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作者&投稿:诗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八股取士这样的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历史对八股文的正面评价:
1、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
2、是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沉淀升华所得的规范准则。
3、引发研究古籍文理的风气。
历史对八股文的负面评价:
1、对学术的影响。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导致学子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
2、对政治的影响。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缺乏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一旦为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能委任幕僚及下级官吏决策,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扩展资料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股文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身前生后名 ;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熏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折,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优秀八股举例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  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1. 阅卷规则从完全主观变成了相对客观:传统的科举考试范围不限、文体不限就存在一个阅卷难题,这篇文章在我眼里是金玉良言,到你眼里就是糟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八股文严格规定了文章结构、语言,相对而言得分更加客观。

  2. 限定教材,对寒门学子更加公平:那个年代有钱的读书人家藏万卷书、汗牛充栋;寒门学子可能负担不起那么多书,只能选取几本读。考题范围如果很广,对有钱人更有利。而将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寒门学子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3. 很多人说八股文害人,把人读成了书呆子,然而,即便是在最严格的八股文时代,考上的依然是聪明人、有才华的人,头脑死板、笨拙的人在任何考试中都难以脱颖而出。毕竟阅卷的是人,书呆子不应该把锅甩给八股文。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是糟粕的东西,极度不合理,扼杀人才。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
可是读书人为了考功名,都只好学习八股文,很多人连书都不读了,只研究怎样写好八股文,于是这样发展出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也是毫无思想,可见对文明的发展八股文起了多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 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科举制的推行有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的提高。科举向全社会开放,每个个体和家庭都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权利。为了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就需要加入考试队伍。科举制也有它的局限性。1、八股文的局限。八股文是文体形式,它不是从科举制产生时就出现的,据学者考证,它始于明朝成化年间。乡试、...

批判八股文的诗句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

八股取士有何影响?
6. 随着八股文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士人们都致力于研究八股文,这自然促进了八股文技艺的提升和选拔标准的提高。7. 从历史角度来看,八股文形式的僵化是考试组织者标准化要求与应考者技巧性追求相互作用的结果。过于僵化的形式和复杂的技巧并非制度设计者的初衷,但在八股文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形式和...

八股文的题目来源和内容限制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瑰宝,八股文,以其严谨的结构和规范的写作方式闻名于世。每一篇八股文,如同一座精致的建筑,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八块基石构筑而成,每一环节都承载着严密的逻辑和深意。破题,如同钥匙,用两句话巧妙揭示题目的核心,承题则如桥梁,紧紧衔接破题,...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1、积极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中国古代文人所谓的“七件宝”具体是指哪七件?
在古代,“七宝”也被称为“七雅”,这样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雅,相对于功利而言,是闲适的事情,闲雅是起到放松心情、调节身心的作用。科举考试的命中率是相当低的,广大的古代文人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那种寂寞和艰辛肯定难于忍受,那样就需要用另外的一些方式来放松身心,让科举道路不至于那么难熬,...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文字狱,更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极端手段,从《水浒传》中,宋江的遭遇就可以看出,文字狱在当时是多么可怕。在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一个字的不慎,就会丧命。但是文字狱也有另一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因为大家都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宋、明、清时期,考证学大...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八股文的题目均于《四书》、《五经》文句中选出,考生答题也均须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所谓代圣人立言,不许自由发挥,每篇以三百字至七百字之间为宜。这种文体是朱元璋和刘基共同创制。本来在一开始,具有考察考生对圣贤经传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解程度的较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文体本身形式呆板,极易束缚创造意识,...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是谁说的?
明末清初顾炎武

全椒县19620403035: 简述科举制的历史作用简述科举制之设的历史作用 -
封袁塞宝:[答案]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 “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如北宋时期就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普建...

全椒县1962040303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
封袁塞宝:[答案] 积极作用 首先ا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 其次ا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ا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ا并以此为荣....

全椒县19620403035: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从产生到结束,各朝的发现创新)其终结的原因有哪些 -
封袁塞宝:[答案] 一,产生: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而士族在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 同时,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采用“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三,废除:...

全椒县19620403035: 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封袁塞宝: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余年,对我国封建社... 在另一方面,科举制度还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统一...

全椒县19620403035: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作用
封袁塞宝: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构成: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

全椒县19620403035: 明清科举制度 -
封袁塞宝: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八股取士已逐渐暴露出其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于《生...

全椒县19620403035: 隋唐选官制度的标准.
封袁塞宝: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

全椒县19620403035: 从哪些方面了解,评价科举制 -
封袁塞宝: (一)积极作用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二)消极作用1、用科名羁糜人才,统治人民思想.2、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思想.3、 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4、科举仅存“进士”一科,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全椒县19620403035: 明朝和唐朝科举制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
封袁塞宝: 明朝科举唐朝科举相比区别前者消极作用于积极作用唐朝科举经几代完善:1.唐太宗进士明经主;2.武则创武举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位定制唐朝科举影响:打击门阀制度;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文化教育发展;加强央集权利于政局稳定明朝科举:八股取士主特点:命题范围四书五经主;答题观点程朱理;答卷文本固定格式明朝科举影响:束缚读书思想;文风阻碍科文化发展

全椒县19620403035: 八股进士的积极作用 -
封袁塞宝: 始于明代的八股进士积极作用只有巩固君权、加强君主专制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主基调还是消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