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特色?

作者&投稿:謇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你对中西方音乐的理解。(1500字以上)谢谢了。~

写作方法
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要把事情写具体。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你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5、渲染环境,生动感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的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例文: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作为音乐的两个不同分支,代表了音乐的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内容、形式、音乐的传承等诸多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区别和差异,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
(一)作品方面。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就作品的形式而言,中国音乐多小作品,短小精悍,而西方音乐则多大型作品,其结构繁复。中国音乐虽经几千年的发展,却始终未成体系,与此相反西方音乐则体系完备。中国民乐古曲作品常寄情于自然山水景色之中,讲究意境表现而西方音乐则着重于哲理思考。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悟性和西方文化重理性不无关系。从深度上来讲,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而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下面举例分析下: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c小调革 命练习曲》写于1831年9月,华沙起义失败后,是肖邦27首钢琴练习曲中以革命战争为创作背景的曲目。《c小调 革命练习曲》全曲壮阔激扬,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可以嗅到作曲家激动的情绪。
肖邦借助这首曲目毫无保留的释放着他的爱国情怀。他激动、沉痛、愤怒的心情在曲目中通过一-个个强有力的和弦和一叠叠汹涌澎湃的浪潮抒发者,无尽无余的展现着他的爱国精神,以及对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平、自由的憧憬。
歌曲《松花江上》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11月,后由崔世光于改编为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描绘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人民的苦难日子和对收复失地、抗战胜利的股切盼望。整首曲调如泣如诉,唱出了战争下人们悲愤交加的声音。
歌曲的结构为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抒情的叙事着家乡东北的丰富物产和爹娘亲人。第二部分抒发着沉重的悲痛之情,和盼望收复失地和亲人团聚的憧憬,旋律萦绕回肠,却蕴藏着抗争的力量。从体裁上看,西方有大量的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的绝对音乐和纯音乐。
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的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的一种题材。中国音乐从古代到现代,绝大多数的音乐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的题材,所以和西方的纯音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二)乐器方面。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
西方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电贝司、竖琴、吉它、电吉它,等等。
中国弦乐器:扬琴、琵琶、二胡、古筝、古琴、马头琴、天琴、竖箜筷、瑟等等。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
西方管乐器:长笛、短笛、簧鸣类: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斯管,等等。中国管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等等。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因此,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就一把琵琶一架古筝就能弹出悲壮之情。
(三)调式。
中国最早的调式为五声调式,宫、商、角、微、羽这五个音组成一个完整的音阶。只要是这几个音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国特色的民间音乐。而西方则不同,他们用的完整的七声调式。而且西方音乐最大的特点不是在于旋律,而是在于和声方面。
二、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
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三、小结
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中,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科学性的同时,也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创造,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也使中国音乐得到发展,使音乐文化得到多元化发展。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中。
越来越多的听到中西合璧的音乐元素,既有西方系统的大小调体系的骨架,又有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的影子,使西方音乐影响中国,也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音乐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因此推广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你会发现以上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因而,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美学差异
  苏格拉底是轴心时代的人物之一.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他第一个从外在“命运”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体认到人生当有境界这一终极眷注.他对“美本身”的追问标志着审美的自觉和美学得以可能,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德格尔对其思想作了别有意味的回味.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美学转向了人、主体和意识问题.他对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美的普遍定义的探求上.他的人本主义美学观也体现在他的艺术意识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他们留下了很多光辉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如"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等,而且,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分析和比较两位先哲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与艰难回答,开启了中西美学“美在哪里”与 “美是什么”的美的本体追问的先河,可谓影响深远.他认为“理式”是现实世界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原型.万物之美是分享了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对美本身的观照和彻悟是灵魂在迷狂的状态中从眼前的具体的美的事物回忆起上界的美的理式的过程. 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这被定义所掌握.――歌德.”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完全没有解决,而且在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讨论,竟仍然是一个谜.当代美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到语言论的转向,当代美学大家对美的本体与本质的存而不论,或许已经昭示了美学研究对美的本体与本质的逃离与无奈. 纵观美学史,美的言说与探讨的出发点主要以下三种:1、 从精神世界出发:“美是理式”(柏拉图)“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休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柏格森)“里仁为美”(孔子)“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2、 从客观世界出发:“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亚里士多德)“美是物体的属性”(博克)“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美是自由的实践”(李泽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主义美学)3、 从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出发:“美是关系”(狄德罗)“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叙述已发生的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叙述个别的事.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孔子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范式.孔子的美学观饱涵伦理内容,而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从属于其政治目的.庄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两位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们的美学思想突出地反映了中西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不仅在当时,而且其中某些观点,理论在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古典美学的差异在于表现与再现.在二者都有的前提下,中国古典美学更偏向于表现,是求善的哲学,而西方古典美学更偏向于再现,是求真的哲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正是柏拉图“什么是美”的提问唤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 在美学史上首次去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开启了美的本质的追问的先河.尽管他给出的是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答案,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可以有答案,不满意可以重答.只要可以有答案,就避免了一场精神危机,人类智慧就可以去寻找美.没有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就没有如许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美在哪里”与”美是什么”的回答和重答,也就没有西方美学如此丰硕而辉煌的成就.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永远运动的东西是不朽的……我们便可以毫不迟疑地肯定灵魂的本质和逻各斯(定义)便是自我运动. 在理式的神圣光辉中回忆的哲学家,常被凡人当成疯子,而其实他们“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 希庇阿斯的第二个回答:”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一件东西即使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显得美了.苏格拉底并不满意:希腊雕刻家菲狄阿斯的雅典娜神像的眼睛、面孔、手足不是用黄金,而是用象牙、云石,但依然是美的. 希庇阿斯的回答:美就是”恰当”. “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的本质是什么?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以一套"隹现象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这一颠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康德美学从三个层面反叛了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这就是既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与真相等同的美学立场,又反叛了传统美学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等同的美学立场,进而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学与科学相等同的美学立场.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作出的这一最新解读,把近代的康德美学置于了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从而凸现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意义,突破了康德美学研究的现有格局和传统理解,为我们与康德美学开展新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希望和入口.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西方古典美学可以说是悲剧的美学,悲剧与崇高是一个系列的美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冲突对立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不妥协的激烈状态.中国古典美学如中国古典的文论《文心雕龙》《文赋》等等,还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追求的都是一种和谐之美,即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关系,而非冲突矛盾激烈斗争.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一种内心静谧淡泊的心神境界,而不是刨根问底的追求一个必然.崇高和和谐可以统一起来,因为崇高悲剧只是一个过程,她发展的最终的倾向或结果是和谐,万事万物的矛盾斗争对立最终都要走向和谐统一.我们了解到,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古点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西方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可以说中西方古典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

渊源古老的东方古国与浪漫奔放的西方世界无论是在建筑、饮食、教育、风俗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谈谈中西方古代音乐教育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发挥重大社会效用。
所以,他分析音乐特性主要也是贴近美育来进行。 因此音乐教育思想是他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应放到他的整个美学体系中去分析。他的音乐理论集中表述于《政治学》中另也散见 、 、于《诗学》《论题篇》《论宇宙》和其他一些残篇里虽不乏偏颇之处但许多见解至今犹有启发意义。亚氏音乐美学和音乐美育理论隶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理论,重点不在对音乐作自然科学式的研究。他对音乐语言譬如音符、节奏、旋律、曲调等没有过细研究也无专门的音乐理论著作。
他强调的是音乐的效用关注音乐为什么能成为优良的教育工具。他对音乐特性的分析主要也是结合这一点来进行的。
所以,要了解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首先应了解他关于音乐特性的看法。
首先,音乐是一种和谐。
这是古希腊人对于音乐的传统看法。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主要是从自然出发采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法来从事哲学与美学研究。 其次,音乐是一种摹仿。
亚氏说:“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人类最初的知识来自于摹仿并从人的理性出发指出:人和动物的分别之一在于人最善于摹仿。站在唯物论立场他认为音乐是对自然中的音响与节奏的摹仿。但音乐仅仅停留于此则等而下之了。音乐摹仿人的内在精神因而是最真实的摹仿。他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 。映了性格的真相” 人的性格和情操只有在音乐中才表现得最为逼真深刻地论述了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和人的情感、性格等精神因素的密切关联。亚氏认为,音乐形象“渗入我们的听觉实际上激荡着我们的灵魂而使它演变” 。在他看来听觉器官是最高级的审美感官听觉艺术也就是最高级的艺术。 最后音乐不是必需品。
他是从音乐的存在条件及其效用两个方面提出这一观点的。他把人生划分为两个阶段:勤劳和闲暇。前者是基础同时又“只是获得闲暇的手段” 。他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时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 ”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这里他虽然只提到了科学但实际上认为音乐要存在也必须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音乐起于“闲暇” 。这继承了古希腊的唯物主义传统。 亚氏对美育中的音乐情有独钟是在情理之中的。
他提到史诗、戏剧、绘画等对人的感染力却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比不上音乐在读写、体操、绘画、音乐四科中他也以音乐为最后和最高的手段当然其他课目既有关实用又有助善德也属必要而不能偏废。 这种重音乐教育的思想并非他独有毕达哥拉斯就提到通过感官灌输音乐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柏拉图也说音乐可使人摆脱低级趣味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 亚氏非常重视儿童和少年教育这实在是颇具眼光而又给人启迪。他认为儿童和少年教育是统治者最应关心的事业。因为从治国的角度讲一个国家如果忽略教育“其政制必将损毁”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匠”而是培养具有善德和理性的自由民。
任何技术如果使一个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理降格而不适于操修善德都带有工匠卑劣的习性。艺匠之所以被鄙薄原因有二:第一他以音乐演奏为谋生的手段金钱就是他追逐的目的必然“逐技”而影响善德操修从而丧失艺德“使乐艺降格” 如何对儿童和少年以及其他人进行音乐教育,亚氏的论述里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主张。

其一寓教于乐。
这首先是由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但在亚氏这里已有先声。他认为娱乐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之所以可用作寓教于乐的工具可从两个层次来分析。首先音乐本质上令人愉快。音乐本身就“内含甜蜜而怡悦的性质。 其二因人施教。
亚氏认为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自由民但也兼顾其他阶层的人譬如工匠、商人等。当然奴隶是不包括在内的。人的趣味和水平的多样性要求因人施教。音乐教育要发生功效有所作为必须注意两项标的即“可能标的”和“适当标的”尤应注意这些标的可能性与适当性确实与本人情况相符合。 其三分阶段进行。
他认为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 教育按年龄可分为儿童期教育这又分为 5 岁以前和 5 岁至 7 岁两个时期少年期教育7 岁至发情期青年期教育发情期至 21 岁以及成人期教育等阶段。 总的来看,亚氏的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理论可发现其中有许多富有科学性的因子即使到今天也仍有借鉴和利用的价值。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经东汉时期的儒生整理丰富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乐记》在世界音乐史上率先提出了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乐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关于《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它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重视乐教的思想把乐教当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类认识仅仅指出了《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一般特征而对于诸如它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特征西周乐教对它的影响《乐记》与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内涵及渊源关系等仍然是需要深入下去的问题却并未进行研究。一、《乐记》中的音乐教育思想概念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须首先对《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概念进行界定与说明。《乐记》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正表现在其历史性与继承性两方面。比如《乐记》音乐教育思想虽然与殷周传统礼乐文化其核心是儒家乐教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且它的思想还受到了秦汉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论述制礼作乐的必要性上却是有着自己人性论思想基础的依据。一《乐记》论乐教本质关于乐教本质。主张“札以导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社会有着本质的多元联系肯定音乐教育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关于乐教范畴。提出“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绩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乡射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政以行之刑以防之札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认为乐教的基本概念和实践范围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乐教对象。把教育对象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两个群体指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所以主张应针对教育对象自身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在乐教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施教内容等。关于乐教过程。提出“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的观点认为乐教过程从“教”的角度出发就是“审声、审音、审乐”的过程而从教之任务看“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则是教师活动的内容从教之时间看则是教师活动的过程正所谓“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二《乐记》论乐教与人性《乐记》谈乐教是从其人性论出发的可以说《乐记》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它的人性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文字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乐记》所以全篇开首对“感于物而动”命题进行阐发其真正的用意便是想通过对“乐”的产生过程和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依据的说明从人之性来阐述制礼作乐及推行礼乐教化的必要性。从《乐记》全篇看更是如此。三《乐记》的伦理学说——“乐者乐也”《乐记》认为快乐是乐教的终极追求主张把追求快乐当做人生的目标和道德标准。《乐记》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西周重视乐教。把乐教作为统治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以及重视“乐德”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历代乐教的模式。其教学方式被后人总结为“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在《乐记》中则被提炼为“欲”和“道”、“情”和“义”即情感体验和义理领会情绪的快适和理智的娱悦统一的原则如《乐象》篇在谈论《武》乐创作与欣赏时所说“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各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日‘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在《乐记》看来真正的音乐审美是不仅能体验乐音中的情绪来满足感官和情绪上的快感而且还能体验、领会“德音”中的“义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理智上的满足既得其“欲”又得其“道”。同时也正因为“乐”与“政”的义理一致君子才能按照“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的步骤最终完成使“治道备矣”的目的。第二,西周乐教内容的多面性与其人才培养标准的关系。西周“学在官府”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则必须“德艺周厚”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如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不器”《乐记》也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第三,与西周乐教一样《乐记》所倡导的音乐教育的内容,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音乐、诗歌、乐舞的结台即《乐本》篇所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西方音乐史略内容简介
《西方音乐史略》是一部详尽阐述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直至二十世纪的广阔历史背景。全书分为六个章节,详细探讨了各个阶段的音乐特色和演变。第一章深入剖析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方音乐的起源与特征,揭示了这些早期音乐形式的基础和影响。第二章则关注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一百年,...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展现了音乐在西方文明中的多元角色。该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9年发行,版本为第二版。精装的装帧设计增添了阅读的质感,16开本使得信息更为便于阅读和理解。每一页都承载着丰富的音乐知识,无论是对专业音乐研究者,还是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西方音乐史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时期: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20世纪音乐。1、古代音乐 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始于基督教音乐。4世纪初,随着罗马帝国国势的衰落,基督教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在帝国内部崛起。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他本人也在临终前...

中西乐论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9世纪以来中西方音乐理论的深度探讨,涵盖了广泛的议题。首先,它深入剖析了西方的作曲理论,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特征。同时,本书特别关注中国音乐与当代创作的发展,探讨了如何有效借鉴西方理论,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全球文化艺术的宏观视角出发,...

古筝与西方器乐演奏的融合分析
随着两者不断的相互吸引,现在的古筝得到了重视,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一定的表演特色,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结合,对于古筝来说有很大作用。一、古筝演奏方式的规范化 (一)基础的练习 西方乐器的演奏,都是有着很好的技术,这就说明平时要多加训练,累积不同的知识,把那些具有音乐特色的东西展现出来,...

"戏剧表演中的音乐元素:中国戏曲与西方剧目的对比分析"
欣赏: 《西厢记》(选段), 《江姐》(选曲), 《悲惨世界》(选曲), 《阿依达》(选曲), 《甘露寺》(选段) 知识:戏剧的艺术综合, 音乐在戏剧中的关键作用。 拓展与探究: 深入理解音乐与戏剧的融合。第二单元: 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第三节: 戏曲的基本特性和历史 欣赏: 《牡丹亭》(选段), 《迎...

简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中西方音乐相融合的特点
问题描述:各位朋友,帮帮忙~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产生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是借用西洋乐器的优势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利的尝试,充分的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此曲即发挥了西洋乐的优势,又充分的发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有别于西方交响乐的。直到现在西方国家的...

西方音乐史内容提要
西方音乐史是一本以文化史和艺术史的视角,全面剖析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至20世纪的丰富音乐艺术风格,细致地介绍了各种音乐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以及它们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书中不仅聚焦于那些对音乐界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家,更深入探讨了每种...

浅析夏商时期的音乐特征
中西方开始了音乐上的交流。乐器的逐渐增多,出现了“八音”分类法。十二律体系和七声音阶已经开始被人们应用。八、作业更改1 夏商各自音乐的特色是什么? 从夏商朝总体上来看,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远离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

怎样才能学好中西方音乐史?
学好中西方音乐史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基础知识:首先,你需要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符、节拍、音阶等。这些基础知识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音乐史。2.学习历史背景:了解每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对于理解音乐史非常重要。例如,巴洛克时期的宗教改革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浪漫主义时期的个人主义...

肇东市19759367961: “中外音乐教育差异”的相关资料? -
茹备珍哌: 中西方音乐教育在学生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方式,社会受重视程度都是不同的,从小让孩子学习音乐是许多国家的共同趋向.一些音乐教师估计,在我国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学钢琴热为特征的儿童音乐热势头不减,仅上海每年就有约10...

肇东市19759367961: 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历史有什么特点时期 -
茹备珍哌: 欧洲音乐教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起源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阶段,中世纪阶段,文艺复兴时期阶段,古典时期阶段,近现代阶段. 最早关于欧洲音乐教育的证据存在于《荷马史诗》,《奥德赛》与《伊利亚特》,这些著作中提到老师负责...

肇东市19759367961: 求一篇论文 论文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对比 -
茹备珍哌: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

肇东市19759367961: 中西音乐文化的对比,我要专业的,谢谢! -
茹备珍哌: 中西音乐之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 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

肇东市19759367961: 求,东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
茹备珍哌: 谈到对民乐的看法,他说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民乐五分钟内天下无敌,五分钟外就不行了.这是由于民乐很注重旋律,却缺少更深的发展.这可能有历史的原因.欧洲古典音乐的兴起得益于两点:一是宗教,一是宫廷.我国古代也有很好的音...

肇东市19759367961: 古希腊到中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如何?
茹备珍哌: 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希腊与罗马.当时的音乐比较简单,主要是 单声部形态,基本上属于民间艺术的风格.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很发达,毕达哥拉斯、柏...

肇东市19759367961: 儒家的音乐特点 -
茹备珍哌: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

肇东市19759367961: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
茹备珍哌:[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

肇东市19759367961: 欧洲古代音乐看法 -
茹备珍哌: 华丽中不失古典 激昂中不失贵族 战曲乐 宫廷乐 舞会乐 乡村乐 都代表着欧洲古时代那浓浓的混韵气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