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吴国一战崛起,50万楚军为何败在了3万吴军的手里?

作者&投稿:祖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柏举之战中楚国为何会差点被三万吴军灭国?~

柏举之战中楚国差点被三万吴军灭国的原因是:楚昭王建立的楚国内政腐败;与周边国家不合;阖闾领导的吴国兵多将广;吴国采用灵活的战术。

柏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06年,交战的双方是长江中下游的吴国与出于南部的楚国,交战的根本原因是:争夺长江、淮河一带的霸权。这场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远程奔袭作战的典型案例,吴国三万军队远赴楚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原因包括:
楚昭王建立的楚国内政腐败
楚昭王继位后,好逸恶劳,对内贪图享乐,使得国库空虚,百姓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而耽于享受,对于军事、国防不够重视,是导致楚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与周边国家不合
春秋时期,楚国是兼并国家最多的,这得益于富庶的地理环境,也得益于历代国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而在楚昭王年间,其邻国蔡国、唐国,分封倒戈,与晋国、吴国结盟,使得楚国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
阖闾领导的吴国兵多将广
一个国家军事的强盛,在于令行禁止。此时的吴国可谓如日中天,麾下既有像伍子胥这样的谋士,也有孙武这样的兵法家,想不成功都难。

吴国采用灵活的战术
有好的帅才领导军队,可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作用。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在孙武、伍子胥的计策下,吴国首先对楚国偷袭,乱了他们的阵脚,然后奇袭楚营,斩掉楚将,作战方法上的灵活为吴国取得了战略上的先机。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
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公元前506年,吴军以3万兵力,远程突袭,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境内,一说在湖北汉川)击败楚军主力20万,进而10天时间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湖北荆州纪南城),差点儿灭了楚国。
这场战争吴楚双方兵力悬殊,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强大的楚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兵力少不了三五十万,却败给倾全国之力才凑出3万精兵的吴国。是什么原因导致楚国一败涂地呢?


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影响力越来越小,各诸侯国开启大鱼吃小鱼的争霸模式。楚晋两大国争霸,楚在城濮之战败于晋国,威望受损。公元前506年,晋国纠结齐、鲁、宋、蔡等17诸侯国共谋伐楚。蔡国在晋国怂恿之下,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老大面子挂不住,出兵攻打蔡国(河南新蔡)。蔡国向晋国求救无果,转而求援于吴国。吴国国君阖闾和大夫伍子胥等认为攻打楚国时机已到,遂以救蔡为名出兵。吴国本小国为何敢如此大胆呢?其实,吴国等这一刻等了好多年了。晋国和楚国争霸,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开始崛起。吴军擅水战不擅陆战,晋国就派人教吴国陆战技能,吴国才慢慢强大起来,但和楚国相比还差好多级别,只不过牵制楚国却已经足够了,这也是晋国帮助吴国的目的。

吴国正面对垒干不过楚国,就用伍子胥的计策,玩起了车轮式游击袭扰战。三队吴军轮流袭击楚国,楚国大军开到,立马撤退,等楚国大军退回,第二队再去骚扰,如此反复。这简直就是深谙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精髓。吴国这样整整骚扰了楚国六年时间,一方面让楚军疲于奔命,空耗国力;另一方面一次次的狼来了却没了下文,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楚军。此时的楚国一方面面临秦、晋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局势也很混乱。吴国君臣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吴王阖闾亲自率军,带着伍子胥、还有大名鼎鼎的孙武就出发了。吴国大军乘船溯淮河西上,楚军得知吴国出兵,遂撤了蔡国之围,回防本土。吴军在如今的河南信阳潢川县北淮水拐弯处,弃舟登陆。在兵圣孙武的决策下,吴军3500精锐前锋,在蔡国和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这两个带路党的引导下,南下直扑信阳南面桐柏山和大别山交界之处的冥阨(平靖关)、直辕(武胜关)、大隧(九里关)三关。这三关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险关要隘。后世称之为义阳三关,从西往东分别为平靖关、武胜关和九里关,三关互为犄角,关关相护。
大隧(九里关)在东面,位于信阳市罗山县西南的两山之间的山谷中,大致线路和如今的京港澳高速G4所走路线一致。冥阨(平靖关)在西边的桐柏山脉的五峰岭、凤凰山之间,这条关路大致和如今的省道S224路线一致。平靖关也叫恨这关,其中有一段号称一线天,是天下九塞之一,可见起险要程度。

直辕(武胜关)居中,是这三关中最重要的关口,位于鸡公山南边的峡谷中,大致和如今的国道G107、京广铁路路线一致。这三关是从中原向南通往楚国腹地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相比方城道也毫不逊色。突破三关,既可沿随枣走廊向北取南阳盆地,亦可向南直抵武汉,西向威胁楚都郢都(荆州纪南城)。如果按常规走法,中原进军楚中腹地,方城道会是第一选择,一马平川的南阳盆地适合大军行动。但是孙武却选择了走三关险道,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三关虽然重要,但是楚军却疏于防守。吴军很快就突破三关,快速南下进至汉水东岸。吴军如此快速插入楚国腹地,出人意料,让楚国举国皆慌,急忙调集大军防守在汉水西岸。此时楚军做了正确的应对之策,令尹子常率主力在汉水牵制吴军,左司马沈尹戎北上方城调集北境驻军,毁吴战船、阻塞三关,然后南下和子常一起夹击吴军。此计甚妙,如果成功实施,吴军被包饺子的可能性太大了,吴王可能也有来无回。只可惜子常却听信谗言、贪功冒进,置定好的计划于不顾,不等沈尹戎到位就率先渡过汉水发起进攻。吴军怕被截断后路,将主力移至背靠大别山的麻城一带柏举,因为这里有小路可通吴国控制区潜(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楚吴接战,吴三战皆胜。两军在柏举对阵,吴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率先发起进攻,子常败逃。吴军乘楚军混乱发起总攻,楚军大败西逃。吴军乘胜追击,在清发水(今湖北安陆市境内涢水)半渡而击再败楚军。吴军连战连胜,一直攻入楚都郢都,楚昭王逃往随国(湖北随州)。吴军虽然兵力从数量上居于劣势,但是却灵活机动,又一次将游击战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柏举之战是春秋时期第一次攻破大国都城的战役,出敌不意、远程奔袭、穷追猛打,以少胜多、快速取胜。此战楚国差点儿亡国,虽然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大国威望降至冰点。吴国经此一役,强势崛起,为日后争霸打下基础。 



吴国正面对垒干不过楚国,就用伍子胥的计策,玩起了车轮式游击袭扰战。三队吴军轮流袭击楚国,楚国大军开到,立马撤退,等楚国大军退回,第二队再去骚扰,如此反复。这简直就是深谙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精髓。吴国这样整整骚扰了楚国六年时间,一方面让楚军疲于奔命,空耗国力;另一方面一次次的狼来了却没了下文,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楚军。此时的楚国一方面面临秦、晋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局势也很混乱。吴国君臣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吴王阖闾亲自率军,带着伍子胥、还有大名鼎鼎的孙武就出发了。吴国大军乘船溯淮河西上,楚军得知吴国出兵,遂撤了蔡国之围,回防本土。

我觉得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所以会胜利,原因在于吴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同时指挥这场战役的人也非常有能力,所以造就了50万楚军输给了3万吴军的神话。

楚军虽然人多,但是整体十分庞大,统一指挥起来很不方便,而吴国军队虽然人少,但是灵活,再加上指挥的随机应变,高超的军事才能最终赢了战争。

我觉得当时50万楚军败在了30000吴军的手中,是应该过度神化了,并且当时的吴军应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才会赢了50万的楚军。


晋灭吴之战简介
晋灭吴之战是晋武帝司马炎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晋灭吴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晋灭吴之战分析 中文名称:晋灭吴之战 参战部队:西晋、东吴 战争结果:西晋灭吴,...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地点
15:笠泽之战(公元前 478年) 姑苏一战,吴几乎被越亡国,两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吴国因连年征战,财力耗尽,被迫采取“息民散兵”之策,以图恢复国力。。。(简略) 16: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汇总
邯郸之战的胜利,象征着东方诸侯合纵抗秦的短暂辉煌。战国七雄争霸的历程,从魏、赵、韩、齐、楚、秦、燕的逐鹿,到秦的强大崛起和最终的统一,每一战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这些战役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智谋与勇气的较量,它们共同编织了春秋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春秋时期著名战争
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3、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

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中几乎灭国,他是如何从破败中崛起反灭吴国的?
曾经,越王勾践还是国家绝对的领导者,但是当他因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输掉了“夫椒之战”。这一战,曾经高高在上的越王勾践,变成了吴王的阶下囚,曾经风光无限的他,深深的反悔了自己的行为,深刻的意识到是自己的固执,带领这个国家走向了覆灭,于是他做出了正确的行为,只用了极短的时间,...

柏举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具体过程如何?柏举之战最终结果如何?
如今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能够摆脱自已的罪行。”子常无可奈何,只能重组军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阵列,提前准备决战。吴国获得胜利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阴历11月18日,吴军终止倒退,在柏举与楚军对战。吴军先峰夫概觉得应先发制人游戏,他对吴王阖闾说:“子常此人无情无义...

关羽死后蜀国打吴国谁赢了
关羽死后,蜀国打吴国,吴国赢。荆州丢失、关羽被杀后,刘备愤怒不已,以举国之力发起征吴之战。最后,由于刘备的错误指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损失几万人。在庞统、法正、关羽、张飞接连去世之后,蜀国人才储备已不足,而吴国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去世后,却又出现陆逊这样的一流名将,这也是吴国...

秦朝统一之前发生了哪些战争
15:笠泽之战(公元前 478年) 姑苏一战,吴几乎被越亡国,两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吴国因连年征战,财力耗尽,被迫采取“息民散兵”之策,以图恢复国力。。。(简略) 16: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

春秋末期吴破楚入郢之战
吴国崛起之几位关键人物。申公巫臣 :晋景公(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时,晋初定争取吴国、孤立楚国之策。前584年,楚之亡臣申公巫臣奔晋,景公命之为邢邑大夫,巫臣向景公献联吴制楚之计,景公遂使巫臣赴吴,巫臣偕其子屈狐庸,并率晋军“乘之一偏两之一卒”以适吴,教吴人乘车、御射、战阵等车战、步战之法,更...

首开我国战争史上“诡道用兵”之先河的,是哪一场战争?
那么除了上面这两场诱敌伏击战之外,吴楚之争最为经典的诱敌伏击战当属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之死及公元前519年的鸡父之战。 诸樊之死前文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而鸡父之战实为吴楚八十年之战的转折点,当时楚国率领六国之军对抗吴国,声势浩大,然而吴国主帅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并无惧色,他迅速制定应对之...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关于天才的故事 -
步国黄藤: 天才一:孙武.春秋末期出了两位圣人——孔子和孙子.孙武是齐国人,祖上四代都是齐国大将,因此从小受熏陶.说他是天才,因为他在二十岁时就写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两千多年的《孙子兵法》,被后世誉为“兵圣”.当时他尚未带过兵打...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世界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是什么? -
步国黄藤: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鄗代...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孙武指挥了哪场著名的战役 -
步国黄藤: 艾陵之战、柏举之战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列举出商朝和春秋时期5个战役 -
步国黄藤: 商朝时期:商汤灭昆吾之战,商汤灭韦顾之战,武丁攻巴方之战,商武丁攻荆楚之战,武丁攻土方之战,武丁攻宙方之战,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春秋时期: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北戎之战(公元前714年),襦葛之战(公元前707年),长勺之战,城濮之战(公元前634年),邲之战(公元前 597).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名称 时间 对战双方 结果 -
步国黄藤: 项羽三万精骑彭城大破刘邦56万人,西汉李李凌率5000步兵与匈奴10万人一战斩杀一万人后投降,光武帝刘秀两万绿林军大破王莽40万人,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有那些 -
步国黄藤: 依次为: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有关吴王阖闾的典故 -
步国黄藤: 吴王阖闾又名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古代战争中体现出高超计谋的战役有哪 -
步国黄藤: 楼主,您所指的古代,具体是什么时间的?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战役还是很多的,大多数都涉及到计谋的. 1、长勺之战-后发制人,疲敌制胜 2、巨鹿之战-刺中大秦心脏的战争 3、彭城大战-设局偷袭,攻其不备 4、井陉之战-奠定韩信第一名将...

昆都仑区15515169713: 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
步国黄藤: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