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作者&投稿:靳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化雪冷呢?化雪是因为气温上升,而气温上升为什么还冷呢?~

化雪时往往是晴好天气的时候,低空受冷气压控制,气温则开始下降。因而虽然阳光明媚,但气温仍然处于“冰点”;同时积雪融化本身也会吸收周围环境大量热量。

此外,化雪时会导致空气湿度上升,因而降低了衣服保暖效果,人自然就感觉更冷了。再和晴朗的天气对比,冷的感觉就更加突出,因此,积雪融化时,反而比下雪时更冷。



扩展资料
“下雪不冷”,就要追溯到雪的形成了。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雪从云端飘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寒冷的水分子要形成冰结晶,且依附在灰尘或花粉等凝结核上,当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首先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其次就是充分的水汽;最后是0℃(冰点)以下。下雪前或下雪时,一般冷空气带着湿气,当水汽变成雪花时也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因而温度下降并不多,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并不是很冷。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下雪不冷化雪冷”,真的是这样吗?

雪天可是兔兔最喜欢的天气了,每当这个时候,兔兔就想撒开了腿在外面跑上几圈。嗯,经过这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几次被冻的瑟瑟发抖后,兔兔发现化雪的时候可比下雪的时候冷多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下雪不冷,又追溯到雪的形成了。雪是一种自然现象,水在空中凝结然后下降。当雪从云层降落到地面时,冷水分子形成冰晶,附着在尘埃或花粉凝结核上。当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形成冰晶,当它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时,就是下雪了。

当雪融化时,天气往往是晴朗的,而低层受冷空气压力控制,温度开始下降。所以虽然太阳很亮,温度还是很冷;而且融化的雪本身从周围环境吸收了大量的热量。

此外,融化的雪使空气中的湿度上升,从而降低了衣服的温暖度,使人自然感到更冷。与晴朗的天气相比,寒冷的感觉更加明显,以至于当雪融化时,天气变得比下雪时更冷。

扩展资料:

物理相关知识:

雪是水汽在空气中凝结形成雪花,凝结成热量;雪的融化是雪通过融化、融化和吸收热量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结的原因:

凝析油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般要求气体的浓度达到一定要求,温度低于冰点,如水蒸气在0摄氏度以下等。形成原因一般是由于快速冷却或升华现象引起的。

融化的原因:

晶体的温度升高,当它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完全融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在熔融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熔化的过程与晶体的过程相似,只是温度不断上升,需要不断吸收热量。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比下雪冷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熔化与凝固》一节中提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根据教参和《十万个为什么·气象》卷中的解释,大意都是:下雪水结冰,要放热;而融雪冰熔为水,要吸热。故下雪不冷化雪冷。
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不错,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oC,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oC,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则低于0oC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
那么实际生活中,下雪或融雪与环境温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冰雪与水转化的物理规律不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向阳处和背光处)的气温也不一样,加上白雪和脏雪吸热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环境温度高于0oC,雪的融化也有一个过程,还有风速和湿度的影响,使人感觉到的冷热与物理学上的温度高低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要科学地判断“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下雪,什么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时,因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气温远低于0oC,但这时地面温度常在0oC以上。这样,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虽然在下雪但雪随下随融,温度始终在0oC以上,这种情况是算下雪还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这种情况仅归为下雪天,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天气,不宜仅归纳到下雪天的范畴。为了便于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归纳,能不能这样对下雪天和融雪天进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积雪,尽管头天下雪时最高气温在0oC以上,还是定为下雪天。而有积雪未降雪,最高气温高于0oC的天气都看作融雪天。”按照这一标准,笔者花了100余元抄录了南昌市近十年整个降雪过程的气象资料。虽然凭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判断还显得不足,但本人实在没有财力再购买更多的资料了。
现从南昌市近十年降雪过程的资料统计,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5oC,,平均最低气温为-2.76oC,平均下雪天气温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气温为3.2oC,平均最低气温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气温0.7oC。可见一般说来下雪天比化雪天气温低。因此,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学上讲并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气温比化雪天低,那么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开始已否定了的解释外,笔者还收集到以下几种解释:1、干燥保温说;2、化雪风大说;3、幅射散热说;4、矫枉过正说。下面对这几种解释我们逐一分析。
一、干燥保温说:这种观点认为下雪时空气湿度低,相对比较干燥,使空气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好,而化雪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空气传热性强,使人感到冷。
对此我们说:下雪时雪花漫天飞舞,化雪时到处积雪积水,这两种天气中,相对温度都很大,而且0oC时冰的饱和蒸汽压和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因此下雪天与化雪天的相对湿度应该相差不大。从南昌地区的气象统计资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对温度为81.8%,绝对湿度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3.6%,绝对湿度为5.38毫米汞柱。虽然化雪时湿度略高,但对空气热传导系数影响几乎为零。至于衣物的保暖性也应该区别很小。因此,这种很小的湿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帮以上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依据还显得不足。
二、化雪风大说:“化雪时往往风大,所以显得很冷”。根据南昌市近年气象统资料,下雪天平均风速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风速为1.1米/秒。因此这一理论依据不足。
三、幅射散热说:“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阳,空中无支,这样夜间地面热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温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据南昌地区的统计资料:下雪天平均气温为-2.76oC,化雪天平均气温为-1.8oC。最低气温还是下雪天低,因此这一理论也不成立。
四、矫枉过正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为强调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下雪比化雪冷。类似这样的矫枉过正说法,在我国天气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立秋后还有十八个秋老虎更厉害。”这就是强调立秋后天气仍很热。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说存查。
纵观以上各种解释都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根据在农村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释,与大家切磋。
首先,能总结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出入有马轿裘衣,在家有锦帐火坑,随时有人伺候加减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冻冷的时候。按儒家传统的教育,他们只应关心修、齐、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为风、花、雪、月,偎翠依红,因此不会关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问题。而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住的多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这就使他们能体会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据笔者调查,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农村农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湿了就很容易腐烂,也不保温,所以住草房的农民,秋收以后,都要把原来屋上盖的禾草换成当年的干草。至今农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还保留当年习惯,每年立冬前对牛栏的禾草都要彻底换一次。问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换草,牛会冻病冻死。”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后换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会保持干燥的状况。特别是黄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过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也应该比较比较干燥了。这样下雪时屋面的茅草应该是相对干燥的。但在化雪时,由于日温差的变化,不可能当天就把屋面的积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积聚在屋面,从而使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茅草之中。由于茅草保温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动空气,一旦这些空气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温性大大下降。据测试,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60倍,尽管下雪时平均温度要比化雪时低1---2oC,但只要茅草湿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时室内温度更低了。
由于烧饭等人类活动,室内产生的热量还是不少的。加上门窗封闭较严(科天要糊窗纸)热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几度,由于雪本身的良好保温作用可以使茅草与接触的界面上,温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湿,热量大量外泄,从而使室外内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结果使室内温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纷飞时低,自然在室内的人会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对于外出者来说。虽然橡胶在国外应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国橡胶雨鞋“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据笔者调查,四十年代前,上层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双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错了。而这些鞋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防水。这对达官贵人来说无所谓,反正出入坐轿骑马,但对中下层人士来说,化雪天不得不将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结果雪水浸湿鞋袜,使双脚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虽然气温更低,但由于没有到冰的融点。雪是“干”的,不会湿鞋。这样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双脚的温度比化雪时鞋袜踩在雪水中高出许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冷不仅会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还容易使人因此生病。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综上所述:直到不久远前,由于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袜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还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观感到更冷。因此,在过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题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雪天的气温反而比化雪天气温高。而传统的“下雪放热,化雪吸热”的解释则是错误的。

下雪的实质是空气中的小液滴凝固,液体凝固的时候需要放热,而化雪时恰好与下雪时相反,需要吸热,所以二者相比,化雪时要比下雪时冷一些~!
参考资料:初中物理一


话说是什么意思
话说的意思是指谈说,谈论。话说的拼音为:huà shuō。词语话说的出处为:1、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伐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犹言这话所说的是。“话”,原指古代说话人所说的故事。2、宋·无名氏《宣和遗事》前集:“今日...

“话说”这个词在语文和平时说话里具体是怎么用的?是什么意思?
话说这个词在语文书面表达中,作为开头使用,其主要目的是提起一段叙事。在平时的口语中,表示转折。话说的意思有4种解释,具体如下:1.旧小说中常用的发语词。2.说;讲述:《~长江》。3.话本、诸宫调、章回小说等开头处的常用语。犹言这话所说的是……。“话”,原指古代说话人所说的故事。4.谈...

【话说】的意思是什么?【话说】是什么意思?
【话说】的意思是:(1).谈说,谈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人事不获已,须言伐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2).话本、诸宫调、章回小说等开头处的常用语。犹言这话所说的是……。「话」,原指古代说话人所说的故事。《宣和遗事》...

话说的近义词话说的近义词是什么
话说的近义词有:听说,虽说,说话。话说的近义词有:听说,说话,虽说。结构是:话(左右结构)说(左右结构)。词性是:副词。注音是:ㄏㄨㄚ_ㄕㄨㄛ。拼音是:huàshuō。话说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谈说,谈论。话本、诸宫调、章回小说...

"话说"这个词怎麽用
[huà shuō]话说 话说 意为1.、谈说,谈论 2、发语词。举例子:话说,我昨天吃了三个包子。话说,咱们高中的一个同学前几天结婚了。

话说在口语中是什么意思
口语的解释(1) [spoken language]∶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2) [colloquial language;colloquialism]∶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 详细解释 (1).指言论或 议论 。 汉 司马 迁 《报任 少卿 书》 :“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后汉书·隗嚣传》 :“诛戮忠正,...

李弘基《话说》的中文歌词是?
话说【继承者们OST Part1】-李弘基(FTISLAND)말이야 [상속자들 OST Part 1] - 이홍기 (FT 아일랜드)난 몰래 온 사랑에 놀...

“话说”和“说话”有什么区别
话说是说过的话,说话是现在要说的话

以话说鲁迅为主题写作文
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杨绛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老王来的,哪怕老王天天在她面前转悠;高尔斯华绥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 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是写出鲜明人物个性的必备条件。个性体现在人物的方方面面,人物的言行都是个性化的,是他人无可替代的,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必...

有关话说的四字成语故事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你觉得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当涂高千新:[选项] A. 下雪时气温确实比化雪时高 B. 在形成雪的时候伴随着放热的过程,化雪时却伴随着吸热的过程 C. 在形成雪的时候,放出的热量小于化雪时吸收的热量 D. 因为溶化时雪的温度不发生变化,所以雪化时气温一定较低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科学道理是?A雪熔化要放热B雪融化要吸热,雪凝固要放热C化雪时要吸热D下雪时凝固放热,化雪时融化吸热如果你选B或D... -
当涂高千新:[答案] D下雪时凝固放热,化雪时融化吸热 下雪之前的水汽凝固已经释放了热量,气温在那时已经上升了; 而雪融化时需要吸收空气热量,所以空气温度会降低,与之前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温度相比,确实冷了 所以有了这句话:下雪不冷化雪冷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请揭示其中的奥秘 -
当涂高千新:[答案] 因为下雪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而化雪的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所以化雪要冷一些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学冷.”解开其中奥秘 -
当涂高千新: 下雪不冷: 是因为下雪的时候 水汽凝结成冰要散热,所以空气的温度不会低,你就会感觉到下雪的时候不冷.化雪冷: 是因为雪要化是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所以你身在其中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冷.这就是俗语“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道理 .化雪是融化过程,需吸热,冰化成水要吸收热量.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说说其中的道理.(初二物理) -
当涂高千新:[答案] 下雪时凝固放热,化雪时融化吸热 下雪之前的水汽凝固已经释放了热量,气温在那时已经上升了; 而雪融化时需要吸收空气热量,所以空气温度会降低,与之前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温度相比,确实冷了 所以有了这句话:下雪不冷化雪冷.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花化雪冷,这是为什么
当涂高千新: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意思不是下雪不冷,而是化雪的时候比下雪更冷.原因是化雪的时候水由固体变为液体会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另外化雪的时候雪化成水又蒸发,水由液体变为气体也会吸收热量降低气温.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 -
当涂高千新: 答: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凝华时放热,故“下雪”气温不会过低;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所以“化雪”时更冷.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请解释为什么 -
当涂高千新: 冬季里,下雪前或下雪的时候,一般是暖湿空气活跃,高空吹西南风,天气有些转暖,而水汽凝华为雪花也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天气并不很冷.而降雪结束,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显然要下降.同时积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反而比下雪时冷.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冷雪”,请揭示其中的奥秘 -
当涂高千新: 下雪是汽水凝固,需要向大气放热,冰雪融化时,需要吸收周围环境热量,所以有“下雪不冷化冷雪”说法 汽(液)→固体 放热过程 固体→汽(液) 吸热过程

金乡县1518140113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吧! -
当涂高千新: 下雪时凝固放热,化雪时融化吸热 下雪之前的水汽凝固已经释放了热量,气温在那时已经上升了; 而雪融化时需要吸收空气热量,所以空气温度会降低,与之前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温度相比,确实冷了 所以有了这句话:下雪不冷化雪冷. 雪可以说是低温固态水,下雪的时候,雪所带的低温对周围的空气影响不会太大,所以人体不会感到太冷,而化雪的时候,雪由固态融化成水时,原有的低温就会进入空气,从而将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体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冷了.因此而有了“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