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兵罢归,而燕军毅独追,至于临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牢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潼关 有什么样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文学意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陇海、同蒲铁路交汇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与印度不仅山水相连,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千多年前,中印两国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古代中印交往的高潮时期是两晋、南北朝和隋唐,达到年年有往来,一年数次的程度。两国人民在宗教、政治、经济、哲学、科技和文艺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可谓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时期。但是,近代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压迫,阻断了两国的交往达百年之久。20世纪中期,两国相继取得了反帝反殖的胜利,印度获得了民族独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0年初,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以后的时期是两国人民交往的黄金时期。
从历史和文化上看,中印两国有很深繁荣历史文化渊源的。佛教发源于印度,深受历史远比佛教悠久的印度教的影响。例如佛教的坐禅便是直接来源于印度教的冥想,达摩作为一个印度和尚不可能摆脱时代环境的束缚,而经由达摩所传入中国的少林武术本身便是脱胎于印度教的瑜伽术。

  1. 原文:(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2. 翻译:(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委派乐毅讨伐齐国,乐毅统帅赵、楚、韩、魏、燕军队讨伐齐国,在济西消灭齐军主力,赵、楚、韩、魏)各诸侯国的军队结束(战斗)回国,燕国军队由乐毅率领,独自追赶(战败的齐军),打到(齐国都城)临淄。



赵、楚、韩、魏、燕等五国出兵攻打齐国,攻破了济西。赵、楚、韩、魏等诸侯就很满意了,所以就罢兵回家了,只有燕国的乐毅帅军独自追击,一直打到临菑(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

各路诸侯都罢兵归国,只有燕国的乐毅独自率军追击,一直追击到临淄


沙县18339948920: ...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 -
蒙荆杏苏:[答案] 1.C 2.A 3.C 4.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5.(1)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谦下地对待士人),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 (2)于...

沙县18339948920: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翻译 -
蒙荆杏苏: 出自《史记·乐毅列传》,意思是“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原文是: 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

沙县18339948920: 巨鹿之战文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翻译 -
蒙荆杏苏: 试译如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36365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

沙县18339948920: 过秦论的全文翻译 -
蒙荆杏苏: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

沙县18339948920: 文言文翻译 -
蒙荆杏苏: 原文应该是: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

沙县18339948920: 急求:《晏子春秋》全文翻译 -
蒙荆杏苏: 《晏子春秋》原文及译注 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

沙县18339948920: 文言文幽王击鼓(选自《吕氏春秋》)的译文 -
蒙荆杏苏: 【译文】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 (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

沙县18339948920: 史记 刺客列传 田单 原文(文言) -
蒙荆杏苏: 田单者,【索隐】:单音丹.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集解】:徐广曰:“今之东安平也,在青州临菑县东十九里.古纪之酅邑,齐改为...

沙县18339948920: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翻译) -
蒙荆杏苏: 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

沙县18339948920: 《战国策·燕策》中:秦并赵,北向迎燕…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这是哪一段?谢谢 -
蒙荆杏苏: 秦并赵北向迎燕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使者过赵,赵王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而天下服矣.兹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隙.秦、赵有隙,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