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王猛转文言文

作者&投稿:桑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书游垂虹亭 文言文 翻译

书游垂虹亭

作者:苏轼

【原文】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吾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前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尔,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驾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囊时,真一梦也。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译文】

我过去从杭州移任高密,与杨元素乘坐同一条船。而陈令举、张子野都随我到湖州拜访李择先生,于是就与刘孝叔(一起)到了松江。半夜十分,月亮升起,(我们)在垂虹亭上摆下了酒席。张子野85岁了,在诗词歌赋闻名于天下,当时(他)作了一首《定风波令》词,其大致说:“见说前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席中的客人们十分高兴,有的喝得醉倒了。这种快乐(我好久)不曾忘记。如今(已经过去)七年了,张子野、刘孝叔和陈令举都已经成为另一个世界中的人(即“作古”)了,而松江桥的垂虹亭,在今年的七月九日,海风驾潮而来,平地掀起一丈多的高浪,荡尽海上万物无遗。追忆过去(的时光和经历),真像是一场梦啊。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在黄州临皋亭,深夜坐书记述往事。

【题解】

1080年苏轼44岁,恰出于人生中心灵成熟,慢慢沉淀平稳的阶段。在《书游垂虹亭》(1081),一题《记游松江》。这则小短文中,作者回忆了七年前的一次尽兴而游,夜半于垂虹亭上置酒欢谈,醉倒而尽兴,对比当日,垂虹亭已没于潮水,昔日夜游友人也不在世,一种悲凉感道出了苏轼已经多次经历过的沧桑人事,文末句:“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不仅仅是一次时间地点的交代,也是一个生动的结尾,“黄州临皋亭夜坐书”一出,仿佛诗人燃烛夜坐回忆昔日情景所触发自身的慨然的样子跃然目前,于生活平静处思已逝故人,功名富贵与贫穷安稳的日子真说不上来谁好谁坏,文末一句,不禁引人深思。

【背景】

此文是元丰四年(1081)谪居黄州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七年前,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时,途中与友人饮酒松江垂虹亭的快乐情景。文末笔势陡转,抒发了人世沧桑之感。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而又意蕴深厚,韵味隽永。

2. 谁能告诉我文言文《蠹众木折》 原文+翻译

发 音 dù zhòng mù zhé

释 义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出 处 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示 例 请记住~的教训。

出自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从而产生两个成语,即蠹众木折和隙大墙坏。”

蠹众木折,解释为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隙大墙坏,解释为墙缝大了,墙就要倒。

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国家的裂缝和人民的蛀虫,一方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和消灭,法律惩戒制度的完善是必要措施,以此防范和惩戒以权谋私和鱼肉百姓之举。另一方面,只是在漏洞出现之后去弥补,是不足以从根源处解决问题的,应当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起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注重当权者精神道德修养。

3.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 文言文翻译在线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4.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翻译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王阮亭听说先生的大名后后,特地来拜访他,他却避而不见,拜访了三次都是如此。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人(指的是王阮亭)虽然风流儒雅,但终究是富贵气象,我是一介农夫不方便与其来往。”可见先生品格是多么高尚。后来王阮亭(号渔洋山人)想花三千金买下先生的稿件,替他刊登,他执意不肯。王阮亭又找人几次去请先生,先生感激他的诚恳,于是让使者赶快步行去给他送稿件。阮亭一晚上就把稿件读完又略微加以批注,使者仍将批注完的稿件带回。当时的人们都佩服先生的高雅品格,认为他特别突出,与世俗难合。

【基本注释】(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 尤: 格外,十分。(3)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4)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5)或:有时。(6)已:止,停止。(7)蒇(chǎn):完成。(8)故:所以,因此。(9)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10) 临:每当(11)贮:储藏、装着(12)具:准备(13)置:放置(14)王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下文“渔洋”即指他。(15)刊:出版(16)鉴:了解,感到(17)急足;急行传达信件的人

5. 文言文三人市虎的原文加译文

原文

庞葱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葱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1)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至,竟不得见。(17)

注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竟: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译文: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恭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恭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恭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恭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恭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诽谤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恭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恭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6. 卜天璋文言文的翻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 *** 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

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

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

7.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

原文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2)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3),中贮苦茗,具淡巴菰(4)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5)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6)。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7)。故(8)笔法超绝。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2) 尤: 格外,十分。 (3)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4)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5)或:或者。 (6)已:止,停止。 (7)蒇(chǎn):完成。 (8)故:所以,因此。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邹弢《三借庐笔谈》)

因为他在写作的前期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素材资料,而在写作的时候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僻静的,我相信大家在独处的时候都会天马行空的想一些东西.蒲松龄之所以笔法超绝,我认为完全在于他超群的想象力!

8.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9. 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楚国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像这样(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对此感到很高兴,说道:“‘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扩展资料:

词解: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明:崇尚光明。

6.举:选拔,推举。

7.任:委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介词,因此。

10.治:太平,指治理好。




求翻译文言文,谢谢!
(抄录图片原文)屈原正道直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即黜,至于江滨,披头散发边行走边吟唱在沼泽湖畔。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参考译文)屈原正道直行,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因此遭到罢黜。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行走一面...

文言文翻译?
前秦王猛攻打燕国包围了邺城,国君符坚从长安前来。到安阳,王猛偷偷去拜见他。于是苻坚就问他了:“从前汉文帝去视察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以军事为重,不去迎接他 ,怎么将军你现在却丢下部队来见我呢?这样好吗?王猛说“周亚夫那样做只是为了博一个虚名罢了,臣不那样。”可见王猛和周亚夫在一些事的...

桓温传文言文
又转司徒、录尚书事,余如故。猛辞以无功,不拜。 (选自《晋书•王猛传》,有删节) [注]①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②剧邑:乱而难治的县邑。③鼎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人。④夷吾、子产:夷吾,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子产,春秋时政治家,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王猛,...

王猛严惩强德 文言文
"患"字当作"祸害,祸患"解“市”当作“市井,街市”解最后一句当翻作“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还是有法律的”不知道这样解释合不合你的要求!!!

腹心之患文言文翻译
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2. 文言文翻译 秦世祖苻坚从河东回来,让骁骑将军邓羌当御史中丞,让咸阳内史王猛做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太后(即...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7 (五)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

苻坚文言文翻译
王猛和邓羌志趣相同,对于犯罪分子邪恶势力,举发他们的罪行,考问他们以求事实真像. 一个多月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判罪免官的人有二十馀人,朝廷上下为之震撼,奸猾的坏人都不敢大声呼吸,在路上看到别人遗落的失物也没人人私自拿走.苻坚感叹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5. 文言文世说新语郗超翻译 原文...

2019高考贾谊文言文翻译
1. 《贾谊》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

文言文翻译一人犯罪当斩
王猛和邓羌志趣相同,对于犯罪分子邪恶势力,举发他们的罪行,考问他们以求事实真像. 一个多月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判罪免官的人有二十馀人,朝廷上下为之震撼,奸猾的坏人都不敢大声呼吸,在路上看到别人遗落的失物也没人人私自拿走.苻坚感叹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4. 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一钱斩...

求200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张怀《书断.王羲之》文言文翻译 -
漕沿复方:[答案]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在他父亲的枕头底下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就)偷偷拿来读.父亲(发现后)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书读百遍,真能其义自现吗如果是古文呢 -
漕沿复方:[答案] 那要看你是死读,一遍一遍的读而已还是用心去揣摩地读了?恩,本人觉得,是可以的.原来学文言文多读几遍,感觉就会好很多!所以,书要多读,无论什么书!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古文诗讽豪强里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的意思 -
漕沿复方:[答案] 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
漕沿复方: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 ①代词.此;这;这个;这样.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形容词.对;正确.如《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活用为动词.认为……正确;肯定.如《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④形容词表概括.凡是;任何;所有的.如《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⑤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翻译下面文言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漕沿复方:[答案] 孔子有时讲普通话:读诗、读书、举行典礼时,都用普通话.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黄山谷学书    元祜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 -
漕沿复方:[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课外文言文阅读: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
漕沿复方:[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常游洛阳市肆 ___店铺______ (2)一见辄能诵忆 ______就_________ ` ` 2.解释下列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__喜欢博览群书而不死抠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文言文,《草书大王》中的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的“好”的意思2.使侄录之的“使”意思3.侄罔然而止的“罔”意思4.执所书问曰的“执”意思 -
漕沿复方:[答案] 1喜欢,爱好 2派使,使唤 3迷惑 4拿着,凭借

额尔古纳市13413512453: 文言文阅读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 文言文阅读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 -
漕沿复方:[答案]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略 小题1: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小题1:这里为谦词.指“我”. 小题1:一文一武配合,任何一个不可或缺,为后文的廉颇负荆请罪设下伏笔.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关键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