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诸葛亮

作者&投稿:蒋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12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劝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5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为“忠武侯”。相传曾经革新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支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提起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们景仰和崇敬他。诸葛亮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影响,这和历代统治阶级对他的推崇,小说戏剧对他的描绘和渲染是分不开的。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小说戏剧中塑造的诸葛亮并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样一位人物呢?
诸葛亮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其父诸葛珪曾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和当时的豪强贵族袁术、刘表等都有往来。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诸葛谨,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位姐姐。由于父亲很早去世,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
诸葛亮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继之而来的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壮大起来的豪强地主武装之间为争夺地盘的厮杀、混战。琅琊郡属于徐州,是豪强们心目中的一块肥肉,陶谦、吕布、曹操都曾先后占据和抢夺过这块地方。徐州战乱不止,使诸葛玄一家再难安身下去。为了逃避战乱,诸葛玄带领家人,离开家乡,先投奔袁术,后又投奔荆州刘表,最后在襄阳住了下来。
诸葛亮17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开始过着他20年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面耕种、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过就是10年。这10年,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欢读《申子》和《韩非子》等法家著作。诸葛亮深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经世致用的理论所折服,他知道,在这动乱的时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国的经验、法术是最切合、最实用的。广泛地阅读、刻苦地钻研、学习,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10年,也是诸葛亮拜师、交友、增长见识、学问的过程。那时候,荆州地区相对战乱较少,中原地区的学者名士纷纷避乱至此地。比诸葛亮年长的,有大名士庞德公、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沔南名士黄承彦(即后来诸葛亮的岳父)等,他们都成了诸葛亮的忘年之交。这些人思虑精密,学识渊博,见解卓绝,诸葛亮虚心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由于司马徽的介绍,诸葛亮又拜了一位称“酆公”的汝南灵山隐士酆玖为师。酆玖熟谙韬略,精通兵法,在诸葛亮“奉事惟谨”的精神和行为的感动下,酆玖传授了他三部兵书。这对诸葛亮日后辅佐刘备带军打仗,无疑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当中,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其中有日后成为刘备重要谋士的庞德公的侄儿庞统,颖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评论天下大事,抒发自己的抱负。
在读书、学习、广交朋友之余,诸葛亮也未忘怀当时政治形势。隆中的10年,政治风云变幻无常,此时曹操官渡一战,打败袁绍而统一北方;孙权继父兄基业坐领江东,和当时曹操称霸中原;坐镇荆州的刘表是一个务虚名、尚空谈,不足与谋大事的人,为豪强所吞并只是迟早的事……群雄纷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鼎立的局面。由于诸葛亮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应对的策略方针。当和朋友谈论起现实社会形势时,他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卓有识见,因之被司马徽称之为“识时务”的“俊杰”。
立志向学,因志而成学,学以致用,是诸葛亮所一贯恪守的治学思想。那么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窥见他的理想和抱负。
据《魏略》记载,有一天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谈,诸葛亮从容地对他们说:“诸位要是做官的话,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职位的。”三人反问诸葛亮又如何,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这“笑而不言”,就已经表明了诸葛亮胸存大志。
又据《三国志》传载,诸葛亮在高卧隆中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他认为当世既无像管仲那样的贤相,也没有像乐毅那样的名将。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曾经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扶持弱燕,统帅强兵,一举攻下齐国70余城,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是认为自己具有宰相的治国之策,也具有名将的带兵之道。他身处乱世,决心像管仲、乐毅一样,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要干出一番惊人的功业,他志在扫除群雄,结束分裂。
治乱世必以才智,尽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说的就是要谨慎选择可以辅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未遇到刘备之前,我们可以说在诸葛亮此时的思想中还没有明确具体对象,但如果联系他周围朋友对当时豪强车间评价的言论以及日后的《隆中对》、《论光武》等文章来看,诸葛亮对选择“明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诸葛亮从小就受封建正统观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间系统地学习经史子集,食君禄、报君恩的忠君报国思想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当时最有势力的军阀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响很大,但在正统的观点看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却令人所不齿。庞统曾经跟诸葛亮谈起曹操,认为他虽是一个治世的能臣,却又是一个乱世的奸雄。像曹操这样的人,诸葛亮会认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辅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实际上,在下文将要谈到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也是把消灭曹氏集团作为目标确定下来的。
刘表此人的行为品质,诸葛亮更是耳闻目睹,再熟悉不过了。连他的内亲黄承彦老先生都不愿出来帮助他,诸葛亮当然不会认为他是“明主”。
东吴的孙权呢?虽是位有作为的人物,但却野心勃勃想“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也是一位志存篡逆的野心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已赴江东辅佐他,而诸葛亮并没有尾随着到江东,应该说,孙权在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够为之赴汤蹈火的“明主”。
至于盘踞川蜀、以“(?n)弱”著称的益州牧刘璋,更不值一提。
从诸葛亮撰的《论光武》一文中,我们更可以窥测到诸葛亮择主的准则。光武帝刘秀是东汉中兴之主。诸葛亮在文章中,对刘秀的“策虑深远”的作用极为欣赏,对光武君臣“谋合议同”,中兴汉室的事业极为向往。南阳郡是当年刘秀中兴的发祥地,历史能否重演呢?当今世界能否再出现如光武帝那样的“圣君”“明主”呢?这个问题只有等刘备出现在诸葛亮面前才能明白。
总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诸葛亮学习、增长才干的十年,也是他“待时”、“待主”的时期。这个未出茅庐的青年,正如庞德公送给他的雅号“卧龙”那样,一旦风云际会,就能腾云驾雾,大显身手,一展抱负了。
这个时机终于到来,“刘皇叔”刘备于汉建安12年(公元207年)亲自前来隆中,拜访请教诸葛亮。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诸葛亮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假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攻打曹操。
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以父事诸葛亮。诸葛亮继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老挝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如此好评,等等等等。

最热门答案在我看来实属搞笑,自以为读了一本《三国志》便觉得历史不过如此,千古佳话不过尔尔。

诸葛亮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以前总看见一个人被夸后来发现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一横心走极端决定质疑这个人的一切。”

许多人对许多事,都经历过类似心情。大多是小时候深信不疑、稍年长后心生疑窦,最后悍然转向。这种逆反心态,基于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骗后的补偿心理,很容易让一个形象,从被高估转而到被低估。通俗些讲,叫做一粉顶十黑。

比如现下,诸葛亮,即是如此。

传统的民间诸葛亮形象,基本由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辅以各类民间传说。大体上,诸葛亮总是羽扇纶巾,仙风道骨,呼风唤雨,足智多谋,老成持重。京剧里,周瑜总是年少英俊,诸葛亮总是一把胡子,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诸葛亮还大了六岁。大体上,传统的诸葛亮,是民间概念里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风范。鲁迅先生总结过,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可惜,罗贯中不是个好拥趸。夸人也夸跑偏。这不,一粉顶十黑了。

等这一代人接触过一些正史,发现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水淹白河、火烧藤甲兵、草船借箭、借东风,发现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翻云覆雨算阴阳尽在掌握,便不免生逆反情绪。读书大略而过的,很容易握住陈寿的两句话做文章,曰: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噢!原来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和将略啊!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呀!都明说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了!!

于是,罗贯中苦心经营的妖道诸葛亮形象,基本垮台了。

但是,等一下: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罗贯中从来没认真讨论的一个事:诸葛亮不是个老成持重的小老头儿。

陈寿说,诸葛亮身长八尺。汉尺一尺合23公分,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伟岸。三国时,大家并不那么高,《三国志》里,连太史慈七尺七寸约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诸葛亮在当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高而且帅,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书上也不过“瑜长壮有姿貌”。仅论描述,还未必胜过诸葛亮。

这个高而又帅、家世还颇有背景——诸葛亮祖上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叔叔诸葛玄领过豫章太守——的山东男子,二十七岁上遇到了刘备,然后送出《隆中对》。话说,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一个二十七岁、从没参加过工作、手握互联网、可以搜索各类信息的男生,开着PPT,给老板做预言,规划二十年后天下局势,只要能中个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让股评家们羞杀;而当日,刘备面对的,是这么个演示:

那年刘备四十六岁,已经跟过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和刘表,到处得人心,但到处不顺利。他对面是一个二十七岁,没有互联网,没有工作经验,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东青年,在跟他说:不可与曹操争锋;可以与东吴结盟但不可图之;应该先占据荆州,然后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变,荆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马夹击中原……

刘备当时,一定觉得很玄幻吧?身为刘表手下客将,一个省级军阀的跟班,听一个青年跟他谈论如何分割天下?

——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大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都提出过西取巴蜀,统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如果论战略的宏伟程度,这几位的想法,都不下诸葛亮的隆中对。问题在于: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如果不是孙权和吕蒙背弃盟约偷袭荆州,诸葛亮简直像个预言家。在看着诸葛亮的构思一步一步迈向现实的时刻,刘备会不会偶尔一迷糊,觉得诸葛亮是穿越来的?

罗贯中从来没认真讨论的一个事: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刘备的思维方式。

就在刘备当阳败北时,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孙权结盟,共击曹操。此后诸葛亮渡江与孙权结盟,赤壁一战成功。很少有人思考过:如果诸葛亮不在,刘备会怎样?依照刘备一贯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孙权,成为孙权的客将——一如此前,他依附刘表、袁绍、曹操们一样。

而在拥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第一次,试图主动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然后,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开启。

罗贯中从来没能说好的一个事:诸葛亮,是个贤相。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可以和管仲、萧何、子产、召公这些前代神话宰相相提并论。按刘备死时,诸葛亮四十三岁,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事儿: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搞虚的。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奇怪吗?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没人能抱怨。

——执法松泛招人爱,不难;执法严格,还能招人民热爱,这才是神话。

——换句话说,诸葛丞相,其实是诸葛青天大老爷啊。

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这一点,罗贯中也很少说及。

诸葛亮曾跟后主说过,他的财产,合计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他自己死的时候,不会留下多余财产。到他故世时,确实如此。诸葛亮逝世后,蜀汉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后朝廷看着没法子了,立起庙来,于是香烟鼎盛,真是有十里长街祭丞相的意思。诸葛亮殁后数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念叨诸葛亮好,仿佛西周人民歌颂周公召公一样,把他当圣人看待。

当然啦,罗贯中也不会提及的其他事实:

——虽然诸葛亮的《出师表》大家都会背,但大家很少意识到,他给刘禅安排的董允、费祎、蒋琬那几位多么帮忙。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运转;诸葛亮死后,蒋、费、董又让蜀汉朝廷稳稳运转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间,曹魏经历了正始之变,司马家当政,一个皇帝被贬黜(曹芳)、一个皇帝被杀死(曹髦);东吴则有诸葛恪和孙郴两代权臣被杀,一个皇帝被废(孙亮)。相比起来,蜀汉直到灭亡,未曾内乱。

——诸葛亮确实是个发明家。虽然木牛流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南征孟获时发明了馒头也只是传说,但连弩、铸刀等还是够瞧的。日理万机的政治家还能顺手搞搞发明,普京估计也得发愣。

最后,终于得说到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了。

一向对诸葛亮的争议,总觉得正史中的他,没有如《三国演义》那么神出鬼没,尤其是陈寿这两句话: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嗯,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和将略。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嗯,诸葛亮不擅长应变。

但是……等一下。

陈寿说诸葛亮长于治戎,治戎者,整饬军队是也。史书说诸葛亮用兵,“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这几句,基本就是《孙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兵法严整,不扰百姓,岳飞的岳家军也不过如此。至于他的屯营布阵,更是杰出,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去看他的营垒布局,感叹“天下奇才也”。

治军有法,统御有方,不过如此。

三国时,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东吴二州半,蜀汉一州。人口,曹魏超过四百万,蜀汉灭亡时三十八户,九十七万。吴国大鸿胪张俨的说法是: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万之数;曹魏的地界,十倍于蜀汉。结果是?

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响应,马谡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败北,诸葛亮退兵。

诸葛亮攻陈仓,粮少退兵。魏国追击,王双被斩。

诸葛亮派陈式取了武都、阴平二郡,从此这两处半永久归于蜀汉统辖。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亲自督率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来战,诸葛亮退兵,张郃追击,被射杀。

——这里得多提一句。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众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几位亲贵大将,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位最厉害了。夏侯渊死于定军山刘备指挥的黄忠所部,于禁被关羽擒住,张郃死于诸葛亮之手。张郃死时,是国家第二高的军事长官车骑将军。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司马懿不敢出战,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于是跟魏明帝玩双簧:上书要求出战,魏明帝问辛毗“他要出战就出啊,这是闹哪出?”辛毗:“他这明摆着是不想出战又得摆姿态”,于是辛毗亲自拿了天子诏令去前线,“不是司马懿不敢跟诸葛亮打看见没,是天子不让!”司马懿这才慑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么看,但拿现在打个比方吧:

一个面积不到我国1/9,人口不到我国1/4的南方国家,跑来打我国五次,打得我国只有还手之力,我国军衔排第二的张郃元帅还战死了。

作为被攻打的那方,您会觉得脸面有光吗?

哪位说了:不对啊,陈寿不是说诸葛亮应变战略,不是长处吗?

实际上,原话是这样的:

“然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翻译的意思:

他诸葛亮,相比起奇谋来更擅长治军,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战略强,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杰,加上又是主动进攻,加上人还不如你多,所以没能成功……

——这话细想,不大好听。好比有人跟你说,“哎呀我打麻将比较好,德州扑克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杰;我筹码还不如你多;在你家打德州扑克,我没打赢你”——你会不会觉得,他那句“人中豪杰”,有点讽刺的意思呢?

——如果这样的人还算“不会打仗”,那他的对手们,真是要羞愧死了。

第三方观点,吴国大鸿胪张俨认为:

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来,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刑法整齐,反客为主,几万步卒,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手握精锐,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于自我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假设诸葛亮不死,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无法解甲释鞍。到这地步,胜负也很明显了。

——就这样,还能说诸葛亮没胜过司马懿么?

当然,还是会有一批异想天开的,认为诸葛亮没采用魏延同样异想天开的“子午谷奇策”,太保守啦,殊不知魏延建议的子午谷奇策想要成功,得满足以下条件:他自己掌握占蜀汉人口1/200之一的精锐,不带大量粮草奔袭,指望到长安后,魏国人会屁滚尿流,主动逃出长安,还得要求诸葛亮等后续部队迅速跟进——这些套路,也就是赌棍敢玩儿。然而,诸葛亮不是赌棍。

实际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岁的诸葛亮面对的是这么个局势:

二十七年前,那个又高又帅的山东青年,在曹操已经控制天下2/3的状态下,开了这局游戏。按说,天下定了2/3,这个开局,已经太晚太晚了。好比说,你在2007年发布智能手机系统,还来得及群雄逐鹿;到2015年,ios和安卓分割了天下,wp都分不了羹时,你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系统。

然而,诸葛亮认准了四十六岁、颠沛流离、四处给人打工的刘备,自己选择了hard模式。

他给刘备布置了隆中对,让刘备第一次试图拥有自己的领地。他为刘备促成了孙刘同盟,击退了曹操,掌握了荆州,控制了西川和汉中,三分天下。到此为止,他的计划很成功。他从当一个县级干部的秘书,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后,计划因为孙权和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随后是夷陵之战,以及刘备逝世——诸葛亮曾因为没劝住刘备而感叹法正的早逝。到此为止,这局hard模式下的游戏,其实已经输了。

但他没有认输。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担当着蜀汉实际的君主地位,营造了一个富裕繁荣、路不拾遗、没有醉汉的国家——一个没有了他,还是可以支撑三十年稳定的国家——然后用只占对方1/9的资源,不断攻击曹魏,试图让曹魏再一次发生内乱,然后把握住机会。他没什么物欲,家里也只有桑树八百、田十五顷。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征时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专门负责出谋的荀攸,有问啥意见都懂的贾诩,有给他下决定的郭嘉,有程昱、刘晔、蒋济、司马懿们。而诸葛亮,在刘备出征汉中时负责日常工作,在与刘备初遇时给他规划未来行程,给刘备下决定,最后自己亲自负责规划国家、制定法度、选拔官吏、训练、整饬、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搞搞小发明。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把这个一开始就注定要输,好容易打出转机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着,一直到濒死之际,还坚持领着军队,在西北渭水边缘战斗呢?不知道。

很多年后,东晋的桓温遇到一个百岁老人,说少年时见过诸葛亮。于是有以下对话:

桓温:“诸葛丞相今与谁比?”

老人:“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

我们开了上帝视角,会觉得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似乎也不那么可怖。

真站到他的处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间他的所作所为,如何硬生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才能领会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会紧张会惊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来应对乱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里,用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周遭,想象一下好了。

该文章转载自张佳玮,还有补充的便是2016年央视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中国通史》,其中诸葛亮独占一集,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诸葛亮,是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什么什么的人,没有之一,连央妈都没有用之一这个词汇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关于诸葛亮的这集纪录片。

网页链接



正真的诸葛亮,
是一个懂得权谋的智慧政治家,稳定政局又得善终的没几个。
是一个眼光出色的军事家,战略部署眼光之高,战术配合之好,一方面吊打北魏,一方面连毛主席都称赞连连。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内,政敌也称赞不已,对外,敌国也称赞不已试想古今,能有几人。
是一个内政出色的内政家,蜀国流连北伐,百姓在其死后反而立庙祭祀千年,三国没人有这待遇。
然而如果就此而止,就是一个神。
然而他终究是一个凡人。
他用兵太正,从不奇谋,而凭这是不可能击溃十倍人口的北魏,
他因私交看错马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打败。
他眼光现实,厚黑的事也做了不少。
没有人是不复杂的。
丞相是一个人,借用一句话,执着是指一个人见了棺材就落泪,但是纯粹就是说一个人见了棺材也不落泪。
丞相是一个纯粹的人
在一条名为复兴汉室的道路上纯粹到底的人
为什么
知遇之恩,无以为报,大概如此。
豫让言,有什么待遇,做什么人
刘备以为丞相是千古第一人
于是丞相就真的为了刘备成为了千古第一人
每天操劳,事必躬亲,只为知遇之恩
丞相不傻,正兵溃敌,复兴汉室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他愿意倾其所有去尝试。
知道面等着他的是什么还要去做,叫勇气。不知道的叫无知。
于是丞相累死在了自己的纯粹上。
这就是丞相
一个有好有坏,明知死磕还要一条路死磕到底的人。
对我而言 ,丞相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最敬仰的是他的纯粹。
用另一个词叫忠义无双。
这可以感染很多人。
一个叫伯约的人,为了丞相的纯粹的道路,北伐十一次。
还有一个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不忠,
该换一个词
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不纯粹,
第一遍,我没落泪。
多年后,我落泪了。
愿丞相之纯粹能为我等之纯粹,不断前进。
千古之名相无数,在我心中只有那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背影。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最后再来一句历史无双的官方评价: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 。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 上述评价来自国务院社科院所出品的中国通史。


历史上真的有诸葛亮吗?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优秀的政治家还有战略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还有...

简介下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

真实的诸葛亮有多强悍
真实历史里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得相当强悍。1、从政治上看,诸葛亮执政时期,魏国和吴国都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内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个国家的实力。只有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保持着安定团结、政清人和的政治局面。2、从军事上看,诸葛亮以远低于魏国的综合国力,不断...

谁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哪些事迹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
谁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哪些事迹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

诸葛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诸葛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

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获得后世的高度赞扬。唐肃宗时期,诸葛亮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一,《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后世名人对诸葛亮军事才干做出过高度评价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实际上,诸葛亮时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怎样,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简而言之,诸葛亮是一位伟人,一位不世出的伟人,一位极富选择性和灵活性的伟人。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一、内政 诸葛亮的内政水平绝对是历史上第一人。我们现在看历史,尤其是三国史,关注最多的都是军事。其实内政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就好比说现在哪个官好哪个官坏一样,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幸福...

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把100万人全烧死了?
提起“卧龙”诸葛亮,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羽扇纶巾,谈笑间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然而,这样一个智者,仅仅活了54岁,就撒手而去,魂断五丈原。有人说诸葛亮一生用火,烧死100万人,致使其阳寿折损,才“英年早逝”。果真如此吗?下面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如下。第一次用火...

诸葛亮真实存在吗
诸葛亮真实存在。诸葛亮不是虚构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和《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均有记载。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

正史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

安宁市19131909704: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
朱彼健胃: 1、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2、他聪明却可怜的人,在军事才能上无人...

安宁市19131909704: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
朱彼健胃:走出演义------给你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

安宁市19131909704: 真实的诸葛亮 -
朱彼健胃: 历史上的诸葛亮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

安宁市19131909704: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朱彼健胃: 一楼说的太离谱,不知道从那里粘贴来的答案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的太过于神... 给大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如果楼主有兴趣,可以下载看看. .

安宁市19131909704: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
朱彼健胃: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

安宁市19131909704: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 -
朱彼健胃: 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安宁市19131909704: 哪位能告诉我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 -
朱彼健胃: 萧之亚匹矣,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政治家,治国能力强,是一个有作为的权臣,三国演义把他神化了,好多事都与他无关的,比如赤壁之战: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草船借箭都跟他无关.然连年动众,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管. 陈寿《三国志》.可谓识治之良才,物理其本,循名责实,咸畏而爱之

安宁市19131909704: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真正形象 -
朱彼健胃: 小说《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迹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

安宁市19131909704: 诸葛亮真实的历史是什么? -
朱彼健胃: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制定并帮助刘备定下天下三分占其一的局面,演义中把诸葛亮吹的神乎其神,其实诸葛亮在演义中做的许多事都是老罗虚构和移花接木拼凑起来的,比如家喻户晓的空城计,那是人家曹操早年干的事,再比如草船借箭,这种事不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安宁市19131909704: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样呢?
朱彼健胃: 蜀汉人才凋零,其实已无能恢复中原,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心情等于是在作最后的告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