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果表面

作者&投稿:矣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甲午战争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战争的结局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甲午战争的结局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特权,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他们一是通过政治性贷款和开办银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二、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甲午战争的客观刺激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战前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其次,甲午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三、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下层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二是由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端。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下层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把刚刚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自觉地把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的双重任务担负起来,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运动向高层次发展,反映出中国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以抗御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启示。《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刺激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运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初步形成。
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长达30年“自强”、“求富”洋务
运动的失败,是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巨大挫折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各种势力集团演出了一场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悲剧。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几乎惨遭亡国之祸。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其近代化的进程蒙受了巨大的挫折。本文以此视角重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重评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力图从中总结教训、经世致用。 一、洋务运动的结束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光绪帝便宣示中外:“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转引自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第487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更是一口气提出了九条建议:亟练陆军、亟练海军、亟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吁请修备储材折》,见《张文襄公全集》,卷37,奏议37。》由上可见,战后君臣都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
但是,甲午战后的历史上还存在洋务运动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维新潮流的兴起表明时代重心已经转移;其次,洋务派开始分裂、对立,难以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了;最后,洋务活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在这种情况下,甲午战后,除了练兵以外,其他洋务活动的步伐骤然放慢。总之,洋务活动虽未完全停止,但已称不上是“运动”了。
对于洋务运动的结束,史学界多认为是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正常环节。笔者则不以为然。因为这不是其自身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突遭战败打击使然。这就必然会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一)战后李鸿章一蹶不振,洋务派分化、对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来自实权阶层的推动力量。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组织者,甲午战败,他固然不能辞其咎,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群议指责,“国人皆曰可杀”,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4册,第71页。》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10,第128~130页。》。不久,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内阁办事,以削其权。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苟安自保。洋务派的另一关键人物、首倡“自强”的恭亲王奕则转变为顽固派,成为近代化深入的阻力。张之洞虽雄心勃勃,但究属孤立无援,加之和战之际反对割地,曲高和寡,已同李鸿章势如水火。可见此时洋务派已难以形成一支团结一致的政治力量了。
洋务派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改革力量。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势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这才使洋务运动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开展起来。虽然洋务运动具有片面性,目的也是维护清王朝的,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民用企业的设立、近代教育的开办。清朝封建政权的性质开始有所转变,洋务派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成长起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人与洋务派有着极深的关系;康有为、孙中山也对李鸿章寄予过厚望。甲午战后,深入改革的呼声不仅发自维新派,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盛宣怀等洋务人士也提出了变法要求。李鸿章也说过:“至于根本至计,尤在变法自强。”《《复钦差出使美国大臣伍秩庸》,《李文忠公尺牍》第31册。》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变法要求,除了在“民权”、“议院”问题上有分歧外,基本一致,双方未尝不可求同存异、互相沟通、互为奥援。但是双方只有过短暂的沟通便分道扬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洋务派势力大减,声誉扫地,维新派不屑与其联合,受其支配。在中国搞任何改革,如果得不到实权阶层的理解、支持,便寸步难行。假如维新运动获得洋务派支持的话,改革可能会变得温和一些,步伐虽不至迈得太大,但会很稳健。总之,洋务派的失势使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二)洋务运动的过早结束,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之为比强兵劲旅更为可虑的“黄祸”。《《东方杂志》第7期,第66页。》但甲午战后,由于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
战后洋务企业不仅不能发展,连原有的成果也难以保全。由于这些企业多是效益不佳,此时的清政府无力再承担亏损的包袱。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东华续录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言,这种承包具有进步意义,但结果却不尽然,尤其是大型钢铁、矿务企业更是如此。因为,首先这是一次国家资产的廉价大甩卖。由于重型企业受资本、经营条件的限制,一般工商业者不敢问津,而清政府又急于甩包袱,所以条件一降再降。例如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终于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包,又许其享有十年免税权、产品专卖权等。《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第828—836页。》又如贵州清溪铁厂,国家投资30余万两,结果被道员陈明远以3万两承包。不仅效益差的企业被清政府视为包袱,效益好的企业如开平煤矿也被清政府甩掉了,改由目不识丁的醇王府侍役张翼承包。其次,以上承包者目的各异、经营不善,使重工业没有得到发展。如盛氏接办汉阳铁厂后,虽享有种种特权,但工厂仍然亏损,该公司职员半数为其亲戚党羽,这些人营私舞弊,远甚于官办之时。不仅公司靠借债度日,1913年盛宣怀竟以该公司全部资产作抵押,向日本借款1500万日元,把中国最大的钢铁厂卖给了日人。《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第484—485页。》陈明远承办青溪铁厂后,也经营不善。《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第536页。》至于原本效益较好的开平煤矿被张翼搞得负债累累,1990年以后,落入英国人之手。
由上可见,甲午战败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挫折。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则变得更为薄弱了。在这种形势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1]
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终于在此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不想太多的去触动传统思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思想的信徒。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光绪帝便宣示中外:“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2]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更是一口气提出了九条建议:亟练陆军、亟练海军、亟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3]由上可见,战后君臣都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甲午战后,除了练兵以外,其他洋务活动的步伐骤然放慢。总之,洋务活动虽未完全停止,但已称不上是“运动”了。正在进行中的缓慢发展的中国近代化突遭打击,这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战后李鸿章一蹶不振,洋务派分化、对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来自实权阶层的推动力量。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组织者,甲午战败,他固然不能辞其咎,成为众矢之的,群议指责,“国人皆曰可杀”,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4]。不久,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内阁办事,以削其权,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苟安自保。洋务派的另一关键人物、首倡“自强”的恭亲王奕 则转变为顽固派,成为近代化深入的阻力。张之洞虽雄心勃勃,但实属孤立无援,加之和战之际反对割地,曲高和寡,已同李鸿章势如水火。可见此时洋务派已难以形成一支团结一致的政治力量了,洋务派的失势使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洋务运动的过早结束,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之为比强兵劲旅更为可虑的“黄祸”[5],但甲午战后,由于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
虽然洋务运动具有片面性,目的也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还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表现在:
(一)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不过是多元世界中的一个有限的政治实体,这就萌发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而这种民族主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不断强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进一步受到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文明示范的刺激,发生了洋务运动。洋务派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李鸿章说:“资取洋人长技”制器练兵,是“御侮之资,自强之本”[6]。他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又说:此举是为了“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7]。张之洞在筹办广州织布局时同样也说:这是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8]。可见,在洋务派“借法自强”的口号里,包含着保卫民族利益、争取社会进步的核心。
(二)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民族意识的增长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进一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主张。70年代以后,洋务派虽也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但数量甚少,经营不力,发展缓慢,社会效益也十分有限,难以与外国资本相抗衡。许多洋务知识分子对这种状况日益不满,他们开始批评洋务运动步子太小,速度太慢,提出“必须破除积习,大为更张”,加快发展工商业的速度。郑观应针对官办工商业运用封建衙门式经营方式的弊害,力倡“不用官办而用商办”[9],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他认为:“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舒畅其血脉也。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搞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什么什么说?
实话实说 [shí huà shí shuō]用直截了当的方法讲出真实情况。二话不说 [èr huà bù shuō]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 shuō]路上听到的 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自圆其说 [zì yuán qí shuō]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

什么说?
“什么的说”是错误的,因为“说”是动词,在动词前边要用“地”、名词前边用“的”,形容词后边如果接补语,就要用“得”。1、开心地说 2、难过地说 3、敷衍地说 4、夸张地说 5、虚伪地说 6、兴奋地说 7、大声地说 8、轻声地说 9、飞快地说 10、喜悦地说 11、深情地说 12、语重心长...

什么什么说的成语
不经之说、浮称流说、道听涂说、花说柳说、稗官小说、会道能说、管窥之说、长话短说、不刊之说、詹言曲说、能言快说、横说竖说、郢书燕说、东谈西说、枝词蔓说、自圆其说、道听途说、千言万说、二话不说、门到户说、诡言浮说、空费词说、家至人说,...

带什么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花说柳说】形容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哄人。 【海说神聊】漫无边际的胡吹乱谈。【横说竖说】指多方论说,反复喻解。 【和颜说色】形容和善可亲。同“和颜悦色”。 【胡诌乱说】胡诌,随意胡说。【家见户说】每家每户都知道。 【讲经说法】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见人说人...

什么说什么什么的成语
能说会道 形容很会讲话。众说纷纭 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横说竖说 指多方论说,反复喻解。胡说乱道 乱编瞎说,胡说八道。胡说白道 犹言胡说八道。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能说惯道 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有说有笑 连说带笑。形容十分欢快。众说...

成语什么话什么说
成语什么话什么说 (列举两个解释如下):实话实说、二话不说、长话短说、二话没说 成语:二话没说 拼音: èr huà méi shuō 解释: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动 出处: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正说中间,门外雷石柱慌慌张张进来,一把拉住老武,二话没说,往外就走。”造句: 路遥《平凡...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什么听什么说
该成语是:【道听途说】道听途说 [释义] 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 《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还有个近似的成语 謏闻浅说 释义:謏闻:小有名声。小有名声,学识浅陋。

成语什么说什么?
横说竖说: 指多方论说,反复喻解。好说歹说: 形容用各种理由或方式请求或劝说。花说柳说: 形容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哄人。胡说乱道: 乱编瞎说,胡说八道。口说无凭: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能说惯道: 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说说而已: 非实质性的事物,空谈,闲谈 有说有笑: 连...

什么说其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道听涂说、 成事不说 2. 什么夸其谈的成语有哪些 夸夸其谈 _网络汉语 [读音][kuā kuā qí tán] [解释]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坐下。” [例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地乱说一顿很令人讨厌。

什么什么说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成语?
A. 有什么说什么的成语是什么 【谈古说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谈经说法】讲说佛经佛法。 【谈今说古】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谈话内容广泛。 【谈空说幻】指谈说佛理。 【谈空说有】泛指闲谈、空谈。 【谈情说爱】指谈恋爱。 【谈天说地】指随谈话机敏风趣 【谈玄说妙】谈论...

蒙自县19310014542: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果表面 -
城闻蹄甲: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

蒙自县19310014542: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国运兴衰的分水岭 -
城闻蹄甲:[答案]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完败,兵力和国力已经到了枯竭的底部.而日本因此一站解决了国内过重的经济危机,且打出了外出侵略的信心,从此走上了扩张之路.

蒙自县19310014542: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近代日中两国国运兴衰的分水岭 -
城闻蹄甲:[答案] 战后马关条约大大加强了日本国力,而清政府则进一步沉沦;日本本身背负的沉重条约枷锁可以转嫁了;

蒙自县19310014542: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城闻蹄甲: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1.甲午战争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战后西方列强邪气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就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

蒙自县19310014542: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简要回答 -
城闻蹄甲:[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同时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可以说是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也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从这方面讲,甲午中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不过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应该是鸦片战...

蒙自县19310014542: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
城闻蹄甲: 甲午中日战争(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欧美、清 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的史实、政策的表现,重甲午战败、抗战胜利的比较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内容,重战争对中、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三国意图、反割台的意义

蒙自县19310014542: 分析"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发展有哪些重大的影响 -
城闻蹄甲: 先说中国,甲午战争可以说影响了未来50年的中国走势,中国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 在甲午战争之前,经过了洋务运动之后,中国有了一丝同光中兴的味道,在和法国的越南战争中,也让法国内阁倒台,一时间,西方对大清多少还是有些重视的 ...

蒙自县19310014542: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叶的世界大事,这次战争的结果,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是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 -
城闻蹄甲:[答案] 对中国: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客观... 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更加嚣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战争以后,日本加入了争夺中国的行列,为此也触犯了其他列强在华...

蒙自县19310014542: 从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表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代表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是洋务运动期间,爆发了长达14年... -
城闻蹄甲:[答案] “甲午战争的失败,代表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说法是典型的教科书式的论断,甲午战争的失败只能说明洋务运动搞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向更深层次发展:如果没有洋务运动,战争不知道要惨到什么程度,这正如如果现在和美军开战,我海空军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