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齐策》颜斶论贵士翻译

作者&投稿:郸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颜斶说齐王贵士》的翻译~

齐宣王召见颜?喊道:“颜?你上前。”颜?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侍臣都叫道:“颜?,颜?!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颜?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
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听到此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刘向赞叹说:“颜的确是知足之人,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

浅谈《战国策》

摘要:《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思想性 民本思想 倾向性 重士


一:《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今略举大端。其进步思想表现在:

1、反映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十分流行,《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平民力量的重视,如“赵威后问齐使”把平民的地位放在君位之上,认为“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策四》)这和《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有相通之处。又如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其中之一就是“焚券”、“市义”,使薛地百姓皆呼“万岁”。虽然是为了收买人心,但也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人心向背对贵族的安危是如何重要。这种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战国策》对那些残害百姓、杀戮忠良、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予以无情地揭露。如宋康王无道,“骂国老谏者,为无颜之冠以示勇,剖任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于是“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宋卫策》)齐闵王拒谏饰非,枉杀直臣,弄得百姓不附,宋族离心,国被燕所伐,身卫淖齿所杀。(《齐策五》)作者对这些暴君都持有鲜明的否定态度,表现了一定的正义感。

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颜斶见齐宣王,大胆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垅”。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思想对于束缚人才的世卿世禄的官吏制度是一个冲击。书中还提出发现人才要不拘一格,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看大节,而不苛求小疵;要充分信任,而不要随便怀疑等,这些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3、《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虽主要是对某些统治者的规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主张贵族子弟要及早为国立功,长辈不要溺爱,否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非常危险的。公子牟劝范睢,“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果肉期而果肉至,果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唐且向信陵君建议:“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些话具有格言意义,包含了某种生活哲理。

4、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战国策》给予充分肯定。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遭到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他毫不退缩,同他们反复辩论,坚持到底。他多次宣布“反古未可非,循理未足多”。“便国不必法古”,礼、法、政、教都要从实际出发。并且明确表示,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不合时宜,不足取法。“仁义道德,不可以束朝”(均见《赵册二》)这些都是当时观念形态变化的真实反映。

5、战国策从思想线索上看。《战国策》艺术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学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刘向已指出《战国策》的这种倾向。三国时秦宓曾攻讦:“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纫生,亡人纫存,经之所痊”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北宋曾巩指责《战国策》是“邪说害正”,要“放而绝之”。元人吴师道认为“是书善恶无所是非”,“善言之少,不足以胜不善之多”(战国策序)甚至宣扬受贿有功,造谣言说假话有理,露骨的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无疑都是糟粕。

二.《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1、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

2、《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凌辱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三.由春秋到战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这一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和礼的约束力都已荡然无存,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讹伪并起。故孟子,苟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刘向《战国策书录》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战国策》一书,生动反映了历史的巨变,表现了那些“游说权谋之徒”的思想特点。

2、首先,是重士思想。随着宗法关系的瓦解,新的士阶层日益崛起,逐渐成为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在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地的激烈角逐中,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国策》以大量的事实展示了士的重要的作用,说明贵士,用士的巨大的效果。如《燕策一》记燕昭王为向齐国报仇,师事郭愧,找诱天下之士,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走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联合五国以伐齐。《齐策四》记齐宣公尊礼王斗,王斗“举士王仁任官,齐国大治”。又如《秦策一》记苏秦为赵合纵,使秦军不敢出关,书中写道: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秦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宗,贤于兄弟。……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枢之士耳,伏轼樽衔,横历天下。延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

3、作者对这些布衣之士以才智辅佐人主,左右天下形势,并为自己取卿相之尊的事迹极为称道,大肆渲染,甚至加以夸张虚构。书中有屡屡把士与王公贵族加以对比。 例如《齐策四》载:齐宣王见颜斶,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战国策》在宣扬上述思想时,往往过分夸大士的个人作用,似乎国之安危,事之成败。完全取决于那些游说之士的智谋和辞令。


参考文献:《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战国策》

《春秋战国录》

满意请采纳
齐宣王见颜斶

  提要——————————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颜斶运用辨证思维,说明了贵贱、上下、君臣之间相互依靠、衬托、转化的辨证关系,也运用此思维,说出了自己反朴归真、寻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实践。他在对话中的语言艺术和所揭示的真理,值得千古流传。

  原文——————————

齐宣王见颜斶,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下。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辞去也。

?知足矣,归反于朴,则终身不辱也。

  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喊道:“颜斶你上前。”颜斶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斶:“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侍臣都叫道:“颜斶,颜斶!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颜斶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

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听到此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斶。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刘向赞叹说:“颜斶的确是知足之人,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

  评析——————————

要使自己的口才能够上一个较高的境界,要使自己的论辩和游说具有逻辑上的强大说服力,就不能不掌握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这种思维将事物看成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这种依存性决定了互相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颜斶就是用这种辨证思维阐述了高贵与低贱、君与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孤家、寡人必须以大臣、民众为根本,百姓、贤臣是君王们之所以存在、显贵的根本依据。在现代社会,作为领导者也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民众的重要性,那种蔑视人才、轻视民众的人实际上也使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论述璞石与美玉、显贵与归隐的关系时,颜斶同样也运用辨证思维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哲理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意义的追求,也反映出他“视富贵如浮云”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人格。美玉雕琢后失去了璞石的天然、本真和朴实,而人显贵后就要依附于身份、爵位,他就失去了自由和真正的自我,这实际上不是幸运而是可悲,不是显达而是沦落。通过这样全面地、从相反角度来阐释、理解问题,颜的论辩具有了无可置疑的说服力,使我们也不得不对他的人生观由衷钦佩、心向往之。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齐策四中“齐宣王见颜……则再拜而辞去也”的翻译.谢谢啦 -
乘桑今福: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呼...

黎平县15894807432: “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是什么意思? -
乘桑今福: “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意思是:我希望能够归隐乡间,(把)安稳(慢慢)地走路当作坐车,(把)安然无罪(地生活)当作富贵.“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如下: 颜斶说...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 齐策四 原文与翻译 -
乘桑今福: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黎平县15894807432: 安步当车成语典故 -
乘桑今福: 安步当车 拼音:ān bù dàng chē 释义:安:安详,从容,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1-2] 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出处: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西汉·...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齐策翻译 -
乘桑今福: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 齐策 翻译 很急!!!! -
乘桑今福: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臣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 孟尝君就接见他.苏秦对他说:“臣这次来齐国,路经淄水,听见一个土偶和桃人交谈.桃人对土偶说:'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八月季节,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而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之土,即使为大水所毁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中的篇名谁知道战国策》中的一些篇名(5个左右就可以了
乘桑今福: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

黎平县15894807432: 文言文《战国策.齐策》的意思 -
乘桑今福:[答案] 注释: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 齐策四》翻译?? -
乘桑今福: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

黎平县15894807432: 战国策.齐策四翻译 -
乘桑今福: 以下翻译出自国学网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接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