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要怎么理解佛法?甚至于实证佛法?

作者&投稿:博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漫谈佛法:现代人如何理解并实证佛法~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初入佛门的佛弟子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时候,他会“起厌离想”。经常做这种观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趋近于三果的人。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到的。初果肯定没办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这么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经常做这种观行,但又还没有成功。
2. 离欲。在讲“厌”的时候,还是要对治。但是因为修习厌离的缘故,到后来就变成了习惯,不需要再去对治了。到了这个地步就会对于“一切染爱事境不现行”,也就是说像“财、色、名、食、睡”这些贪爱统统都不现行了。“此由伏断增上力故”,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把贪爱的现行给断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果断掉的是欲界爱,三果人就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但如果还要包括色界爱和无色界爱,那就只有阿罗汉才能办到。


三、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衣中宝珠 ——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八)》时讲到:
佛陀在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烦恼:“爱味”——“过患”——“出离”。
比方你去逛百货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欢。很喜欢的状态就是经典中所说的“爱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标价,三万块人民币,你吓了一跳:“好家伙,这么贵的衣服!我怎么买得起?”你知道,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万块人民币,生活都会成问题。这就说明,你观察到了它的“过患”。你心里说:“算了,不买了。”这时候,就放弃了对这件衣服的贪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出离”。当你观察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就要联想佛经中讲的有关“出离”的法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叫做观察清净。
味、患、离是不一样的。味说明你还在贪着,患表示你已经观察到它会产生痛苦,离则表示你已经准备要出离它了。
以色法为例,你如果很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它现在很好。可是身体是无常的,它会衰老、会生病、会死亡。等到那个时候,你会担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说,如果你对五阴产生爱味,等到它发生变异的时候,它就会对你产生过患,让你变得不愉快。你既然不愿意接受痛苦,那就应该讨厌、厌离五阴。
既然它将来一定会离开你,那你为什么不聪明一点,与其等到人家离开你的时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点在心里离开它。这个离开或出离,不是叫你马上去自杀,而是说在心理上先离开,不要认为这个色身是“我”或“我所”。因为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将来一定会受苦、受罪。
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将来一定会离开你。这里的“识”是指六识身,当你死掉以后,六识身也跟着散坏掉,第七识再怎样把六识身当成是“我”或“我所”都没有用,改变不了它们会离开你的事实。(其实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着的时候,六识身就断掉了。你如果说“六识身就是我”,那就请问你:当你睡着或昏迷的时候,“我”跑到哪里去了?) 你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却根本不甩你,它们要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痛哭流涕都没有用,再怎么舍不得也没有用。所以你还不如趁早死了这条心,接受“受、想、行、识”不是“我”也不是“我所”这个事实。这样,当它们离开你的时候,你也就不会那么受罪、那么痛苦了。 如果你现在发现自己对于色法有爱味,这就叫做“于色味随顺觉”。“觉”是察觉的意思。能够察觉自己对于色法的爱味,对它有如实的认识,就能够得到智慧。“如实见”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说,智慧是从观行而来,而并非从禅定而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 对于受、想、行、识的爱味,也是一样的道理。 修行,要把现实中的状况与佛经中讲到的法义作比对,知道它就是佛经中讲的某一个法。有的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比方说,有的人很会说色无常,而且很会念“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当他病痛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贪着于这个身体的健康,才产生这么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萨没有保佑他,都没想到要把现实的状况与佛经比对。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在修观行,他只是把佛经当成是一种学问来学习、来记忆,而没有引用经义来对治烦恼。 观察有为法都是无常、苦、能够变坏的法。“法”这个字在佛经里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是指“规则”,但在这里是指“现象”。你观察到这些法都是无常、苦、会变坏的,所以你知道它们是有过失、有过患的。如果你喜欢无常的有为法,爱味只有一点点,但是它的过患却很大,那个时候你就会受很多罪。


四、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劝发普贤行愿》中讲到:

假设你的好朋友欺骗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笔钱故意不还你。这个时候你难过没有关系,但一定要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来应用,这样子你才是一个学佛的人。首先,你应该用智慧去观照它,钱它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能取)还是我所(所取)?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同样的,朋友的关系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还是我所?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这样讲好像很麻烦,当你娴熟这种观行之后,一念之间就可以做准确的分判。刚开始的时候,你只要分别某法(钱、朋友等等)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就行了。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样把佛法上的智慧拿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你就长出一只翅膀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观察,没有慈悲,你会变得很冷。你可能就丢一句话给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后果报你自己承担。」(大众笑。)我们用声闻法对治烦恼,虽然也很管用,但却错失了度众生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菩提心,讲话让人受不了。
  其实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来应用,心里头先起一个作意:「这个机会太好了!」(大众笑。)为什么呢?《维摩诘经》说,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世界没有的,其中有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他来跟你借钱,故意赖债不还,你不恨他、不骂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还,我就当作是送给你的,不要紧。」这就符合了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未来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问:赖债的人比我还有钱,这样算贫穷吗?)贪得无厌就是贫穷,至少未来世会感得贫穷的果报。净戒摄毁禁,就是你没有做错事,在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错事情是毁禁。(有人说:本来是要还钱的,就是规定的事他毁坏了。)对,戒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间的法律有规定,跟人家借钱必须还,这是民事责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钱的时候根本就不打算还你,这个叫诈欺,可以构成刑事责任,当然算是毁禁。
  这样有没有听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广度众生,现在你跟他结了这样的缘,他将来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赖债不还的人,要起欢喜心,不要讲他的坏话。因为你讲他坏话,摄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杂阿含经论会编》时讲到:
1、遇到挫折,您应当提起正知见“五阴身与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就能够以般若正智修习忍辱波罗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将来一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成为佛门龙象。

佛弟子碰到障碍,是很寻常的事;因为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蕴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发展,就会有苦。资粮位的阶段,佛菩萨和护法比较容易给您感应,让您平安顺利。但是,到了加行位与见道位,您必须现观苦谛,才能见道乃至离开对三界诸有的贪爱,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道必须修习的功课,并非只是解脱道而已。

2、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忏悔,诸行无常,临终未必有时间可以忏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丧生。忏罪最好的方法是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起,也应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因为普贤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让人往生极乐。大智、大愿才能灭掉大罪。毁谤正法的过失,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世亲菩萨曾经毁谤大乘法,后来他以弘扬大乘法来补过,临终时几乎证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努力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六、善知识正元老师在讲解《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中讲到:
  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诸大菩萨,都是有无量的神通自在力来感应众生的心念,并且帮助众生的。假使我们有所祈求,只要是诚心祈祷,没有得不到感应的;佛菩萨一定会以顺、逆、显、隐种种方便,来圆满祈求者的心愿。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华经》当中赞扬 观世音菩萨说: “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众生所需要的饮食、衣物等等资生之具,都能够立即变现。”所以说,八地菩萨对于一切种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 诸佛菩萨都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怜念众生的,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度的,也有隐度的。譬如求医病而得到痊愈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顺遂的,那么是属于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说法或者救拔的,是显度;因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机缘相助的,则是叫作隐度。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 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瞭解,佛菩萨回应众生的祈求,并不一定是随众生的欲求来满足众生现在的求愿。   例如,佛陀在《菩萨地持经》当中的〈四摄品〉有如此解说:“如何是菩萨一切行利呢?大略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一切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种是善根已经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脱。另外一种说法又说,菩萨一切行利有三种:第一种是给予现世利,第二种是给予后世利,第三种则是给予现世以及后世利。”所以,佛菩萨摄受众生,是为了让众生逐步能得到解脱的功德,乃至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而能够究竟解脱;这并非只是为了要满足众生眼前于世间法上的所求以及执著。所以,就会视众生的根性,而以各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以及调伏众生。因此,在向佛菩萨一心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瞭解,佛菩萨会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来摄受我们;而不是只会依照我们因为贪瞋痴等烦恼而对世间境界产生各种杂染的欲求,来满足我们。
所以,在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例如:遭遇劫难未必是祸,丧子未必是凶,重病痊愈未必可喜,延寿未必可贺,得财未必是福,家难未必不幸,谋事得成未必可庆,谋事不成则未必可悲。因为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妄无常,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面对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法的变化当中,来参透这些道理,而逐步发起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为这才是学佛人最重要的目标啊!
身为佛教徒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偈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也就是说,纵使经过了一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所曾造的业种仍然会完整地收藏在本识如来藏当中,而不会销亡的;当因缘际会的时候,该受的果报还是要自受,而无法逃离的。这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源如来藏本不生灭,自无始劫前一直到尽未来际,永远都是这样的体性,而不会稍稍改变;所以,所有的业种也都不会随意消失的。
总之,无论今生或者未来世的祸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所造的,所以不应该怨天尤人,或者四处胡乱祈求。当我们遇到世间境界的考验,觉得自己实在是力量薄弱时候,应该是要先真心的忏悔,并且自己努力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够这样子作之后,再以追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心念来诚心祈求佛菩萨,才有可能得到佛菩萨的摄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五浊恶世”之“见浊”

众生有很多邪见。这个“见”主要指邪见,即不符合事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如果修行,就要先从“见”下手。众生的一切烦恼,都从无明而来(广义来说,无明也属于烦恼)。无明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解,“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生的大部分烦恼都由它引发。虽然如此,“见”终究只是一种认知,只需用事实来说明,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所以我们的修行,从“见”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这种烦恼也叫作“见所断烦恼”。相对还有“修所断烦恼”,是铲除了邪见之后,要依正见慢慢对治,才能断尽的烦恼,贪、瞋都属于这一类。比方说贪爱,贪爱是烦恼,假如说我很贪吃,我也知道这不对,但我就是喜欢吃,控制不了。知道不对是见解,但贪爱这个烦恼还是控制不了,所以烦恼和见解还是有差别的。当然,最初还是和见解有关,如果说你过去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见”为自己的贪爱找理由,你的贪爱就会一直强化下去。假设说我现在吃一种很美味的东西,我就说:“我必须要活下去啊,民以食为天嘛!”这样为贪爱找理由,就肆无忌惮地越吃越多。众生贪爱的增长,就是因为过去世不断为贪爱找理由,所以贪爱就一直增长,变成一股势力,停不下来。就算你这一世断了三缚结(声闻见道),或者开悟了(大乘见道),你的贪爱也不会马上停下来,必须要悟后起修,才有办法把烦恼断掉。


八、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修行与工作、生活

问: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答:首先,因缘果报难以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正法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正法,是否曾经抵制正法、诽谤正法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正法。

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学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资财通常不至于匮乏。若还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学人当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够有因缘学习正法,必是往世与善知识结过善缘,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匮乏,所以此世应当更为努力的在布施众生、利益有情,乃至护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后,就能远离贫穷匮乏的业行,古德有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学佛人,当以此来检视自己的处境与行为,以智慧来面对环境及转变自己的命运。

 再者,一般的在家学佛人,尤其是菩萨道的行者,还是得兼顾家中的生活、照顾一家老小,因此确实需要一定的收入作为基本生活之需而长养道器;因此,虽然是心向解脱、心求佛道,但因并未出家专心修行,故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这还是必要的。但学佛人对于钱财的基本心态是够用就好,菩萨虽不会刻意排斥钱财,但也不会为了贪图享受或为了累积财富而不择手段获取不当钱财。

大德您虽然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应该要先满足,才能进一步修学正法;否则,冒然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亲或配偶都不是学佛人,则易引起他们的瞋恼之心,甚至会怪罪正法,未来要接引他们入佛门可就难了;而您自身的学佛过程也一定不会顺利,会因为家里成员的阻挠而有诸多障碍产生,仍然不能于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间法的工巧历练也是菩萨道必须要修集的资粮,因此当以长远观点来看成佛之道。

 另外,若是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来专修,也不必然能保证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长;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会因为工作而影响其修行。因为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须“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须福慧皆具,出家菩萨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证,许多的因缘是必须在世间法当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处于世间杂染法中,却能够依此缘之激励而能够对于解脱与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么角度来面对。所以,若是工作性质不是与恶律仪有关,因此不会影响修行,并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员若不是也在修学佛法时更是如此,因此摄受家人趣向解脱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萨应该要做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坚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样可以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照样可以护持三宝、护持正法;而且在动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闹,能够骑声盖色而净念相继,这才是将来参禅所需的基本功夫。当然,若您家中未来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当、不虞匮乏,家中成员也都乐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专修。此中各类情况甚多,企望努力精进于佛道者,当以智慧为先导来衡量自己的状况,选择应有的作法,用长远心配合勇猛心的精进方式正确有智的修道。

最后,对于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问题,其实要供养、护持正法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以钱财的方式为之才算是护持、供养;财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还有无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说:【佛子!我常以法施为首,出生长养诸白净法。】法施亦有甚多种,譬如,于正法团体中帮忙打扫讲堂、整理蒲团、搬运书籍,或是帮往生者助念、出外摆书摊、发结缘书接引众生,让众生有因缘能接触正法、修学正法;或者帮忙校对经文、翻译等等的身力、脑力、时间的付出,都算是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听经闻法,甚至参与讲堂所办的法会、演讲等,也都是护持道场、护持正法。


九、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人会堕到三恶道一定是从取相分别而来

比如强盗看到有钱人家过得很好,这样他就先在“有钱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别。接着他又想:“有钱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有钱,而我为什么生下来就这么穷?这是没道理的。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我自己变成有钱人。”后来,他就去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会成为强盗,一定是先从取相分别开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别,心想:“穷就穷,有什么关系?过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么关系?甚至饿死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能够不取相分别的话,就会是这种心境。在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东西吃,如果是一个圣贤的话,他就会说:“其实人都是要死的,饿死又有什么关系?”圣贤不取相分别,所以可以达到这种心境;但强盗却从一开始就取相分别,然后就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成他的目的,这样就会从人间堕入到三恶道去。


十、问: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见、正念、正定对治烦恼,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善知识吕真观回答:另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菩提心来对治,例如普贤行愿。要是有烦恼一直纠缠着,摆脱不了,可以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将自己沉浸在普贤行愿的愿力海当中,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便能够很快除灭烦恼。

在讲源流之前,想起一件事:怎么证明某个命题(比如佛教的某种说法)是正确的(符合真相的)?这很重要,否则您还是难以鉴别佛法的正确与否。
  在佛教中,用三个方法来证明:现量、比量、正教量。这是因明学的范畴。比较严密且复杂。这里,用不太严密也比较简单的方法:事证、理证、教证。

  事证:有大量的事实作为证据。
  理证:能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教证:佛教经论中有明确的解释。

  一个命题如果能三证齐全,其可靠性就很高,可以确认为“符合真相”,是可接受的。有二证,缺失一证,可靠性降低,根据你的习惯。要么选择接受。要么暂时搁置。三证中只有一证,那就建议搁置起来,不要轻易接受。要是一证都通不过,那就是“自创的佛法”了。完全可以舍弃。
  下面举例说明:

  “色身终归坏灭”
  事证上,您找不到一个反证,或者说还没有找到反证。起码到目前为止是正确的,正在等待被证伪(可证伪行,是科学命题具有的特征)。因此足以通过事证。理证上,您能观察到色身的变易:逐渐成长以至于最后死亡。因此,就算这个色身的稳定性很高,比如:几万年没有看到他的明显变易,但是,最起码他在运动,在损耗。所以你可以从逻辑上得出结论:“凡是有变易的事物就不可能永存”,而色身正是这样的,会变易的东西。所以,这个命题理证成立。教证上:一切法无常。很多经论讲述过。因此教证也通过了。
  结论:这个明确符合真相,可以接受。

  “西方极乐世界是存在的”
  事证上,只有少数人言之凿凿:他在某种情况下亲眼看到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事实依据。通不过,或者不确定。理证上,宇宙之大,远远超过人类现有的认知,存在人类之外的智慧生命,这个可能性极高(有人通过数学方法论证过)。所以,理证成立。教证就不用说了,起码“净土五经”不仅讲述了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解释了去那里的一整套方法:教证成立。
  如上,三证有其二。您要是愿意相信。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如果不愿相信也可以,但是应该搁置起来,不要轻易否定。

  “轮回是存在的”
  事证上,没有确凿证据。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报道。所以,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事证通不过或者不确定。理证上,可以提供一些推理:如果没有轮回,同卵双胞胎或者克隆人,性格、特长、乃至命运应该完全一样或者极其相似。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出生之前就以某种方式存在着,所以才会在个体上存在巨大差异。由此看来:轮回的存在是可供解释的理由之一。除此之外,用“轮回存在”作为依据,还可以顺利解释很多现象。所以,理证成立的可能性很高。教证就真的不谈了,完全成立。
  如上,两个或者一个半成立。可信度大于50%。根据您的习惯与性格。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起码应该搁置。

  “通过修行,色身可以永存”
  这个命题与第一个命题完全相反。三证都通不过。所以,这样主张的人,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要说:“这是佛法”,那就只是“他个人理解的佛法”。同时,这个主张已经谤法(违背真相)。

  除非您没有打算好好深入佛法。否则,“四依四不依”和“三证”,就是您应当遵循的规则。

  这样子学佛(学法),看上去很累。但是效果显著:
  其一:您得到的认知很确实,不容易被人转变。再大的大师来跟您讲某些法,您都会有能鉴别能力:您的“择法眼”开始建立并逐渐巩固。与此同时,您不容易接受到错误的佛法。根据教证:因为学了假的“佛法”而在未来世生于三恶道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其二:这样子得到的认知,很可能改变您的行为取向。乃至让您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习惯。根据教证:这一类的行为习惯,会导致您未来世不至于出生到三恶道中。

  最后讲一点:
  学佛的过程有两种:一是“信、解、行、证”;二是“闻、思、修、证”。主要区别在第一步。采用前一种的人,可以叫做“信行人”。采用后一种的人,可以叫做“法行人”。
  是什么决定了您是信行人或者法行人?根据教证:这是过去多生以来的“善根”导致的。有的是“信根”比较深,有的是“慧根”比较深。
  主要是为“法行人”写的。也尽可能坚固“信行人”。
  一般来说,信行人比较容易接受佛法,但是因为容易轻信的原因,走错路的可能性较大。法行人接受佛法比较困难,但是一旦解决走过了“闻”“思”的阶段。进步会很快。成为“佛门龙象”的可能性会高于信行人。



轮回与学佛

  如果您是初学,在此提出本帖的第一个修学建议:走出第一步时,先勉强自己信受轮回这件事。

  对“轮回是否存在”的看法,是修学佛法最基础的问题。而且,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学到正确的佛法。所以实在是很重要。
  有机会学习佛法,是很不容易的。不信轮回的人,永远不可能学到正确的佛法。作为讲解者,您要对不信轮回的人讲解佛法也几乎都是白费功夫。

  不信轮回的人。说自己在学佛,学得好不好.....都是戏论。为什么?因为他所学的,肯定不是佛法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下面这些领域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成功学”“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物理学”“人体科学”“气功”“武术”.......。甚至是算命、巫术、民俗。还会有很多,所以不再列举。用.....代替。

  这样的人,他学的只是他自己认为的“佛法”,其实根本与佛法无关。而目前社会上所知所见的“佛法”与“佛教”,多多少少都与上面这些内容有关。或者根本就是用似是而非的“佛法”,试图对上面这些领域做出另类的解释,同时冠以“佛法”“佛教”的名称。

  这个现象,意味着佛法正在被毁坏。佛教正在被宗教化、哲学化、浅薄化、鸡汤化、世俗化、外道化、污名化.....种种异化。
  根据教证,这个现象将在今后几千年中愈演愈烈。真正的佛法被逐渐淹没已成定局。
  但是,为了极少数以严肃的态度探求生命实相的人,还是有理由尽力开演佛法。以求佛教被毁坏的过程尽量减速,以求让更多的人得到真实利益。

  轮回这件事,除了宿命通与天眼通。几乎没有明显的事证可言。从心理接受度上讲,您真的相信自己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早已存在?您与“盘古”“元始天尊”一样老?您真的相信小虫蚂蚁在过去世可能是一位国王,而您自己曾经当过无数次的蚂蚁,每一世的尸体要是不毁坏,堆积起来将比银河系(须弥山)还要大?的确很难相信,很难接受。
  可是,要是不接受。您的“信解行证”就不会存在,“闻思修证”也只有第一个字:“闻”,而且很可能是面带讥诮的“闻”。

  所以,再对轮回多说几句:
  有点信力的人,可以搜一下“唐江山”。理性很强的人,有再多的“唐江山”作用也不大。那请您思维研究一些问题:动物的“本能”到底是什么?一种会用树叶“缝制”成鸟巢的鸟,一生下来就与父母隔离,与另外的品种(养父母)一起生活。第二代继续隔离,就这样重复到第四代。可是,三代之前就没见过父母一眼的鸟,还是自己就会很顺利、很精细地把树叶“缝制”成鸟巢。通常讲:这是“天生的”,动物学简单地用一个术语:“本能”。可是,从来不能解释什么是“天生的”,什么是“本能”。遗传基因吗?几个大分子的有序排列,有什么“智慧”能让鸟儿学会缝纫?还有件事:一个2岁多一点的小男孩,会对丝袜感兴趣。3岁之后,就开始偷偷把母亲的丝袜藏起来。没有人教,没有任何理由。这些现象,如果用轮回来解释,就会很简单。科学上有“奥卡姆剃刀”原理(可以搜一下)。如果对某种现象有简单的解释,就没有必要去寻找更复杂的解释。而这个简单解释,很可能就是真相。

  好了,先闭上眼睛,设想一下自己是从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不过是一世又一世不同的形态。您曾经是穿越文中的主角,或者就是历史上的某人。没问题,有可能。外星人?没问题,有可能。展开您想象的翅膀吧



在讲源流之前,想起一件事:怎么证明某个命题(比如佛教的某种说法)是正确的(符合真相的)?这很重要,否则您还是难以鉴别佛法的正确与否。
  在佛教中,用三个方法来证明:现量、比量、正教量。这是因明学的范畴。比较严密且复杂。这里,用不太严密也比较简单的方法:事证、理证、教证。

  一个命题如果能三证齐全,其可靠性就很高,可以确认为“符合真相”,是可接受的。有二证,缺失一证,可靠性降低,根据你的习惯。要么选择接受。要么暂时搁置。三证中只有一证,那就建议搁置起来,不要轻易接受。要是一证都通不过,那就是“自创的佛法”了。完全可以舍弃。

“色身终归坏灭”
  事证上,您找不到一个反证,或者说还没有找到反证。起码到目前为止是正确的,正在等待被证伪(可证伪行,是科学命题具有的特征)。因此足以通过事证。理证上,您能观察到色身的变易:逐渐成长以至于最后死亡。因此,就算这个色身的稳定性很高,比如:几万年没有看到他的明显变易,但是,最起码他在运动,在损耗。所以你可以从逻辑上得出结论:“凡是有变易的事物就不可能永存”,而色身正是这样的,会变易的东西。所以,这个命题理证成立。教证上:一切法无常。很多经论讲述过。因此教证也通过了。
  结论:这个明确符合真相,可以接受。



谈佛教,就该先谈谈佛教到底是善良的宗教还是邪恶的宗教。以下几个问题佛教的和尚们先回答一下。
  1.为什么佛教兴起于胡人杀汉人吃汉人千万的五胡乱华时代。佛教在但是作为胡人的国师做了些什么,怎么教育胡人杀汉人吃汉人的?佛教不是说自己是仁慈的吗,请问当时佛教和尚的仁慈表现在哪里?当胡人大量的杀汉人吃汉人的时候,佛教的和尚们做了些什么对于中国汉人有意义的事情?
  2.北魏的法果大和尚,亲口对中国皇帝大汉天子下跪并说“皇帝既是当世如来”,现在的中国佛教的和尚和信徒们还认不认这句话?
  3.佛教的经书,统统都是如是我闻的听说经。到底有没有佛陀亲手写出的真经?

学佛的过程有两种:一是“信、解、行、证”;二是“闻、思、修、证”。主要区别在第一步。采用前一种的人,可以叫做“信行人”。采用后一种的人,可以叫做“法行人”。
  是什么决定了您是信行人或者法行人?根据教证:这是过去多生以来的“善根”导致的。有的是“信根”比较深,有的是“慧根”比较深。
  一般来说,信行人比较容易接受佛法,但是因为容易轻信的原因,走错路的可能性较大。法行人接受佛法比较困难,但是一旦解决走过了“闻”“思”的阶段。进步会很快。成为“佛门龙象”的可能性会高于信行人。



如果你只是口头讲讲,就象小孩子玩游戏而己,别当真。如果你真要求得到一个世间凡夫认为的实物,我劝你早放下这个念头。理解佛法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大学》、《三字经》、还有道家的《道德经》,大概了解一下,你会发现都透着个人修身治平齐天下的学问。可详尽的文献世上少得很,有的就象天书,我们水平有限读不懂。古人学佛法由来己久,今人想学可得自己下百倍的恒心专研佛典,从自身心克戒不善心行,实证看你自己造化。印光大师说生在现今时代,最好念佛。


佛教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可是怎么感觉现在佛教很兴盛,学佛的人很多,是不...
6.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佛法的精神,坚守道德底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修行之道,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7. 最后,对于佛教的批评和讨论,应该基于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要避免制造矛盾和对立。只有通过圆融的交流和...

关于佛教末法的一系列问题,望高人解惑,亦为众位有善心求法者解惑_百...
对于错误的欲望执著,只有明白它的“缘起”,知道欲望是如何产生、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而后才真正明白如何理解正确和错误。所以不能真正深入的人,很难理解。学习佛法没有捷径,只有深入思维和实践,慢慢自会有所成就。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欲望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

想代女儿祁请文殊菩萨加持智慧增长记忆加强怎么说
每日持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并保持虔诚的心态,重复一千遍。在诵读完毕后,进行回向,内心默念:“我,某某,已诚心诵读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一千遍,愿这功德能加持到我的女儿某某身上。”特别祈求文殊菩萨的慈悲,让她在智慧和记忆力上有所提升,并希望她能早日接触和理解佛法。同时,这份功德不仅...

真正的佛法自己真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吗?
周围看到的一些学佛修行的人,总觉得他们真的就是迷信。真正的佛法自己真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学佛的困惑:学佛常常受到一些不明的困惑,例如:佛法同迷信怎样才能更好的区分开来。周围看到的一些学佛修行的人,总觉得他们真的就是迷信。真正的佛法自己真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多谢大家的回答。可是修准提咒要...

...是因为观想是生灭心不究竟那我应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修行?
你喜欢观想,最可靠的是观想念佛,发愿求生净土,如果你对弥陀净土没信心,就观想善法,常思维善法,不容丝毫不善间杂,其果报是能常亲近善知识。其实你不需要计较生灭与不生灭,两者是一体一用、一主一次的关系,不生灭的真心是体,真心起作用就是用,有作用就有生灭,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这体用...

佛,道和禅各自是怎么定义的?三者之间的区别怎样?
在道代指未知事务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里面,常被人们所认为的“一”,就是指本源,这个本源、这个“一”,被许多持其它观点的人当作了已知的、可以解释的、能够定性的“道”来给它定性。所以,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是一种阴阳家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道学说中的一种。 什么是禅 禅,...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什么意思呢?
所以说,这就叫做“佛法在世间”。佛法在世间,并不是说世间的东西就是佛法,而是说我们的自性没有离开我们。有人以为,佛法在世间,可能指的是世间的法都是佛法。这么理解,就太单纯了!这种说法,就把虚幻的东西当作真实,是错误的。因为他还没有证道。如果是一位证道的人,就能直接肯定,你证到...

好多人不信佛了,佛法真会没有了吗未法时代
没了佛法,还有道法

把佛教的发源地说成印度,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谎言?
正确的说法是佛教发源于古天竺,而古天竺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它的主体是现在的印度。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佛教发源于印度也没有错。毕竟这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更何况释迦如来当年的传教历程绝大部分在现在的印度境内。我想提示一下,不要杞人忧天,学习佛法在于理解佛学的精神,怎么样去调整这颗不安定的心。

什么是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佛教信仰的纯净性与独立性在似是而非的“法义”传播和鱼龙混杂的生存环境中步步跌落。光照人天的大乘风范、慈悲喜舍的菩萨精神被俗化为一团和气,使佛教要时时以俗化、矮化面目示人,要以讨好世俗来给“随许世俗”、“恒顺众生”作注脚。过重人本,并非以生命的根本需求为本,而是在佛教的名义下,落...

涵江区13065838979: 如何认识佛学 -
象宰盐酸: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

涵江区13065838979: 佛法到底如何理解才是正确的 -
象宰盐酸: 佛法 是引导人们向善的 说佛法 是方便之说 引导不同众生可以自悟自觉 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 说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 而开悟之人 无话可说 这种解释没人知道 只有开悟者自己可以体会 所以才有不可说不可说 因为一说就着相 一说就错 你没开悟可别以为佛法不能说 因为说是引导人们开悟的方便 所以没开无前说是对的 还望您实践自证自悟

涵江区13065838979: 如何正确理解佛学 5 -
象宰盐酸: 佛曾经教会我们佛弟子三种工具,分别叫做“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有了这三样工具,哪怕高僧大德讲错了,你都能分辨出来.这样就不会被邪师邪法误导,确保自己走上正确学佛的道路. 小链接: 一、三法印(由于佛弟子...

涵江区13065838979: 佛教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佛陀想向众生表达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佛陀的愿望是什么? -
象宰盐酸: 别激动,静下心来想一想,佛陀其实是不能帮你做任何事情的.他不是耶稣,不能带你受苦,在佛教里,一切都有你自己掌控.一个一个回答 1、学佛为的不是富裕,何况你说的一些国家佛教已经被污染了,真正纯净的佛教没有一点偶像的概念...

涵江区13065838979: 如何正确理解佛教(三) - 果卿居士 -
象宰盐酸: 佛教是由达摩祖师而来的宗教,以至于达摩祖师的思想深得人心,以至于信徒越来越多,但是达摩本人是开悟的,思想可以被传播,但是开悟不是可以用文字和语言来达成的,所以佛教的宗旨是慈悲,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也是达摩本人的意愿.佛教的很多经文都是讲人的心,所以佛教是从人的根本来开示世人的,是一个值得去看的宗教,因为佛教可以引导你认识自身,至于是否要成佛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可以成佛,人可以看破但是成佛只是一个词语,无实际意义并无目的性,表示一个人已经开悟了,完全比别人看的更深入更有智慧的体现

涵江区13065838979: 如何才能真正的领悟佛法的道理?求大师讲解! -
象宰盐酸: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多读《金刚经》. 可以看一下比较公认的大德的讲解.结合经文原文.获得自己的领悟. 但主要还是要学习经文原文.时常读诵.思维其意.大德讲解仅作参考.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涵江区13065838979: 怎样系统全面的学习佛法 -
象宰盐酸: 1、修行佛法次第: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的修证.修行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