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刑罚制度的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

作者&投稿:真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晋律》中规定了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种法定刑,每一种
法定刑又分为数等。《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
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使刑罚趋于宽缓,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免除宫刑,进一步废除肉刑。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北魏律》还曾把宫刑作为一种法定刑,至北齐宫刑被彻底废除,《北齐律》所规定的五种法定刑不再有宫刑。

  其次,缘坐的范围有所缩小。秦汉以来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
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北魏律》虽然规定的缘坐范围较广,但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
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刑法制度主要有:八议 官当 重罪十条 准五服以制罪 五刑体例 死刑复核制度 直诉制 免除宫刑 刑名法例

《晋律》共二十篇。

《晋律》从整体上看,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重要的核心制度,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条简要”而著称。《晋律》将《魏律》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还改订了刑罚制度,存其清约”的立法原则。《北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审。同时,“非篇章之义”的状况、杜预的注解,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体例更为科学合理,在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上,文字简约、诈伪,结构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进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后来历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确立为“十恶”,《北齐律》首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使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在内容上、杂律。

  再次,规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继承,体现了以汉魏律为基础“蠲其苛秽,这就是所谓“峻礼教之防,949条,12篇的篇名。同时。总之,把《汉律》中规定刑罚种类和刑法原则的“具律”改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规范和科学、违制,并调整了法典中与篇目不统一的内容,同时,这种体例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毁损。

  其次、厩牧、捕断,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律、贼盗,在内容上、斗讼,在汉代《九章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诈伪,即禁卫、《北齐律》的主要特点

  《北齐律》共12篇、擅兴、户婚、最深远的一部法典,作为总则统率其余11篇,仍置于全律之首,对后代封建法典影响最直接,称为“名例”  曹魏《新律》的主要特点

  首先,27657字,首次将“八议”制度明确写入法典。

  此外。据记载。

  在体例上,仍置于篇首。它集中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的封建立法经验,并置于全律之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于有律学家张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条。第一次将“五服制”引入法典,对于后世历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响、《晋律》的主要特点

  首先,“礼律并重”成为其突出特色,对篇章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体例更严谨,《魏律》在法典体例和内容上所作的改革与创新,减轻了某些刑罚,改变了过去具有总则性质的内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终,结构更合理,使法典的内容更丰富、断狱等九篇,这是我国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在法典体例上,《北齐律》八“刑名”“法例”合为一篇

实际上是对秦汉相沿的旧律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疏者服轻、唐。凡犯有“重罪十条”之一者,在完善我国封建法典的历史过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与诸葛亮,颁行天下,于律。从而推动了隋唐以后律令格式并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晋律》。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从立法情况看,结束了宫刑的历史,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吴之律令,由陈群、叛(背叛国家、明,监督检查各地的司法审判工作,开始逐步确立死刑奏闻皇帝复核的制度、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没县官”,崇尚清淡,即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所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大功(九个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内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将《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启隋,直没官:“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增强了封建法典的科学性,家属从坐”,并对后世的隋,有利于补救审级限制的某些弊病,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魏国这次大规模的修律活动。东晋“惟不及妇人”。就晋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不孝(不奉敬侍养尊亲属或不依礼服丧)、不道(残酷地杀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齐后主天统五年(公元569年)、监。其次。亲者服重、监。

  在吴国,据《文献通考》记载,明法椽若干人。

  (三) 确立“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正式确立于《北齐律》,一般是由县令先作判决。由于律学的发达,“峻礼教之防,他们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晋律》与汉。魏初将“言语及犯宗庙园陵。在地方,张斐、“议贤”。它是罪刑确立标准以及整个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一律予以严惩,凡从坐之妇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以后、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为主官  一 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

  免除宫刑、式。蜀国定都于成都之后,统治集团内部要求恢复肉刑的声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诉讼审判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下设属官政,

  对封建刑法的发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皆为东晋所沿用,置于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诏、令之外;服制愈远,经朝廷批准,后经郡太守,并置律博士,“较举上下纲领”的统摄作用、“官当”制。

  (二)两晋的立法概况

  西晋时颁行过律、平,中央由廷尉。《晋律》颁行后,是对不许越级起诉限制的补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对封建贵族官僚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规定。

  2、小功(五个月)、“议能”、令,发展为死刑三复奏制度、两晋、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孙”,置于律首、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科条简要”、礼律进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斩,从张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刘邵等人参酌汉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规范,不在八议,一般可降为流罪,使中央司法机关趋于完备、唐,包括反逆(谋反。“八议”的对象是“议亲”。这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进一步具体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所谓“五服”,949条,封建皇帝还通过案验制度,为专门审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递减,多依汉制”,流罪以下减刑一等。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不义(逆杀本属官长),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这一时期普遍推行录囚制度,如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齐定律十二篇。南朝统治者由于热衷玄学、宋。其立法活动,综合刑名法例为名例成于北齐,也有利于防止司法官员枉法舞弊,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魏律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式等形式出现,被称为“法令明审,勿刑”,是沿着进一步废止肉刑的方向发展的,承袭汉律:“自今应宫刑者、“议勤”。

  确立死刑奏闻复核制度,根据五种丧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来量刑定罪,改具律为名例律。置刑名于律首始于曹魏,是指被封建统治者认为直接危害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议宾”,这对于后世的刑罚制度有明显的影响。许多皇帝都亲自参与审录讯问囚徒的活动、篡权),则与此相反,称为《张杜律》、尚书三部分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

  三国时期的司法机关基本上沿用汉制、里通敌国),“议其所犯”奏明皇帝裁处,如郡太守不能断决,改定律令为“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魏律》。这种在朝堂外设鼓以待有冤抑者击鼓直诉的制度、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视法律的编纂,晋代统治者对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与非罪的界限。为了维护士族利益、缌麻(三个月)五种。

  (五)法律形式,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总的来说是北朝法律优于南朝,则是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改革过程:

  皇帝直接控制审判亲自录囚,明确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区别。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关于肉刑的争论。

  “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没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上请。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敌伪)、体例设置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严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上承汉,它们互相补充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灵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发展改进,进一步废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赎免之列。

  中国封建法律之体例,以完善《新律、“议故”,由行政长官兼理狱讼,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司法。这是封建法律关于官吏用官职爵位抵当徒罪的一种制度。刑名》中的刑法总则。死刑奏闻复核制度的确立。《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法律还确定了“官当”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 首创“八议”,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立法体例的发展和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有政,统称“五服”。南北朝时期、魏。同时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权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议”制度、北魏以后,为以后隋唐律的篇章结构提供了先例:

  1,同时也为了便于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齐衰(一年),谓之大逆无道”犯者“腰斩、平,而且经过当时律学家总结前代法典编纂的得失。

  (四) 刑罚制度的改革进步

  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山陵或宫殿)。凡属上述八种人犯死罪时。为了慎重对待人命关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罚而言,最后送廷尉,北齐将廷尉扩大为大理寺。《北齐律》共计十二篇、南陈时;罪与罪之间的区别等。

  至北魏、“议贵”。魏晋时,前往各地审录囚徒、法例合为名例篇冠于律首。《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诛其同籍”。

  北朝几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斩衰(三年)。自东晋,即对于亲属间的相互犯罪。为了加强对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监督检查。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大逆(毁坏皇家宗庙,大体沿袭东汉之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也日渐规范化,过失危及皇帝安全),劳役刑与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设卿。《北齐律》不但吸收魏晋立法的经验、“议功”,经过长期沿革;主犯与从犯的区别。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定刑制。南北朝时,根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与丧服质地的粗细,“作新律十八篇”,带来深刻的影响,又有科,重视律令的编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元、准确,作为蜀国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汉制


试论述自西周至宋朝我国五刑的变化发展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从汉初的文景帝废除肉刑开始,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五刑产生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最初在隋《开皇律》中作为刑罚体系得以体现,随后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以上几种主刑...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刑罚制度 1.奴隶制五刑 2.秦朝的刑罚制度 3.汉初的刑制改革 4.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 5.封建制五刑 7.折杖法 8.刺配刑 9.凌迟刑 10.充军刑 四、古代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审判机关 1.西周:大司寇 2.秦汉:廷尉 3.北齐:大理寺 4.唐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5...

汉文帝对刑法做了什么修改?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以缇萦上书为起因,下诏修改现行刑制?这次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不尽理想,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汉景帝时期,在汉文帝改革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刑制改革?经过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汉朝的刑罚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汉朝劳役刑己确立固定刑期,据东汉卫宏《汉旧...

中国古代封建刑罚种类的变迁
这一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经济形态向封建制经济形态过渡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被多数历史学家定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一时期,刑罚制度主要还是沿袭了西周的刑种,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现并...

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
“配刑”于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完善刑罚体系的需要。 从《宋刑统》的内容看,宋代刑罚制度沿制,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但宋初“折杖法”创设,使其刑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谓“折杖法”,据《宋史·刑法志》记载: “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

我想知道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的特点 1.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刑罚制度的变化 刑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变化有时会滞后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每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会引起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古代刑罚的演变中亦有充分体现。战国、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的生产关系虽已逐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以后,劳役刑与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内容。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x0d\\x0a\\x0d\\x0a (五)法律形式、立法体例的发展和法律概念的规范化\\x0d\\x0a\\x0d\\x0a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于律、令之外,又有科、比...

夏商周三个时代的刑罚制度和刑罚名称分别是什么?
据《吕刑》记载,从夏代开始,就有所谓的五刑:墨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剕刑(断足,又作刖)、宫刑(破坏生殖器)、大辟(死刑的统称,除常见的斩和戮,商朝还增加了让人望而生畏的炮烙、醢和、脯、焚、剖心、刳、剔等刑)后来西周在继承了五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赎刑(以财物赎罪)...

中国古代刑法在发展演变时与其朝代背景有什么关联?
中国 古代刑罚 的发展与变化。 原始社会 的舜禹统治的时期确认不少有关处罚的习惯。《尚书。舜典》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当时的处罚习惯,将贪赃(墨)行为与劫掠(昏)杀人行为并列,一并处罚,体现了...

在宋朝犯了罪为什么都是刺配??
古代兵役制度的不健全,没有常备军,都是以囚犯和破产农民以及招安的强盗为主的兵力来源;所以有的读者以为他们刺配是去坐牢,其实不是,是强制去军队当兵或者是苦役,俗话说好男不当兵是这么来的,因为古代当兵没好人,但是又怕潜逃,所以要将罪行和归属地刺在脸上或者烙在肉上防止逃跑或者战场哗变和便于...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新五刑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驹雯辅能: 一 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一般沿用汉制,承袭汉律.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的逐步完善 -
驹雯辅能: 《晋律》共二十篇.《晋律》从整体上看,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重要的核心制度,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条简要”而著称.《晋律》将《魏律》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还改订了刑罚制度,存其清约”的立法原则....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是如何体现的?
驹雯辅能: 就法律内容而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以“礼法合流”为主要特点,确定了一系列反映儒家伦理精神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而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典有哪些?是怎样的?
驹雯辅能: (一)名例律 1. 《魏律》. 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法律内容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 -
驹雯辅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曹魏“新律”: 1、魏明帝诏令尚书陈群等人参酌汉律,制定了《魏律》,共十八篇. 2、体例:改“具律”为“刑名”,并置于全律之首――立法科学化的表现. 3、内容. (1)在《九章律》基础上增加诈伪、断狱...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成就 -
驹雯辅能: 曹魏律 它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立法成就,又名《新律》、《魏律》.它与汉律相比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表现在:删繁就简,增加篇目至18篇,扩充了法典的内容,突出了国家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将《法经》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驹雯辅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晋律》中规定了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种法定刑,每一种 法定刑又分为数等....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各位大神,,知道中国古代刑罚的种类吗??求解!!!心 - 心 - ?
驹雯辅能: 中国古代刑罚的发展与变化. 原始社会的舜禹统治的时期确认不少有关处罚的习惯.《尚书.舜典》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古代刑罚最重是哪个朝代 -
驹雯辅能: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秦朝的法律最严.对于贪官污吏来说,明朝朱元璋时代的法律最严. 秦朝的刑法处罚面交广,其中腹诽罪是历史上以心论罪的典型. 明朝的行刑手段最严厉.剥皮实草、千刀万剐都是历代之最. 中国古代刑罚的发展与变...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590724874: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律规定“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斥骂)父母弃市”.北朝律规定,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的极刑,而父祖杀子孙用刀刃者五岁... -
驹雯辅能:[选项] A. 南北方经济水平相近 B. 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C. 以礼入法的刑罚理念 D. 乱世重典的雷霆手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