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一辈子科举都没中的人

作者&投稿:汪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有哪几人科举屡次不中但最终中举的或者考了几次才中举的?~

康熙三十八年,京师顺天府举行乡试,在京的广东贡生黄章参加考试,时黄已届百岁高龄。进入考场时,叫他的孙子在前引导,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大字,传为一时佳话。从灯笼所写的内容来看,这位百岁考生,志不在中不中举,而在于显示自己如此高龄尚能入试,来看看场子,倒也是别具一番情趣。与黄章意在观场不同的,是康熙间一位叫姜宸英的名士的遭遇。姜是浙江慈溪人,很早就已成名,清初,他以布衣的身份被推荐到国史馆参加修撰明史,却一直没有科名。康熙帝对姜的文章极为推崇,每次科举发榜时,总要问,这次姜宸英取中没有?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姜宸英已经70岁了,终于得了个探花(第三名)。姜氏文章名满天下,屡试不第,算是个屡败屡战的典型,最后总算是博了个进士及第。
黄章,广东顺德人,年近40才考中秀才,60岁补上廪生,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加乡试.从广东到北京应试,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孙服侍照料.入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字,曾孙在他前面引导.黄章以百岁高龄应乡试成了当时科场佳话,时康熙三十八年(1699).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广东人谢启祚百岁时参加会试,比起黄章算是进了一级了.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应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举人,但谢启祚坚决推拒,他说: "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 "果然一举考中,启发了谢启祚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遂作老女出嫁诗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生血白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倘真以此高龄出嫁,恐怕新郎也只能如同清朝科举这般古板的人了.本次和谢启祚同科举人之中有一12岁少年,少年得志者与大器晚成者成了同榜年谊,监考的巡抚看到此景,颇多感慨,在鹿鸣宴上以诗纪事,有"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之句,又被当时的科场传颂一时.诸君可猜想谢启祚在与十二岁少年同座时必定春风得意,但那少年如何看待这位年近百岁的老翁,就不得而知了. 次年,谢启祚以99岁高龄入京会试,朝廷授给国子监司业衔.过了三年谢又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并晋升为鸿胪寺卿衔,得到御制诗额的荣宠.谢启祚活到快120岁死去,他要算中国科举史上会试高龄纪录名列前茅者了.
  乾隆35年(1770)庚寅科乡试,当时年龄最小的是两名顺天生员,一个11岁,一个13岁.年龄最大的,一个是江西生员李伟,99岁,一个是广东生员张次叔,94岁,李炜第二年接着参加辛卯科会试,恰好年满百岁。道光6年(1826)丙戌科会试,广东三水举人陆云从,年104岁。三场考毕,不第,道光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他还是高龄秀才的最高纪录保持者,进学时整整100岁,103岁以举人入人京会试,清廷按例赐以国子监司业衔.道光20年(1840)庚子科乡试,湖南长沙县监生余会来,也是104岁,但没有考中,钦赐举人。乾隆四年(1739),广州科举考场上(广东似颇多高龄考生),考官看到一位叫梁自适的考生后暗自吃惊,此翁年届百岁,但耳聪目明,才思敏捷,很快就交了卷,番禺人梁自适50岁时才中秀才,到了100岁还上考场。乾隆皇帝闻报后,下旨要地方官对这位全国最老的科举考生“格外加恩”,后来又颁旨称赞其“耄年好学”,特赐举人以示褒奖,赏银30两。

中国科举史上最牛的考生——九十八岁才中举的谢启祚清代,广东省有个名叫谢启祚的读书人,家境不错,衣食无忧,但仅是布衣乡绅,没有功名。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从科举走上仕途,一改门楣。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十分执着,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所叙述的范进还要痴迷,坚持继续参加考试。到了九十八岁高龄的时候,才时来运转。那年,他参加省城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后,谢启祚十分兴奋,狂喜至极,当即写了一首《老女出嫁诗》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当时,同榜举人中有个是十二岁的儿童。第二年,九十九岁高龄的他,还到京城参加会试。如此耄耋老人来参加会试,白发苍苍,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乾隆皇帝也为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功名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批准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职衔。谢启祚后来还就真做了许多年的官。直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才去世。他一生娶过三个老婆,两个小老婆,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二十九个孙子,三十八个曾孙,二个玄孙。他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科场上混过去的,应该算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比较出名的就是蒲松龄和曹雪芹
蒲松龄的书房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激励的无数学子
曹雪芹的红楼梦四大名著之一

蒲松龄 求采纳 跪求


李白杜甫,参加科举考试为何连进士也考不中?
一、科举考试竞争压力大每年我们都会举行高考,人们对于高考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古代人们对于科举考试的关注。科举考试的举行是要为朝廷选拔能力高的官员,他的才华和能力都是全国顶尖的水平。还有另一个原因,科举考试在封建社会里面算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也是很多社会底层人民开启不一样的人生之路的开端。所以...

黄巢和洪秀全都是科举不中,愤然起义,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百度...
其实唐朝做官,科举不一定是唯一的途径,李白十几年如一日的干谒诸侯,到处找门路出仕,是唐朝特色,特别是晚唐藩镇,想做官其实找个节度使靠山就行了。笔者认为,科举不中,并不是黄巢走上反抗的原因,而是他看到了乱世将近。这一点,黄巢是要比洪秀全强的,毕竟大盐商出身。而洪教主家里往上三代都是...

罗隐满腹才华,为何却十次科举都不中?
他虽然满腹才华,一肚子墨水,可就是十次科举都没有考中。即使是没有考上他在当时还是很有名的,就是因为他那张不饶人的嘴,不能容忍当时朝代的腐朽以至于连续考了十次,都没有考中。当时连考十次的罗隐是受了多大的打击,到后面他终于决定放弃科举。在当时他算是一个很有名的人,却不被现代人...

洪秀全能做天王,为何参加科举考试十几年,连秀才都没考上呢?
许多人通过科举考试平步青云,也有人因屡试不第选择铤而走险。比如太平天王的天王洪秀全,他虽然出身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结果参加了科举考试十几年,最后连个秀才没考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清朝的科举制度 在介绍洪秀全科考情况之前,咱们先说说清朝科举制度,它基本上沿袭了明朝制度。许多人...

隋朝时期科举考试失败的话有惩罚吗?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这对于穷苦人家来说,科举可能是最好也是最便捷的出路。所以古代的人都是拼了老命的学习。但是有些人太过于心急,担心自己考不上,就夹带小抄进入考场。这就不得不贿赂一下考官啊,搜身的人员啊。又是一笔支出。但是这些想要作弊的考试,不被发现还好,一旦被发现...

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蒲松龄最终科举中了没?)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文豪级别的人物,为什么科举屡战屡败,几乎一辈子当私塾教师,逾七十岁才获得一个岁贡生资格,真格让人感到十分奇怪。1、因家庭纠纷被迫中断学业 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且有四个儿子,父亲请不起私塾教师,只好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学习。蒲松龄聪明早慧...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古时的科考之路究竟有多难
2. 考取进士的难度 进士科每年参加考试的人少了大概就是八九百个人,多的大概一二千人,但是其中能及第的人最多超不过十几个人,最多最多也就三十个人左右,录取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因为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所以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都算是年轻的了,一辈子都考不上的人占大多数。一般来...

...的张岱少年就中了秀才,文采也非常好,为何他到死连个举人都没中...
崇祯五年,张岱的父亲去世,几月后,张岱前往湖心亭看雪,在湖中遇到了两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归来后便创作了《湖心亭看雪》这篇代表作。不过,尽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张岱依然在明朝时未及第。崇祯十五年后,明朝灭亡,张岱一心怀念故国,所以也没有参加过一场考试。不再去取得功名。而是自己开始潜心立著...

柳永全家都考中进士,他最聪明却科举屡考不进,这是怎么回事?
柳永全家都考中进士,他最聪明却科举屡考不进,因为他被取消了考试的资格。虽然柳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且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家人基本上都在朝廷内做官员。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原句是什么?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后,蒲松龄去世。在科举考试中...

陕西省19532588073: 古代有哪几人科举屡次不中但最终中举的或者考了几次才中举的? -
上狄今多:[答案] 唐朝的孟郊,就是考了好几次才中的,他的诗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描述他好不容易中举的心情的.蒲松龄也是考了一生都没中,最后还是靠着朝廷的一次恩施才给了个贡生资格,很悲催的.

陕西省19532588073: 古代是谁考科举考到死都没考上的 -
上狄今多: 范进 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他在主试官周进的抬举下,应试及第.而他自己却由于喜不自胜而发疯.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作为本书...

陕西省19532588073: 考了一辈子科举都没中的人 -
上狄今多: 比较出名的就是蒲松龄和曹雪芹 蒲松龄的书房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激励的无数学子 曹雪芹的红楼梦四大名著之一

陕西省19532588073: 考了一辈子科举都没中的人 -
上狄今多: 科举考试大多都是四书五经.封建统治者大多都是以孔子的儒学来作为治国标准的,所以科举所读的书也都是孔子的儒学.,《大学》《中庸》之类的

陕西省19532588073: 关于“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名人事例 -
上狄今多: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

陕西省19532588073: 古代最强考试落第的才俊有谁 -
上狄今多: 明代画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举严重打击的落榜生.当年,他因购买考题作弊东窗事发,被永远夺去了考生资格.起初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视游山玩水为人生第一乐,把红颜知己当人间最美,兴趣来时拿起画笔涂上几幅.但正因为这次打...

陕西省19532588073: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原句是什么? -
上狄今多: 【附】关于“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相关事例蒲松龄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

陕西省19532588073: 有多少“不得已”,最后成了“大欢喜” -
上狄今多: 关于这种从“不得已”变成“大欢喜”的事儿,其实特别多:蒲松龄一辈子考了五十多年科举也没成,无奈之下闷在家里写出了《聊斋志异》.李时珍同样是屡试不中,加上体弱多病,只好转而从医,终成了大器.所以说,在命运面前,人人都是孩子.有太多时候,谁也看不清他老人家的深意.你就算再明察秋毫高瞻远瞩,也很难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的真正意义.你以为自己在为不能吸烟而受苦,其实是在减免五脏六腑日后更大的痛苦.你以为每天在做无意义的奔忙,其实是在为晚年的健康存干粮.很多时候,你别无选择,只有华山一条道可走,万不得已闷着头走下去,最后竟走进了无限春光里.这是人生最妙的地方.

陕西省19532588073: 东郭先生 -
上狄今多: 年近六旬的东郭先生,读了一辈子的书,走了一辈子的科举路,可是从十六七岁开始科考,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就连个举人也没混上.这不,家境贫寒的东郭先生这次又没中举,垂头丧气的推着一袋子书正在回家的路上.中午时分天气很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