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明的发展主要分为哪几个三个层面

作者&投稿:闭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论近代文化发展的三个层面~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中,文化的转型起着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机制、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量和综合国力的迅速跌落,因西方列强坚船炮利的逼迫而发生的整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中国人被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揭开了近代来痛苦而缓慢的文化转型的序幕。
1、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
  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就开始了,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文化才发生明显变化。那时候中国人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鸦片战争中亲眼所睹的坚船利炮。因此,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最初的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自然地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推断出,中国的失败主要在于技术落后于“西夷”,从而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意向主要是仿船造炮。60年代,清政府便进行了一场以“变器”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成为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中西两种文化如何结合的重大问题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主张成为前后30年洋务运动的纲领,‘取西方人之器数,以为我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也就是企图在政治上以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传统文化之不足” [1],这就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引向了现代化。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近代军用、民用工矿企业,建立了新式军队。与之相联系,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西学的高潮。大规模翻译活动,必然带来文体的变化,西学著作的翻译,加速了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到来。与此同时,留学生中大量白话、俗话报刊的出现,使白话开始逐渐成为知识界的书面文字,这就使文化的载体发生变迁和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一次白话的理论性总结,白话文体逐渐成为文化载体的主流。“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然而,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人们认识到,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技术主导论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2]
  2、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与洋务派不同,改良派不仅要在物质方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从1895年起, 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君主立宪为目标,致力于变法图强,并开始启蒙宣传活动,他们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他们办报纸,立学会,创建新式学堂,使文化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萌生了近代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中国近代新文化初步创立起来。戊戌变法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大量涌进中国,在士大夫中间造成激烈思想激荡,引起人们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新思考,现代人文精神开始孕育,人们超越几千年的封闭和内求,开始以整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兴衰和国家的存亡;摒弃以祖宗成法、圣人经典来衡量得失是非的传统,崇尚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创新;从近代科学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思维方法入手,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4]客观地讲,他们的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范围上说,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从内容上讲,他们的宣传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兴趣,因而其效果就受到限制。就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状况看,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还不成熟,但维新派较之洋务派向前迈进了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要求的某些内容。
  “20世纪初期, 革命思潮逐渐取代改良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维新派在君主立宪框架下实行的改良,主张以民主共和代替君主立宪,以寻求中国的全面振兴”。[5]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宣传家用鲜明的时代语言表达新思想,20世纪初的新文化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观念层面的文化转型
  辛亥革命后,发生了袁世凯和张勋两次复辟。这表明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不够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认为,要巩固共和制度,就要提高国民觉,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汇合成近代改造国民性运动,推动着近代人文精神、近代国民素质的重建和转型。
  “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格格不入”。[6]封建伦理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而新文化运动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现代化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除了上述主要内容外,还包括诸如作为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先导――近代军队和国防的转型、教育和科技的近代化等其他方面的转型内容,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加多述。
  经济、政治、文化转型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大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因此,近代政治转型取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缓慢的低水平的经济发展,使得政治转型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而政治转型的不顺畅反过来必然会牵制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作后盾和实质有效的制度政策作支持,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难免历经曲折。文化变革是社会思潮的转换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变革起着思想指导的作用,指导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的转型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转型,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文化的转型,这种观点的确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政治功利的文化选择,这一特点反映文化的转型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总之,在社会转型中,经济、政治、文化转型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纵览中国近代史,1840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先后大抵经历了被动开放时期、经济起步时期、政体变革时期、思想解放时期,也即经历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的过程。从横向来看,这四个时期之间没有绝对的临界点,彼此有交集的空间存在;从纵向来看,每个时期内,社会的转型有其侧重的某一层面,但社会其它各个层面的转型不都是出于停滞状态,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处于交错进行的状态中。

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原始社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1、原始社会文明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人类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猎狩采集是发展系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累积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发明。
2、农业文明
由原始文明进入到农业文明,开始出现科技成果: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
3、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蒸汽机、电动机、电脑和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并以工业武装农业。
4、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生态文明是“社会记忆”中第四阶段的文明,是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生态文明提出的世界背景:
以联合国的三次世界首脑会议为标志,世界有关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模型。了解这些阶段以及思想和政策的演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国际意义。
过去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2-1972年的环境问题提出阶段,1972-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个支柱的阶段,1992-2012年的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阶段。
贯穿过去50年理论和政策演变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依次深化的理论和政策模型可以概括为四个。
(1)环境与发展的二维模型,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模型,强调发展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
(3)绿色经济的四面体模型,强调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
(4)发展质量的三个层面模型,强调好的发展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资本产业利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

【摘 要】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中,文化的转型起着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机制、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量和综合国力的迅速跌落,因西方列强坚船炮利的逼迫而发生的整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中国人被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揭开了近代来痛苦而缓慢的文化转型的序幕。

  【关键词】近代中国;文化转型
  1、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
  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就开始了,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文化才发生明显变化。那时候中国人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鸦片战争中亲眼所睹的坚船利炮。因此,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最初的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自然地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推断出,中国的失败主要在于技术落后于“西夷”,从而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意向主要是仿船造炮。60年代,清政府便进行了一场以“变器”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成为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中西两种文化如何结合的重大问题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主张成为前后30年洋务运动的纲领,‘取西方人之器数,以为我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也就是企图在政治上以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传统文化之不足” [1],这就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引向了现代化。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近代军用、民用工矿企业,建立了新式军队。与之相联系,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西学的高潮。大规模翻译活动,必然带来文体的变化,西学著作的翻译,加速了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到来。与此同时,留学生中大量白话、俗话报刊的出现,使白话开始逐渐成为知识界的书面文字,这就使文化的载体发生变迁和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一次白话的理论性总结,白话文体逐渐成为文化载体的主流。“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然而,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人们认识到,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技术主导论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2]
  2、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与洋务派不同,改良派不仅要在物质方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从1895年起, 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君主立宪为目标,致力于变法图强,并开始启蒙宣传活动,他们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他们办报纸,立学会,创建新式学堂,使文化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萌生了近代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中国近代新文化初步创立起来。戊戌变法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大量涌进中国,在士大夫中间造成激烈思想激荡,引起人们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新思考,现代人文精神开始孕育,人们超越几千年的封闭和内求,开始以整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兴衰和国家的存亡;摒弃以祖宗成法、圣人经典来衡量得失是非的传统,崇尚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创新;从近代科学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思维方法入手,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4]客观地讲,他们的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范围上说,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从内容上讲,他们的宣传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兴趣,因而其效果就受到限制。就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状况看,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还不成熟,但维新派较之洋务派向前迈进了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要求的某些内容。
  “20世纪初期, 革命思潮逐渐取代改良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维新派在君主立宪框架下实行的改良,主张以民主共和代替君主立宪,以寻求中国的全面振兴”。[5]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宣传家用鲜明的时代语言表达新思想,20世纪初的新文化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观念层面的文化转型
  辛亥革命后,发生了袁世凯和张勋两次复辟。这表明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不够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认为,要巩固共和制度,就要提高国民觉,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汇合成近代改造国民性运动,推动着近代人文精神、近代国民素质的重建和转型。
  “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格格不入”。[6]封建伦理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而新文化运动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现代化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除了上述主要内容外,还包括诸如作为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先导――近代军队和国防的转型、教育和科技的近代化等其他方面的转型内容,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加多述。
  经济、政治、文化转型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大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因此,近代政治转型取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缓慢的低水平的经济发展,使得政治转型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而政治转型的不顺畅反过来必然会牵制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作后盾和实质有效的制度政策作支持,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难免历经曲折。文化变革是社会思潮的转换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变革起着思想指导的作用,指导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的转型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转型,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文化的转型,这种观点的确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政治功利的文化选择,这一特点反映文化的转型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总之,在社会转型中,经济、政治、文化转型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纵览中国近代史,1840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先后大抵经历了被动开放时期、经济起步时期、政体变革时期、思想解放时期,也即经历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的过程。从横向来看,这四个时期之间没有绝对的临界点,彼此有交集的空间存在;从纵向来看,每个时期内,社会的转型有其侧重的某一层面,但社会其它各个层面的转型不都是出于停滞状态,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处于交错进行的状态中。


古代文明扩散和派生主要出现在
二、主要特征 新石器时代,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1、仰韶文化: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在现今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目前已发现一千多处遗址,比较出名的...

什么时期为先秦三代
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先秦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代。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

中国历史上的三代是指哪三个朝代
三代艺术是三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三代艺术的研究,也已取得丰富成果。不过,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三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它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独特贡献,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试图从比较的、类型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初步思考。一、“礼乐艺术”:三代艺术的本质...

文明和文化分别是什么概念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复杂的历史问题。从考古和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文明起源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商周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逐渐崛起并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渐趋完善。中华文明的语言丰富多彩、表现力极高,哲学思想深邃独特、艺术成就独具特色,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在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分为: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以现代化主题、以全球化为主题。具体内容如下: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 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

中华文明的核心区是哪个朝代
中华文明的核心区是在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在华夏文化中,有四个省可以代表华夏文化的核心,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含京津)。华夏文化,是指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而这些地区则主要分布在上述四个省份中。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郑州、洛阳...

商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此外,商代文明还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总之,商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农业经济、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商的文化特点 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

早期人类文明有哪些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以河南洛阳-登封一线为核心)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

比较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性
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是两种各自独立发展而有着较大差异的文明。这种差异,究竟是根本性质上的带有民族性的差异、还是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上的差异?这是五四时期乃至近代中国人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也是在中西文化比较中长期困扰中国人的...

和静县17127635456: 为什么中国人信奉“吃什么,补什么”思想?该说法与中国文化中的什么学说相联系?为什么该思想没有科学依据 -
浦奔玉屏: 有一定道理.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流传广、影响大,从古到今,起码中...

和静县17127635456: 交通护栏的种类及各分类的规模,要求和用途有哪些? -
浦奔玉屏: 交通护栏按材料分,可分为水泥护栏、钢管护栏、铸铁护栏、塑料护栏、浸塑护栏和不锈钢护栏等;按安装位置分,护栏可分为中央隔离护栏、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护栏、人行护栏、绿化护栏等. 一些城市常常因为经济和条件的限制,采用了水...

和静县17127635456: 如果把/0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和在一起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颜色重的会占领域??? -
浦奔玉屏: 美拉德反应是一种普遍的非酶褐变现象,将它应用于食品香精生产之中,我国还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美拉德反应在香精生产中的应用国外研究比较多,国内研究应用很少,该技术在肉类香精及烟草香精中有非常好的应用.所形成的香精具天然...

和静县17127635456: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
浦奔玉屏: 大自然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各种生物的生长有重大的意义,尤其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过分看重经济的发展,已对大自然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大自然正面临资源...

和静县17127635456: 广西梧州的鸳江大桥是哪年开始建的,是哪年完工的?有怎样的历史? -
浦奔玉屏: 大桥建于1998年1月1日,竣工于2000年4月28日.2000年6月6日大桥举行通车典礼.鸳江大桥鸳江大桥,主孔是三孔自锚式钢管砼系杆拱桥,位于桂江、西江、浔江三江交汇处.梧州市鸳鸯江大桥(以下简称大桥)是连接梧州市河东与河西...

和静县17127635456: 组织施工有哪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
浦奔玉屏: 组织施工有流水施工、平行施工、依次施工. 一、流水施工的特点: (1)科学利用工作面,争取时间,合理压缩工期; (2)工作队实现专业化施工,有利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3)工作队及其工人、机械设备连续作业,同时使相邻专...

和静县17127635456: 黄金的价值
浦奔玉屏: 首先,黄金是一种资产.黄金的稀有性使黄金十分珍贵,而黄金的稳定性使黄金便于... 哲学诸方面给人类以深刻的影响.黄金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六世纪新航线的...

和静县17127635456: 文明分几部分? -
浦奔玉屏: 我觉得人类历史可以分成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两个阶段. 文明史从制度上可以分为: 1.史前文明 2.奴隶制文明(4000BC-478AD) 3.封建制文明(-1640AD) 4.资本制度时期(-) 学术上可分为: 古典 近代 现代

和静县1712763545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漫话阶梯(刘心武 / 文)⑴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
浦奔玉屏:[答案]小题1: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阶梯;近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 小题2: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为了方便从一个平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而且,也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