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借用了什么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投稿:苗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赤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一、古诗原文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白话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扩展资料:
赤壁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赤壁之战在中国众多战役中是最有名的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的基础,所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所以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的历史,赤壁之战依旧是一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简介是刘备和孙权联合在赤壁智取曹操,它主要的内容是曹操因为北士卒不适应坐船便把船的首尾相连好让船连成一片平地,但是这也引来了危机。借着大好时机孙刘联军假装投降,用火点燃了曹军所有的船,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就这么发生了。

赤壁借用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周瑜历史事件,说明周瑜取胜具有偶然性,如果没有东风,火攻就无法实施历史就会重演,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内心抑郁不平之情。

这有什么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说真话,完璧归赵,赤壁那个啥,这个东西不好说,因为古人对那个那时候的思想和想法的话,跟我们妍妍差距了很多,他们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是总的说都是嗯,都是为了团结,或者是为了能信息服务好的全是这样子的语音,所以说就像在和平的世界里生活,所以不管是什么就说了?人都要好好相处,团结

公元208年,曹操带着20万大军向南进军,刘备回到湖北武昌,但军差区区两万多人,在的计谋下,他打算与孙权一同联手抵抗曹操。但明眼人就可看出来,双方人数的悬殊,但是曹操麾下有七八万是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是作为主力的作战水军,但是其真心需要待查。而北方士兵恰恰最大的弱项就是水战,那么就得从这个弱点下手。
当晚,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锁锁在一起,方便北方士兵作战,而诸葛亮和计划用火攻,那天晚上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安排旗下士兵假装投降曹操,带十艘满载灌油的柴草船向曹操驶去。当接近时,一起点火,熊熊火焰燃烧,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又因为船锁在一起,情急之下又不能散开,只能任由烈火燃烧,烧尽士气。
就这样,双方悬殊的差距却就这样成功。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大全
凿壁偷光的 典故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的 历史 典故,希望你喜欢。凿壁偷光的...

《凿壁借光》全文翻译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

《凿壁借光》的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勤学的事例?
一、匡衡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

凿壁偷光的故事30字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十分用功读书,因为穷,晚上看不见学不了知识,正好他邻居是个有钱人,每天晚上家里都是灯火通明,所以他就将墙壁打了个洞借用邻家的灯光来读书!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启示: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

《狱中题壁》 诗中借用了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___。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所作。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译文: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

凿壁借光的故事简短
凿壁借光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匡衡的年轻人。匡衡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非常聪明好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承担起读书的费用。为了能够继续学习,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在家里的一面墙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

狱中题壁运用了哪个典故
《狱中题壁》借用了东汉末年因反对宦官和邓太后而遭迫害的张俭、杜根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喻今寓于论古,用典贴切自然。《狱中题壁》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写作背景 公元1898年(...

《凿壁偷光》出自哪位人物?
《凿壁偷光》出自匡衡。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是家里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蜡烛光亮来读书。之后,他去到了一家大户人家做雇工,主人家赏识他刻苦好学,于是用书籍资助他。匡衡成了一代的文学大师。凿壁偷光的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

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谁?
刘歆和葛洪。凿壁偷光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刘歆和葛洪,因为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卷二,而《西京杂记》是由汉代刘歆著,并由东晋葛洪编辑抄录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借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念奴桥.赤壁怀古,这首词提及了历史上的哪些事?这些事有何历史意义? -
诸葛珍君捷:[答案] 首先,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事件,当然是赤壁之战了!三国时期吴国周瑜与曹操打得,大获全胜.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赤壁》诗人突发奇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什么和什么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什么抑郁不平之情? -
诸葛珍君捷: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希望采纳,谢谢~~~~~~~~~~~~~~~~~有不懂的追问我~~~~~~~~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赤壁》作者借周瑜凭借东风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历史事件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
诸葛珍君捷: 1,讽刺周瑜能力有限,战胜曹操还得靠天时(东风)的帮助.2,对历史过往的既定事实;自己的遗憾,嫉妒和无奈,感叹周瑜有天时的帮助,而自己在官场郁郁寡欢,却总没有贵人和时运的相助.写出周瑜获胜纯属侥幸偶然,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大战的独到看法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主旨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借历史事件,抒写之叹,想象奇特
诸葛珍君捷: 答: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借历史事件,抒写诗人怀才不遇之叹,想象奇特 《赤壁》是借历史事件来感叹历史人物,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杜牧的赤壁借历史事件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旨在表明什么 -
诸葛珍君捷: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诗赤壁 引起诗人回想历史的事物是什么 -
诸葛珍君捷: 由仍未销蚀的折戟想到三国赤壁之战时英雄云集,何等壮伟,回想了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赤壁之战.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1,草船借箭2,群英会3,苦肉计4,舌战群儒5,借东风 -
诸葛珍君捷: 有关事件: 群英会(借蒋干除蔡瑁、张允) 苦肉计(黄盖假投降) 阚泽送诈降书 连环计(庞统) 借东风(诸葛亮) 火烧赤壁(周瑜) 华容道(关羽)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
诸葛珍君捷: 这首诗反映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词中的周郎是当时东吴孙权手下的都督,孙权与刘备两军联合主要是周瑜在赤壁这个地方,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所以该诗把周瑜与赤壁联系起来.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杜牧的《赤壁》说明了什么道理 -
诸葛珍君捷: 这首诗说明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同时作者也是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顺河回族区14740337761: 赤壁蕴含这一个什么历史故事,后两句的议论感慨表达了杜牧的什么看法 -
诸葛珍君捷: 赤壁是讲述曹操在平复北方后,进兵南方,一统天下的一次与刘备和孙权的战役,后两句“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杜牧对战争的独特看法以及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表达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