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与中华茶道

作者&投稿:徵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茶道礼仪的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第一节 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其一曰苦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 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帮助。茶联四幅1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2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4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茶诗四首1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2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3 失题 陈继儒(明)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4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一、无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 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我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二、直心是道场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三、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观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凡人茶道】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之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1.水与茶的比例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2.泡茶的水温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0℃~85℃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3.浸泡的时间长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不宜久泡。红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点。4.杯子的用法红茶一般用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茶道美学】找一个舒适、整洁的地方,室内或室外都可以。增加一些美丽的点缀,如简单地布置一些插花、雕像或者是图片。若有流动或沸腾的水声效果会更好。非常缓慢仔细地泡一杯茶,注意对细节的观察,但要保持完全地放松。如果可以的话,使用简单而美观的陶瓷茶具和品质优良的茶叶,不要用塑料水杯(因为它在热水里会释放化学成分)。【人文茶道】“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茶道创始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生活中进行一些禅修,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结合生活美学的培养,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某茶亭所书

茶禅一味~ 茶与「坐禅」修行有很大关系,茶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且能提神醒脑,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

佛教在于“禅” 茶,在于“品” “禅”和“品”之间,在于“悟”

佛家思想与中华茶道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道”与“文化”两个词,近年来颇有几分泛滥的趋势。人们看得听得满眼满耳,开始调侃说:马上要有人研究“面道”或是“土豆文化”了。说笑归说笑,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普遍觉得“道”与“文化”,应属阳春白雪,与平头百姓似乎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或许太多自诩“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将“道”与“文化”曲解了,滥用了,人为的抬高了。
  “道”是什么?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规律,是绝对的单一,是一切事物的依存。道是神秘的,不可说不可见,却是普遍的。“道在一切物,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任何对于“道”的是非执着、善恶之争都是对道的破坏。正所谓“鱼相忘乎江湖”,鱼在水中而不自觉,才是道之所存。太过执着念念不忘自己在“求道”,已经自误了。
  西汉《易·贲卦·彖传》写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事实上目前常用的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源于古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意思。英国人文学之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原始文化》,1871年著)
  综上所述,“道”是无处不在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精神物化的总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 “茶道”与“茶文化”是两个内涵与外延都非常接近词。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共同创造的,不宜作狭隘的定义及理解。上个章节“中华茶树栽培及加工简史”已初步介绍了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历史,此节主要探讨茶学人文方面的历史,即中华茶道(茶文化)所荟萃的古代哲学思想等。(为简化行文,随后提及“中华茶道”时不再加注“茶文化”一词,而意义是相近的。)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封氏闻见录》一书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就是茶圣陆羽。陆羽(公元733年~公元804年)字鸿渐,生活在中唐时期,是世界上首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一生如闲云野鹤,结交高僧雅士,弃官不就,游历江湖、植茶治学。其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茶经》,总结了中唐以前茶树的起源、栽培、制作、名品、茶具、煮饮等各方面的成果。陆羽首次明确将佛家、道家、儒家等人文思想融入饮茶小事,化俗为雅,使之成为追求心灵满足、提高自身修养的一门艺术。从此中华茶道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认同与喜爱,倍受推崇而盛行不衰。
  
佛教思想对中华茶道的影响。
  
  创始人陆羽系弃婴,被智积禅师带回庙中抚养。禅师嗜茶,陆羽自幼侍奉师傅煮水烹茶。成年后虽未昄依,但结交高僧名士,清谈永昼,佛门禅宗的思想在陆羽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人评价他是“非僧非俗、亦僧亦俗,非仕非隐、亦仕亦隐”。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同研习者有各自的理解与诠释,形成了多种流派。隋唐时期比较盛行的八大系: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与禅宗。其中禅宗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派别,而且流传最广泛(目前全国寺庙十之八九均属禅宗)。“禅”意为“静虑”,通过长时间静坐思悟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僧人过午不食,并且戒酒,故将可以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破驱睡眠的茶叶作为日常的饮料。中晚唐时高僧百丈怀海法师定立了《百丈清规》,将佛门茶礼作了明确规范,鼓励僧徒饮茶。这样,僧侣们解渴、参禅、礼佛、祈祷等均不可无茶,各大寺庙均自行栽茶制茶,促进了当时的茶业发展。  最著名的茶禅公案,当属赵州禅师“吃茶去”一则。据《五灯会元》记载:一人新到赵州禅院,从谂(音“申”,意“知道、劝告”)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到。”师又曰:“吃茶去。”院主问:“为何到也云‘吃茶去’、不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
  赵州三称“吃茶去”,充分体现了禅宗强调的“自悟”禅机。 都云“吃茶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真正的佛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佛法亦无特别的形式。悟禅修行不是烧香念经,而应通过日常饮食起居时的一举一动“向心求佛”,唤醒内心被隐藏的佛,亦即是“了悟”。 无论是何种身份,都得通过自己的静虑思索,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中华茶道吸收了禅宗许多思想,如“无”“直心”、“平常心”、“日日是好日”、“一期一会”等等。禅宗最基本的思想是“无常观”,宇宙无常人生短暂。正因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才格外可贵。习茶与悟禅一样,不主张消极放弃、或是愤世嫉俗,提倡在饮茶小事上体悟人生、磨练性格,达到“心随万境转”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华茶道的影响。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耳开始玄思,天地万物从何而来?事物变化的根源及规律是什么?《道德经》首先提出了“道”,“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地母”者,“吾不知其名,志之曰道。”道家哲学随后分化为三大主流:即老子的“无为”(静虚、含蓄、顺应);庄子的“逍遥”(超越、无限、博大)和玄学的“率性”(个性的张扬)。道家极度崇尚自然、朴素、真美,追求“庄周梦蝶、羽化成仙、御风而行、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天人合一”成为中华茶道的哲学基础。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芽,故品茶最能表达“回归自然、无我忘已”的理念。道家还重视养生之道,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功效及怡情养性的作用,不太讲究太多的规矩。故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前者点茶随意率性,乐不在茶而在山水之间,行云流水自在逍遥。后者强调极度规范,一举一动言谈应对皆有定式,茶会仪式庄严肃穆。
  中国历代茶人将道法自然作为茶事的主要标准,
乐于在山清水秀、佳木扶疏处,饮茶作诗享受自然风光。且看唐朝茶人卢仝的诗句(摘自《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唐诗》卷387):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在这里茶亦并非寻常解渴之物,几乎是妙药仙方了。空灵的诗句将茶人乐茶、坐而忘忧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华茶道思想吸收了大量道家理念,如崇静、坐忘、无我、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
  儒家学说对中华茶道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关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因此中国式的智慧,更加注重心性的修养与提升。故一直是重道轻学、重道轻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道家佛家所主张的对现世的超越与个人精神的自得。另一种就是儒家强调的人世关怀与道德义务。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的“道”是有道德意义的,这与道家学说中不含道德意义的“道”完全不同。其思想根源之一是“德政”,即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和良好的君民关系所作出的要求。儒家将人的生命视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有着完整的修养规范,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的总则是“仁”,“成仁”就是要面对人、树立人、在人世间、人群中实现人的价值。
  中华茶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主要体现在“诚敬、静定”等修行方法。儒学大家朱熹特别重视“敬”这一修养方法。朱子认为“敬”不仅是修行方法,还是精神境界。其内涵为:收敛(不放纵散逸)、谨畏(内心谨慎敬畏)、警醒(内心的觉醒)、主一(心中有主,专注不受干扰)、整齐严肃(服饰举止需端庄)。“静定”与佛家道家虚无、超脱的“静”形式上类似,而内涵不同。儒家的“静定”是内心恒久持存天理、杂念不起、私欲不生。历代的茶人多为文人儒士,是中华茶道普及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华茶道思想的骨与肉,提倡以茶为友、寓茶励志,是十分务实的感悟人生之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文人雅士的必修之艺。儒士茶人通过以茶雅志,品味人生。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蔡襄,是一位评泉鉴茶大家。他在“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的试茶之际,不忘忧国忧民,希望泉水化作人间春雨润泽大地,让百姓受益。儒士乐茶,还表现为追求闲适人生(偷得浮生半日闲)、隐逸人生(归隐江湖以茶诗为友,独善其身)、风流人生(是真名士皆风流,徐渭说品茗最好是“素手汲泉、红妆扫雪”,风流而不失儒雅。)
  
  综上所述,中华茶道广泛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与修行方式,提倡通过饮茶启发智慧,将个人的感情融入自然,在饮茶养生之余,对自我的内心作出提升。
  茶人习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等,感受茶的形态、色泽、滋味、香气。静心领悟涤器、煮水、点茶、品饮诸过程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要在用具、衣着、环境、情绪、举止、修养、品味等多个方面不断自我约束与提高。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者不足一二。且定下心来,凝神定气点一道茶给自己,至少这一刻是宁和快乐的。


中国茶道的四大理念,是指什么?
“澄怀味象”是南北朝山水画家宗炳明确提出的审美观基础理论,在茶道美学中是对“涤除玄鉴”这一哲学思想出题的填补,澄就是指水清亮宁静之意,“澄怀”,即使 自身的心存像回应的水一样宁静明净,“味象”就是指茶友用澄澈似水的心去品味茶,去妙悟审美观目标。中国茶艺美学的四大基本上理念 4、...

中华茶道美学
中华茶道美学,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瑰宝。它以心灵表现和自我观照为核心,强调在静谧的环境中体验微妙的美,融入了儒、道、佛三家美学思想的精髓。首要之美,是自然之美,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它倡导的是未经雕琢的自然美,追求的是在平淡中的不平凡,素朴中的真实。茶道美学...

中国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中华茶道文化与养生之道
它源于古代饮茶艺术的融合,深受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从明代养生大家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我们可以看到茶道与养生学的紧密联系,如僧人一百三十岁长寿的故事,茶叶被赞誉为养生的仙药。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也深受中国影响,如建仁寺的《契茶养生记》展现了茶与养生的养生理念。中华茶道与日本...

茶道养生任自然
道家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在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视养生之道。道家思想的先驱庄子就曾在《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由此可见道家对存身养生的重视。道家对茶道的影响,表现为中华茶道非常重视茶的养生保健和怡情养性的作用。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氨基酸和多种...

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

为什么要喝茶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茶与禅有着深厚的交融,老茶友将其概括为“禅茶一味”。中国茶道深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佛教强调通过品茶来领悟禅意,以茶助禅,借以提升个人心灵境界,面对人生的苦与乐都能保持超然态度,认为无论顺境逆境,每一天都是美好的。茶道注重人文情感,参禅与品茶都源于生活...

茶情、茶道、茶境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烙印,藏在每个人的底蕴与思维中。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道、境三种茶文化。一为敬茶之情 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

中国茶道精神是什么?
1、怡是指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够强身健体,同时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在精神方面得到升华。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讲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清净,其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通。3、和是指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

茶道与茶艺,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内省修行”的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精髓。中华茶道广泛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与修行方式,提倡通过饮茶启发智慧,将个人的感情融入自然,在饮茶养生之余,对...

中华茶道精神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
林治先生让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四字。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为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乃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为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台湾地区茶界认为中华茶道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说,“清”...

华龙区13592704859: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
舟倩红色: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

华龙区13592704859: 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RT
舟倩红色: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 意境与佛学相仿儒学盛行之时茶道盛行道教之支妙真道道士被后世称为“真道士”,...

华龙区13592704859: 中国茶道讲究些什么.. -
舟倩红色: 现代人对茶钟爱有加,从饮茶上升到品茶,讲究茶艺茶道. 何谓道?我的理解首先是道理,茶道也就是通过品茶能悟出什么道理;其次是道路,茶道即是通过品茶使人找到轻松愉悦以及更高的精神感受.所以,茶道应该回答的是怎么品,能品...

华龙区13592704859: 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与思路? -
舟倩红色: 谈及中国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为它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蕴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谈一谈佛茶文化与中国传统茶道的重要区别.中国茶文化的主调可以说是以儒家茶道为主的.茶道中充满着...

华龙区13592704859: 佛健康养生茶道 -
舟倩红色: 佛 教 与 茶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与茶结缘.雁荡山茶园一、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1、茶是僧人生活的需要佛教坐禅饮茶是僧侣与茶结缘的开始.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敦煌人),他在后赵都城邺城(今...

华龙区13592704859: 请问,“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
舟倩红色: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

华龙区13592704859: 中国茶道文化精髓? -
舟倩红色: 中国茶道的精髓 中国茶道的核心理念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

华龙区13592704859: 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是什么?
舟倩红色: 老子曾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另外,庄子也说过:“圣...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同样主静.由此看来,“静”的确称得上是中国茶道修习...

华龙区13592704859: 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及茶具有什么推动作用?
舟倩红色: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

华龙区13592704859: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 -
舟倩红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