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七种作意在未到地定至初静虑修证中的作用

作者&投稿:肇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浅析七种作意在未到地定至初静虑修证中的作用——以《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为契入

内容摘要:作意,是五遍行心所之首,每个心理活动都有作意心所在参与作用。只有作意警心以后,心识才会生起了别的作用。作意的功用乃是使心发动趣向于某一目标,这也是我们禅修的目的之一,因此了解作意的方法对于每一个有志于禅修的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从作意本身来讲:相续作意思惟无间心并对所了粗细之义一趣安住就是修止;相续作意思惟心相并对所了粗静之义数数观察,就是修观。如此看来,止观禅修的种种体系其实也就是一系列持续如理作意的方法论,而七种作意正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厘清七种作意与初静虑的关系使禅修者对作意本身以及七种作意给予应有的重视,并间接使七种作意所属的瑜伽止观体系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

(1)了相作意 ——通过正寻思欲界六事于所应断应得能正了知

了相的相,是指所要知道的事情、情形、义理。就修初禅来说,它所要了知的相,是欲界的种种痛苦和初禅的种种快乐的情形。也就是说得了未到定而想进一步修初禅的人,必须先了知欲界的过患(起厌离心)和初静虑的功德(起求得心)。由闻思慧的力量,数数思惟这过患与功德而得到的一种明确的认识,所以名叫了相作意。由这个作意的力量,奠定了进修的基础。但这一个作意,却属于下一地所摄。

思维欲界粗陋过患的过程《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总结为“六寻思”,而初静虑的乐处就是欲界粗陋过患的断处。

【 云何名为了相作意? 谓若作意,能正觉了欲界麤相,初静虑静相。 云何觉了欲界麤相? 谓正寻思欲界六事。何等为六?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粗义者,是多过患义(少味多苦,令无厌足,起惑造业),多痛苦义,不自在义,粗鄙、可厌恶义。

粗事者,有内贪(贪着自他色身)欲,外贪(贪外尘境)欲。

粗相者,一自相,即欲,此欲由能缘烦恼(贪)及所缘事构成;欲生受,三受(苦、乐、舍)反过来又是诸烦恼倒见依处。二共相,即诸欲为诸苦之所随逐、随缚。

粗品者,诸欲都是黑品(恶法)所摄。此等诸欲,犹如骨锁、凝血肉,令人厌恶;又如草炬火(须臾灭),一分炭火(少分欲,能灭多善),大毒蛇(危害大),梦所见(幻化),假借得诸庄严具(不恒属己有),树端果(难摘),能生追求、守护、坏失、无厌足、不自在诸苦。

粗时者,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恒常多诸过患。

粗理者,相待道理(由劳作所获),作用道理(衣食能除诸苦),证成道理(教证、现见、比度知其粗相),法尔道理(本来粗秽)。如此觉了欲界诸粗相,初禅离此粗相,即是静相。所以于应断(粗相)应修(静相)能正了知,且心生希愿。

(2).胜解作意 未到地定的行者经过了了相作意的闻思修习,如其所应的寻思了达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因此对于欲界的粗劣和初静虑的微妙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初静虑生起了强大的希求之心,此时行者对于了相作意时所熏习的欲界粗相初静虑细相会有坚定不移之胜解。

与了相作意不同的是;胜解作意不为闻思之所间杂。纯起修行胜解缘粗静相。修行者需一直处于奢摩他中以了相作意所了之相为所缘境修毘钵舍那,并且在胜解作意之后所有作意都要在定中完成。

又;了相作意,摄缘法缘义,余六作意,唯摄缘义。

胜解作意的业用为;「为断为得,正发加行」了相作意的业用是了断了得,可以理解成为行动前的准备工作,而胜解作意则可以理解成为开始行动了。

了相作意令行者对初静虑的胜妙心生悉愿,而胜解作意时行者开始正发针对初静虑的加行。

(3).远离作意

行者于胜解作意不断地数数熏修,生起最初的断烦恼道,远离指能断除下地烦恼的意思,由这作意初能断除下地的三品粗烦恼,故名远离。基于胜解作意数数修习决定明确上下地功德过失之相,定慧的力量增强到能断上三品烦恼的时候,即名远离作意。因这个作意正能断除烦恼,所以是真对治道。

即此胜解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最初生起断烦恼道;即所生起断烦恼道俱行作意,此中说名远离作意。

行者此时而拥有了断除烦恼的堪能性,但这个时由于道力未坚,只能断除粗重的上品欲惑。上品欲惑烦恼是欲界最强力的烦恼,其于细微的烦恼只有在上品欲惑烦恼被断除后才能被相继断除。除了欲恚害寻伺的上品欲惑,就连忧悲苦恼等染污相应的粗重随之被除遣。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及能除遣彼烦恼品麤重性故。

*(4).摄乐作意

由于断除了欲惑,行者触证少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不断。与此状态相似的是禅定中的“妙轻安”,与“妙轻安”不同的是;摄乐作意的摄字是「引取」的意思,行者主动引取远离烦恼的欣乐,用以破除昏沉睡眠。摄乐的“乐”字也并不是真的指某种感觉上的快乐,而是指见到断除下地烦恼的胜利方面,假名为乐。前面三种作意的叠加修习虽然断除了下地最粗浅的三品烦恼,但较细的烦恼仍常现行,不过由于摄乐作意的胜利与喜乐来自于烦恼的断除,正所谓“于断处见胜功德”,行者此时会更加踊跃的断除更为细微的欲界中品欲惑。此时欲界烦恼已多分断除,行者已能引生上地的少分喜乐滋润身心。

与远离作意一样,这个作意也是正断烦恼的真对治道。

(5)观察作意

。观察,是指详细检查自己心中是否尚残余下地烦恼未曾全断。假使未断谓断,未证谓证,误起增上慢,便会障碍修行的上进。由于摄乐作意断了六品烦恼;所剩下的极微细的三品烦恼,多不现起「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若稍为粗心大意,容易错认为把下地的烦恼完全断尽,堕增上慢。所以在这个阶段上,必须彻底检查一下自心,检查的方法,是特别思维下地可爱的境界【审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如果说已将下地烦恼断完,则任随思维何种可爱的境界,也只是视为粗苦障碍的境相,终不起一丝烦恼;反之若是烦恼未真断完,仅是断了粗的而潜伏着细的不起现行而已的话,那末,特别思维可爱境相时,那些微细烦恼仍然会慢慢地现起,行者会不由自主的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厌毁、制伏、违逆随眠的微细烦恼。根据这观察,便知自己烦恼实未断尽,【我于诸欲犹未解脱,其心犹未正得解脱;我心仍为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为法性之所制伏。我今复应为欲永断余随眠故,心勤安住乐断乐修】仅是暂为定力所伏而不现起,还须进修断除所余微细烦恼,这就是观察作意的作用。

(6)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是修定的方便,究竟是修定最后完成的意思;这个作意,在修定断除下地烦恼过程中,是断除下地最后烦恼的方便。在经过上面的观察作意的检查,发现自心实在尚残余有微细三品烦恼潜伏未断,于是重加精进审谛思维上地功德和下地过患境相,以熏修定慧的功力,使其增强到能断除最下三品烦恼;这时,这个修定断烦恼的过程即将圆满,因之名为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作意也是正断烦恼的真对治道。

(7)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个作意是在这个定地中从下地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最后解脱道,是修诸加行的究竟功德果实。故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在加行究竟果作意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犹如大雨滂沱弥不周洽。正如《瑜伽师地论》所说;彼於尔时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行者依了相作意所得“离欲増上教法”为所缘境,数数熏修,获得坚定不移之定见胜解,以此功用,远离欲界业杂染法,:於初静虑五支圆满具足,出入自在。(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触证真实离生喜乐,

(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於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

上面说的七作意中,有三作意是正近分定,有三作意是近分定的因,有一作意是近分定的果。正近分定就是正能断除下地烦恼的作意,即远离作意(能断下地的三粗品烦恼)、摄乐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中品烦恼)、加行究竟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下品烦恼)。近分定的因,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观察作意。由初二作意之力,使近分定未生者生起,即生起远离和摄乐。由观察作意之力,使已生起的近分定不致中途停滞,而转更上进,这就是加行究竟作意。近分定的果,即加行究竟果作意,它是修定的胜利果实。

这七者的功用差别在于:了相作意,于所应断,于所应得,能正了知,为断为得,心生希愿;胜解作意,正发加行;远离作意,能舍上品惑;摄乐作意,能舍中品惑;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惑;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善修习果。

(8.)七种作意在其余禅定中的作用的作用

无论行者成就的是哪一种静虑,都免不了相应的产生贪欲,但这种贪欲不仅会妨碍行者继续前行,,还会致使所住的定,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性质,成为有漏的杂染定,因此行者必须 时常觉知所处定境的粗相,来去黏脱缚。如果行者想要继续证得上一层级的禅定的话,还需要观察上一层级禅定的细相,这也正是了相作意“了应断、了应得”的业用体现,换而言之:从初禅近分定至非想非非想处定皆需七种作方能向上继续证得。如初静虑行者也需先依靠了相作意的六种寻思来观察初静虑心境上的寻伺鼓动,以及寻伺的粗细意言性,再观察第二静虑无寻无伺的宁静,使内心相续平等清净而转 最终证得第二静虑。若从声闻乘的出世间道来说,修行者于四圣谛教法听闻受持,依十六行相了知四谛,就是了相作意。此了相作意,犹为闻思间杂。若观行者数数观察,于四谛理已得决定,复于诸谛尽所有性、如所有性,超过闻思,一向发起修行胜解,直至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以前,都名为胜解作意。若于诸圣谛现观,乃至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名远离作意。其后于修道位中,数数观察烦恼已断未断,是为观察作意。如是行者,于时时间应正观察所有烦恼已断未断,于可厌法深心厌离,于可欣法深心欣慕,是为摄乐作意。于此摄乐作意,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生起无余永断修道所断烦恼的金刚喻定,此金刚喻定所摄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最后诸漏已尽的阿罗汉果所摄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这一过程中,除了闻思间杂的了相作意有较大的相貌差别外,其余作意都是大同小异的。

【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

(9)七种作意升起位次的的辨析。

关于七种作意,如果行者用欲界的散乱心识是无法通达的,在修了相作意前,行者就应已具足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奢摩他了。《瑜伽师地论》中说,修瑜伽师有三种,初修业的、已习行的、已度作意的,其中初修业的瑜伽师,又分为于作意初修业者和净烦恼初修业者。“于作意初修业者,谓初修业补特伽罗安住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净烦恼初修业者,谓已证得所修作意,于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

这里所谓的“得所修作意”也就是得奢摩他,如《杂集论》中所说:“心得定者名得作意”, 而《瑜伽师地论》也说,若身心轻安生起,“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

从上可见,修了相作意之前,必须先得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奢摩他,若在得止之前,就观察粗静得失,尚不得作意名,何况能引发根本静虑呢?关于这七作意升起位次的问题,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抉择的最为清楚,如云:“若未善解《声闻地》义,便觉静虑无色最下之道,是初静虑之近分。于彼说有六种作意,初是了相。故起误解谓初生近分摄心,即了相作意,若如是计极不应理。以若未得正奢摩他,必不能生初静虑之近分,未得近分,定不能得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观察修,由修习此,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

《菩提道此地略论》也有相关的说明: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有能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由此风大遍全身转,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能对治品身轻安性即得生起,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要生如是轻安,始名有作意。论中所描述的“如是轻安”正是未到地定的相貌。这也是《瑜伽师地论》为何偏偏要以初静虑至未到地定为例来说明七种作意的运行方式与操作技巧。

(10)除了上面说到的定地七根本作意外,通于定散两地而又与禅修修习相关的作意,《瑜伽师地论》中还列举了四十种。当然这四十种作意,限于篇幅,不可能详谈,这里只就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几种作意谈一下。

(一)缘法作意和缘义作意

缘法作意是闻所成慧相应作意,缘义作意是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大乘庄严经论》合说为依智作意,因为是从闻思修方便次第生的缘故。在《辨中边论》中,谈到大乘的作意正行时,也说菩萨以这闻思修三慧,恒思惟大乘所施设的法,名作意正行,而这作意正行共有十种助伴,即书写、供养、施他、若他诵读专心谛听、自披读、受持、正为他开演文义、讽诵、思惟、修习行。

(二)胜解作意和真实作意

胜解作意是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的作意,又被称为一向世间作意。真实作意是于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的作意,又被称为一向出世间及此后所得作意。

(三 )缘身受心法作意

缘身受心法作意,也就是修四念住的作意,不过,大小二乘于此作意有别。声闻乘修念住,但为身等速得离系;而菩萨修念住,不为身等速得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盘。又声闻乘的作意,多是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主;而大乘的作意,则是依大乘经典起闻思修慧,非但以自相续身为境,亦缘一切众生身为境,非是观不净无常等,而是观其不可得,如《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知身如幻色相似故,知受如梦皆邪觉故,知心如空自性净故,知法如客,客谓缠垢,譬如虚空有烟云尘雾故。”这是大小乘修四念住作意上的差别。

(四)力励运转等四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是指初修业的瑜伽行者,在未得所修作意前,由作意力励运转,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此作意尚不是七根本作意所摄。二、有间运转作意,谓已得作意,于上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这即是前说的了相作意,由于修三摩地时还有思所间杂,未能一向纯修行转,故名有间运转。三、有功用运转作意,又称为无间运转作意,谓即于此勇猛精进。其中无有间杂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这里的“无间”乃相对于前面作意的“有间”而言,“有功用”是相对于后面作意的“无功用”而言。四、自然运转作意,又称为无间运转作意,或无功用荷负作意。此作意有以下四种情况,得作意时、入根本定时、修现观时、得阿罗汉时。自然运转作意包括了加行究竟作意和加行究竟果作意,但也有说法,谓此作意只包括加行究竟果作意,因为加行究竟作意,能得自然运转,故名自然运转,非当时已能自然运转也。

结语:唯识宗给外界的印象一直都是信解为先,行证在后,名相牵缠,不重实修。但这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唯识宗的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就用了很大篇幅对禅修中的作意、所缘、次第等进行描述,尤其是禅修中的种种作意,更是贯通全论的重要命题,按照瑜伽师地论的判摄,三乘所有位次的众生都离不开七种作意,作为遣除二障的手段。再者修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作意上 ,唯识宗独到的眼光与实际的操作由此可见一斑。而唯识宗学人若脱离唯识宗的理论实践空谈唯识理论,往往事倍功半而落入玄想妄谈中。所以把唯识的理论用于修行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最应该为唯识学人“念兹在兹”的。如果缺了止观实践,只有教理教义,那唯识宗一定无法兴盛起来。即使兴盛,兴盛的也只是唯识学,而不会是唯识宗。这也笔者把目光聚焦在七种作意这一止观操作技巧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要写七种作意与初静虑的关系是因为笔者并未得定,.而《瑜伽师地论》中关于七种作意大部分篇幅都是以未到地定至初静虑为例的,为了不落入妄谈之中,本文只是对《瑜伽师地论》中的内容做一个梳理与延伸,希望能减轻有志于此的学人的学习成本并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什么是般若空观,如何修炼
初禅以上才称“定地”,初禅以下虽也能修定心,但只能称“散地”定,或称初禅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属“有心”定,九次第定——灭尽定为“无心”定。 为什么色界四定称为“四禅”、而无色界定名“四空定”呢?禅,意为“静虑”,即定中生静用,及依慧心而审虑(如实了知) 。色界四定止观均行,静虑性明显,...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知识点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

《锦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引申意又是什么?
“此为义山悼亡之作。托锦瑟起兴。瑟本五十弦,古人破之为二十五弦,是瑟已破矣。今曰无端五十弦,犹已破之镜,而想未破时之团圆。一弦一柱,历历都在心头,正七句之所谓追忆也。次联蝴蝶杜鹃,乃已破后之幻想,中联明珠暖玉,乃未破时之精神。结联又进一层意,言当未破之时,而已愁到已破之后。盖人生奇福,...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和解释
2.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第八计: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第九计: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第十二计:...

无间道比喻什么意思
无间道以断惑(断烦恼之种子)为目的,解脱道以证得真理为目的,因无间道之断惑仍残留习气,至解脱道时,舍此而证寂灭之理,此称为无间道断、解脱道舍证。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于说明了相等七种作意与四道之相摄中,以远离、加行究竟果等二作意摄于无间道中。无间道乃言为权力、生存、...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注释的提示,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还原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火红的石榴花和绿叶互相映衬,槐树的影子晒在地上,(人在院中)感到很压抑,一场大雨似乎就要来到。诗句中寓含作者的情感,注意“沉沉”二字。大雨就要到来,作者显然感到了一种压抑,这是一种被弃置的压抑和阴冷的心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很多人提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认为这就是佛教的因果观,种了善因就一定会得到善果,造了恶因就必定受到恶报。实际上,善恶业因是否能成熟为现行果,这是不决定的,因为若是只有业因而没有缘,或者是缘缺,这样果法还是不会成熟的。那么,果法的成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瑜伽师地论》说...

《咏菊》原文及翻译赏析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欹(yī):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口齿噙(qín)香:噙,含...

立秋后可以种韭菜吗 秋天能种韭菜吗
春播宜早不易晚。春季当地温稳定在5-10℃即可播种。此时地还未完全化通,返浆期未到地表比较湿润,很容易出苗。这种播种方式还避免了草害,由于播种后韭菜苗出的较快,而当时的温度还不适合杂草萌发,形成了一个时差。所以推荐大家尽量采用这种播种方式。夏播一般在黄瓜、西红柿罢园后播种,此时温度高易...

什么叫心不相应行法
入这定的有情必须是已离掉第三静虑遍净天的贪欲,入第四定修背想作意,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对于所生起的种种想中厌背欣求无想寂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这样地渐次离掉一切所缘乃至微心,极至微微心,心便寂灭,即入无心。这无心位,不单是灭除想,是把非恒常现行而有间断的前六识心法及相应的心所法皆...

秀城区19473161353: 什么是未到地定 -
针炒愈三: 未到地定又名近分定,近分意指邻近根本定而尚未到的意思.根本定为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空定、每一禅定各有分齐,所以叫根本定.若处于进入根本定之前的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对于八定的也应有八种,惟初禅的近分定又...

秀城区19473161353: 如何修禅定 -
针炒愈三: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

秀城区19473161353: 什么是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 -
针炒愈三: 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如来禅是从观色、观息、观心三个方面来入手,次递进行来做工夫. 2、祖师禅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真接从“观心”上做功夫,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 但是色、息、心三...

秀城区19473161353: 佛的定层次咋定?
针炒愈三: 《法华经》云:佛佛道同 佛没有等级,佛有三身,其中诸佛法身同体. 佛的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 禅定有百千亿种.佛入禅定可以随心所欲.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既然如此诸佛入的禅定无法比较.

秀城区19473161353: 禅的真谛是什么 -
针炒愈三: 略谈“禅”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

秀城区19473161353: 怎么参禅,如何做到明心见性 -
针炒愈三: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所参的是出生宇宙万法的实相--自性心---即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若得参透,便是明心.然此参禅又外延至见性和过牢关.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

秀城区19473161353: 禅学的真意是什么? -
针炒愈三: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秀城区19473161353: 什么是禅?什么是禅机? -
针炒愈三: “饿了吃,困了睡”就是禅,禅机是在悟道过程中体现禅意的具体表现.

秀城区19473161353: 谁可以解释儒释道 -
针炒愈三: 所谓“道”有外道与内明之分别.外道是向真如佛性以外去追求,名为外道.第一种外道是人间道.譬如各种追求色、声、香、味、触的法,世间的文学、艺术、哲学,包括儒家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中国的诸子百家等等.第二种外道是...

秀城区19473161353: 禅是什么,什么是禅? -
针炒愈三: 之前我写的一点体会,希望对您有帮助 禅是什么?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