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科举制有何变化

作者&投稿:纳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答题: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

1、变化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科举考试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政府规定科举考试仅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
2、影响
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为中试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科举考试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政府规定科举考试仅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
2.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为中试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84.htm#2 http://hi.baidu.com/%C6%DF%D4%C2%D3%D5%BB%F3/blog/item/11287461dd9eb6d88db10d3d.html

: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⑵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⑶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明代成化年间(149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明太祖出身草莽,从幼年乞食,当小和尚,参加红巾军反元,到自成一军,建立明朝。明太祖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全过程,了解民生疾苦,因此,他所定的各项重大政策,无不仔细思忖,为保全明王朝的万世帝业。
鉴于元代不重科举和“以吏入仕”,导致“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而“怀才抱道者,耻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于是,一旦天下扰攘,像李善长、汪广洋这样的怀才有志的文人,便成了反元大军中的“摇羽毛扇”的人物,对元极其不利。明太祖正是发现了这一点,因此才非常的注意人才选拔。早在建国之前,就“设文武二科取仕之令”,为开科选仕作准备。
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便在全国各直隶、省举行乡试,四年二月,在南京举行首科会试,录取进士120名。连同各省的举人,立即予以授官。这正是明太祖意欲改变过去元朝的官员素质低下的情况,最终实现“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的目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太祖也对敢于反抗,拒绝参加科举,不与朝廷合作的文人采取严厉的镇压。总之,太祖给士人安排了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参加科举,反对的一律杀无赦,使士人除了为明王朝效力外别无他途。
洪武初年天下初定,各地官员多缺,因此下令各地连试三年,以弥补各地的官员出缺,因此这一阶段的文人,大多办事能力不强,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在明前期曾一度停止科举,单靠前元人士来充任各级官员,并且加快培养太学生来弥补。然而洪武十年,全国的官员贪污事件频发,导致“空印案”不少,使得太祖最终决定将科举作为永久性的制度定下来。
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秋,全国直隶及各省举行乡试,录取了一千多名举人,十八年春,全国举子齐集北南京,加上由国子监选拔的优秀贡监,参加了隆重的洪武乙丑科会试,名儒朱善等为考官,录取了472名进士。人数之多为后来明清两代二百多科之冠。此后,每三年一科,子卯午酉年乡试,次年丑辰未戌年会试,终明一代,遂为永制。
再过二三十年后,由科举入仕尤其是进士出身者身份日益显要,洪武前期曾经实行过的荐举制逐渐废止,科举取士最终成为明代选拔文官的最重要的途径。
考试的日期,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都分三场。初场测《四书》义三道,经(诗经)义四道,并且所用的《四书》、《诗经》的版本都有规定,必须以官方定的版本考试;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裁决诉讼的文书)五道,诏、诰、表、内科(四种官方文体)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各五道。
科举考试共分三级进行。童生(未入学的士子的统称)先在州县级中试的称秀才或生员,就成为府、州、县的诸生,取得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省级考试称为“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中央的考试,由礼部主持的称为“会试”,皇帝亲自主持的称为“殿试”、“廷试”。考试成绩的层次分为三甲。“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进士统统被列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可以考庶吉士,考上之后也可以入翰林院(一般来说,明中后期之后,一般首辅都是庶吉士出身,与此处不同),其他的授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国子监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06.htm#2 奉上百科一份 很全的有空去看看吧 希望你满意


科举制度的性质在明朝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朝时候,科举制必须按照八股文的方式去做题目。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

明朝建立后,武科举制度有哪些调整?
元朝科举制度兴废不常,也没有武科举制度。明朝建立后,设置武学、武科举,在京师以及卫所设置武学,训导军官子弟。凡10岁以上可承袭军职的子弟应入学学习,教材为《武经七书》。地方青年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武学学生资格,号为武生,与文科举生员(俗称秀才)相同。武科举制度与文科举相仿,武生通过乡试(省级...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度的变化:1、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唐高宗...

和前朝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从世卿、举荐、举荐、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其发展趋势是:用考试代替推荐,用书面文字功夫代替实际才智,以教育出身代替世袭。明代的科举制经过隋唐宋元及其它几代的发展,达到了完美:科举制与学科化空前融合,层次分明的考试次序,严格规定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等,使科举...

明朝科举制度.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原因:1、经济:历史发展到明朝,封建制度已经走向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传统思想开始遭到冲击,为了继续维持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达到愚民目的,以维持统治。2、文化:宋朝儒学吸收道学和阴阳五行学发展为理学,理学强调死记硬背、三从四德,扼杀人性。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这种考试制度有何转变
明清时期的考试制度仍然沿袭隋唐的科举制,只不过在科举中,用八股文作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明朝改用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形式,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所起的决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后,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和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对...

分析材料2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朝时期 ,科举制度成了八股取士,从原来的选拔人才,到现在的选拔官员,从考试的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就毁了科举制度这一伟大的成就

明朝改革科举制度的目的,方式,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政府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寒门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跻身官员阶级,从而荣华富贵。而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的权利收归中央。科举制在明朝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并且进入了高潮。...

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有哪些?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八股文取士。

蓬江区18593755154: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 -
翁徐保心:[答案]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不过能从...

蓬江区18593755154: 科举制度到明朝时的改变 -
翁徐保心:[答案]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

蓬江区18593755154: 明朝是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翁徐保心: 最主要变化是科举考试答卷要求用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八股是明朝的创造.自明初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 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 文章答卷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蓬江区18593755154: 明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 -
翁徐保心:[答案] 明朝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 扼杀了仕人的思想 反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一定好处,但对百姓思想的禁锢是巨大的 我个人认为不好

蓬江区18593755154: 到了明朝科举制有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翁徐保心: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蓬江区18593755154: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有什么变化 -
翁徐保心: 八股文.八股文由八个部分组成,其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有两股对仗的文字,故名“八股文”.其禁锢思想,脱离现实,内容空洞,形式呆板.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题必须来自“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回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否则认为是叛离经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会被录取.

蓬江区18593755154: 明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形势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
翁徐保心:[答案] 只考四书五经 用八股文 最直接的目的是禁锢思想加强统治

蓬江区18593755154: 题: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 -
翁徐保心: 1、变化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科举考试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政府规定科举考试仅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2、影响 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为中试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蓬江区18593755154: 明朝科举制度有发生什么变化?求简答...... -
翁徐保心: 明朝开始科举只考八股文,限定了答题模式,僵化了人的思想.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蓬江区18593755154: 明朝科举制与隋唐相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
翁徐保心: 变化:明朝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问题只能是“八股文”.消极影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