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氐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又回到长安又迁都洛阳,又。。。。。。~

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是因为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而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动荡,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所以很多人觉得武则天就是唐代的皇帝,其实个人觉得不是,按照朝代算,武则天算是开国皇帝,建立的是自己的朝代“周”朝!但很多史学家不承认武则天的“周”为独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部分,因为武则天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李显,并没有传位给武氏族人,所以武则天算是为李唐守江山,只因为她姓武不姓李,所以无法沿用“唐”的国号,只好自己建立“周”···武则天退位后传位给其儿子李显,李显登基后又将“周”改为“唐”,武则天驾崩后,李显才正式宣布迁都回长安···所以一定要算是迁都的话,也是李显在洛阳登基,将京都迁回长安。所以如果要问迁都的原因,那只能算是“朝代的更替”了。虽然更了一下,又更回来了!京都也是迁了一下,又迁回来了!

第二次迁都是在唐末

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当时的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篡权,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皇帝,仅仅三年后,李柷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唐朝灭亡了。

所以,唐朝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长安这个地方是非常坚固的,在春秋战国的时期那么多能打仗的人都被挡在了外面,连长安的大门都没有摸到,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叛乱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长安之所以能够这样,和它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关系,有四个要塞守住出口,分别是潼关,吴关和其他关口。

每一个地方都是险要的关口,在古代天下第一关就是说的长安的关口,更重要的一点,他和秦岭连接起来,又有黄河作为屏障,每次只允许一辆车通过,让历代的军事家面对长安的时候都得抓破头。但是如果仅仅比较地理优势的话,洛阳并不比长安差。

因为从防御的角度讲,洛阳其实比长安还更有优势一点,洛阳本身是一个盆地,四周都是山,前面又有黄河作为屏障。但也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如果整个城市被包围的话,很难做到长期的坚持。
因为它是一个盆地,他的地方很小,哪怕全部用来种粮食也不够长期的消耗。如果把国都放在洛阳肯定会引起非议,唐朝皇帝其实也是一样,都是贪图享受的,如果放在洛阳是不是又会走老路呢?

这些非议也是李渊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朝代把国放在洛阳,就等于给天下人表明了态度,那就是要重整河山,给天下人一个安稳的日子过,这对于稳固唐朝的统治是有决定的好处的,李家的江山这样也能得到保证。

唐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1,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邻郑,西接虢, 北跨黄河,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2,历史文化

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扩展资料:

一般称洛阳“九朝帝都”是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阳数,有“最”、“多”的意思,由清乾隆皇帝所提,此说法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

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宫、宿羽宫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都

百度百科——神都



洛阳迁都原因如下: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扩展资料: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洛阳



洛阳迁都原因如下: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

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适宜作国都。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

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扩展资料:

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适宜作国都。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

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当时的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

朱温为了篡权,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皇帝,仅仅三年后,李柷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唐朝灭亡了。

所以,唐朝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洛神居住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30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1960年在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洛阳



唐朝洛阳迁都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

2、难攻:西控崤、函之险。

3、易守:东扼虎牢、黑石等关;

4、资源丰富: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扩展资料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

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2、地理位置的原因

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阳适宜作国都。

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

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

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参考资料:搜狐网官网-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何在?



1、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

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2、第二是地理上的原因

另一方面,洛阳的地理形势也适宜作国都。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

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3、第三是经济上的原因

再次,就经济原因而言,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为伊、洛、河、济四水交汇处,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加强了洛阳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就体现了洛阳地位的重要和经济的繁荣。孝明帝时期(516—528年)洛阳已经成为整个北部中国的心脏。隋炀帝时期长安只存京师之名,洛阳已成为实际上的都城。

拓展资料——唐朝简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31]  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




为什么北魏要迁都洛阳?
原因是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北魏迁都洛阳,是学习先进文化,自我提升、自我改造的聪明睿智之举;一系列具体汉化政策举措,已经把鲜卑族完全汉族化了。文化上的认同,也已经把北魏政权提升为君临天下的真正王者。因此...

揭秘: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要知道,武则天上位后,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巩固她的政权。而洛阳作为新的首都,可以真正实现她在政治上的控制。如果依旧在长安,原有的力量必然会反抗她,对此她未必能够镇压。其实,那时的洛阳,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也配得上国都的身份。经过两朝的发展,当时唐朝的疆域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使得长安的位置...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正意图在哪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原因:

宋太祖为何打算从开封迁都洛阳,究竟有何秘密?
1. 关于宋太祖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历史并未有确切记载,因此所谓的“秘密”纯属后人推测。一种观点认为,宋太祖可能出于对故乡的眷恋,或是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量。2.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一直勤于国事,使得国家安定,他在任何地方都不必担心安全问题。这表明,在宋太祖的治理下,国家异常安全。

住得好好的,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而不是继续定都关中?
《易经》之所以受到攻击,是因为在周王国(公元前770年),尽管周公劝阻,周平王最终还是决定迁都洛阳。后来,由于郭的支持,郭的国家东移到了洛义,周的皇室继续衰落。原因是洛阳没有防御的危险,处于四地大战中。所以问题是,为什么周平王将他的首都迁往洛阳,而不是继续迁都东部?“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但...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真相是什么
并且相比起平城,洛阳要安全得多,南朝离它尚还有一定得距离,而此时的中原又没有其他对手,这样不仅能够避开柔然,还能安安静静的搞发展。摆脱干政掌独权 孝文帝坚持迁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希望能够独掌政权,彻底摆脱冯太后干政的影响和控制。尚在献文帝时期,因为君主年幼,朝中辅政大臣又谋权...

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为汉化改革,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这是因为北魏虽然迁都洛阳,但位于洛阳南部的南阳等地依然是南齐的领土,这里距离洛阳很近,对北魏构成了威胁。所以孝文帝亲率大军南征南阳等地。经过一番血战,北魏占领了南阳、新野、南乡等地,第二年九月,齐明帝病死,孝文帝以“礼不伐丧”为名宣布班师回朝。499年,南齐为了收复失地,居然向北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效果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_百度...
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了多重积极效果:首先,迁都是结束南北朝分裂,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其次,迁都洛阳便于掌控全国局势,加强对南朝的军事行动。再次,迁都标志着北魏学习并采纳先进文化的开始,通过汉化政策,鲜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文化的认同提升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使其成为真正的天下霸主。最...

武则天迁都之谜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为此,袁天罡以祭奠河神、带来天降之福的方式,说服武则天迁都洛阳。看过这部剧的观众大多相信了这个说法。武则天真的相信袁天罡的骗术迁都洛阳了吗?如果不是,武则天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原因很多。武则天为建都洛阳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广斋元年九月,洛阳地位提高,改东都为神都。批准吴的请求,立吴的...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
因为定都洛阳既可以监视关中地区的一举一动,还能逃离关陇贵族的包围,又能对全国地区进行很好的控制。定都洛阳,那是武则天这位伟大女皇的杰作。由于长安处在唐朝统治的关陇贵族的包围当中,所以,武则天很是不高兴,就是要换个新的首都。由于武则天改朝换代,把唐朝变成了周朝,自然要换新首都了。

郸城县19760732178: 武则天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
沙荔茵栀: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

郸城县19760732178: 武则天为什么迁都洛阳? -
沙荔茵栀: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在政治...

郸城县19760732178: 根据材料一 材料二,你认为唐朝多次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洛阳与长安相 -
沙荔茵栀: 迁都洛阳是武则天的主意,西安都是老臣旧部武则天的手段难以实施,以前的感业寺事件,后宫事件,都是她心理上的阴影,他也是人想换个新环境培养自己的亲信以达到更高的目的,武则天巩固后位在西安,君临天下是在洛阳,最后来回迁都主要是立子嗣和武周王朝,大周皇帝在李唐王朝的定位问题

郸城县19760732178: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又回到长安又迁都洛阳? -
沙荔茵栀: 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是因为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而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动荡,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所以很多人觉得武则天就是唐代的皇帝...

郸城县19760732178: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沙荔茵栀: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有史记载,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

郸城县19760732178: 隋唐多次移都洛阳,其根本原因是() -
沙荔茵栀: 历史题中凡是根本的东西,一般都是经济.C.

郸城县19760732178: 唐朝迁了多少次都?分别是哪里?什么时候? -
沙荔茵栀: 唐朝迁都两次.1. 第一次是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2. 第二次是705年,武则天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郸城县19760732178: 关于大唐国都的变迁
沙荔茵栀: 自西周开始,就有“两京制度”即陪都制度,后来历代王朝都效仿周的“两京制度”.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洛阳相当于陪都. 太宗的时候大修洛阳城,高宗的...

郸城县19760732178: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过程及其转移的原因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
沙荔茵栀:[答案] 古往今来,中国的行政中心(以下简称首都)通常有被我们称作六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和杭州,就已经说明了中国古代首都的多变性. 但总体来说是向东向南迁最后到北京!最后元明清定都北京主要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存在!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