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的宰相是哪几位?

作者&投稿:堂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仁宗时代的宰相是谁~

宰相是李若谷。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今丰县)人,进士出身。历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80岁,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康靖”。
《宋史‧卷二九一》列传五十:"若谷性资端重,在政府,论议常近宽厚。治民多智虑,恺悌爱人,其去,多见思。" 若谷品性端庄稳重,在政府,议论时常宽容,厚实。治理国民多运用智谋,恋爱他人。从此看出,是一个善于思考得人。

扩展资料:按《宋史·李若谷传》:“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依姻家赵况于洛下,遂葬父母缑氏,举进士,补长社县尉。”李若谷出身于书香名门,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光义,字匡正,五代时进士。早以博士受经,历任陕西扶沟县主薄、颍上县令、太子右赞善,后汉朝议大夫等。
宋仁宗天圣(公元1023-1032年)初期, 李若谷担任判三司户部勾院,出使到契丹。若谷到宫里辞别皇帝,但他没有等在垂帘外边接受询问,竟直接到长春殿奏事,于是被罢免官职,改任荆南知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若谷

1 宋朝宰相一览表
太祖朝
宰相六人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赵普 薛居正 沈义伦

太宗朝
宰相九人 赵普 薛居正 沈义伦 卢多逊 宋琪 李昉 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真宗朝
宰相十二人 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李沆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准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仁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 王钦若 丁谓 冯拯 王曾 李迪 张知白 张士逊 吕夷简 王随 陈尧佐 章得象 晏殊 杜衍 贾昌朝 陈执中 文彦博 宋庠 庞籍 梁适 刘沆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英宗朝
宰相二人 韩琦 曾公亮

神宗朝
宰相九人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陈旭 王安石 韩绛 吴充 王圭 蔡确

哲宗朝
宰相十一人 司马光 文彦博 王圭 蔡确 韩缜 吕公著 吕大防 范纯仁 刘挚 苏颂 章敦

徽宗朝
宰相十二人 章敦 韩忠彦 曾布 蔡京 赵挺之 何执中 张商英 刘正夫 余深 王黼 李邦彦 白时中

钦宗朝
宰相七人 李邦彦 白时中 张邦昌 吴敏 徐处仁 唐恪 何�1�3

宰相十五人 李纲 黄潜善 汪伯彦 朱胜非 吕颐浩 杜充 范宗尹 赵鼎 张浚 秦桧 万俟卨 沈该 汤思退 陈康伯 朱倬



孝宗朝
宰相十八人 张浚 汤思退 陈康伯 朱倬 史浩 洪适 叶颙 魏杞 蒋芾 陈俊卿 虞允文 曾怀 叶衡 赵雄 王淮 周必大 留正


光宗朝
宰相三人 周必大 留正 葛邲

宁宗朝
宰相九人 留正 赵汝愚 余端礼 京镗 谢深甫 陈自强 韩侂胄 钱象祖 史弥远


理宗朝
宰相十六人 史弥远 郑清之 乔行简 崔与之 李宗勉 史嵩之 范钟 杜范 游侣 赵葵 谢方叔 吴潜 董槐 程元凤 丁大全 贾似道


度宗朝
宰相五人 贾似道 程元凤 叶梦鼎 马廷鸾

恭帝朝
宰相七人 贾似道 王爚 章鉴 陈宜中 留梦炎 吴坚 文天祥

端宗朝
宰相三人 陈宜中 李庭芝 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 文天祥 陆秀夫



度宗朝
宰相五人 贾似道 程元凤 叶梦鼎 江万^里 马廷鸾

恭帝朝
宰相七人 贾似道 王爚 章鉴 陈宜中 留梦炎 吴坚 文天祥

端宗朝
宰相三人 陈宜中 李庭芝 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 文天祥 陆秀夫


光宗朝
宰相三人 周必大 留正 葛邲

宁宗朝
宰相九人 留正 赵汝愚 余端礼 京镗 谢深甫 陈自强 韩侂胄 钱象祖 史弥远

理宗朝
宰相十六人 史弥远 郑清之 乔行简 崔与之 李宗勉 史嵩之 范钟 杜范 游侣 赵葵 谢方叔 吴潜 董槐 程元凤 丁大全 贾似道

度宗朝
宰相五人 贾似道 程元凤 叶梦鼎 江万里 马廷鸾

恭帝朝
宰相七人 贾似道 王爚 章鉴 陈宜中 留梦炎 吴坚 文天祥

端宗朝
宰相三人 陈宜中 李庭芝 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 文天祥 陆秀夫

共23位,分别: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 宋庠、庞籍、 梁适、刘沆、韩琦、曾公亮、 富弼 。

1、王钦若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宋真宗时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

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病逝,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2、丁谓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奸臣。

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

通籍后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

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

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丁谓任苏州军节度使时,宋真宗曾为他在苏城西南横山吴王拜郊台后丁家山下建造过第宅。又,蓝家巷(今钮家巷)原有丁晋公庙。

因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

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纪。景祐四年(1037)闰四月,卒于光州,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3、冯拯

冯拯,字道济,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历知数州。

真宗咸平四年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德二年拜参知政事。以疾罢。大中祥符四年知河南府。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陈州。

天禧四年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进左仆射。仁宗天圣元年罢相,出判河南府(同上书),卒,年六十六。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5、李迪

李迪(971年-1047年 ),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今山东鄄城旧城)。北宋名臣、诗人。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状元及第,历任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多次出入内外,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赠司空、侍中,谥号“文定”,仁宗亲题其碑首为“遗直之碑”。《全宋诗》录其诗,《全宋文》录有其文。

6、张知白

张知白(?-1028年),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北宋宰相。

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历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后知剑、邓、青三州等职务。又官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

咸平年间上疏,真宗召试舍人院,权授右正言。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节俭,“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天圣六年(1028年),卒于任上。赠太傅、中书令,谥文节。

7、 张士逊

张士逊(964年—1049年),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除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8、吕夷简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1033年)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次年,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

9、王随

王随(约975~1039年),字子正,北宋河阳(河南孟县)人。宋真宗时,以给事中知杭州,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竟明大法。

曾为长水子璇禅师之首楞严义疏注经作序,并删次《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为《传灯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间,出任宰相(也有史书作“丞相”)。临终书偈而逝。

10、陈尧佐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

11、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授大理寺评事,知玉山县,拜大理寺丞等。天圣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

宝元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祐年间,改谥文简,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12、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13、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

宋仁宗特召其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历任知审官院、知永兴军、枢密使等职。庆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庆历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

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14、贾昌朝

贾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同进士出身,任为国子监说书。宋仁宗朝,历任天章阁侍讲、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职。

官至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封魏国公。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六十八。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元”。宋英宗亲题其墓碑为“大儒元老之碑”。

15、 陈执中

陈执中(990-1059),字昭誉,参知政事陈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真宗时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

后历知江宁府、扬州、永兴军。仁宗宝元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出知青州,改永兴军。四年,召拜参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皇祐元年出知陈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逾年辞节,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谥恭。

16、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17、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双塔乡)人。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

18、庞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

庞籍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交好,还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庞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赠司空、侍中,谥号“庄敏”。

19、 梁适

梁适,字仲贤,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于山东东平。其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以父荫为官。虽然“状元父子”双双早逝,仲贤却带领家族走向繁盛。

称“忠孝三梁”(梁颢,梁固,梁适),可与“文情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比肩。

宋代,是东原梁氏家族最为显赫之时,其族人居朝为官宦者颇多,当时就有着“满堂笏,梁半朝”之称,与东汉时期梁统家族一样辉煌盛名。

20、刘沆

刘沆,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

21、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22、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刑部郎中曾会次子。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鲁国公。

卒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3、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

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曾劝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熙宁二年(1069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后以司空、韩国公致仕,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赠太师,谥号“文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宰相



仁宗时24位宰相,夏竦1047至1049年官拜枢密使,两次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首相,宰相,

丁谓
冯拯
王曾
王钦若(会打击人的人)
张知白
张士逊
吕夷简(这个人写文的时候也有过)
王随
陈尧佐
章得象
晏殊
杜衍
范仲淹
陈执中
文彦博
宋庠
庞籍(他可是好人)
刘沆
富弼
韩琦 (此韩琦非彼韩琪)
曾公亮
张文节
鲁宗道

李若谷,字少渊,徐州丰(今丰县)人,进士出身。历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80岁,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康靖”。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李若谷,字少渊,徐州丰(今丰县)人,进士出身。历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80岁,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康靖”。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清平乐中,宰相晏殊,只会“富贵显达之人的无病呻吟”?
但如果世人皆是认为晏殊如此,这就有些见识短薄了。晏殊虽然在我们耳中相较于他那宋朝宰相的身份,更为著名的是他那著名词人的身份,我们熟知他是写下了《浣溪沙》等诸多名篇的著名婉约派词人,但是他在历史中更为著名的则是他那宋朝宰相的身份。晏殊他是宋朝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晏殊他自小便是直步...

王钦若简介: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寺丞、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主张迁都金陵,受到宰相寇准弹劾,出判天雄军。景德三年,寇准罢相后,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促成封禅泰山。深得宋真宗信任。宋仁宗时期,担任秘书监,累官...

宋朝历任宰相都是谁
王钦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时期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五鬼之一。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要职。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

宋仁宗时期皇帝如何称呼的宰相?
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间任命了多位宰相,比如王曾、张知白、吕夷简、晏殊、章得象、杜衍、贾昌朝、陈执中等等。宋仁宗对每位宰相都非常的信任和尊重,一般都会给予他们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对宰相的称呼也是“相公”或者“相国”。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们,都是他深思熟虑、仔细考察后才任命的,...

宋仁宗为什么重用陈志中?为什么陈志中后来被解雇了?
主要成就:童平章与唐朝。陈志中是北宋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受到宋仁宗的重用。他出生于一个官员家庭,他的父亲陈数也是一名总理。真宗年间在父亲的阴影下进入朝廷,之后逐渐升迁。在宋真宗,陈志中曾多次被贬为宋仁宗总理。在宋仁宗当过一次总理,是因为陈志中确实有些本事。第二个原因是陈志中本人对宋...

如何评价宰相韩琦?他出生在北宋的两次重大改革时期,对于改革他有何看法...
宋朝至宋太祖始,讲究的便是文官治国,政治比起其他的不少朝代而言,相对于民主不少,士大夫的地位空前的高,对于国家大事的发言权也更高,在这特殊的时间段里,就诞生了不少在后世闻名的文人,譬如苏轼,譬如范仲淹,又譬如韩琦。作为北宋仁时期的宰相,韩琦是当时士大夫之中最高的政治代表,从仁宗到...

庞太师为什么要帮辽人
庞籍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庞籍27岁中进士,然后从开封大理寺丞做起,经过28年的宦海拼搏,期间政绩卓著,尤其是在戍边方面建言建策,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公元1043年,55岁的庞籍被仁宗委任为宰相。北宋在历史上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当时宋、金、辽三国对峙,国家由于...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韩琦在地方上为官,治军有方,理民得法,英明的宋仁宗也不可能忘了他。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了宰相。嘉佑六年(1061年)闰八月,以原职进拜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韩琦算是非常长寿的,为相十年历经三...

请问宋真宗和宋仁宗在位时宰相和丞
赵恒、赵祯在位时没有宰相和丞相。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

唐宋八大家中的唯一宰相王安石,有哪些功过?
很多人把北宋灭亡的锅,扣在了王安石头上,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北宋在宋仁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了。当时三冗现象非常严重,朝廷所收取的赋税,压根就无法应付这些支出。除此以外,宋朝每年还得给大辽、西夏等国家大量的岁币。朝廷不仅没有存款,可能每年还得倒贴。因此宋仁宗时期就进行过...

乌审旗13627934670: 北宋仁宗皇帝统治期间朝中都有哪些大臣?他们各自的政治立场是怎样的? -
东野裴脉络:[答案] 宋仁宗(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

乌审旗13627934670: 宋朝历任宰相都是谁? -
东野裴脉络: 范质 (911~964)河北威县王溥 (922年-952年),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魏仁浦 (911-969)(今河南卫辉)人赵普 (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薛居正 (912~981)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沈义伦(909—987),开封太...

乌审旗13627934670: 宋仁宗时期有哪些名人? -
东野裴脉络: 男人: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 、司马光、 苏轼、 苏辙 、包拯、张尧佐、王德用、王素. 女人:刘太后、曹皇后、杨太妃、张美人.

乌审旗13627934670: 包拯年代的一品官有那些 -
东野裴脉络: 那可太多了,他主要的生活年代是宋仁宗时期,像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 、韩琦、曾公亮、富弼这些人是仁宗朝的宰相,一品中的一品 .

乌审旗13627934670: 北宋鼎盛时期,谁统治的
东野裴脉络: 北宋经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

乌审旗13627934670: 梁适是在他多大的时候出任宰相的?又是多大是辞官的?然后他是什么时候当上的进士? -
东野裴脉络: 梁适,字仲贤.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于东平.宋仁宗时第十一任宰相. 在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7)参加科考中进士,先后任梧州知州、秦州通判、提点京东路刑狱、右正言、延州知州、开封知府、知制造河东路经略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在太子太保任辞官归居,晋升太傅,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去世. 正史、稗史能查到的,就是这些. 雍熙二年(985年),梁适父梁颢参加科考,进士及第,宋太宗亲御崇政殿殿试新科进士,梁颢下笔如有神,首先交卷,宋太宗以其才思敏捷,钦点梁颢为新科状元.

乌审旗13627934670: 宋仁宗传位给谁? -
东野裴脉络: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是这十八个孩子只有四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他都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包括三个皇子.以至于到宋仁宗晚年的时候,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在历史上皇帝...

乌审旗13627934670: 历史上连中三元者都有谁? -
东野裴脉络: 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17位. 唐代三名 1、崔元翰,博陵安平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

乌审旗13627934670: 宋朝的丞相姓王的 -
东野裴脉络: 北宋称宰相,南宋改称的丞相吧.北宋王姓宰相最出名的就是王安石了,一套王安石变法,近千年来,还在说.其余的有宋太祖时期的王溥,真宗朝的王旦,神宗、哲宗朝的王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