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施琅?

作者&投稿:可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我用十六个字概括一下,实际上就是施琅“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一些批评者认为,施琅反复无常,不值得歌颂,甚至认为施琅收复台湾,有为父亲、儿子、侄子报仇之嫌,因此,不应该拔高施琅。 我们不禁要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它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应该归结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等细节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影响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大将施琅出兵台湾,一举收复,使大陆与台湾重归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决策,是康熙帝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的。台湾郑氏集团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可以看出,郑氏集团此时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经不是施琅报不报仇的私人问题,而是国家领土面临分裂的大是大非问题。战争的决策权已不在施琅,而在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帝。这和施琅的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施琅在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中,是有功之臣,这一点,毋庸质疑。 至于施琅在收复台湾以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言论,这是与康熙帝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在清政府收复台湾的二百年以后,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中,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那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必须抛弃!(
希望采纳


课本删除了岳飞,他没了民族英雄称号,那现在该如看待他。一个因为低情 ...
课本没有删除岳飞,也没有说他不是民族英雄。早就澄清的事,就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施琅光复台湾省不屑学伍子胥鞭尸放郑一条生路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奉命率领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从铜山出发,攻台澎湖。经过几天的战斗,他打败了澎湖的守军。郑军主力全军覆没,守将刘国轩逃往台湾。施琅占领澎湖后,招募了郑军.眼见大势已去,郑可同意加入清廷,实现和平统一。康熙对施琅以战促和的做法给予了大力支持。当他接到柯鹏虎施琅...

你们怎么看待这段历史?
一,历史是曲折前进的,是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成。明代的高压政策,领导者的无能怠慢,吏治腐化,到处搜刮民脂民膏,让百姓民不聊生,导致努尔哈赤起兵,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纷纷揭杆而起,势必被清朝代替。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的一向属于中国”...

揭秘康熙帝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1681年7月,康熙颁布“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一道,合力奋进澎湖、台湾省”的诏书。1683年,施琅率领300艘战船和2万精锐水师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澎湖。不久,郑克双派人讨要投降,清军进驻台湾省。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湾省设置巡抚1名、连长1名、副将军2名、...

李光地结局为什么那么惨(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悲痛不已,他向满朝文武表示李光地的离去,令他逝去了一位知己好友,令他痛心不已!我们回顾李光地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着争议,他身上不仅有着勤勤恳恳闪光点,也有令后世诟病的人生污点,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的是,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能够做的是,就是全方位的去看待这位历史人物!

《澎湖海战》在江苏已备案立项,而且即将开机,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这题材太魔性了刚看到该电影的海报时,我还琢磨啥时候打过一场澎湖海战,结果一看背景,好家伙,原来是康熙年间施琅回去打自己的前东家,郑家在这电影里成反抗统一的民族罪人了,我寻思这转变也太快了,虽说郑成功当年确实跟李定国打马虎眼,导致反清局势不利,但毕竟人家也是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中...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
当年清廷看待对台湾郑氏的作战,一直定位于明清两朝之争的延续。郑家在台仍奉大明正溯,行永历年号。正因为郑氏集团想恢复汉族在中原的统治,清廷视其为心腹大患,施展了封锁、征讨和招降纳叛等手段。经二十余年准备,1683年清军利用郑氏集团因继承权力发生内乱,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渡海攻占澎湖,迫郑氏...

清统一台湾之战的起因
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1683年6月17日)康熙帝下令施琅尽速进攻,因此爆发六月(阳历7月)的澎湖海战。 郑军动向: 康熙十八年(1679年)起,清朝实施迁界令,严重打击郑氏王朝的贸易,粮食补给也出现问题,郑经下令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充军,仍没办法解除危机。 当时英国商馆就如此看待郑氏...

如何看待清朝勾结荷兰打郑成功呢?
荷兰是清朝初年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欧洲国家。荷兰人为重夺台湾、清政府为全国统一政权结成联盟,签订协议,建立联军。值得一提的是,协议中有一条,联军攻下厦门、金门归清军,攻下台湾,则归荷兰。庆幸的是,清荷联军最终并未攻下台湾,直至1683年施琅率水师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收复了台湾,...

如何看待一些无良店家肉类以次充好?
遇到这些无良商贩,我们要勇于抵制,勇于给他曝光。古人做生意讲究“无商不尖”,为了吸引回头客,在给足了斤称的情况下再额外添点。如今对做生意的人称作“无商不奸。”说的是多数商人做生意挣钱不是靠真材实料,货真价实来挣钱,而是靠偷奸耍滑,坑害消费者利益来挣昧心钱。一些无良商贩卖肉以次...

阿荣旗17236767713: 怎样简洁的评价施琅 -
邢瑾谊迪: 施琅性格直率,不喜说谎,不爱玩弄花招,见到错误便要指出,即使会因而得罪上级.

阿荣旗17236767713: 施琅是忠臣还是佞臣?
邢瑾谊迪: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早年,他曾是郑芝龙的 部将,并于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为了保住自己大明臣子的名节,在郑成功的招 揽下,...

阿荣旗17236767713: 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邢瑾谊迪: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吗?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施琅(1621 - 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

阿荣旗17236767713: 弃明投清但是又收付台湾的施琅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
邢瑾谊迪: 在施琅的家乡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占,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也许这便是对施琅最客观的评价.至于施琅是叛 徒还是忠臣自有不同评说.

阿荣旗17236767713: 施琅大将军怎么样 -
邢瑾谊迪: 看了一集就弃了,很明显本朝拿自己当清朝了,而且这特么一点都不靠谱.一星给长得还行的康熙.不得不说大陆的政治宣传,影视剧这块儿就没成功过,因为他们看待历史的三观就很奇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