)

181年
彭羕永年(181-217)刘协伯和(181-234)诸葛亮孔明(181-234)

182年
荀纬公高(182-223)朱然义封(182-249)孙权仲谋(182-252)

183年
胡综伟则(183-243)陆逊伯言(183-245)留赞正明(183-255)卢毓子家(183-257)

184年
孙翊叔弼(184-204)

185年
刘基敬舆(185-233)

186年
缪袭熙伯(186-245)

187年
马良季常(187-222)曹丕子桓(187-226)

188年
孙韶公礼(188-241)宗预德艳(188-264)

189年
孙皎叔朗(189-219)陆绩公纪(189-220)凌统公绩(189-237)郑袤林叔(189-273)

190年
马谡幼常(190-228)何晏平叔(190-249)应璩休琏(190-252)鲁芝世英(190-273)

191年
辛宪英(191-269)

192年
曹植子建(192-232)

193年
骆统公绪(193-228)张温惠恕(193-230)

195年
龚禄德绪(195-225)孙奂季明(195-234)曹彪朱虎(195-251)王肃子雍(195-256)

196年
曹冲仓舒(196-208)朱据子范(196-252)

197年
邓艾士载(197-264)石苞仲容(197-273)

198年
杜恕务伯(198-252)陆凯敬风(198-269)丁固子贱(198-273)

199年
诸葛乔伯松(199-223)何曾颖考(199-278)

201年
陈表文奥(201-234)谯周允南(201-270)陈骞休渊(201-281)

202年
姜维伯约(202-264)范粲承明(202-285)

203年
诸葛恪元逊(203-253)

204年
韦昭仲嗣(204-273)华表伟容(204-275)刘寔子真(204-294)

205年
曹睿元仲(205-236)司马望子初(205-271)山涛巨源(205-282)

206年
王览玄通(206-278)王浚士治(206-285)

207年
刘禅公嗣(207-271)

208年
司马师子元(208-255)管辂公明(208-255)石伟公操(208-290)

209年
孙登子高(209-241)全绪(209-252)夏侯玄太初(209-254)傅嘏兰石(209-255)魏舒阳元(209-290)

210年
阮籍嗣宗(210-263)

211年
孙邻公达(211-249)司马昭子上(211-265)

212年
崔游子相(212-304)

213年
孙虑子智(213-232)郑默思玄(213-280)

217年
鲁淑(217-274)傅玄休奕(217-278)贾充公闾(217-282)

219年
孙峻子远(219-256)

220年
卫瓘伯玉(220-291)

221年
羊祜叔子(221-278)范乔伯孙(221-298)

222年
杜预元凯(222-284)

223年
嵇康叔夜(223-262)任恺元褒(223-283)王浑玄冲(223-297)

224年
孙和子孝(224-253)刘璿文衡(224-264)裴秀季彦(224-271)李密令伯(224-287)

225年
钟会士季(225-264)

226年
王弼辅嗣(226-249)陆抗幼节(226-274)皇甫谧士安(226-293)

227年
诸葛瞻思远(227-263)贺邵兴伯(227-275)司马伷子将(227-283)

228年
王蕃永元(228-266)

231年
孙綝子通(231-258)

232年
曹芳兰卿(232-274)司马骏子臧(232-286)张华茂先(232-300)司马干子良(232-311)

233年
陈寿承祚(233-297)

234年
唐彬儒宗(234-294)王戎浚冲(234-305)

235年
孙休子烈(235-264)

236年
司马炎安世(236-290)刘弘和季(236-306)

238年
文俶(鸯)(238-291)

239年
傅咸长虞(239-294)索靖幼安(239-303)

241年
曹髦彦士(241-260)司马攸大猷(241-278)

242年
孙皓元宗(242-283)

243年
孙亮子明(243-260)夏侯湛孝若(243-291)

244年
胡渊世元(244-301)

245年
曹奂景明(245-302)

247年
潘岳安仁(247-300)

249年
石崇季伦(249-300)

250年
陆景士仁(250-280)

252年
王浚彭祖(252-314)

256年
王衍夷甫(256-311)

261年
陆机士衡(261-303)

262年
陆云士龙(262-303)



曹昂 (?-197)
曹仁 (168-223)
曹洪 (?-232)
曹纯 (?-210)
王双 (?-228)
曹休 (?-228)
留赞 (183-255)
王戎 (234-305)
汉献帝 (181-234)
曹操 (155-220)
朱儁 (?-195)
孙翊 (184-204)
孙綝 (231-258)
王粲 (177-217)
曹芳 (232-274)
孙登 (209-241)
孙桓 (197-?)
曹丕 (187-226)
孙休 (235-264)
孙坚 (155-191)
孙皓 (242-283)
孙和 (224-?)
孙亮 (243-260)
孙瑜 (177-215)
孙峻 (219-256)
耿纪 (?-218)
邓忠 (?-264)
孙韶 (188-241)
孙权 (182-252)
张悌 (?-280)
太史慈 (166-206)
诸葛诞 (?-258)
公孙渊 (?-238)
毋丘俭 (?-255)
凌操 (?-203)
刘谌 (?-263)
管辂 (209-256)
张绣 (?-207)
荀攸 (157-214)
孙策 (175-200)
张济 (?-196)
曹睿 (205-239)
费祎 (?-253)
王朗 (?-228)
黄祖 (?-208)
杨怀 (?-212)
典韦 (?-197)
董昭 (156-236)
李肃 (?-192)
刘虞 (?-193)
石苞 (?-273)
华歆 (157-231)
陈寿 (233-297)
潘浚 (?-239)
樊稠 (?-195)
伏完 (?-209)

陶谦 (132-194)
胡遵 (?-256)
羊祜 (221-278)
贾充 (217-282)
董卓 (?-192)
马超 (176-222)
关羽 (?-219)
马忠 (?-249)
冯习 (?-222)
杨彪 (142-225)
陈琳 (?-217)
傅佥 (?-263)
邓艾 (197-264)
马良 (187-222)
文丑 (?-200)
桥玄 (109-183)
文鸯 (238-?)
薛莹 (?-282)
庞德 (?-219)
傅肜 (?-222)
雍?#93; (?-225)
杨修 (175-219)
朱桓 (177-238)
满宠 (?-242)
徐荣 (?-192)
刘琦 (?-209)
刘璋 (?-219)
刘巴 (?-222)
刘岱 (?-192)
李严 (?-234)
张松 (?-212)
刘禅 (207-271)
刘表 (142-208)
高顺 (?-198)
关平 (?-219)
张温 (193-230)
濮阳兴 (?-264)
夏侯敦 (?-220)
丁奉 (?-271)
桥瑁 (?-190)
胡奋 (?-288)
董允 (?-246)
乐进 (?-218)
郭图 (?-205)
刘焉 (?-194)
许仪 (?-263)
孟达 (?-228)
乐綝 (?-257)
曹训 (?-249)
韩遂 (?-215)
袁绍 (?-202)
张钧 (?-184)
陆绩 (187-219)
韩当 (?-226)
颜良 (?-200)
严纲 (?-191)

公孙越 (?-191)
汉灵帝 (156-189)
汉少帝 (173-190)
司马徽 (?-208)
曹嵩 (?-194)
许劭 (150-195)
华佗 (?-208)
法正 (176-220)
王浑 (223-297)
张温2 (?-191)
士孙瑞 (?-195)
鲍信 (152-192)
何晏 (?-249)
吕岱 (161-256)
眭固 (?-199)
张既 (?-223)
严舆 (?-195)
张杨 (?-198)
张南 (?-222)
桥蕤 (?-197)
牛辅 (?-192)
吴巨 (?-211)
吕据 (?-256)
边章 (?-186)
北宫玉 (?-186)
杨任 (?-215)
张纯 (?-189)
杨丑 (?-199)
马日磾 (?-194)
李堪 (?-211)
刘封 (?-220)
魏延 (?-234)
杨奉 (?-197)
沙摩柯 (?-222)
车胄 (?-199)
金旋 (?-208)
王浚 (206-286)
陆逊 (183-245)
张宝 (?-184)
高干 (?-206)
万彧 (?-272)
黄权 (?-240)
姜维 (202-264)
祢衡 (173-198)
孔融 (153-208)
于禁 (?-221)
诸葛尚 (?-263)
陈震 (?-235)
公孙度 (?-204)
袁谭 (?-205)
袁尚 (?-207)
蹋顿 (?-207)
卢植 (?-192)
高定 (?-225)
谯周 (201-270)
崔琰 (?-216)
杜预 (222-284)

黄忠 (?-220)
朱治 (156-224)
公孙瓒 (?-199)
曹奂 (246-302)
袁术 (?-199)
吴质 (177-230)
皇甫嵩 (?-195)
袁熙 (?-207)
孙礼 (?-250)
顾雍 (168-243)
吴兰 (?-218)
司马师 (208-255)
陈泰 (?-260)
周瑜 (175-210)
成宜 (?-211)
钟会 (225-264)
潘璋 (?-234)
刘备 (161-223)
凌统 (189-217)
廖化 (?-264)
霍峻 (180-219)
吕范 (?-228)
吕威璜 (?-200)
吕蒙 (178-219)
李恢 (?-231)
许靖 (?-222)
陈宫 (?-198)
高沛 (?-212)
骆统 (193-228)
轲比能 (?-235)
鲁肃 (172-217)
徐邈 (172-249)
张华 (232-300)
滕胤 (?-256)
马谡 (190-228)
吕布 (?-198)
朱异 (?-257)
州泰 (?-261)
吕乂 (?-251)
公孙续 (?-199)
李傕 (?-197)
陆凯 (198-269)
贺齐 (?-227)
桓范 (?-249)
曹植 (192-232)
于夫罗 (?-194)
田楷 (?-199)
士燮 (137-226)
曹彰 (?-223)
夏侯渊 (?-219)
何进 (?-189)
夏侯玄 (209-254)
夏侯尚 (?-226)
薛综 (?-243)
王昶 (?-259)
赵弘 (?-184)

王平 (?-248)
张布 (?-264)
张角 (?-184)
赵云 (?-229)
张嶷 (?-254)
张梁 (?-184)
张翼 (?-264)
陈矫 (?-237)
张昭 (156-236)
张邈 (?-195)
张让 (?-189)
张飞 (?-221)
董承 (?-200)
张辽 (169-222)
张郃 (?-231)
蔡邕 (132-192)
陈群 (?-236)
陈骞 (201-281)
陈武 (?-215)
王甫 (?-222)
丁原 (?-189)
蒯越 (?-214)
郭淮 (?-255)
蒋钦 (?-219)
王允 (137-192)
岑昏 (?-280)
文钦 (?-258)
田畴 (169-214)
王基 (?-261)
淳于琼 (?-200)
蒋琬 (?-246)
逢纪 (?-202)
向朗 (?-247)
蒋济 (?-249)
诸葛瑾 (174-241)
朱然 (182-249)
吴懿 (?-237)
诸葛瞻 (227-263)
司马炎 (236-290)
刘理 (?-244)
钟繇 (151-230)
诸葛亮 (181-234)
司马孚 (180-272)
司马昭 (211-265)
沈莹 (?-280)
阚泽 (?-243)
审配 (?-204)
曹爽 (?-249)
司马懿 (179-251)
秦宓 (?-226)
步骘 (?-247)
司马攸 (248-283)
王经 (?-260)
曹真 (?-231)
诸葛恪 (203-253)
曹髦 (241-260)
荀彧 (163-212)
郤正 (?-278)
曹羲 (?-249)
韩忠 (?-184)
徐晃 (?-227)
司马望 (205-271)
全琮 (?-249)
向宠 (?-240)
贾诩 (147-223)
邓芝 (?-251)
郭嘉 (170-207)
马腾 (?-211)
韦昭 (?-273)
庞统 (179-214)
陆抗 (226-274)
吕凯 (?-225)
梁兴 (?-212)
乌延 (?-207)


校刊记
148年,贾诩生。224年,贾诩卒,年76。查《魏书文帝纪》与《贾诩传》,贾诩应生於147年,死於223年,年77。书误。
173年,杨德祖修生。。217年,杨德祖卒。219年7月又云曹操杀杨修。查《三国志武帝纪》,曹操杀杨修在219年,《后汉书杨修传》称杨修年45岁,故杨修应生於175年,卒於219年。
187年,李景则式生。查《三国志李通传裴注》,李通玄孙李式字景则,不可生之於187年。另按《魏书李顺传》,李顺次子李式亦字景则,但此已是北魏时。
188年,庞士元统生。223年,庞士元卒。查《三国志先主传》与《庞统传》,庞统应生於179年,卒於214年。书有误。
191年,陆康卒。按《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死於193年,孙策则在194年投靠袁术。袁术与陆康有隙,遣孙策围攻卢江,《后汉书陆康传》称陆康守城二年,城陷后数月卒,故陆康卒年约为195-196年间,其生年为126-127年。故书有误。另《三国志陆绩传》载陆绩见袁术怀橘之年6岁,袁术於194年3月攻占九江,195年孙策开始围攻庐江,故陆绩应生於189-190年。而《陆绩传》言陆绩32岁卒,应为220-221年。
195年,德绪生。225年,德绪卒。查《三国志》杨戏所撰《季汉辅臣赞》,中有龚德绪,生卒年也是195年至225年。应是吴荣光著书时一时不查所致。
199年,关靖生。查《三国志公孙瓒传》,公孙瓒长史关靖字士起,与公孙瓒同死,故此年应做关靖死。
200年,何熲考曾生。查《三国志何顒传裴注引干宝晋纪》,何曾颖考。《晋书何曾传》,何曾字也作颖考。
206年,王玄通览生。查《晋书王祥传》,王览字玄通,应是避玄烨之讳而改。另王士治浚生。《晋书王浚传》称浚字士治,而《晋书王沉传》有王沉之子王浚字彭祖。王士治应是王浚为是。
212年,陈骞卒。查《晋书武帝纪》,陈骞应卒於281年,年81岁,但《陈骞传》则称陈骞卒於291年,此已是司马衷当政时,依史传陈骞应於司马炎在位时已亡,故非291年,陈骞生年应为201年。另同年有崔子相游生,查《晋书崔游传》,游应作游。
223年,王元冲恽生。查《晋书王浑传》,王浑字玄冲。玄因避讳改为元,而浑则错字为恽。
225年,杨彪卒年四十八。查《魏书文帝纪》,杨彪卒年应为八十四。
231年,孙琳卒。查《吴书孙綝传》,孙綝生於本年,故应做孙綝生。
235年,魏中山王兖生。查《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山王曹衮卒於本年,应为卒。
243年,简雍卒。考《三国志》各传,未见简雍卒年,而同年又有顾雍卒,「二雍」均年76岁,因是书中错为一人,简雍误。
252年,据《三国志朱据传》,朱据死於本年。书只载其生年,未言其卒。
274年,陆景生。303年,陆景卒。按《三国志陆逊传》陆晏、陆景兄弟均在280年晋灭吴之役殉国,陆景年31岁,故应生於250年,书误。考刘璿生卒年。《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刘璿於238年被封太子,年15岁。故刘璿应生於224年。同传又称刘璿死於钟会之乱,是年为264年,故刘璿享年为41岁。
考傅玄生卒年。《晋书傅玄传》称傅玄在司马师正妻羊徽瑜丧礼后,被御史中丞庾纯所奏而免官,寻卒,年62岁。考《晋书景献羊皇后》传,羊徽瑜死於278年,故傅玄应亦於同年或不久卒,故傅玄生年应於217年左右。

增补人物生卒年考。
考许劭生卒年。《后汉书许劭传》称许劭与刘繇同奔豫章后死,故应卒於197-198年之间,年46岁,故推其生年应是152-153年。
考刘繇、刘基父子生卒年。《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言197年正月诸葛玄死时刘繇仍在,故刘繇应卒於197-198年间,年42,故生年约为156-157年。刘繇死时,其子刘基年14,故应生於184-185年,而刘基卒年49,故卒年约於232-233年。
考彭羕生卒年。《三国志彭羕传》言彭羕被杀年37岁,本年应在定蜀与刘备北攻汉中之前,因彭羕遗书未谈及汉中,约於215-217年间。推测彭羕生年应在179-181年之间。
考卢毓生卒年。《后汉书卢植传》载卢植卒於192年,而《三国志卢毓传》称卢毓十岁而孤,故卢毓应生於183年。又卢毓卒於257年,年应75岁。
考马良生卒年。《三国志马良传》言马良死於夷陵之败,即是222年,年36岁,故马良生於187年。
考孙韶生卒年。《三国志孙韶传》称孙韶父孙河被杀时孙韶17岁,又据《吴主权传》载孙河死於204年,故孙韶应生於188年,卒於241年,年54岁。考考凌统生卒年。据《三国志吴主权传》,孙权於203年几乎破黄祖,凌统之父应死於本年,又本《凌统传》,凌统此年15,代领父兵,故凌统应生於189年。凌统卒年49,应为237年。
考应璩生卒年。《三国志王粲传裴注引文章叙录》称应璩死於252年,《朱建平传》言应璩卒年63岁,故应生於190年。
考张温生卒年。《三国志张温传》称张温使蜀年32,此为224年,故张温生於193年。张温亦同年被废,后六年卒,为230年,年38。
考王肃生卒年。《三国志王朗传》言王肃卒於256年,而《朱建平传》传载王肃卒年62,故王肃应生於195年。
考韦昭生卒年。273年,孙皓杀韦昭。按《三国志韦昭传》,韦昭於狱中上书自称年已七十,故生年应在204年。另《三国志三嗣主传》称丁固卒於273年2月,《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言丁固卒年76岁,故丁固应生於198年。
考鲁肃遗腹子鲁淑生卒年。鲁肃卒於217年,鲁淑应出生与本年或翌年,而鲁淑卒於274年,年约55。
考文俶(鸯)生卒年。按《晋书景帝纪》载,司马师亲征淮南在255年初,文俶年18,故应生於238年。而《晋书东安王繇传》又载,助贾南风杀杨骏的司马繇因功进入权力中心,司马繇与与文俶有先世之仇,因而藉故杀害文俶,本年为,故文俶卒年54岁。
考胡渊生卒年。《三国志钟会传裴注引晋诸公赞》言胡渊杀钟会时年18,是年为264年,故胡渊生於244年,而同引文又称司马伦使胡渊拒齐王司马冏,后战败伏法,查《晋书惠帝纪》,为301年,胡渊年58岁。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江东割据豪强。
配偶:大乔

孙策是亲孙坚长子,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寿春县)。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

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寿春一见,便推诚相待,结为好友。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以便往来,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孙坚战死时,孙策十七岁,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名士张纮因丧母,时居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孙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纷,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东据吴郡(江苏吴县)、会稽(浙江绍兴),报仇雪耻,做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张纮推托:“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服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

孙策进一步请求:“您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血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汇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壮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西周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耻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乱多难,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就当南渡,我将与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鼓荡难平:“一言为定!我马上开始行动!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现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孙策马上赶赴寿春,去见袁术。他流着眼泪对袁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袁术聆其语言,察其举止,知道他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自己又心有不甘。于是,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召集兵勇。”

孙策便接了自己的母亲,带着汝南人吕范和同宗孙河,到了丹阳曲阿。依靠舅父的力量,不久,孙策便召募到兵勇数百人。但是不幸遭到泾县大帅祖郎的袭击,差一点丢了性命。

孙策只好又去见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还孙策统领。从此,孙策渐渐流露出英雄本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汉朝廷太傅马日碑持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也都爱慕孙策的风采。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常叹息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入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当场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说:“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袁术为人反复,往往言而无信,起初他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丹阳人陈纪。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今安徽合肥)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正巧孙策以前曾去拜访陆康,陆康只让主薄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又许愿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奉命出击,拿下庐江。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对袁术,孙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此前,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没立了州治。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他们,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居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派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双方对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

丹阳尉朱治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遂率父亲旧部和数百门客东进。

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扩大,到历阳时,已至到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败走。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攻打刘繇的牛渚营,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战具。

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日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则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诸。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不能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当时,孙策年轻,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都叫他“孙郎”。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部假作溃败,引敌进人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伏兵尽起,斩首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

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今安徽南陵县)击败刘繇别将,接着转兵攻克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然后,整顿部队,到曲阿攻打刘繇。

刘繇与孙策交战,兵败,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市),孙策入据曲阿(参见曲阿之战),时为兴平二年。

一开始,百姓们听到孙郎兵到,都胆战心惊,魂消魄散,避之不迭,官长们也往往丢弃城池,窜伏草莽之中。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孙策大军所到之处,军士们严遵将令,不敢掳掠百姓,鸡犬菜茹,秋毫无犯。于是,百姓十分喜悦,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

孙策劳赐将士,发布文告,晓谕下属各县:“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无所问;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

文告发布后,来归附者由四面八方云集风涌,不长时间,就招得士兵两万多,征集马匹一千多。袁术在寿春,知孙策大胜,上表奏请孙策行殄寇将军。孙策威震江东。

不久,刘繇又放弃丹徒西逃,孙策遂东进夺取吴郡。建安元年(196年)八月,孙策引兵渡过浙江,直逼会稽。会稽功曹虞翻劝太守王朗暂避孙策的锋芒,王朗不听,发在固陵(浙江萧山县西)阻击孙策。孙策几次从水上发动进攻,均未能奏效。

孙策的叔父孙静献策,建议声东击西,从查渎进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孙策依计。于是,夜里一面到处点燃火把,迷惑、牵制正面之敌,一面分出兵马悄悄从查渎出击。王朗出于意外,大惊,派周昕率兵仓猝迎战,孙策斩杀周昕,长驱直人。王朗败溃,带虞翻乘船逃到东洽。孙策鼓勇追击,王朗,虞翻投降。

孙策平定江东,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自己兼任会稽太守,仍以虞翻为功曹。

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派议朗王浦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并命他与吕布、陈瑀等一起讨伐袁术。孙策觉得自己统领兵马,骑都尉的职务有点低,想得到将军,的封号以自重。派人向王浦微露其意。王浦当即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孙策权代明汉将军。

当时,陈瑀军驻海西(今江苏东海),孙策按诏书要求,整顿士马,要去与吕布、陈瑀会面,谋画军机,参同形势。但他率军走到钱塘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原来陈瑀要乘机夺取孙策的地盘。他派人秘密渡江,拿着三十多个印信给各地散寇及诸险县大帅,让他们作内应,等孙策的部队一开走,马上攻取他的郡县。孙策发现这一阴谋,大怒,派吕范、徐逸统兵直扑海西,大破陈瑀,俘获他的将士、妻儿等共四千多人。陈瑀逃奔袁绍。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派张结向汉廷贡献方物,曹操安此孙策,与之结纳,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这时,袁术任命周瑜为居巢长,鲁肃为东郡长,但二人知袁术难成大器,相继弃官渡江来依从孙策。

同年十二月,因为孙策不支持袁术称帝,袁术便拉拢流窜到安徽的祖郎,让他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而太史慈也占据泾县,自称丹阳太守,阻遏孙策西进。当时,宣城以东均已归孙策所有,只有泾县以西未附。孙策要开拓豫章,西征黄祖,必须先拔掉这两根钉子。于是,他先进击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祖郎,又进击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擒获太史慈。

不久,刘繇在豫章病死,部众欲推戴华歆为主,华歆固辞。孙策派太史慈去探看消息。太史慈归来,孙策更坚定了吞并豫章的决心。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正准备与曹操、董承、刘璋并力讨伐袁术、刘表,军队已经整装待发,袁术病死。

袁术的长史杨弘、大将军陆勉欲率部投奔孙策,不料被庐江太守刘勋截击,全体被俘。而袁术的堂弟袁胤、女婿黄猗等人,也慑于曹操的威力,不敢守卫寿春,抬着袁术的棺木,带领袁术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到皖城投奔刘勋。刘勋的兵力骤然大增,但粮草不继。刘勋便派堂弟刘偕向豫章太守华歆借粮,华歆也正缺粮,只好派人领着刘偕到海昏(今江西奉新县西)、上缭(今江西永修县),向刘繇的旧部告借三万斛。刘偕去了一个多月,才借得两千斛,于是报告刘勋,并让刘勋领兵前来攻袭。

当时刘勋兵力太强,孙策想借机剪除他,也写信来,劝刘勋攻袭海昏、上缭。信中,孙策屈己下人,说:“上缭地方十分富饶,希望您能兴兵讨伐,我愿出兵做您的外援。”

刘勋决定攻取上缭。他悄悄率军经过彭泽,来到海昏地方。当地守将坚壁清野,留下一座空城,刘勋一无所获。

当时,孙策引兵西征黄祖,正走到石城(今安徽贵池县西),听说刘勋已到海昏,立即让孙贲、孙辅率领人马驻在彭泽,准备拦击刘勋,自己则与周瑜率兵两万进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克,俘虏三万多人。于是,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拨给他三千人马保守皖城,其余人众,全部移往吴地。

刘勋闻讯大惊,星夜回军彭泽,孙贲、孙辅出兵截杀,刘勋大败,逃往流沂(今湖北鄂城),向黄祖求救。黄祖派他的儿子黄射率水军五千人来援,孙策挥师进攻,刘勋败逃,投奔曹操,黄射也逃跑了。孙策又得到刘勋两千多兵士和一千多艘战船。于是,乘胜进攻黄祖。

十二月八日,孙策进至沙羡(今湖北嘉鱼县北)。刘表派侄儿刘虎和南阳人韩唏带领长矛队五千人赶来支援黄祖。十一日,孙策率周瑜、吕蒙、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将领同时并进,与敌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韩唏战死,黄祖脱身逃走,士卒溺死者达万人,孙策缴获战船六千艘。

在给汉朝廷的表章中,孙策描写此役说:“(臣)身跨马才乐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飞上风,兵激烟下,弓弩齐发,流矢雨集。”可谓惊心动魄。

孙策一鼓作气,东进豫章,驻军椒丘(江西新建县北),对虞翻说:“华歆名闻于世,但绝非我的对手。如果不早归附,将来金鼓一震,战局一开,伤害侵凌,在所不免。你先进城去,把我的意思说给他听。”虞翻领命进城,见到华歆,陈明利害,华歆举城投降。

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设立庐陵郡,任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而留周瑜镇守巴丘。

孙策还先后击破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等部,于是,疆宇平定。

曹操闻孙策平定江南,叹息说:“猘儿难与争锋也!”于是,把兄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儿子曹章娶了孙贲的女儿。并以礼征召孙权、孙翊,命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

史书称“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三国志·孙策传》)。从某种程度上说,孙策能够占据江东,跟他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大有关系。通过几件事,可以看出孙策的这一特点。

一是重用旧臣,任人不疑。

孙策微时,只有吕范、孙河二人经常跟从,危难不避。孙策待吕范如亲戚一样,往往带他一起升堂见母,饮宴欢叙。孙策入据曲阿,增兵到两万多人,把吕范部下的兵士也增到两千多,有一天,吕范一面陪孙策下棋,一面对他说:“您的事业越来越人,士兵也越来越多,而各种纲纪尚不完备。我愿暂为都督,帮助将军做好这些事情。”

孙策说:“您是著名士大夫,手下拥有不少兵将,且在疆场上已立大功,哪能委屈您管这些军中琐细事务呢?”

吕范说:“我舍弃乡土,跟您到处奔波,并非求取妻子儿女荣华富贵,我是想经时济世,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你我二人,譬犹同舟涉海,如一事不妥,双方都受损失。我这也是替自己考虑,不光是为您着想。”

孙策听了,只是笑,不说话。

吕范当即告别出来,脱掉外衣,换上骑兵将领的衣服,于提马鞭来到孙策阁门,自称兼任都督之职。孙策就给他兵符,让他执掌军中诸务。吕范加意留心,整顿纲纪。军中肃睦,威禁人行。

孙策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他们二人,一人居守,一人从征,出谋画策,言听计从。孙策以师友之礼对待张昭。文武之事,都由张昭主理。张昭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他,对他大加赞美。张昭感到进退两难。孙策知道后,却非常高兴。他说:“从前管仲治理齐国,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成了霸主的第一位。现在张昭贤能,人们开口、闭口,褒扬夸奖,而我能重用他,这功名还不是归我吗?”

二是不计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将。

孙策当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数百人。但被泾县大帅祖郎袭击,人马散尽,本人也险些丢了性命。后来,孙策占据江东,袁术派人送给祖郎日J绶,让他联络山越,对付孙策。孙策率兵亲往征讨,在陵阳县擒获祖郎。祖郎惶惧,孙策安慰他说:“当年你袭击我,刀都砍在我的马鞍上了。如今我创军立事,抛弃旧怨,对天下人都一样,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称谢。孙策任命他为部下贼曹。

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也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末可量也 。”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他为门下曹。回军时,孙策命祖郎、太史慈为前导,军中引以为荣。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传中。

三是抚视孤寡,不欺弱者。

孙策攻克皖城,袁术妻儿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获。孙策对他们体恤抚慰,下令不得侵扰。后来收复豫章,又收拾安排刘繇的丧事,且很好地看顾他的家属。天下士大夫因此对孙策大加称誉。

孙策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的需要,而且以不影响他的功业为前提。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次,会稽郡属员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执意要杀掉他。众人一再劝阻,孙策只是不听。这时,吴太夫人站在井边对他说:“你刚刚立足江南,诸事尚在草创,尚未稳固。应该优待、礼遇贤能之人,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魏腾循例尽职,你却要杀他,这样一来,明天大家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见你自罹祸难,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大惊、顿悟,马上放了魏腾。

有位叫高岱的名士,隐居在余姚地方。孙策让陆昭去请他,自己虚心等待。听说高岱精通《左传》,孙策也预先玩读,想跟高岱讲论一番。

有人乘机离间二人。先对孙策说:“高岱认为您英武有余,文采不足,您跟他讲《左传》,他如果回答说不懂,便是他瞧不起您了!”孙策暗记在心。

那人又对高岱说:“孙策为人,最不喜别人超过自己。他如果问你《左传》的事,你就说不知道,这才合他的意。如果跟他讲论辩难,可就危险了!”高岱信以为真。

孙策和高岱见了面。孙策果然说起《左传》,高岱连连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孙策发怒,以为高岱依恃才能,轻慢自己,把他关了起来。

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请求孙策释放他。孙策本无杀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楼,看见几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孙策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下令杀了他。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但我们仍认为,礼贤下士,敬重人才是孙策一生待人接物的主流。而这也确实在客观上使江东人才济济,为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基础。

广陵太守陈登驻在射阳。孙策西征黄祖,陈登暗中派遣间谍,拿着印绶给严白虎的余党,想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孙策。孙策回师,攻打陈登,军队暂驻丹徒,等待后继粮草。

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出外游猎。对此,虞翻不放心,早就进行过劝谏。虞翻说:“您轻出微行,搞得侍从官员来不及整顿服装预为警备,士卒们也常以此为苦。作为一军统帅,自己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白龙变化成鱼,豫且就可以射他的眼睛;白蛇自己放纵闲行,刘邦就可以杀他。希望你稍加注意才好!”

孙策知道虞翻说得对,但仍然不能改掉这习惯。

时孙策已尽得江东,闻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欲率军渡江北袭许昌。曹军皆惊,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果为郭嘉言中。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又出去打猎。他骑的是上等精骏宝马,驰驱逐鹿,跟从的人绝对赶不上。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已经赶到,将三个人杀死。

原来,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江表传》记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骁勇,应该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责备许贡,并下令将其绞死。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终于得手。

孙策中箭,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当天夜里,孙策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关于孙策之死,说法纷纭。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都裂开了。当夜死去。《搜神记》则说孙策死于于吉为祟:孙策杀死于吉,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吴历》所记,可备一说;《搜神记》则纯是小说家造作虚幻之言。

孙权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他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招揽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根基。确实是难得的人物。但他有时过于轻率武断,以致英年早逝,也真让人叹惋。

  孙策 - 历史年表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1年):
  孙坚在岘山作战身亡,原本孙策应该承嗣孙坚的乌程侯爵位,但让给四弟孙匡(魏书)。
  孙策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落葬父亲后渡江迁移到江都。之后前往拜访名士张紘,将老母弱弟留在江都(吴历)。由于徐州州牧陶谦与袁氏的纠纷,(也有一说陶谦忌讳孙策的才干,迫使孙策请汝南名士吕范前去迎接仍在江都的母亲,将之安顿在曲阿,另与吕范、原来的乌程县长孙河,到丹阳(今安徽宣城)去投靠当时在袁术势力范围内担任丹阳太守的舅父吴景(吴蛉诵殖ぃ���币埠狭�骼c�厣皆糇胬伞=�泶�蚣窃厥窃�跞盟锊叩热饲巴�栏轿饩啊⑻眯炙镪冢ㄆ涓肝�锴迹�质ヌǎ�锛崽眯郑┝斓卣倌既寺怼4耸绷��婪兜热说哪豢驮谀冢�庀乱延惺�偃恕?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孙策正式依附袁术,而袁术也将一千余名孙坚的旧部属编回孙策的统属。东汉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表孙策为「怀义校尉」,孙策后来感叹这次官场交际令他觉得本身学问不够渊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后来又曾对虞翻说:「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其本身的才干、军令的严谨,得到袁术部将的倾心敬重,也使得袁术又重视又忌讳,曾说:「使有子如孙郎,夫复何恨!」但始终不敢重用。孙策讨陵阳,生得祖郎(史载为山贼)。而袁术原本答应让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后来任用丹杨陈纪;又使孙策率军攻打本身跟袁术、孙策皆有嫌隙的庐江太守陆康,并答应让孙策出任庐江太守,后来再用自己的旧部属刘勋。多番失信,已使孙策失其所望,孙坚旧部朱治并以袁术政德不修为由,劝孙策设法回到家族有地缘关系的江东。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原先出任扬州刺史的刘繇,由于扬州治所所在的寿春已被袁术占据,刘繇便将治所迁到曲阿。当时分别在丹阳担任太守及都尉的舅父吴景及堂兄孙贲被刘繇以军事驱逐到舍阳。刘繇派部将樊能、于麋、张英分别驻扎横江,当利,与袁术部将扬州刺史惠衢、督军中郎将吴景和孙贲对峙,率众相攻而无进展。其后孙策请求袁术让他前往协助吴景去击破刘繇,以求平定江东。江表传记载袁术认为刘繇、王朗分别在曲阿、会稽,认为孙策不能成功,而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便上表以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正式领兵渡江。此时是兴平二年腊月。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坚旧部朱治使人从刘繇属地内的曲阿护送吴夫人及孙权兄弟,供奉辅护一路到达历阳,后来再迁移至阜陵。而无后顾之忧的孙策领兵进往刘繇,军纪严明,得到百姓的支持,沿途众所投奔而往,到历阳(今安徽和县)兵力已扩充到五、六千之众。又写信告知其知交周瑜使其率兵来迎,随即攻下横江、当利,屯兵牛渚,再渡江击破奉刘繇为主的笮融、薛礼在秣陵的军队,再转斗海陵、南下小丹杨、湖孰、江乘,进入曲阿,追击刘繇,刘繇协同许劭出奔往豫章,许劭亡。时太史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等名将。两人俱前放对,策刺慈马,而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表示与王朗作战的地域位置。其中平三郡并讨丹杨七县,后来并临郡察齐孝廉。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署置百官。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孙策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遣吕范、徐逸攻陈瑀于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从后汉书志第二十二则为兴平元年,疑为误植),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同年并遣使诘问王朗。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但裴注江表传载为元年。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遣王朗以就曹操。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与名将周瑜同时迎娶江东国色大小乔。又遣使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北讨陈登,为第一次进攻陈登,西讨黄祖,行及石城,闻刘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贲、辅又于彭泽破勋。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并克。该年先后攻败数敌,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统有江东六郡。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策欲谋袭许都。第二次攻陈登于丹徒时,其后便为故吴郡太守许贡之门客所刺杀,临终嘱弟孙权继承其事业。时年二十六岁。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1年):
孙坚在岘山作战身亡,原本孙策应该承嗣孙坚的乌程侯爵位,但让给四弟孙匡(魏书)。
孙策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落葬父亲后渡江迁移到江都。之后前往拜访名士张紘,将老母弱弟留在江都(吴历)。由于徐州州牧陶谦与袁氏的纠纷,(也有一说陶谦忌讳孙策的才干,迫使孙策请汝南名士吕范前去迎接仍在江都的母亲,将之安顿在曲阿,另与吕范、原来的乌程县长孙河,到丹阳(今安徽宣城)去投靠当时在袁术势力范围内担任丹阳太守的舅父吴景(吴夫人兄长),同时也合力击溃泾县山贼祖郎。江表传则记载是袁术让孙策等人前往依附吴景、堂兄孙贲(其父为孙羌,字圣台,孙坚堂兄)领地召募人马。此时连同吕范等人的幕客在内,麾下已有数百人。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孙策正式依附袁术,而袁术也将一千余名孙坚的旧部属编回孙策的统属。东汉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表孙策为「怀义校尉」,孙策后来感叹这次官场交际令他觉得本身学问不够渊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后来又曾对虞翻说:「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其本身的才干、军令的严谨,得到袁术部将的倾心敬重,也使得袁术又重视又忌讳,曾说:「使有子如孙郎,夫复何恨!」但始终不敢重用。孙策讨陵阳,生得祖郎(史载为山贼)。而袁术原本答应让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后来任用丹杨陈纪;又使孙策率军攻打本身跟袁术、孙策皆有嫌隙的庐江太守陆康,并答应让孙策出任庐江太守,后来再用自己的旧部属刘勋。多番失信,已使孙策失其所望,孙坚旧部朱治并以袁术政德不修为由,劝孙策设法回到家族有地缘关系的江东。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原先出任扬州刺史的刘繇,由于扬州治所所在的寿春已被袁术占据,刘繇便将治所迁到曲阿。当时分别在丹阳担任太守及都尉的舅父吴景及堂兄孙贲被刘繇以军事驱逐到舍阳。刘繇派部将樊能、于麋、张英分别驻扎横江,当利,与袁术部将扬州刺史惠衢、督军中郎将吴景和孙贲对峙,率众相攻而无进展。其后孙策请求袁术让他前往协助吴景去击破刘繇,以求平定江东。江表传记载袁术认为刘繇、王朗分别在曲阿、会稽,认为孙策不能成功,而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便上表以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正式领兵渡江。此时是兴平二年腊月。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坚旧部朱治使人从刘繇属地内的曲阿护送吴夫人及孙权兄弟,供奉辅护一路到达历阳,后来再迁移至阜陵。而无后顾之忧的孙策领兵进往刘繇,军纪严明,得到百姓的支持,沿途众所投奔而往,到历阳(今安徽和县)兵力已扩充到五、六千之众。又写信告知其知交周瑜使其率兵来迎,随即攻下横江、当利,屯兵牛渚,再渡江击破奉刘繇为主的笮融、薛礼在秣陵的军队,再转斗海陵、南下小丹杨、湖孰、江乘,进入曲阿,追击刘繇,刘繇协同许劭出奔往豫章,许劭亡。时太史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等名将。两人俱前放对,策刺慈马,而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表示与王朗作战的地域位置。其中平三郡并讨丹杨七县,后来并临郡察齐孝廉。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署置百官。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孙策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遣吕范、徐逸攻陈瑀于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从后汉书志第二十二则为兴平元年,疑为误植),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同年并遣使诘问王朗。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但裴注江表传载为元年。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遣王朗以就曹操。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与名将周瑜同时迎娶江东国色大小乔。又遣使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北讨陈登,为第一次进攻陈登,西讨黄祖,行及石城,闻刘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贲、辅又于彭泽破勋。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并克。该年先后攻败数敌,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统有江东六郡。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策欲谋袭许都。第二次攻陈登于丹徒时,其后便为故吴郡太守许贡之门客所刺杀,临终嘱弟孙权继承其事业。时年二十六岁。


三国所有人物年表
184-220)姜维(202-264)李密(224-287)龚禄(195-225)谯周(200-270)吴:孙坚(156-192)孙策(175-200)孙权(182-252)孙登(209-241)孙亮(243-260)孙休(235-264)孙皓(242-283)孙峻(219-256)孙綝(231-258)孙瑜(177-215)孙奂(195-234)太史慈(166-206)士燮(137-226)...

三国历史年表
175臧洪十五岁成为童子郎。刘备求学于卢植。孙策、周瑜出生。176刘辩出生,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正名,称他为“史侯”。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辩。马超出生。177曹操任顿丘县令。宋后案。蔡邕上书谈论朝政。檀石槐大破汉军。178曹操因为妹夫被牵连,回家闲居,犯罪...

三国历史年表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

周瑜历史年表
周瑜的历史年表,从熹平四年(175年)的一岁开始,记录了他与孙策的密切关系和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初平元年(190年),16岁的周瑜从舒县前往寿春,与孙策结识,并将孙策一家接到舒县共同生活,他们甚至升堂拜母,显示出深厚的友情。(注:三国志记载,他们早在少年时期就有深厚的交情。)初平二年(...

三国战争年表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198年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199年...

求三国时期事迹年表!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

三国著名人物的出生年表
1、张飞 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

求三国大事年表(正史),谢谢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198年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

求三国年事表
三国大事件年表 (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是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四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6年。 中平六年三月,汉灵帝逝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四月改元光熹元年。 汉献帝永汉元年(189年)十二月,即中平六年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184年 (汉灵帝 中平元年) 2月 黄巾...

三国时期年表
孙策吞并吴郡。 公元198年曹操消灭吕布。 公元199年刘备脱离曹操控制,占据徐州。同年,袁术死亡。 公元200年孙策死亡,孙权继位。同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公元202年袁绍死亡,其子彼此交战。 公元207年曹操消灭袁绍诸子,平定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自任丞相,同年与刘备、孙权展开赤壁之战,大败...

上杭县15045435622: 孙策的一生经历 -
牛广莱阳: 孙策是孙坚长子,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有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徽寿春县).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 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

上杭县15045435622: 谁有三国里孙策的详细资料? -
牛广莱阳: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江东割据豪强. 孙策是亲孙坚长子,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寿春县).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

上杭县15045435622: 求问周瑜孙策的生卒年? -
牛广莱阳: 周瑜:175年—210年 孙策:175年-200年

上杭县15045435622: 孙策几岁死的 -
牛广莱阳: 25岁 孙策(175年5月17日-200年11月23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族.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汉末群雄之一.绰号“小霸王”.孙权称帝后,追谥他为长沙桓王.

上杭县15045435622: 孙策有什么称号 -
牛广莱阳: 孙策(175年5月17日-200年11月23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族.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汉末群雄之一.绰号“小霸王”.孙权称帝后,追谥他为长沙桓王.

上杭县15045435622: 三国——南北朝历史大事年表求大神帮助 -
牛广莱阳: 三国部分:曹操平定北方,刘备的兴起,孙策平定江东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吴蜀的衰落,司马氏代魏 三家归晋 三国英雄谱 两晋部分:西晋,东晋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

上杭县15045435622: 三国的孙策是哪年出生的? -
牛广莱阳: 孙策(175—200),字伯符,富春(今富阳)人.孙坚长子.以“少年英杰”著称.孙坚初兴兵,即由策扶持母亲携带弟妹寄寓江淮.与周瑜结为生死之交

上杭县15045435622: 三国里孙坚的出生年月日是?还有孙策、孙权的出生年月日 -
牛广莱阳: 这个好像没有记载呀,毕竟那时不是现在,不过出生年还是有记载的.

上杭县15045435622: 三国里,孙策字什么?
牛广莱阳: 孙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

上杭县15045435622: 求三国演义重大事件列表要很全的<br/>就连貂蝉是哪一年出世
牛广莱阳: 1. 演义与历史不同,且在多数事件上出入较大,本年表为演义年表(为了让大家有清晰的认识,故生年依史实列出). 2. 关于具体年月,小说中并未有准确记载,编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