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人的心气是怎样被挫败最后荡然无存的?

作者&投稿:梅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社会主义理想会在1917年的俄国成为现实~

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必然结果,虽然号称“人道”、“正义”、“保卫祖国”,但实质上是一场根源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沙皇俄国在战争中加入了协约国一方,战事上损失惨重,国内经济严重破坏,食物短缺、民不聊生。1917年3月8日(俄历二月),是国际妇女节,工人、市民上街游行,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的口号,沙皇派兵镇压,但大量军队倒戈,最终发展为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被推翻。

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双重政权:一个是掌握着武装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在原国家杜马的基础上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由于孟什维克和社会民主党人的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获得了实际上的统治权。它进行立宪改革,想走西方民主政治的道路,在结束战争、解决面包和土地问题上却毫无建树,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甚至血腥镇压民众。在这样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于11月7日(俄历十月)领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完全的苏维埃政权。

1922年底,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布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的国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其后逐渐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产生了社会主义,这恐怕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俄国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统治阶级的软弱,和国内革命力量的强大,战争破坏了国内经济,激化了内部矛盾,最终导致沙皇政府的崩溃。人民发起的运动被资产阶级窃取了成果,二月革命被判定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临时政府在国内矛盾空前激化的情况下并没有努力去缓和矛盾,而是希望靠镇压的手段来维护其统治,这直接导致了其灭亡。俄国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强大的党的领导下,发动革命推翻了资本主义,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一过程因而有其历史必然性。

按照马克思理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并首先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在生产力发展落后国家实现的理论。这一理论经由实践检验,成为日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理论基础。

政权的巩固

战争催生了社会主义,使得理论上本应该在资本主义末期登场的社会主义提前出现,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产生的新生社会主义政权,不可避免的将面对更加艰难的处境。原本应该在生产力发达,社会产品丰富的国家诞生的社会主义,突然出现在落后国家,就像寒冬发芽的嫩草,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必须加速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增加物质产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否则政权就不能稳固。不仅如此,内部的反对势力,外部的干涉势力,都急欲颠覆新政权。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社会主义苏联在诞生初期,对外一直保持低调,而默默的积蓄着力量。

一战尚未结束,帝国主义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但最终被挫败。其间,经分析,苏维埃政权发布了《关于国际政策的决议》,表示愿意与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到1925年,已有二十二个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建交,西方大国中只有美国不承认苏联。至此,针对苏维埃政权的,从军事上、经济上扼杀,从外交上孤立的企图,完全失败,社会主义得到了巩固。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因此,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被敌视,两者产生对立是必然的。资本主义要通过镇压社会主义来维护自己的世界体系,以便继续剥削和压榨人民,而社会主义想把红旗插遍世界,要解放全人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在战争的情况下的早产儿,势单力薄,而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还如日中天,所以社会主义理想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列宁在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某些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另一方面,战争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力量,革命促进了各国国内的工人运动,加上苏联人民的奋勇抗争,资本主义扼杀社会主义的企图也没有成功。处在微妙的关系中的双方,谁也吃不了谁,表面的和平下掩藏着深层的对立。

经济的建设

国内战争时期,由于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从1918年一直实行到1920年,这套逐步推行的政策,实质是靠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和军事热情来完成经济任务,靠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从而辅助国内外战争,增强国力。

但当战事缓和后,面对国内衰败的经济,如果继续坚持这套政策就会直接威胁到苏维埃政权的统治。为了发展经济,争取人民的支持,1921年起,在列宁的领导下,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推行自由贸易,甚至让外国人来承租俄国的企业。此举缓解了苏联的经济问题,但是却让苏联的领导层感到苦闷,甚至列宁也表示这是让他痛心的“倒退”,是“资本主义”,应当尽快“结束”。

1928年,斯大林正式宣布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此后的经济政策,基本回归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计划的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俄国在革命前,是一个封建残余严重的帝制国家,本来经济基础就很差,加上连年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经济破败,资源稀少;在这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虽然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但是为了争取生存权,是必须的;然而在国内外环境稳定后依然实行,结果就是导致民众的不满,并直接威胁到苏维埃政权的稳固。新经济政策从客观上来说,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经济,可惜的是苏维埃政权仅仅是把它当作权益之计,坚持认为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正是党内的这种看法,才使得新经济政策被废止。在这之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式成形,苏联成为军事强国的同时,也渐渐的失去了对经济的控制,无数次的试图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加上内部滋生的腐败和特权,渐渐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这在今天看来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在那个时代,“资”“社”严重对立的情况下,却很容易被上纲上线,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也走过一段弯路。不过,必须指出,虽然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该“结束”,但他也提出了“这个方针必须几十年不变”,所以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是违背了列宁的本意的。实际上,围绕是否终结新经济政策,苏联还进行了严酷的内部斗争,对领导层进行了所谓的“清洗”,并建立了个人专权。这样就破坏了内部团结,破坏了党的形象。

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通过这一番变故,苏联确实成为了军事强国,斯大林的集权统治坚固牢靠,如果没有这些,苏联在二战中,可以抵挡住德国的进攻吗?

扩张与延伸

早在二战开战以前,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中,就划定了苏德在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和波兰、罗马尼亚地区的势力范围,这丝毫不像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该做的事。1938年,苏联还对芬兰进行了军事侵略。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防务,即建立对抗法西斯的防线,苏联对周边进行了一系列的吞并蚕食。1940年,《苏日中立条约》中,苏联还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苏联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或者,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

我们把一些大国、强国在对外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优越感和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独立和主权的行为,统称为大国沙文主义。而苏联和这个词,基本可以划上等号。真的,说到大国沙文主义,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联。

为什么一个尊崇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国家会走上这样的道路?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应该是斗得你死我活,但现实中却因为力量的制衡而共存甚至合作,苏联也是这个道理,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侵略他国是合理必要的,况且,这样不是也可以将他国纳入自己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解放他国的人民吗?灭掉其它国家也是无所谓的,毕竟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的世界里,“国家”这个阶级社会的统治工具是终归会消亡。或许就是这些冠冕堂皇的想法,造就了我们眼前的苏联,这个被后人称为“社会帝国主义”的国家。

世界的一极

过去,社会主义势单力薄,苏联因而韬光养晦,抱持低调。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了根本的改观,苏联大概也意识到应该是放手一搏的时候了。一方面,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苏联在二战中抵御了德国的进攻,在整个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二战中产生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也被苏联视为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并把它们当成苏联对抗资本主义的前沿堡垒。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大都因为战争而一蹶不振,美国顺利崛起。从此,世界进入两极格局,分别是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对抗,冷战开始了。

按照苏联领导的想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它的道路,都是“走资本主义”,是“危险的”,因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开始向外输出,如果遭遇阻力,则依靠武力来解决。大国沙文主义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升格为霸权主义。

苏联对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具有两面性,深刻的体现了其民族利己主义。一方面,它协助它们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割占领土,掠夺设备,索取赔款,在贸易中实行不等价交换,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了各国的民主与法治。在我们看来,苏联并不关心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是否能发展,它需要的,只是这些国家保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样,就有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堡垒,并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以支持自己这个军事化的国家。

这种政治军事上的强行干涉,在国际上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给人一种极其暴力和专制的感觉,这种影响至今尚存。 苏联所推行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适应苏联称霸的模式。在它的规划中,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苏联服务,而苏联的各加盟国,则一切为莫斯科服务。一切社会主义的所有,集中到一个中心,让这个中心拥有绝大的力量,击垮美国,战胜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的旗帜,或者说苏联的旗帜,插遍全球。试问,这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吗?社会主义苏联,已经演变为了帝国主义苏联,而加盟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际上成为了其殖民地。

崩溃

1991年12月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独联体这个松散的联盟,众加盟国纷纷独立,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继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二次巨大变动,冷战也随之结束。

冷战是解体原因吗?在那个时候,美苏都面临这因军备竞赛而日益严重的经济压力,而且也切实的在为改善这一情况而互相妥协,并签署了一系列限制军备的协议,给双方减压。苏联的解体,有经济上的原因,但那并不是直接原因。从数据上看,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的绝对数虽然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50年代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苏联不是因为军备竞赛而被拖垮的。

我们认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多次改革均告失败;西方长期以来进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等等。

而最关键的,是当这些矛盾一齐爆发的时候,官僚特权阶层利用这些矛盾,为实现自己利益,刻意的毁灭了苏联。

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在缺乏民主、高度中央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身居高职的领导干部是党和经济管理的最高层,享有巨大权力和优厚待遇。原本是领导人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是随着苏共领导人的柔和化,这个阶层开始不受控制的膨胀起来,苏联的经济,基本上是被这些人给蚕食掉的。而当苏联面临危机时,他们想的是如何侵吞国有财产,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答案就是让苏联解体,走资本主义道路。

苏联共产党无法阻止他们,长久以来不断的自我否定和内斗使得党的威信荡然无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软弱无能,鼓吹新思维,民众在为经济上的困难而不满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当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时候,共产党一筹莫展的认命了,人民则冷漠的看着这一切,计算着走资本主义道路后自己的日子是否会有改善,而加盟国则为能摆脱中央的压榨而举杯庆祝。

苏联解体,政治上得利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因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经济上得利的是官僚特权阶级(也称既得利益集团),国有资产被瓜分殆尽,联盟解体的过程中诞生了无数的亿万富豪;受苦的则是苏联人民,现在的独联体各国,在经济军事上都远不如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丝毫没有改善,曾经的那一份骄傲,也随着联盟而消逝了。



后记

小时候亲历苏联解体,看到消息时不禁感到一丝悲伤,想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灭亡了,难免感慨一番。然而,随着岁数的增长,学习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对苏联有了更多的了解,看到苏联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侵犯,妄图加以控制,在被拒绝后显露出穷凶极恶的一面,不仅撤走专家和资金,还趁着国内三年灾害时期前来逼债,进行反动宣传,怂恿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敌对……排除意识形态的问题,仅国家利益而言,强大的军事实力,具有扩张的野心,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国无疑是危险的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的解体,也让中国松了一口气,考虑到这些,又不禁想为它的崩溃而叫好。苏联的解体,如前所述,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不是偶然的随机事件,所以现在来讨论假使苏联没有解体现今世界会如何是没有意义的。苏联的消逝,对社会主义力量来说是一大损失,但是也要看到,因为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二极争霸的时代结束了,人类迎来了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主旋律。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从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无产阶级人民,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共产主义理想继续前进。

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转眼见,我已经长大了六岁,时间过的好快,像微风一样,把我们六年里的时光都带走了,在这六年里,有一个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闫老师

我和闫老师只相处了短暂的两年时间,她有着一头长发,瘦弱的脸上镶嵌着一双严厉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看似如同画中的仙女一样美丽。

闫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她是从五年级才开始教我们的,在这短暂的两年时间里,她为我们全班同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学习中和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照我们,记得有一次,在早自习的时间,我们班的一位男同学在课堂上病情突发,他全身都在抖动,当时我们都吓坏了,这时有同学连忙去告诉了闫老师,只见闫老师快速的冲到他的身边,只见那个男同学牙齿紧紧咬着舌头,老师一看,想都没有想,连忙把自己的手指头放进他的嘴里,老师痛苦万分,这时候,其他老师都闻讯赶来帮助闫老是把他送进医院。经过医生的治疗,他安然无恙,可是,老师的手已经被咬出鲜血,俗话说的好:十指连心,老是怎么能忍受的住那样的痛,事后,他的家长来到学校感谢老师,可是,老师却说:“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这是一句多么感人的话语。后来,我听说,如果当时不是老师把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我们就将永远的失去他。老师是伟大的,通过这件事情,老师在我心目中不单纯是老师,而是我的亲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

老师,你是多么的伟大,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永远以你为荣!




作文:今天,老师又表扬了我 更新于:2009-1-5 | 作者:晋光小学 黄佳煜 | 来源:www.5757.net


星期五,是我最高兴的日子了。因为,老师总是在这一天的下午班队活动课上评讲我们的作文,念同学们写得好的作文。
今天,老师又让我站起来念自己的作文,我兴高采烈地走上了讲台,看着同学们羡慕的表情,我自己也很开心,当我在念我的作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念完后,纷纷向我投来佩服的目光,我心里美滋滋的,就像喝了一杯又甜又美的蜂蜜,说不出心里有多甜。
其实,这些好的作文,都是从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赞扬和自己的磨炼中写出来的。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也不喜欢写作文,每到周末,看着作文题目,我都无从下手,直到有一次我的作文被李老师表扬了,我心里才暗暗地下决心:我不能得意忘形,我要更多地加强观察和阅读,我也能写出好作文的。于是,在双休日时,我都绞尽脑汁,尽量把作文写得生动精彩,让老师表扬我。经过了一年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每次站在讲台上时我都想:真要感谢慈祥的李老师,是你的表扬和鼓励,才使得我越来越自信,让我每天像一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最后我想对李老师说:“谢谢你对我的照顾和表扬,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

----------------

学友谊专刊第十期:回顾历史,赞美今天,畅想未来
发表时间:2009-9-27 16:40:32

一商裕华化工学友谊专刊第十期

回顾历史,赞美今天,畅想未来

日前,一商化工贸易有限公司党委召开离休干部庆祝建国60年座谈会,参加会议的13名老同志中既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也有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老战士。他们以自身的经历共同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光辉历程,展望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从不同角度谈到了自己伴随着共和国一起茁壮成长的经历;谈到了怎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劈波斩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宝贵经验和深刻体会;谈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几十元的工资到月收入5000多元;从过去老少三辈一起挤在十几平米低矮的平房谈到自己目前住房八十多平米;从过去买不起自行车谈到现在家里有两辆小轿车;从过去家里没有电话谈到自己现在有两部手机。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化中感悟幸福,“回顾历史,赞美今天,畅想未来”。
座谈会上,大家心情激动,还共同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我们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同样是在改革的30年里,团结奋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了发展,而且一天比一天壮大。我们老同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与公司党委、经理室正确领导分不开的。虽然我们不在职了,但,心系公司,支持公司,感谢公司。
曾经支援西藏回津的老干部王润基同志感言到,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执政党,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央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关系到我们各项事业的成败得失。党的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形成更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才能调动起一切潜在的积极因素,推动各项建设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60年来的发展道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老同志的精彩的发言,情真意切,激动人心。最后全体老干部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束座谈会。

任仲平
(一)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60个年头。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年代表一个轮回。然而,当新中国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俯仰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律。时间的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国,希望从它的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的,“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仅仅将它看成一个加入进来的大国是不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的传奇。它将一百多年的苦难和落后、几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也将对一个新生国家的封锁和围堵、对一种新兴制度的质疑和敌视,甩到了身后。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二)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
这句话看似平常,仔细琢磨却并不简单。面对走过60年历程的新中国,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历史的时间流变,又向何处确定地理的空间方位?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过去和现在,如何集合那万千点滴,在百转千回中汇成一个民族顽强生长的脉络?
古老文明的荣耀、“中央帝国”的迷梦、山河破碎的痛楚、“巨龙腾飞”的辉煌……中国与世界,如何统揽这千年巨变,在跌宕起伏间呈现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转身?
这正是考察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新中国60年,不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时间片段,却承载起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开天辟地的“历史单元”,标注了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空间坐标”。从内部说,这60年关乎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生死;从外部看,这60年涉及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大国的兴衰。这两大课题,恰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两大历史使命相呼应,与中国共产党人60年不变的治国理想相契合——
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再次强调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首新中国60年历程,一个主题格外突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一个路径相当鲜明:中国人民坚定地把现代化视作走向复兴的路径。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这是1949年之前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的缘由,也是在此之后一个甲子里神州大地所发生的变迁与进步的动力。尽管直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还有不同认识,但三百余年世界近代史演进所锤炼的共识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目标,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最终因素、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就让我们沿着现代化这条主线,梳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由此来看新中国改天换地的贡献,看60年沧桑巨变的意义。
(三)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黑格尔对“中华帝国”近乎残酷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却表达了一种客观的真实。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循环往复的时间背后,盘桓着止步不前的社会进程。尽管也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人类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之时,东方的老大帝国依旧沉浸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里。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将沉睡几百年的中国,逼到现代化的大门口。在列强环伺瓜分豆析的民族生存危机之中,在落后了西欧工业革命一个世纪之后,中国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象征性”启动。
从1840到1949,这百余年的抗争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各种抗争与探索,都是希望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捷径,获得走向现代世界的“入场券”。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虽然慷慨激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一个使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一头拿破仑也不敢惊醒的睡狮,坠入危若累卵任人宰割的境地。
这是我们认识“新中国”最为清晰的时空坐标。为什么1949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因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扫清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用60年的时间,推进了两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航程,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伫立于世界文明的潮头。
以1949年为节点,这个新纪元把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进而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时间开始了!
“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面对年轻的共和国,诗人这样书写新生的感受。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希望,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人民政权的信心。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既创造了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也承受着百余年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的巨大痛楚。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着如此强烈的复兴意志。这种只争朝夕的复兴理想,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强大的凝聚力。 复兴,复兴。背负着这样的理想,年轻的人民共和国面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西方世界眼中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一个刚刚从百余年受压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国家,一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是1949年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境况。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没有远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封锁者宣称,“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这是新中国诞生时严酷的国际环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毛泽东感叹:“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发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类现代化的困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代化运动出现以后所拉开的巨大“历史鸿沟”,更深刻地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逻辑—— 一是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不会像圣火一样自然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相反,早期现代化国家的进步还往往以牺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二是后发型国家通往现代化的路途,已经没有了早期先发国家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只有通过时间的加速度实现跨越性发展,才能追赶上现代化的时代潮流。
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
(五)赶超,跨越。新中国这个现代化的后来者,既要在短期内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任务,又要避免落入“现代化陷阱”;既要考虑同世界现代化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可行性;既要有统一的总体目标,又要与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适应。
60年之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1949年,我们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儿”,现在,我们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经济总量。“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的新领头羊”、“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10.9%;六七十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新加坡1968—1973年年均增长率为10.1%。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几乎同样的速度飞翔了整整30年。
当速度变快时,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能够解释这样的观感:“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憩的瞬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60年间,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六)奇迹是什么?
当今天的人们探询中国现代化动力,寻找“中国奇迹”发展秘笈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
有人分析,“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但选择市场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少见,为什么中国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有人解释,是“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但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勤劳,为什么只有在这新中国的60年造就了奇迹?有人认为,是“变革推动了发展”,但从拉美到前苏联,选择变革的国家不为少数,结局却是政治动荡甚至国家解体,为什么独有中国能在平稳中推动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
各种观点,对诠释中国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却都不是决定乾坤的根本因素。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曾如此论证,“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因素。 发展政治学有关研究已经表明,一个强大的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新中国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有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组织纪律严整、思想高度统一、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它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是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回首鸦片战争后百余年历史,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充满迷茫和挫败,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建立集中统一、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政权;都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变革,建立起一个支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制度框架。
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不仅结束了“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让中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以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障现代化进程,这才开启了古老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正源于中国共产党人能把亿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创新认识,凝聚为国家意志。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到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现代化实践的先进理论,30年来,执政党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变革,最后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了我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中国奇迹”的第一推动力。
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带入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人民的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规律的选择。
新中国所创造的现代化“奇迹”,静态地讲,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动态地看,有一条道路贯穿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旧中国巨变的根源,新中国腾飞的动力。
正是这条由“信仰”铸就的道路,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启了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并在60年的岁月、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道路。自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浪潮让人类文明步入新的时空隧道。其后的二三百年间,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演绎的恢弘长剧中,现代化先发国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并试图为世界历史定位。在这种格局下,现代化似乎是一元化的单向演进,后发国家只能做追随者。欧洲中心论、欧美模式是现代化的唯一归宿吗?这是人类文明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这幕长剧中,中国改变了的“剧情”,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辟出的这条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是现代化的追赶者,也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引领者——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八)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
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
短短60年,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它让人们想起十多年前,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他们预测,中国不仅强大,而且伟大。
而一个伟大的中国,源于60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时间。

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不乏有比较能闹腾的人。实际上人类历史的很多转折点,都会有他们的影子出现。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最终失败了。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要从历史漫漫长河之中寻找的答案是:人的心气是如何被挫败,最终变得荡然无存的?

寻找这个答案的前提是,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走到最后的人生赢家,其实在成功之前,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挫败。然而,有的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矢志不移;有的人则是最终一蹶不振,心灰意冷,放弃了挣扎。

由于我们要找的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那么这个反差就更大了。无论如何,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名,肯定是有一定的本事的。而最终导向的人生经历反差却这么大,是不是因为自信心备受打击,绝望过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扭转时局的机会?

01

喜欢看篮球赛的人,当年看到雷霆队遥遥领先勇士队,最终反被勇士队逆袭;看到勇士队遥遥领先骑士队,而后又被骑士队逆袭。这个时候,我们无不扼腕叹息,深感惋惜。

而看项羽的事迹,我们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深刻体会。

想当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是何等威风,在楚汉一系列战争中,又是多么的英雄啊!而在垓下之战中,面对着刘邦的几十万大军包围,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以前,他面对刘邦,都是呈绝对碾压的气势,非常自信自己能够成功。而在逃往乌江那一刻,他突然第一次感觉到了绝望。

其实,在此之前也不是没有经历过逆境,面对秦军的时候不是还有破釜沉舟的事迹么?

最后,项羽给出的回答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不会打仗。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项羽最终选择认命了,往日的自信荡然无存。

人们问:大王何不逃回家乡,等待时机,再重振雄风?

项羽回答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其实,这个很难说是他的真心话。他只不过是心气备受打击,放弃了挣扎罢了。

为什么他的打击会那么大呢?此时的项羽不过30岁左右,虽然说古人平均寿命不长,但还是有很多翻盘的时间的。再说,像他这样的贵族,重新整顿人马的机会也比平常人多很多。如果是刘邦折了那么多兵马,一个亭长出身的他,那才叫作绝望。

试想,当年面对强大的秦军时,他会有那么大的期待么?因为没有心理落差,他选择了破釜沉舟,力战到底。

想一想,苦心经营了八年的队伍,就这样被自己玩没了,毁于一旦,岂不心痛?

更可气的是,这刘邦,当初还要对自己称臣呢,现在居然一家独大,到了这步田地。

从呼风唤雨,到一无所有,居然也是一瞬间的事情。八年了,竟然落到了这样的结局,这是项羽自己未曾意料到的局面。就像杜兰特的雷霆队,对战勇士3:1最终被翻盘,最终心灰意冷,终于离队出走。

如果给项羽一个理性思考的时间,他还会选择自刎么?

02

其实,这里还有个经常被用来和项羽对比的悲剧式人物,但他倒是要比项羽坚强一点,那个人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当年席卷欧洲战场,打赢了50多场大战役,可谓是战无不胜了、攻无不克了。但后来他低估了俄国的实力,大寒冬的还深入不毛,导致元气大伤。

后来,拿破仑被反法联盟打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这次战败后拿破仑之所以没有被杀害,是因为当时反法联盟损失也非常惨重,而拿破仑虽然吃了败仗,但是他的根基还在,他在法国的威望还是非常大。而且,这次拿破仑是和反法联盟谈判好的,他只是投降了,国王的名号都没有被剥夺。

拿破仑虽然战败了,但很明显他对于未来还是非常有自信的。到了厄尔巴岛,他还以国王的名号精心经营岛屿,受到了当地人的广泛爱戴。

也许,在那个时候,拿破仑只是觉得,上次的败仗只是一个偶然性事件。这只是他整个戎马生涯几十场战争中的一次小概率事件罢了。所以,当时自信还在,也就有动力励精图治了。

然而,卷土重来的拿破仑,最终还是倒在了滑铁卢战场上。这次反法联盟提高了警惕,将他困在了英国的圣赫勒拿岛上。此时拿破仑已经46岁。

也许经历了滑铁卢大败,拿破仑才自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常胜将军。就算再从岛上逃出来,自己还有把握能够打赢么?

之前逃出来还是自信满满,而这次,拿破仑信心彻底动摇了,他最终选择的是一蹶不振。据后人研究,拿破仑亲手签的合约当中,自己的签名是越来越小的,因为越往后,他越不自信了。

据说,曾有人想到了一个营救拿破仑的计划,把它放在一个象棋子里面送给拿破仑。然而,失去了竞争心的拿破仑,居然到死后都没有发现这个机关。

那么,这里又是什么导致了拿破仑的心气荡然无存?还是同样的答案:过去的辉煌,导致他盲目自信,一旦失败了,便容易怀疑人生,消沉度日了。

03

历史上屡败屡战,最后成功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首先我们看刘备,织席贩履出身,而后经过自己的不屑努力,才获得成功。在遇到诸葛亮前,他可是老被人追着打的丧家之犬。后来根据隆中对的策略,他才联结孙权,拿下荆州,然后再取益州,最后称帝,成为人生赢家。曹操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就那么一点兵力,如果他没有信念了,肯定也坚持不到成功的时刻。

这里,朱元璋可谓也是典范。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年穷得家里人几乎都死光了,自己只得去当和尚混日子。如果是常人,也就放弃了对生活的抵抗,只求保命了。可偏偏朱元璋还要坚持着,要去参军(虽然一方面也是为了填饱肚子),最终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近一些的,我们可以看曾国藩,在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屡败屡战”可是他发明的用来搪塞朝廷的言语。虽然经常战败,压力山大,可他到底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也打败了太平天国。

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我们必须分析,这些人都有哪些共同点呢?

那就是起点低,都把自己的身姿放得很低,从来不说对自己未来有太多太多的期待。因此,在他们眼里,受些挫折是理所应当的,也就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去应战。

当然,不是说硬着头皮去应战就能成功了。我们只能说,笑到最后的,往往就是受尽了生活的磨练,依然还没有气馁的人。

好了,回到主题:人的心气是如何被挫败的,进而一蹶不振的?

答曰:对自己期待了太多,一旦遇到点挫折,那么心理落差就很大,就很容易让人失去翻盘的兴趣。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高长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

历史对冯道是怎么评价的?
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攻击 他。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可太不简单。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自称“长乐老人”,牛真吹大了。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

在曹操的敌人和古往今来的名人眼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被冠上“奸雄”标签,证明了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在民间的影响力,比正儿八经的史书大得多。如果按照历史上的政治家、史学家的角度来看,曹操完全配得上“英雄”的头衔。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评价,按理说应来自于他的敌人,我们看看孙权怎么看待曹操。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

托塔李天王和唐朝李靖是同一个人吗?托塔李天王原型是谁?
是的。托塔天王,姓李,名靖,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陜西人,是唐初名将,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因为他战功显赫,故死后封为“卫国公”又因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在中国神话中,李靖又称托塔天王,是著名的道教护法神,也是中坛元帅哪吒的...

建文帝的爱将,曾多次击败燕军,为何后面不得不辞官?
在一次战争中,李景隆战败后就一直逃跑,唯有盛庸带的军队还在死死的与燕军作战,在与燕军相持了几个月后,盛庸乘燕军疲惫之时夜袭燕军,将燕军击退,之后便乘胜追击,一路上收回了许多的失地。此战被建文帝得知后便升盛庸为戎行。在此之后的战争中,盛庸几乎都能取得胜利。而失败的燕军重新整治自己...

连自己的母后都不放过,这个皇帝堪称史上最荒淫,你知道他是谁吗?_百...
狂悖无人君之道的刘子业忌畏各位叔父,便想方设法侮辱他们,还为他们制作了囚笼,刘子业的叔叔建安王刘休仁和湘东王刘彧、山阳王刘休祐,身体都很肥壮,刘子业曾经用木槽盛饭,再放进各种杂食,搅和拌合,又在地上挖一个坑,装满了泥水,让叔叔去泥潭中翻滚,命令他像畜牲一样地用嘴去槽中吃食,以此...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的秦琼,在真实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二,忠义无双 按说秦琼是李世民阵营最能杀惯战的将军了,但是在最关键的“玄武门之变”中,却不见秦琼的表现,这实在让人不解。如果他参加了政变,怎么会战绩乏善可陈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秦琼是一个忠义的人,他最重情义,不忍心看到兄弟相残,所以消极避战。这也是秦琼品格高尚之处,他...

节约用水手抄报内容资料!
⑤世界水日手抄报资料: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就没有生命,万物都无法生存下去,我们应该去珍惜每一滴水,不要浪费。⑥我们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让他们尽可能在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要以为勤俭节约是小气、土气、不大方的做法。勤俭节约同时也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重要体现。但愿每个人都在...

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历史上的他真的特别荒唐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历史上的郭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
因此当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绍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个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戏志才刚去世不久。这个人物也是很可惜的,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但从曹操给荀彧的信中“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几无可与之谋大事之人。汝、颖一带向来多出奇士,请问谁可继任戏志才之职?”可以看出戏志才应该是个...

镶黄旗18479755319: 我是高中生,我想了解辛弃疾是怎样的一个诗人,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
局迫思泰: 辛弃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学水平,也非常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经常能够直抒胸臆的表达出对于世间的一些感想.造成的主要影响就是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朝政以及文学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镶黄旗18479755319: 每个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吗?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一些场景、事情明明是第一次发生却觉得早就发生过了呢? -
局迫思泰: 1、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

镶黄旗18479755319: 苏东坡突围的原文 -
局迫思泰: < 苏东坡突围>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 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 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

镶黄旗18479755319: 什么叫辩证唯物主义 -
局迫思泰: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镶黄旗18479755319: 不要等待的事例,急急急急急! -
局迫思泰: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

镶黄旗18479755319: 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主要包括(). - 上学吧
局迫思泰: 从中医来讲,一个人手指甲上的月牙如果弧度大、光泽好,就表明此人的气血比较丰盛;如果月牙变小或逐渐消失,说明人体的气血衰退,身体状况不如从前. 中医学的确有记载可以通过白月牙判断人的心脏功能是否好,中医认为肝藏血,血循环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肝其华集中在人的指甲上.一般来说有白月牙的人心气足,血脉循环比较通畅;白月牙比较小的或是根本没有的,心气则要弱一些,血循环可能不是很好.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说明肝血盛衰可影响爪甲的枯荣.我以前也咬指甲,工作以后就慢慢改掉这个坏习惯了.不卫生,而且指甲咬的跟狗啃似的,难看.被人看见咬指甲会被认为不成熟. 所以,亲,改了吧!

镶黄旗18479755319: 好段摘抄要写出好段的出处要100字!!!!!!!!!! -
局迫思泰: 1: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秦牧《黄金海岸》2:风亲切...

镶黄旗18479755319: 《古代英雄的石像》的阅读答案 -
局迫思泰: 由于不知道你没有发全文和阅读的问题.所以就只好根据自己的感觉找了一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 作者在文中用了拟人法描写哪些事物? 石像和石块. (2) 下列哪些句子运用了拟人法?试在相应的方格内加ü,并说明拟人法的作用. ...

镶黄旗18479755319: 如何才能摆脱骄傲的心里毛病? -
局迫思泰: 为什么要改呢?这个性格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慢慢成长中养成的.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正反两面,如果刻意去改了的话你就不是你了.骄傲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要掌握个度.易经我也看过一些,我觉得你的理解有问题,你所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