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析分

作者&投稿:逯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三十七种。把这三十七道品稍微解释一下,先讲四念处。

在修四念处之前,先要修五停心观,这是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能停止行人的乱心,叫做‘奢摩他’,即止、定的意思。此乃声闻乘人入道之初,小乘三贤之第一。观有五种:

( 1)不净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都不清净。看一切境界、一切事物皆属不净之相,看男女都是白骨、骷髅,所以停止贪欲之心。贪心重者可修之。

( 2)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嗔恚多者可修之。

( 3)因缘观: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十二因缘三世相续,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愚痴深者可修之。

( 4)界分别观:把诸法分别为六界或十八界,是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者可修之。

( 5)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之相,计呼吸数,把心摄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此而停止散乱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

还有的是把因缘观和界分别观合而为一,因两者相似。另外加之佛观,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能除一切烦恼。业障重者可修之。

‘四念处’,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念处有四种:

第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与前面的不净观相同。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第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

第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第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慧为体的。因人之苦谛有身、受、心、法四义,就以身、受、心、法而观其‘不净、苦、无常、无我’,以慧观的力量,使念住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即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就是一心精进修行此四法的意思。又名‘四正断’,即能断懈怠之意。或‘四正胜’,即于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以能意中决定,而断然行之,则名‘四意断’。这四法的内容是:

第一、对已生之恶要把它断除,而勤加精进。

第二、对未生之恶要使之不生,而勤加精进。

第三、对未生之善要使之生起,而勤加精进。

第四、对已生之善要使之增长,而勤加精进。

四正勤就是精进不懈、勤奋修持,从上述四个方面策励修行人,从身口意三方面断恶行善。我们修道就是要从身、口、意下手,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身口意,而四正勤为最好,故为四正胜。

‘四如意足’。四念处是修 智慧的,修‘实智慧’。四正勤修‘正精进’。智慧、精进增长了,但由于定力弱,使修行人还不能如意遂愿,故须修此‘四如意足’四种正定。用四种定力摄心, 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之‘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所谓如意,是指六种神通中的如意通,由定而生起。足者,乃依靠之义。比如:我们的 身体是依足而立的。那么,六通中的如意通是依靠此四种定而生起的。又因修定能生起神通妙用,凡事都能随心所欲,你想到什么地方,就能到什么地方,所以又称 之为‘神足’。在我们修道的次第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谓之资粮位,然后就是加行位,而这四定正是依加行而命名的。

第一、欲神足:欲于加行而生起定,就是你想得到这个神足的定,依欲之力,则定引发而起。

第二、勤神足:于加行位上勤修此定,精进勤奋,不懈地努力,依勤奋之力,则定引发而起。

第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上,一心专注,依正念之力,则定引发而起。

第四、观神足:于加行位上观察理,即观照,心不驰散,依观之力,则定引发而起。

加行位中,虽然有许多法,但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为四如意足。

‘五根’。根者,能生之义、增长之义。比 如:草木以根而生长。五根,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一切法皆以信为首。‘信根’,即信三宝、信四谛法,信根坚固,则可精进修持;‘精进 根’,又名勤根,精进勇猛修法;‘念根’,念念不忘正法;‘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慧根’,开发智慧,能认识真理。此五根是生一切善法之本。五 根坚固,则可引发五力。

‘五力’。力者,用也。五根增长,则可不 为烦恼所坏,有治五障之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念 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如我们时时刻刻地念佛,就是为断除贪嗔痴三毒邪念;‘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有了定力,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慧力’,慧根增 长,能破三界诸惑,三界内之见思烦恼均破了。

‘七觉支’,觉乃觉了、觉察之义,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其觉非一,觉法有七种,故为支或分,即七觉支、七觉分。又因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此法修后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

第一、择法觉支:即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任何修行人开始下手修道时,首先要选择相应的法,其含义有二:一是以智慧选择法门之真伪,选正离邪;二是选修与自己根基相契的法门,这样容易成就。如同一个生病的人,若对症下药,病就会治好,如不对症下药,病则治不好。

第二、精进觉支: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第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第四、轻安觉支: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第五、念觉支:时时刻刻观念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第六、定觉支: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

第七、行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我们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俱足无量无边的妙用,那还要什么东西呢?一样都不需要。大德祖师说:‘无有一物可当情。’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上述七觉支中,若修者心浮动,可用轻安、行舍、定三觉支摄之;若心沉没,可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起之。定、慧各三支,随用一支,得益便止。念觉支常念定、慧,通于两处,定慧均等。其余六支,依上述随修者之需要而选用之。

‘八正道’。此法是通向涅槃之路,故谓之道。其道离于偏邪,故谓之正道。是圣人所修之道,可证得阿罗汉果,故又谓之圣道。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称为八正道,或八圣道。

第一、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以无漏之慧为体。

第二、正思惟: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以无漏之心为体。

第三、正语: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非礼勿语。’以无漏之戒为体。

第四、正业: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以无漏之戒为体。

第五、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以无漏之戒为体。若为了名闻利养,以供生活挥霍,就称为邪业,又叫邪命,有五种:

( 1)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 2)宣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

( 3)占卜吉凶、看相算命,以求利养。

( 4)大言壮语,而现威势,说大话,欺骗人,威吓人,以求利养。

( 5)说所得利,惑动人心,以求利养。

第六、正精进:发用真智而勤修涅槃之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无漏之勤为体。

第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以无漏之念为体。

第八、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定是无出入之大定,即无论何时何处,对境都不动心,不糊涂。

八正道中以正道为主体,总为无漏,是见道位之行法,而七觉支是修道位之行法。所以,七觉支、八正道属于修行次第。

基本修法是戒、定、慧三学。戒以破贪,定以破嗔,慧以破痴。见思烦恼断尽,破除惑业,则无生死苦果可感,即出三界,得灭谛涅槃之乐,故‘道可修’也。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内容简介
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觉支,是修行者追求智慧、通往涅槃境界的重要途径,共有三种十七种不同的修行方法。《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一书,以其歌词形式的三十七道品讲解为出发点,不仅涵盖了原有的讲义,还增添了相关的辅助文字,为修行菩萨之道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本书的作者是证严上人,他是台湾知名的...

手串17颗代表什么意思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分别为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带手串具有物理按摩的优点,佩戴手串过程中可以不断和皮肤产生摩擦,摩擦的同时也是在对局部皮肤进行物理按...

17颗佛珠代表什么含义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

17颗佛珠代表什么含义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

17颗珠子的寓意
代表着17种净土。17颗珠子分辨代表: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如果有独立一个分开的话就是16颗子珠,加上一“佛头”,共17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

17颗佛珠手串数含义
佛珠17颗的含义 佛珠手串17颗是有寓意的,代表着17种净土,包括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所谓的净土,在佛教中是指没有尘世庸俗气的清净世界,是佛与菩萨等居住之所。佛家理论认为,只要是在...

17颗佛珠代表什么含义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

手串17颗代表什么意思
第九颗至第十颗,分别代表智慧和回向心,象征着智慧的洞察力和将功德回向众生的善念。第十一个珠子是四摄法,这是佛教中四种获取朋友和利益的方法。第十二颗代表方便,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第十三至第十七颗,依次是三十七道品、深心量、除八难、十善和守戒行,这些都是提升修行层次的重要元素...

手串十七颗珠子代表什么意思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如果有独立一个分开的话就是16颗子珠,加上一“佛头”,共17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的(“佛头...

手串17颗代表什么意思
1. 十七种净土的象征:17颗佛珠象征着17种净土,它们分别是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远离八难、坚守戒行和十善。这些净土都是菩萨的境界。2. 物理按摩的好处:佩戴手串时,手串与皮肤的持续摩擦可以作为一种物理按摩。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佛教三十七道品都是什么?
荀紫米格: 在佛教典藉中,三十七道品又被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 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可归结...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
荀紫米格: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ș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佛教里面什么是教理? -
荀紫米格: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三科,缘起和十二因缘,四法印,三学,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色(物质),受(苦乐的感受),想(对事物的概念),行(无常现象),识(分别、判断...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菩萨四种精进,未生不善,能令不生,什么解释 -
荀紫米格: 是指菩萨修行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三十七道品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四正勤具体1.未生恶法令不生;2.已生恶法恒令灭;3.未生善法令出生;4.已生善法令增长. 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记载,四正勤即:(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南无阿弥陀佛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什么是八正道?
荀紫米格: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8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的方法或途径.此八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圣道,兹分述如下: 1.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如对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什么是七觉支? -
荀紫米格: 趣向菩提的七种修行法.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时,此七法位列第六.全名七等觉分或七遍觉支,又称七菩提分、七觉分、七觉意、七觉等.此七者于佛道修行时,能以智慧觉了简 [P78-b] 择诸法,故名.此七法乃大小乘之通目,然于大小乘之间所用译语、前后次第,皆有所不同,各种疏释也颇为分歧. 所谓'觉支',意谓'觉悟的部份',指到达开悟之前的修行项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种修行道中,七觉支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法,这主要与禅定有关.在原始经典中,安般念(数息观,数出入呼吸以达精神统一)之后,修四念处观,然后再修七觉支,则可证得明(悟的智慧)与解脱.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佛教教规教义 -
荀紫米格: -- 佛教基本教义【四谛】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佛教教理教义 -
荀紫米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修佛之问.沙门而已 -
荀紫米格: 放下; 不持戒想证果啊,就象想蒸沙作饭一样; 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不戒就有漏.如同一个容器,底部有缺漏,它能装满水吗? 藏经阁里当有什么经书就有什么经书——教、律、禅、净、密五宗本一家 实际上不可分,入道初修都一样的,只是...

阿拉善盟13529201137: 什么是四果十地 -
荀紫米格: 十地菩萨与四果阿罗汉 【十地】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