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自主学习新学案的答案

作者&投稿:狐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金版新学案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答案~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1)春风桃李花开夜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4)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5)安能行叹复坐愁 (6)长风破浪会有时
(7)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8)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9)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0)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2.(1)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2)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3)①屈原 ②李白 ⑧杜甫 ④白居易 ⑤辛弃疾 ⑥李清照
3.世事艰难,人生壮志难以实现之愤;山河沦丧,当政者不图收复之愤;报国无门,雄才大略不能施展之愤。
4.略(此题较为开放,分析时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一般而言,前一种观
点更为大家认同)
5.示例:本联选取“春日映照下台阶上碧绿葱翠的小草”和“繁茂枝叶间婉转啼呜的黄鹂”两
个典型意象,营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然而,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又包蕴
着英雄不再、才略抱负难展的感慨,(此题较为开放,只要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
情感来分析,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6.“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中的“竹”,夜露凝聚成小水珠从竹叶上滴下来;“稀星乍有无”紧
扣第二句中的“月”,星星因明月而黯淡,变得若有若无。
7.诗人因国家和人民遭遇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忧心不已,彻夜未眠,所以十分困倦。
8.全诗前六句写景,形象地渲染出诗人夜深而不能人睡,只能孤寂地观景度夜的“倦”态。尾联
一语点破“倦”因,正是由于“万事干戈里”,所以诗人无限悲愁,不能合眼,倦怠不已。
9.《菊》:不求高位,不慕虚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尚品格。《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0.郑谷的《菊》一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菊的品格,一方面,王孙公子对菊持轻视的态度,
而普通人对菊却非常尊重喜爱;另一方面,菊与身居高位而于人无益的瓦松不同,虽然地
位低微,却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间。
11.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瀑布人格化,读来气势如虹,情感充沛,使人激奋。
12.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
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13.“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
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4.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
喜悦。意思对即可)
15.不矛盾。作者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以乐更衬其哀,说明听者“边愁”之重,以至任何欢乐的
乐曲和舞蹈都不能排遣。
16.前三句叙事抒情,“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写景。好处: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无限含蓄。
17.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扣住关键词“神情”作答)
18.此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
晓的曙光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衬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心绪,(可从“遣词造句”和“手法技巧”上切
人分析)
19.提示:首句“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不系船”三字是全涛的关键,以下三
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
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
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0.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调。第二间示例: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
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则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
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提示:也可从“看似闲适实则
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2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
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
景,与上句的“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2.示例一:同意该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诗中提到“心犹”、“病欲苏”、“存老
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示例二:同意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
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
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此题比较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
23.
示例一: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词末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
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1)意即郴江也
耐不住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伶仃:(2)意即词人自叹
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木足绕着郴,厶而转的,谁会想到
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3)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的,就像这郴
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怎样苦涩、荒凉的地
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中注
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以上两种写法任选其一)
示例二: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可堪”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 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
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在杜鹃的阵阵悲鸣中,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以下分析任选其一)(1)内容分
析: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和乡愁,触发游子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这两句巧妙地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杜鹃声”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字死后
化为杜鹃悲鸣啼血的故事,以及前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等诗句,蕴藉深沉,内涵丰
富。(2)内容分析:春寒,即心境寒。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
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
人生悲伤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24.略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1)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五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2.(1)张若虚 贺知章 (2)韦庄 温韦 花间派 (3)山水田园(隐逸) (4)诗史
(5)近体诗 古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 尾联
3.(1)“孟浩然”:唐,孟浩然。 (2)“乐天”:唐,白居易。“韦郎”:唐,韦应物。
(3)“公”:宋,苏轼。“周郎”:三国,周瑜。 (4)“陶谢”: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
(5)“少陵”:唐,杜甫。 (6)“放翁”:宋,陆游。“眉山”:宋,苏轼。“诚斋”:宋,杨万里。
“谪仙”:唐,李白。 (7)“青莲”:唐,李白。 (8)“介甫”:宋,王安石。
4.(1)悠闲自适 (2)七言古诗。第二、三两联没有对仗。(这是最明显的特征,讲到其他特征亦可。)
(3)前句承“渔梁渡头争渡喧”一句,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写自己
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心情,运用的是对比反衬
的手法。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1)共三联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提示:首联开门见山,雄厚有力。一般认为该联表现了杜甫终于实
现登楼夙愿的愉快,但细细品味,这两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杜甫是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
等许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与结
尾“凭轩涕泅流”遥相呼应。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
在湖水之中。该联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显十诗人技巧精湛,运笔自然。颈联意境从
宽阔转到狭窄,与颔联承接紧密。空阔之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
苦,能挟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前后衬托,意境浑然。杜甫什么“亲朋无一字”,
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诗人只能“凭轩涕洲流”。 (2)孟诗写洞庭湖生
动而有声势,令人读后如见浩渺的湖水及其冲激之状。其中的“撼”字足见诗人炼字之功力。但全诗有些
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而杜诗同样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以两句抵
四句。一个“坼”字,仿佛是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
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个“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几乎使洞庭湖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
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这两句诗与全诗是统一的,显得深沉博大。清
代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杜甫的这两句诗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唐诗
别裁集》卷十)这是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两诗写景的差异。孟诗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
“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局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从洞庭湖写到江南大地,又
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湖,而
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诗
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区别就在“不知少陵胸中
吞几云梦也”。孟浩然的四句诗,特别是杜甫的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叹服。因此后人不敢再题岳阳楼。
6.(1)风景 生活 卓文君 人物 (2)示例一:词人想回乡。这首问被认为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我们可
以从字里行间悟出词人的一片思乡情。如第一句“人人”的劝说,第二句“只合”的不能回乡的苦衷,
第七句的“莫”字无可奈何的极端说法,最后一句因战乱而导致有家不能问,所以反过来说“还乡须断
肠”,全词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心态,隐约中使人感到故乡今日之事事物物
皆有足以使人断肠者,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示例二:阔人不想回乡。这首词一说为词人早年浪游江南时
所作。作者以写意的画法,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碧水青天、春雨画船、美女似月、皓腕如雪,给读者留有极
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
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巧妙地响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与客居者愿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
皮而极富有新意。游人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乎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
了江南的好处。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就回到了北地(词人的家乡在陕西),岂不要日思夜想这迷人的江
南了?(只要理由充足,两种答案均可) (3)提示:陈廷焯读出了韦庄想回乡的伤心断肠,从字里行间感受
到了语言的凄楚苍凉,郁闷曲折。词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并以侧面描写、烘托反衬的手法,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李冰若读出了词人描写的江南的美丽,从词感受了语言的赏心悦
目,清新自然。全问语言显得优美清新,简洁明快,抒情性强。(言之成理即可)
7.(1)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
向天横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对比,如“云霞明灭或
可睹”与“炯涛微茫信难求”相对比、⑧夸张,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三种表现手法说到一种即可)
8.(1)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所见所闻 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见海日 忽已暝 (2)不好。“忽”字写出了诗
人由于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夜幕降临的游兴和天姥山上千岩万岭、奇花异石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奇特景象。 (3)把描写声音特点的词前置可造成特殊意境,闻声不见物,更能扣动人心扉。
(4)E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惟觉时之枕席 宏伟壮丽 名山胜景和不受权贵束缚的精神生活 ( 6)梦
(7)上段中所写的游仙经历 (8)诗中的天姥山
(9)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蔑视权贵,决不折腰趋奉,不与现实社会合作的生活态度。
9.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为:①豪迈奔放、饱满洋溢的激情;②丰富奇特、灿烂瑰丽的想象;⑧飘逸洒脱、自由放达的文笔。(提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
10.岁岁不知春。
11.一是行文上富于变化,二是形式上整齐划一,三是音韵上和谐动听,四是描写上形象分明,五是表达上感情真切。
12.先写山路幽暗深远,溪涧寂寥冷落,继写鸟鸣声,反衬深山幽静,再用风雪的凛冽表现山中
的冷峻。最后以“朝朝不见日”显示自然界的寒冷。写自然环境的“冷”,是为了表现诗人的
心“冷”(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
13.巴南 津亭(江亭) 秋夜 江边 塞北
14.提示:“送”字,既是写江水流动的迅速无情,又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横”字,既写
夜云的浓密厚实,又写离别的遥远无情。“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
迷乱。“飞”宇,既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寂寞”一
词,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寒”字,不但表现了江山夜寒,令人感觉到肢
体寒冷,而且写出了在这个特定的离别夜诗人心情的沉重与冷寂。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
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帐惘之情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的。
15.示例:这一夜夜深月转,这一刻离亭笼罩在乱烟浓雾之中:这一眼从离亭远眺,月驰中天,这一瞬江山一片寂冷。
16,相同之处: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虚写与实写结合,语言凝练,讲究炼字(如第一首的“送”、“横”,第二首的“乱”、“飞”、“寂寞”、“寒”)。不同之处: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反问,
直接抒情;第二首寓情于景,景与情会。第二首更好。因为“寒”字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全诗
融情于景,空灵蕴藉。
17.(1)“弄”: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字以形写意,
表达出自己虽孤单一人,但仍不失热情;从幻想上天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2)“舒”:舒,舒展,开阔、词人毛泽东曾说:“游长江两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一个“舒”字,情景交融,描写出楚天的开阔舒展,又表达
出词人的心情极为舒畅。 (3)“惊”: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闻。辛弃疾的一个“惊”字,静
中取动,视觉转听觉,使明月和鹊都具有人的感觉和感情,使景色显得清幽奇丽。 (4)“点”:这是自居
易的名句。钱塘江水面因风翻起干层白浪,恰如千片随风飞舞的花儿;长空列队而过的群雁,又像在青天
写一行字。“风翻”与“雁点”可谓妙对,如果说“翻”字还比较平实的话,那么这个“点”宇就极有动
感。一只只大雁,在蓝天上写出了人间最美的书法。一个“点”字,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
18.C 19.③ ② ① ④
20.(1)③ ④ ① ②(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2)② ④ ① ③ 21.B
22.(1)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以小见大,
抒写出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
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以及隐者洒脱的形象,
便随之托出。(以上两点,说到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3.(1)它们在意境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枫桥夜泊》一诗表现的是枫桥的诗意美和寒山的历史文化色
泽。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全诗让人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的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自然体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
寥的感受。《涛声依旧》化用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但重心已落在了“依旧”的“涛声”上,物是人
非,表现出当代人的离愁别绪和感情失落:或许是失恋,或许是告别了一段友情。歌词中表达了希望从头

再来、重归于好的一种感慨和心愿。 (2)略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1)因声求气 吟咏涛韵 (2)白居易 琵琶行 韩愈 听颖师弹琴 李贺 李凭箜篌引
2.(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干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
与尔同销万古愁 (2)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3.B(“首联”应为“颔联”。)
4.D(A“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后面说明的内容应对调;B秦观属婉约派;C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清真集》是以其号命名的。)
5.唐诗和音乐密不可分。 6.略
7.所见:霜雪,星星在三峡中的倒影;所闻: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所想:与夔
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
8.提示:知人论世,可联系杜甫的其他涛作分析,如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
9.《李凭箜篌引》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效果,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两句是直接描摹音乐的。《琵琶行》(节选)多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喻来描摹音色的强
弱,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音乐演奏的效果。《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
比喻直接描摹琴声的起落变化及其意境,后面八句用抒情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10.提示: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用生活中不习见的意象作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
漫。白居易描摹音乐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
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消6不乏
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让人虽感到奇险而又不觉得怪诞。
11.写景 抒情 风荷
12.“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
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
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13.①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为喻,不仅赋予“愁”以巨大的数量,而且表达出“愁”这种情感升腾中的深度和力度:春江水满,汪洋恣肆,长流不断,无法控制。②以遍天下之春草,把人人心中所欲言
而又不能言的“愁”,写得让人心里能感受得到,眼里似乎也能看得到,手里几乎还能捉摸得着:春草一望无际,是离愁浩渺无边;春草尖细绵密,是离愁绵绵郁结;春草破土而萌,是离愁割之不尽。
⑧这是写他亡国被囚后,幽居在汴京一座深院小楼的愁苦滋味:离愁,似乎是有形的,就像一团被弄乱时时紧紧地缠绕着人,挥也挥不去,斩也斩不断,无计可施,索性想个透,整理一下吧,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人间所有滋味人皆有所尝,而李煜这种“愁”却“别有一般”,是人世无与伦比的悲苦之味,让人实在无法承受。
14.要点:词人葆有一颗自然、真诚、热情之心,才能有创作激情,人世稍深,便可能失去创作冲动。这几首词写于李煜亡国前后的不同时期,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颗赤子之心,细微有致、深哀结郁、悲凉凄楚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煜生在深宫之中,终成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可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的艺术规律。
15.示例: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尽情狂欢。突然,这一切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
16.示例一: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实际上都是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不过,李白的诗内涵更丰富。 示例二:李白的诗前后是不断的变化的,
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愤,很有气魄,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而李贺的诗相对来说则主要是
悲,前面写喜,后面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该诗读起来有些压抑。
示例三: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而李贺的诗,虽然整首诗没有一个愁字,开头也的确是在写乐,但读着读着,觉得处处在说愁,而且这种愁似乎无法解脱,似乎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示例四:李白的诗境界更高,特别是结尾一句,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17.词牌名 题目 宫调名 曲牌名
18.要点:(1)以青青春草衬托初人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
(2)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
(3)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片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19.(1)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
沛然生机。(2)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
拔俗,志洁行芳,而为陶潜所赞,为下文“学取他渊明醉”张本,“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景色描写有声、有色,有态,且极有层次,第一、二两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第三、四两句写局部,是人乎其内,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20.宋词:(1)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2)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元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抒发了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

2001年第5期总第71期 艺术界

关于中国诗歌的对话

王芃


□:请老师谈谈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看法。
■:中国诗歌死了!被那些新体诗人、诗坛垄断者、诗界官僚抛弃、折腾、禁锢而死了。
□:啊,中国诗歌死了!这是什么意思?
■:作为曾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坛最具生命力,最拥有作者和读者,最重要艺术形式的中国诗歌,现在还有作者吗?还有读者吗?人们早已厌弃了现在这些肤浅、空洞、伪饰、虚假、粗糙、平庸,“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所谓中国诗歌。人们宁可去搓麻将牌,闭目养神,也没有一丁点想翻开《诗刊》的兴趣。至于什么世所传诵的佳句名篇,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就更别奢谈了。中国诗歌到这个份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说呢革命力,被淘汰出局,形同一具僵尸。因此说“中国诗歌死了!”也许这话有点刺耳,那就说中国诗歌衰落了吧。
□:为什么说是被新体诗人、诗坛垄断者、诗界官僚抛弃、折腾、禁锢而死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开始要上溯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
□:这是为什么?
■: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运动。它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它又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宣传。
□:这同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号,提出以表达新鲜
思想,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取代宣扬陈腐思
想,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口号。
□: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不错,它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下,大浪淘沙,泥石俱下,在废除文言文的同时也废弃了经过几千年艺术锤炼积累臻于完善的中国民族诗歌这种形式,而代之以全盘欧化的自由体新诗。
□:中国民族诗歌不应当革新吗?
■:中国民族诗歌需要革新,在历史上也不断的进行革新。从《诗经》到《楚辞》,到汉乐府,到魏晋六朝古诗,到唐朝格律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民族诗歌始终都在进行自我充实完善的革新。
□:那么,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诗歌变成了自由体新诗又有什么问题呢?
■:中国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非常完美、发达、精妙的艺术。它讲求严格的节奏、声韵、格律和修辞,讲究形式美和音乐美,是一种高级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五千年诗歌艺术漫长积淀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它又同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密切关联,由汉语的特性所决定,是一种同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美学观念同源共生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因此,民族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产物,是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凝固体。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歌运动割断历史继承,切断民族渊源,抛弃了民族诗歌的艺术形式,忽然间变成了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毫无联系的欧体新诗,使中国诗歌从此失去了自身独有的、完善、发达、精妙的艺术形式,变成了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怪物。这实在是民族诗歌发展的一种反动。
□:为什么你总强调诗歌的艺术形式,形式很重要吗?
■:诗歌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就必须具有形式,讲究形式美;没有形式,不讲究形式美,就不成其为艺术。正因为民族诗歌有完善、发达、精妙的,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美的形式,它才成为最受人民喜爱、欣赏的艺术;正因为自由体诗歌缺乏形式美,同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相悖,它才不受欢迎,遭到人们厌弃。
□:可是民族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难度很大,会影响普及。
■:难度很大,是这种艺术形式发达、高级的表现。而发达、高级的艺术才具有魅力,才能引发人们去追求和欣赏,产生杰出的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就好比杂技艺术,那些惊心动魄的高难度动作,才是观众做欣赏和赞叹的。从民族诗歌创作历史实践考察,它并不影响普及。中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其艺术形式高度发达,形成了几近于完美的格律诗,可是唐朝上至帝王、将相,中及士子、商绅,下到樵夫、乞丐、歌姬、僧道,人人能诗。佳句名篇,令人眼花缭乱,多不胜举,难道还不普及吗?跟重要的是唐诗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反观没有什么艺术难度的近现代自由体新诗,我们只知道一大串近现代诗人的大名和他们桂冠上的光环,可有什么佳句名篇就记不起来了。至于像白居易《长恨歌》那样能整片背诵的长篇,就不要勉为其难吧,更不要奢望什么流传千古,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作品了。
□:有人说旧体诗形式复杂,容易束缚青年人的思想,故不宜提倡。
■:不错,较为典型的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曾提出过这
样的观点。然而,毛泽东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写此信的。那时,左倾路线采取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把一切历史文化包括旧体诗都当作封建糟粕看待。再说毛泽东给臧克家的私人信件,只是一种个人观点。更应注意的是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家的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一位诗人。检阅他生平诗作,从青年到老年,全部都是旧体诗词。这种实践和理论的分离,只能说明毛泽东实质上是提倡民族诗歌形式的,他用实践为中国诗歌创作做出了榜样。
□:有人说,中国落后,需要同世界文化接轨,所以出现了欧体新诗。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性乃是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艺术从来是五彩缤纷的,根本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不存在谁和谁接的问题。对于民族诗歌,应该是如何发展和发扬光大它的民族性。这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并不是很矛盾的。同时,外国诗歌并非不讲艺术形式,不过,他们的艺术形式是同他们民族的语言文学和审美情趣相一致的,是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如此说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错,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的确起了消极作用。当然,应当肯定,新文化运动从整体上来说是中国近现代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的、进步的、积极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它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在当时的革命大潮之下,许多问题一时也难以看得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和谬论必然逐渐显现,日益明朗化,这样就使人们能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其它问题作出客观、冷静、理智的分析和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这些都是中国诗歌衰落的全部原因吗?
■:不,以上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造成中国诗歌衰落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刚才主要从艺术形式上探讨了它的原因。不错,艺术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形式,就不成其为艺术,诗歌没有形式美就不成其为诗歌。但是,诗歌绝不是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字游戏;它是心声的鸣奏,是思想的喷发,是感情的激荡,是生活的升华。必须有丰富、
深刻而活跃的思想内涵。思想性是诗的灵魂,没有思想内容的诗,纵使艺术性再高,也仅仅是一具徒具形式的美丽躯壳。
□:你刚才非常强调诗歌的形式,现在又如此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那么在你认为,二者谁更重要呢?
■:这里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二者是一个事物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形式譬如是肌体,思想譬如是灵魂。没有肌体,灵魂无以承载;没有灵魂,肌体不能鲜活;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生命体。也只有精妙的艺术形式同深刻活跃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诗章。所以,同艺术形式一样,思想内容是诗歌至关重要的又一因素。而缺乏充实的思想内容,正是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诗歌走向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缺乏充实的思想内容,难道当时中国社会没有足以引起诗歌创作激情的社会生活吗?
■:正好相反。中国近现代是一个经历着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列强侵华引起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遂又引发空前高涨的各种政治运动、经济运动和思想运动。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随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新社会的建设。这么多重大事件,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集中地发生在一百余年之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风情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历史条件为诗歌创作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杜甫经历了八年“安史之乱”,创作出大批旷代史诗,杜甫被称为“诗史”。那么,一百余年中国
近现代的社会巨变,没有理由不产生众多的史诗作品,产生伟大的诗人。
□:可是情况呢?
■:非常遗憾,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诗歌创作并没有体现上述逻辑。既未产生史诗作品,也没有出现伟大的诗人。
□:这是什么原因?
■: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不准人民自由、真实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更不允许揭露社会黑暗,呼唤革命。他们大兴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很难有真正有思想性的作品问世。
□:文化专制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现象吗?
■:文化专制主义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文化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是封建政治的固有内涵之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在明清时期得到空前加强。因此,明清以后中国文化专制主义也空前强化。这也正是明清以后中国诗坛寂寥的重要原因。
□:中国诗歌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逐渐衰落,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除了文化专制主义这个普遍原因外,还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那就是诗歌创作机制上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前,诗歌创作是什么机制?
■:新文化运动以前,在诗歌创作上,并没有诗人、作家这样的专门职业和职位。诗歌创作来源于社会各阶层。当然,主要是知识阶层。各阶层各行业人士,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以及主张,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在这样庞大的创作人员基础上,产生了丰富多彩,反映各种社会生活的诗歌。其中作品数量众多,思想深刻,艺术高超,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者,在客观上就成为诗人。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

歌创作机制。或称非职业化的创作机制。

□:这种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有什么意义?
■:这种创作机制使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产生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作品,是诗歌创作具有充实深刻思想内容的保证,为产生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诗人提供了庞大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专业的职业诗人和诗坛垄断者,并逐渐由这些人垄断操纵了诗歌的社会创作,形成了少数人创作诗歌的机制,或称职业化的诗歌创作机制。
□:这种机制是怎样产生形成的?
■:新文化运动中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的旗号下,出现了自由体新诗。由于大多数人不欣赏这种缺乏艺术形式的新诗,而旧体诗又被当作封建旧事物废弃,所以,写诗的人很少。于是极少数从事自由体新诗创作的人,当然主要是在新诗创作方面比较有成就、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人,便堂而皇之地登上诗坛,成了诗坛领导者,诗歌的权威,和诗歌社会创作的操纵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体制的原因,形成了专业作家阶层。那些诗坛人物,他们凭借已取得的名誉地位,进入到重要的文艺部门,不但成了专业化的职业诗人,还牢牢地控制着中国诗坛。不允许其他人对他们的荣誉、地位、作品以及诗歌理论提出挑战。这样,泱泱中华,诺大的过度,十数亿民众,广阔的社会诗坛,就只有那么几个、几十个,充其量也不过几百个职业诗人在从事专业化的诗歌创作。这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化诗歌创作机制,极端少数人的诗歌创作机制。
□:这种职业化少数人的诗歌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
■:这种机制扼杀了诗歌的社会性、真实性和创作激情,是造成诗歌思想内容贫乏、肤浅、空洞、枯竭,致使中国诗歌走向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创作机制会对诗歌创作会产生如此不同的作用影响?
■:思想内容是诗歌的灵魂。而诗歌的思想内容包含三大要素。即社会性、真实性和创作激情。简言之,诗歌是包括诗人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反映,一个时代的诗歌作品必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折射。诗乃心之声,它是最真实的心声的流露,最真实的感情的抒发,最真实的鹅黄色会生活的写照。惟其真,才是诚实的,才是纯洁的,才是崇高的,才是善良的。惟其真且善,才是美的。惟其如此,诗歌才是一种真善美的艺术。而又只有率真的生活、思想、感情在心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一股冲动勃发的激情,在灵感的触发下,才能迸发出诗的火花。
□:这同创作机制有什么关系呢?
■:诗歌的社会性要求广大的社会成员都能参与诗歌创作,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在此一时期的诗歌中得到反映。职业化的创作机制,只有少数专业诗人从事诗歌创作,他们的生活面很有限,说到底,他们反映的只能是高踞象牙宝塔之中是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只是社会生活极少的一个侧面。
□:可是他们可以去体验生活呀。
■:体验是很有限的。要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和真实的生活完全是两回事。有天壤之别。体验生活仅仅是一种同这种生活没有本质联系的表层的观察和感受。这种观察感受,有时是对本质生活的肤浅认识和理解,有时甚至是对本质生活的歪曲。试想体验生活者是一个职业诗人,难道他仅仅通过一段生活体验,就忽然具有了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军人、干部、学生、商人的生活内涵和思想感情吗。这显然是背离唯物论的欺人之谈。正是由于这种职业化诗歌创作机制,通过所谓体验生活的方式去进行诗歌创作,才使现代诗坛充斥了肤浅、空洞、平庸的作品,充斥了伪饰、矫揉、虚假的
作品。它完全背离了诗歌真实性的原则精神,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极端消极的影响。
□:可是这些诗人有充沛的诗歌创作激情。
■:不错,这些人可能是较有激情的。因为具有激情是诗人的性格特质。但是必须指出,诗歌创作激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同诗作者的一切内在的、外在的条件相联系,由诸多的因素决定,由长时间生活的积淀而产生。那些职业诗人,在他们成为诗人之初,描写真切熟悉的生活时,他们可能是有一定激情的。但当他们久囿于宝塔之中,生活空虚贫乏,强写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生疏的生活,他们是很难有真正激情的。激情只可能存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各自真切、充沛、火热的生活中,因此,只有社会化,非职业化的诗歌创作机制,才能保证充分的激情,从而产生充满激情的优秀诗章。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去参与诗歌创作,这并没有社会障碍啊!
■: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进行诗歌创作,这在今天并没有什么障碍。但是一个时代诗歌的繁荣,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它需要一定的社会宣传,组织动员,交流研讨,批评鼓励。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诗歌创作才能形成社会化创作,产生众多的优秀作品,早就一个繁荣的诗歌的时代。那些专业化的职业诗人,占据诗界要地,垄断操纵诗坛,形成一批诗界官僚。这种官僚体制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拒绝批评,容不得新观点,压制新人。新作品的一言堂垄断局面,使本当百花齐放,万马嘶昂,欣欣向荣的诗坛呈现百花凋零,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是职业化创作机制给诗坛带来的必然结果。
总之,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中国诗坛失去了勃勃生机。充斥着既无艺术形式,又乏思想内容,平庸、粗糙、肤浅、空洞、伪饰、虚假的,少数职业诗人的诗作。人们厌恶它,远离它,最终抛弃了它。曾是中华文化最值得骄傲,最拥有群众,最辉煌夺目的中国诗歌衰落了。
□:你的观点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我仅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作以历史的,客观的评述而已。倒是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对此问题更大范围更加深入的争鸣。
□: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使中国诗歌重新振兴呢?
■:对了,这是我们对话的要职。我认为,要使中国诗歌重新振兴,第一,恢复中国民族诗歌固有的艺术形式。
□:这不是复古吗?不是封建复辟吗?不是历史倒退吗?
■:对,我们就是要开展一场民族诗歌复兴运动。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封建复辟。我们是要恢复、继承、发展那种同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相一致,经过几千年锤炼、积累、臻于完美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民族诗歌艺术形式。作为形式,它并不存在阶级性,更不是什么封建复辟。其实,复古未必就是倒退。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就是人所共知的进步的文学运动。
第二,变革职业化诗歌创作机制。取消同这种机制相关联的制度机构,取消职业诗人,打破诗坛垄断。采取措施,动员、鼓励、推动全社会的诗歌创作,形成社会化诗歌创作机制,使诗歌创作植根于深厚肥沃的土壤,吸取多元营养,产生深刻丰富思想内容的作品,新时代的史诗。
当中国诗歌恢复并发展了完美的艺术形式,当中国诗歌注入了勃勃生机,涵透着真实、充实、深刻,充满激情的思想内容,当中国诗歌拥有最广泛基础上的大量作者和读者,一个中国诗歌的新的黄金时代就会到来。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辉煌成就的民族是个就一定能够重新复















答案?再去买一本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1)春风桃李花开夜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4)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5)安能行叹复坐愁 (6)长风破浪会有时
  (7)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8)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9)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0)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2.(1)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2)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3)①屈原 ②李白 ⑧杜甫 ④白居易 ⑤辛弃疾 ⑥李清照
  3.世事艰难,人生壮志难以实现之愤;山河沦丧,当政者不图收复之愤;报国无门,雄才大略不能施展之愤。
  4.略(此题较为开放,分析时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一般而言,前一种观
  点更为大家认同)
  5.示例:本联选取“春日映照下台阶上碧绿葱翠的小草”和“繁茂枝叶间婉转啼呜的黄鹂”两
  个典型意象,营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然而,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又包蕴
  着英雄不再、才略抱负难展的感慨,(此题较为开放,只要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
  情感来分析,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6.“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中的“竹”,夜露凝聚成小水珠从竹叶上滴下来;“稀星乍有无”紧
  扣第二句中的“月”,星星因明月而黯淡,变得若有若无。
  7.诗人因国家和人民遭遇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忧心不已,彻夜未眠,所以十分困倦。
  8.全诗前六句写景,形象地渲染出诗人夜深而不能人睡,只能孤寂地观景度夜的“倦”态。尾联
  一语点破“倦”因,正是由于“万事干戈里”,所以诗人无限悲愁,不能合眼,倦怠不已。
  9.《菊》:不求高位,不慕虚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尚品格。《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0.郑谷的《菊》一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菊的品格,一方面,王孙公子对菊持轻视的态度,
  而普通人对菊却非常尊重喜爱;另一方面,菊与身居高位而于人无益的瓦松不同,虽然地
  位低微,却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间。
  11.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瀑布人格化,读来气势如虹,情感充沛,使人激奋。
  12.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
  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13.“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
  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4.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
  喜悦。意思对即可)
  15.不矛盾。作者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以乐更衬其哀,说明听者“边愁”之重,以至任何欢乐的
  乐曲和舞蹈都不能排遣。
  16.前三句叙事抒情,“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写景。好处: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无限含蓄。
  17.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扣住关键词“神情”作答)
  18.此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
  晓的曙光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衬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心绪,(可从“遣词造句”和“手法技巧”上切
  人分析)
  19.提示:首句“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不系船”三字是全涛的关键,以下三
  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
  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
  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0.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调。第二间示例: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
  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则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
  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提示:也可从“看似闲适实则
  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2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
  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
  景,与上句的“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2.示例一:同意该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诗中提到“心犹”、“病欲苏”、“存老
  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示例二:同意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
  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
  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此题比较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
  23.
  示例一: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词末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
  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1)意即郴江也
  耐不住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伶仃:(2)意即词人自叹
  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木足绕着郴,厶而转的,谁会想到
  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3)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的,就像这郴
  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怎样苦涩、荒凉的地
  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中注
  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以上两种写法任选其一)
  示例二: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可堪”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 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
  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在杜鹃的阵阵悲鸣中,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以下分析任选其一)(1)内容分
  析: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和乡愁,触发游子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这两句巧妙地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杜鹃声”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字死后
  化为杜鹃悲鸣啼血的故事,以及前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等诗句,蕴藉深沉,内涵丰
  富。(2)内容分析:春寒,即心境寒。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
  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
  人生悲伤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24.略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1)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五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2.(1)张若虚 贺知章 (2)韦庄 温韦 花间派 (3)山水田园(隐逸) (4)诗史
  (5)近体诗 古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 尾联
  3.(1)“孟浩然”:唐,孟浩然。 (2)“乐天”:唐,白居易。“韦郎”:唐,韦应物。
  (3)“公”:宋,苏轼。“周郎”:三国,周瑜。 (4)“陶谢”: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
  (5)“少陵”:唐,杜甫。 (6)“放翁”:宋,陆游。“眉山”:宋,苏轼。“诚斋”:宋,杨万里。
  “谪仙”:唐,李白。 (7)“青莲”:唐,李白。 (8)“介甫”:宋,王安石。
  4.(1)悠闲自适 (2)七言古诗。第二、三两联没有对仗。(这是最明显的特征,讲到其他特征亦可。)
  (3)前句承“渔梁渡头争渡喧”一句,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写自己
  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心情,运用的是对比反衬
  的手法。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1)共三联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提示:首联开门见山,雄厚有力。一般认为该联表现了杜甫终于实
  现登楼夙愿的愉快,但细细品味,这两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杜甫是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
  等许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与结
  尾“凭轩涕泅流”遥相呼应。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
  在湖水之中。该联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显十诗人技巧精湛,运笔自然。颈联意境从
  宽阔转到狭窄,与颔联承接紧密。空阔之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
  苦,能挟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前后衬托,意境浑然。杜甫什么“亲朋无一字”,
  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诗人只能“凭轩涕洲流”。 (2)孟诗写洞庭湖生
  动而有声势,令人读后如见浩渺的湖水及其冲激之状。其中的“撼”字足见诗人炼字之功力。但全诗有些
  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而杜诗同样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以两句抵
  四句。一个“坼”字,仿佛是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
  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个“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几乎使洞庭湖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
  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这两句诗与全诗是统一的,显得深沉博大。清
  代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杜甫的这两句诗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唐诗
  别裁集》卷十)这是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两诗写景的差异。孟诗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
  “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局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从洞庭湖写到江南大地,又
  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湖,而
  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诗
  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区别就在“不知少陵胸中
  吞几云梦也”。孟浩然的四句诗,特别是杜甫的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叹服。因此后人不敢再题岳阳楼。
  6.(1)风景 生活 卓文君 人物 (2)示例一:词人想回乡。这首问被认为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我们可
  以从字里行间悟出词人的一片思乡情。如第一句“人人”的劝说,第二句“只合”的不能回乡的苦衷,
  第七句的“莫”字无可奈何的极端说法,最后一句因战乱而导致有家不能问,所以反过来说“还乡须断
  肠”,全词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心态,隐约中使人感到故乡今日之事事物物
  皆有足以使人断肠者,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示例二:阔人不想回乡。这首词一说为词人早年浪游江南时
  所作。作者以写意的画法,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碧水青天、春雨画船、美女似月、皓腕如雪,给读者留有极
  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
  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巧妙地响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与客居者愿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
  皮而极富有新意。游人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乎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
  了江南的好处。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就回到了北地(词人的家乡在陕西),岂不要日思夜想这迷人的江
  南了?(只要理由充足,两种答案均可) (3)提示:陈廷焯读出了韦庄想回乡的伤心断肠,从字里行间感受
  到了语言的凄楚苍凉,郁闷曲折。词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并以侧面描写、烘托反衬的手法,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李冰若读出了词人描写的江南的美丽,从词感受了语言的赏心悦
  目,清新自然。全问语言显得优美清新,简洁明快,抒情性强。(言之成理即可)
  7.(1)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
  向天横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对比,如“云霞明灭或
  可睹”与“炯涛微茫信难求”相对比、⑧夸张,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三种表现手法说到一种即可)
  8.(1)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所见所闻 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见海日 忽已暝 (2)不好。“忽”字写出了诗
  人由于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夜幕降临的游兴和天姥山上千岩万岭、奇花异石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奇特景象。 (3)把描写声音特点的词前置可造成特殊意境,闻声不见物,更能扣动人心扉。
  (4)E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惟觉时之枕席 宏伟壮丽 名山胜景和不受权贵束缚的精神生活 ( 6)梦
  (7)上段中所写的游仙经历 (8)诗中的天姥山
  (9)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蔑视权贵,决不折腰趋奉,不与现实社会合作的生活态度。
  9.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为:①豪迈奔放、饱满洋溢的激情;②丰富奇特、灿烂瑰丽的想象;⑧飘逸洒脱、自由放达的文笔。(提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
  10.岁岁不知春。
  11.一是行文上富于变化,二是形式上整齐划一,三是音韵上和谐动听,四是描写上形象分明,五是表达上感情真切。
  12.先写山路幽暗深远,溪涧寂寥冷落,继写鸟鸣声,反衬深山幽静,再用风雪的凛冽表现山中
  的冷峻。最后以“朝朝不见日”显示自然界的寒冷。写自然环境的“冷”,是为了表现诗人的
  心“冷”(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
  13.巴南 津亭(江亭) 秋夜 江边 塞北
  14.提示:“送”字,既是写江水流动的迅速无情,又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横”字,既写
  夜云的浓密厚实,又写离别的遥远无情。“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
  迷乱。“飞”宇,既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寂寞”一
  词,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寒”字,不但表现了江山夜寒,令人感觉到肢
  体寒冷,而且写出了在这个特定的离别夜诗人心情的沉重与冷寂。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
  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帐惘之情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的。
  15.示例:这一夜夜深月转,这一刻离亭笼罩在乱烟浓雾之中:这一眼从离亭远眺,月驰中天,这一瞬江山一片寂冷。
  16,相同之处: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虚写与实写结合,语言凝练,讲究炼字(如第一首的“送”、“横”,第二首的“乱”、“飞”、“寂寞”、“寒”)。不同之处: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反问,
  直接抒情;第二首寓情于景,景与情会。第二首更好。因为“寒”字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全诗
  融情于景,空灵蕴藉。
  17.(1)“弄”: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字以形写意,
  表达出自己虽孤单一人,但仍不失热情;从幻想上天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2)“舒”:舒,舒展,开阔、词人毛泽东曾说:“游长江两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一个“舒”字,情景交融,描写出楚天的开阔舒展,又表达
  出词人的心情极为舒畅。 (3)“惊”: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闻。辛弃疾的一个“惊”字,静
  中取动,视觉转听觉,使明月和鹊都具有人的感觉和感情,使景色显得清幽奇丽。 (4)“点”:这是自居
  易的名句。钱塘江水面因风翻起干层白浪,恰如千片随风飞舞的花儿;长空列队而过的群雁,又像在青天
  写一行字。“风翻”与“雁点”可谓妙对,如果说“翻”字还比较平实的话,那么这个“点”宇就极有动
  感。一只只大雁,在蓝天上写出了人间最美的书法。一个“点”字,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
  18.C 19.③ ② ① ④
  20.(1)③ ④ ① ②(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2)② ④ ① ③ 21.B
  22.(1)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以小见大,
  抒写出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
  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以及隐者洒脱的形象,
  便随之托出。(以上两点,说到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3.(1)它们在意境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枫桥夜泊》一诗表现的是枫桥的诗意美和寒山的历史文化色
  泽。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全诗让人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的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自然体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
  寥的感受。《涛声依旧》化用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但重心已落在了“依旧”的“涛声”上,物是人
  非,表现出当代人的离愁别绪和感情失落:或许是失恋,或许是告别了一段友情。歌词中表达了希望从头

  再来、重归于好的一种感慨和心愿。 (2)略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1)因声求气 吟咏涛韵 (2)白居易 琵琶行 韩愈 听颖师弹琴 李贺 李凭箜篌引
  2.(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干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
  与尔同销万古愁 (2)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3.B(“首联”应为“颔联”。)
  4.D(A“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后面说明的内容应对调;B秦观属婉约派;C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清真集》是以其号命名的。)
  5.唐诗和音乐密不可分。 6.略
  7.所见:霜雪,星星在三峡中的倒影;所闻: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所想:与夔
  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
  8.提示:知人论世,可联系杜甫的其他涛作分析,如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
  9.《李凭箜篌引》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效果,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两句是直接描摹音乐的。《琵琶行》(节选)多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喻来描摹音色的强
  弱,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音乐演奏的效果。《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
  比喻直接描摹琴声的起落变化及其意境,后面八句用抒情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10.提示: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用生活中不习见的意象作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
  漫。白居易描摹音乐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
  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消6不乏
  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让人虽感到奇险而又不觉得怪诞。
  11.写景 抒情 风荷
  12.“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
  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
  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13.①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为喻,不仅赋予“愁”以巨大的数量,而且表达出“愁”这种情感升腾中的深度和力度:春江水满,汪洋恣肆,长流不断,无法控制。②以遍天下之春草,把人人心中所欲言
  而又不能言的“愁”,写得让人心里能感受得到,眼里似乎也能看得到,手里几乎还能捉摸得着:春草一望无际,是离愁浩渺无边;春草尖细绵密,是离愁绵绵郁结;春草破土而萌,是离愁割之不尽。
  ⑧这是写他亡国被囚后,幽居在汴京一座深院小楼的愁苦滋味:离愁,似乎是有形的,就像一团被弄乱时时紧紧地缠绕着人,挥也挥不去,斩也斩不断,无计可施,索性想个透,整理一下吧,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人间所有滋味人皆有所尝,而李煜这种“愁”却“别有一般”,是人世无与伦比的悲苦之味,让人实在无法承受。
  14.要点:词人葆有一颗自然、真诚、热情之心,才能有创作激情,人世稍深,便可能失去创作冲动。这几首词写于李煜亡国前后的不同时期,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颗赤子之心,细微有致、深哀结郁、悲凉凄楚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煜生在深宫之中,终成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可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的艺术规律。
  15.示例: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尽情狂欢。突然,这一切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
  16.示例一: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实际上都是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不过,李白的诗内涵更丰富。 示例二:李白的诗前后是不断的变化的,
  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愤,很有气魄,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而李贺的诗相对来说则主要是
  悲,前面写喜,后面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该诗读起来有些压抑。
  示例三: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而李贺的诗,虽然整首诗没有一个愁字,开头也的确是在写乐,但读着读着,觉得处处在说愁,而且这种愁似乎无法解脱,似乎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示例四:李白的诗境界更高,特别是结尾一句,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17.词牌名 题目 宫调名 曲牌名
  18.要点:(1)以青青春草衬托初人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
  (2)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
  (3)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片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19.(1)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
  沛然生机。(2)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
  拔俗,志洁行芳,而为陶潜所赞,为下文“学取他渊明醉”张本,“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景色描写有声、有色,有态,且极有层次,第一、二两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第三、四两句写局部,是人乎其内,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20.宋词:(1)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2)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元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抒发了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


都昌县19317073070: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哪些课文 -
骑瑾克拉:[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的课文有: 第一单元的《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第二单元的《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 第三单元的《阁夜》、《李凭箜篌引...

都昌县19317073070: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具体课文 -
骑瑾克拉: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屈原《湘夫人》(背诵)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泄水置平地”(背诵) 杜甫《蜀相》(背诵) 陆游《书愤》(背诵) 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 李清照《一剪梅》:建议背诵 李白《行路难》:建议背...

都昌县19317073070: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背诵篇目 -
骑瑾克拉:  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必背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都昌县19317073070: 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必背 -
骑瑾克拉: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都昌县19317073070: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必背课文有哪些? -
骑瑾克拉: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

都昌县19317073070: 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有的篇目 -
骑瑾克拉:[答案] 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白居易;自主赏析《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都昌县19317073070: 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有的篇目 -
骑瑾克拉: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

都昌县19317073070: 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骑瑾克拉: 全文背诵: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课后的 武侯庙 书愤/陆游 课后的 临安春雨初霁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课后的 三首要求掌握 旅夜书怀/杜...

都昌县1931707307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诗句 -
骑瑾克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长恨歌》 1.回眸一笑百媚生, . 2. ,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 3. ,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 . 4.梨园弟子白发新, .夕殿萤飞思悄然, .迟迟钟鼓初长夜, . 5.上穷碧落...

都昌县19317073070: 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的内容 -
骑瑾克拉: 长恨歌 湘夫人 拟行路难 蜀相 书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登岳阳楼 菩萨蛮 积雨辋川庄作 旅夜抒怀 新城道中 扬州慢 长相思 将进酒 阁夜 今凭箜篌饮 虞美人 苏幕遮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