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白帝城托孤,是最毒的一计,直接切断了诸葛亮的后路?

作者&投稿:房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什么内幕吗?~

刘备托孤这件事,后世议论非常多。尤其刘备对诸葛亮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让人浮想联翩。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一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两种看法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争执了千余年。笔者认为,与其揣摩刘备之言是否出自肺腑,还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刘备一番话对谁最有利,便可豁然开朗:第一,自古权臣辅弱主,只要弱主一切听命于权臣,不觊觎,不捣蛋,双方是可以相安无事的。近在三国,曹魏数个小皇帝被废,均与弱主不服权臣有关。刘备死后,诸葛亮只要辅佐,便是权臣。而刘禅年小暗弱,必为弱主。刘备很清楚,只要刘禅不屈从于诸葛亮,双方必有一番火并,而火并的结果,多半是诸葛亮获胜。刘备不愿意在他死后蜀汉内部发生这样的事,办法只有一个,全力安抚刘禅,让他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要轻易反抗诸葛亮,求得相安无事。同时,极力拔高诸葛亮,干脆把话挑明,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刘禅效命,不生二心。刘备的话,实际上对诸葛亮并无多少约束力,倒是对刘禅十分有利。刘禅凭着父亲的悉心安排,虽懦弱,却做了数十年安心皇帝,这不能不说是刘备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第二,托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无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为主上效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当时说的话大都不算了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刘备对托孤之事当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顿诸葛亮,已不能排除诸葛亮为势所迫而干出他不愿看到的事。如果诸葛亮已走到非取刘禅而代之的一步,刘备的考虑便是保全刘禅的身家性命。如果刘禅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从诸葛亮,与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万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将刘氏一门斩尽杀绝。
简单地说,刘备托孤有两层意思,一是安顿刘禅,要善待诸葛亮;一是安顿诸葛亮,要善待刘禅,必要时,可取而代之。但这两层意思全是为了刘禅:让刘禅善待诸葛亮,是要他服从、听命于诸葛亮,不要鸡蛋碰石头;让诸葛亮善待刘禅,是要诸葛亮在大权独揽后也不要太对不住刘禅,给他必要的生存空间,让双方都相安无事。如果双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动武,诸葛亮可平取政权,不要害刘禅身家性命。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语,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个真实想法的背后,却是冷峻的现实。既有刘备的无奈,也有对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对刘禅的关怀。刘备之言真是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犹觉如见。
后人多赞颂刘备之胸襟坦诚和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所做是恰当的,而诸葛亮则未必。如果不是刘备对其子反复教诲,听任刘禅与诸葛亮抗争,恐怕诸葛亮就要露出其庐山真面目,挥舞起铁甲与大棒,来对付刘禅了。人们每每赞叹诸葛亮,目为“大汉一人”,这有些过誉。客观地讲,是刘禅的暗弱成全了诸葛亮。如果刘禅像康熙不服鳌拜一样不服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最后的形象,不过与司马昭是一样的,别无二致。

不是阴谋,历史上就是想托孤于孔明。
按照诸葛亮为刘备谋定天下的战略方针,要让一个得力大将镇守在荆州,东边与孙家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为未来北伐打好有力局面,镇守荆州的就是有勇有谋的关二爷,但是当时由于关二爷大意了,没守住荆州,还丢了性命,刘备知道这个事儿,气的怒发冲冠,集全国之力,举兵于东吴,为二弟关羽报仇。

但是由于用兵不当,被东吴的陆逊击败,导致蜀国本身国内的大好局面损失严重,又气又急又累最初是病倒了,但是汉室还没有复兴后面的事儿总要有人来完成,现在的状态很麻烦,刘备也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决定托孤于孔明,地点就是白帝城,刘禅那个时候还是个婴儿,托孤完毕刘备就上天了。

很多人都说这时候的刘备托孤是个阴谋,这是不可能的,东吴当年孙策要去世的时候,也跟手下说过,为了东吴的大业,孙仲谋可以被以君王辅佐,就尽可能辅佐,不是个君王的材料,你们就取而代之吧,但是孙权稳稳的坐稳了东吴一哥的地位。

这个时候的刘备也是这么个状态,他都快要嗝儿屁了,没时间想那么多,而且在的时候给孔明的权利是高于关羽的,如果有不信任孔明的地方干嘛委以重任?而且刘禅是个婴儿,能长成什么样子也没人知道,刘备还是以蜀汉为重,不想被败家子败光蜀国大业。

在三国中的这些人物当中,实力最差的是刘备,但是运气最好的却是刘备,因为在他身边有一位谋士,那就是诸葛亮。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追随了刘备,并且对刘备忠心不已。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种态度,也可谓是感天动地,令人敬佩。然而,当时的刘备真是那么信任诸葛亮,愿意把江山社稷都托付给诸葛亮吗?为何有人说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刘备最狠毒的计谋,这个计谋斩断了诸葛亮的后路?

我们来还原事实的真相,我们先来看看刘备托孤是怎么说的。刘备说道:如果刘禅是贤明之君,你就好好辅佐,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你就可以取而代之了。这句话看似刘备是大度贤明之人,其实呢,在这之前,刘备早已做好两手准备。

首先,刘备为了保护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集团内部形成两股对立的势力,相互制衡。这两股势力分别是以诸葛亮为首的旧部集团和以李严为首的刘璋旧部集团。这两股势力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潮汹涌。刘备在封诸葛亮为托孤大臣的同时,也封李严为右托孤大臣。这居心,诸葛亮能看不出来吗。

其次,为了防止诸葛亮窃取刘氏果实。作为帝王,是不会那么大度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的,为了防止诸葛亮蜀汉江山。刘备在临终前单独召见赵云。赵云多次救幼主于危难中,所以,即便是诸葛亮想要废黜刘禅,还有赵云出手,可以保住刘家血脉。因为此事,诸葛亮和赵云也暗生嫌隙。所以,刘备是以以退为进的手段,切断了诸葛亮的后路。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他原本躬耕于陇亩,后感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答应出山相助。此时刘备还没有任何根基,正是凭借诸葛亮的努力,才得以拿下荆益两州,并夺得汉中,成就了霸业。后来刘备托孤白帝城,将一生的基业和幼子全部托付给他,他则一面辅佐幼主刘禅,一面准备北伐,想要完成刘备恢复汉室的弘愿,最终累死在五丈原。很多人都会羡慕他与刘备之间的情谊,认为他们是处理君臣关系的典范。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关系并非如此融洽,刘备临终前,曾让诸葛亮经历了生死考验。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当年刘备依附刘表,担任了新野县令一职,但是他不甘屈居于此,于是开始招揽人才,后来经徐庶举荐,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相助,并对关张等人称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后他也的确一直倚重诸葛亮,大多数事情都会过问诸葛亮的意见,建立蜀汉政权之后,更是封诸葛亮为丞相,使其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夷陵之战失败之后,他狼狈逃回白帝城,选择了向诸葛亮托孤,言说诸葛亮的才华远胜曹丕,一定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如果刘禅能够做好一国之君,就好好辅佐;如果刘禅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这段话,看似是待诸葛亮亲厚,连皇位都可以相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一开口就说诸葛亮的才华远胜曹丕,此言如果与后面的话连在一起理解,则可以理解为他相信诸葛亮凭借过人的才智,一定能够一统天下。可是当时是三国鼎立的状态,东边还有孙权的存在,他为何单说曹丕不说孙权呢?也许有读者会说孙权此时还未称帝,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丕皇位的来源。

众所周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把持朝政,却没有废汉帝自立,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权势和地位之后,却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此时刘备说诸葛亮“才十倍曹丕”,目的在于敲打,而非夸赞。之后那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相当于把话点明了。如果他真心想让诸葛亮在刘禅不成器的时候取而代之,最正确的做法则是留下诏书,让诸葛亮在废帝之时,可以名正言顺,而不是口头许诺说“君可自取”。诸葛亮正是看透了刘备的敲打之意,才痛哭流涕的表达自己的忠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通过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确实如自己所言,明知刘禅无能,却从未有过反叛之心,反而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刘备却依旧不放心,在托孤之后,又给此事加了一层保险,他诏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在此时让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其目的不是提高诸葛亮的身份,而是完全断绝了诸葛亮的称帝之路。因为经他如此一番运作之后,诸葛亮与刘禅有了父子之名,如果诸葛亮敢废刘禅自立,则是“父夺子位”,一定会为天下人所不耻。

诸葛亮智计无双,凭一己之力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才使得刘备有了安身之地,并成就了霸业,在刘备去世之后,他也兢兢业业,以完成刘备一统天下的遗愿为己任,可以说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义二字。否则以他之能,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就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只不过刘备并不信任他,反而对其产生了忌惮心理,甚至说出“君可自取”之语进行试探。依据刘备的性格,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诸葛亮真有自立之心,会落得什么下场。



在历史记载中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刘备都是小人一个,不算正人君子。但是成大事者,何况成就帝王大业,没有一定的手段计谋也是成不了大业的。刘备他辛苦打下的江山 ,他能甘心给诸葛亮,这是哪个帝王都不会做的事。他把江山给儿子,但这个江山该怎么守护,内忧外患一大堆的事,刚上任的皇帝能很好的处理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刘备说的话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能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吗?

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一面托付诸葛亮,一面有托付李严,刘备在临终前单独召见赵云,可见其用心。

因为在这里刘备还不是那么完全的信任诸葛亮。所以说白帝城托孤很心寒


《白帝城托孤》的原文是什么?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史书记载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

刘备临终时,为何在托孤于诸葛亮外,还安排了李严?
刘备在临终之时,之所以除了托孤于诸葛亮外,还安排了李严,可能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刘备看中李严的才能,正如上面所讲的李严文武双全,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去世,蜀汉危难之际,正需要像李严这样的能吏镇守在白帝城,防范东吴,而安排诸葛亮回到成都辅佐刘禅,负责维稳。二是刘备看中李严的特殊...

刘备临终托孤有何用意
刘备白帝城托孤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用意煞费苦心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

刘备临终托孤时说了什么?
刘备至夷陵之战失败之后逃到了白帝城,不久刘备病重召来诸葛亮李严等重臣在床头,吩咐辅佐幼主刘禅,于是刘备让重臣离去只留诸葛亮一人在床前,刘备说:“若我儿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之明之时刘备的一点小计谋可是仍然感动流涕说曰:”臣竭尽所能肝脑涂地辅佐幼主早成大业,刘备放心了于是叫来刘禅...

三国演义白帝托孤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揭秘刘备托孤的过程 刘备临死前有没有想过对诸葛亮下手
刘备在白帝城办公,重用名不见经传的李严为尚书令,以此对抗诸葛亮相权。尚书令是一个怎么样的官职呢?它是一个传达文书,传达皇帝命令的官职,官职虽小,权力非常大,可以有效制衡丞相诸葛亮。其二,刘备大限已到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让其辅佐后主刘禅,使蜀汉欣欣向荣。刘备滞留白帝城一年后...

刘备为何托孤与李严和诸葛亮
这一点诸葛亮也夸李严工作处事如流水般迅速,决定取舍毫不犹豫。对于蜀中本土的豪强大族和刘璋时的旧臣来说,刘备属于空降而来的外人。出于维持蜀汉各方政治势力平衡的目的,所以刘备对李严也委以托孤重任。刘备去世后,李严一直留在白帝城负责防务东吴,吴蜀交好后这一重任慢慢的就变成了闲职。诸葛亮在成都...

历史上的白帝城托孤真相到底是什么?刘备是何用意?
在刘备病逝前,自知病情深重,恐不久于世,曾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史称白帝城托孤。多年来,这个典故常用来表现出刘备惟贤惟德的帝王胸怀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品质。但是在读到《三国志》中,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话时,才明白刘备这个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充满...

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是真心还是试探?
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件事里八分虚情两分真心,委实说不上是史上传言的那样君臣关系之典范。刘备知道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亦能把握其弱点,这就是刘备的厉害之处,也是作为一个主公,该有的本事。说起来,刘备还是对诸葛亮颇为忌惮的,诸葛亮也算是从一开始便跟随刘备,忠心不二,但是他的能力太强,抢了...

《白帝城托孤》的译文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是历史上一桩悬案,即:刘备为何命诸葛亮为丞相的同时又特意安排李严为其副手?基本上有三种分析:其一,军事副手说。刘备之所以在托孤于诸葛亮的同时又以李严为副,主要是为政略突出而军略不足的诸葛亮设置一个军事副手,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辅佐后主。其二,政治平衡说。刘备托孤于李严应该是试图保持蜀中的政治生态...

两当县13890178330: 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蜀国国主的位置.
窄柔路盖: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个狠招. 1,如果当时诸葛显示出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刘备就会立刻把诸葛杀了,以免后患;2,如果诸葛当时在众人面前发誓力保刘禅,这也使诸葛日后没有废刘自代的理由. 白帝托孤看似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其实本质上是刘逼着诸葛亮答应保他刘家江山.

两当县13890178330: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心还是假意 -
窄柔路盖: 个人认识白帝城托孤是刘备试探和告诫诸葛亮:我死后你只能用心辅佐我的幼子而不是另立门户.因为独子刘禅年纪小而且能力不足,当时的蜀汉除刘备以外有影响力的人只剩诸一人,虽然还有赵云魏延等将,但他们都不如诸掌握实权.所以托孤一是嘱咐后事二是希望诸葛亮表忠心.

两当县13890178330: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假仁假义吗?为什么? -
窄柔路盖: 是的.原因,刘备知道诸葛亮才能过人,所以想试试诸葛亮有没有自立为王的野心.所以对他说,如果刘禅无能,可以让他废掉刘禅.但刘备真的不疼自己的亲生儿子吗?怎么可能,他之所以知道,诸葛亮不能废掉刘禅,是因为有铁哥们关羽和张飞的庇护.也就是说,诸葛亮自立,关、张二人绝不能答应.所以他心里有底,才敢托孤,看看诸葛亮有没有废掉刘禅自立的野心.

两当县13890178330: 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原因和经过,100字左右 -
窄柔路盖: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

两当县13890178330: 为什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
窄柔路盖: 有两个原因: 一:亮有治国之才. 二:亮无敢有二心,取刘禅于代之. 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到 当刘备说若子无才彼可代之 诸葛亮战战兢兢 刘备一意在托孤,一意在试探. 这也是刘备之所以为王的高明之处

两当县13890178330: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什么寓意? -
窄柔路盖: 刘备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将天赋的和神授的权力拱手送人应该是有争议的.1.中国历史上从无此例2.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们也不知道他的这种想定从何而来3.就算刘备想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或者杰克逊,因为没有人认为这种替代是正当的.刘备托孤是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这个“取”字才是托孤的关键.一般有两种解释:1.取代.也就是取而代之.如果这么翻译的话那么世人看刘备有两种.一种是贬义的,认为刘备很有心机,临终前还要试探诸葛亮的忠心,一种是褒义的,是认为刘备选贤举能,深明大义

两当县13890178330: 刘备托孤用的是什么心理战术 -
窄柔路盖: 是一种攻心的伎俩 刘备托孤是一种试探,意在探测诸葛亮的野心,用以确定自己的江山是否安全,一旦诸葛亮有取代之心便采取措施,先下手为强.如诸葛亮无取代之心还能笼络人心,利于西蜀以后的统治

两当县13890178330: 白帝城托孤的含义 -
窄柔路盖: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 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现场的言行就完全是针对诸葛亮和李严赵云等人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且看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两当县13890178330: 简述白帝城托孤,100字内 -
窄柔路盖: 楼主 答案如下: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两当县13890178330: 怎样来看待"刘备托孤" -
窄柔路盖: 我认为白帝城托孤是刘备的自知之明,他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更知道汉室总会有一天毁在刘禅手里.他不把刘禅托付给别人,而是托付给诸葛亮,说明刘备信任诸葛亮,又有如果刘禅统治不好汉室,就让他代之之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