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幽州刘虞最忠心手下是谁?

作者&投稿:甄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时期的幽州牧刘虞手下的猛将谋士有哪些?~

三国时期,最大的就是三公
之后就是州牧了
因为刘宏公开与十常侍卖官
所以三国时期的吏治混乱,官员众多
一开始,州牧只是监督手下个郡县的官员的言行举止和做事是否认真
但他本人只有参的权利,没有办的权利
后来黄巾之乱,弄的天下动荡
刘宏的叔父,当时的幽州牧刘焉向皇帝提出,提高州牧的权利
以更好的压制黄巾贼乱
最后刘宏答应了,后来的州牧就成了一州的军政一号人物了~
这就是州牧的权利和直辖范围了~
前因后果就是这样了

被公孙瓒打死
刘虞公孙瓒这一对冤家
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刘虞虽然一心为国,政绩显著,但属于一个壮志未酬的悲剧人物,最后是被公孙瓒斩杀。而公孙瓒的一生和刘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发迹到灭亡都和刘虞息息相关,“成也刘虞、败也刘虞”,真可谓是一对冤家。
公孙瓒这个人,既不属于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又不是暗藏祸心的乱臣贼子,连奸诈小人都谈不上,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勇斗狠的一介武夫。虽然早年他同后来的昭烈帝一起在汉末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四书五经,但显然他的头脑比起刘备来要差的太远了。
早年他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作战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数民族长达几年的交锋中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后来还是因为刘虞安抚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问题,公孙瓒才跟着沾上了光,在刘虞升任为大司马的同时,公孙瓒也被提拔为奋武将军,封蓟侯。按说公孙瓒应该十分感谢刘虞这个好上司、大恩人,而结果却是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重大冲突,从一个战壕的战友逐渐发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后先后丢了性命。
冲突一:民族问题。刘虞就任幽州牧后,对待北方各少数民族主张采用安抚的政策,而公孙瓒主张穷追猛打,武力解决。结果事实证明刘虞的政策还是正确的。公孙瓒和各少数民族交战几年,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战斗力是有一定了解的。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乌桓丘力居、张纯叛乱时期。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激战,公孙瓒追击过程中,由于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今辽宁锦州西北)二百余日,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到最后“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也就是分散突围,各自逃命,无疑这一仗是打败了。至少通过这次的战斗,公孙瓒应该明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艰巨性。但当刘虞准备主张用安抚手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公孙瓒唱起了反调,他的理由是:“胡夷难御,当因不宾而讨之,今加财赏,必益轻汉,效一时之名,非久长深虑。”观点没错,但于当时的局势不合,我们联想一下到后来曹操北征乌桓,前前后后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可见刘虞在朝廷政局混乱的当时提出这一主张的正确性。可惜公孙瓒不但没有听从刘虞的命令,反而在刘虞安抚工作已有成效,乌桓丘力居等外族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时,公孙瓒竟然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这些使者。对于刘虞为了增进同各少数民族的感情而送去的礼物,公孙瓒也是派人进行抢掠。至此刘、公孙二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为什么公孙瓒要与刘虞这位上司作对呢?史料上说是公孙瓒嫉妒刘虞,害怕刘虞立功对自己不利。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欠妥。不管怎么说,刘虞是自己的上司,上司立功,下属自然也跟着升职,这是一条定律,公孙瓒此时已是为官多年,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笔者认为这可能同公孙瓒幼年的经历有关。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这一地区在汉朝一直饱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公孙瓒可能是早年亲眼目睹外族的烧杀抢掠,对于家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有感触,对这些少数民族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所以才会被仇恨掩盖了理智,不顾一切地阻挠刘虞。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好,公孙瓒和刘虞这梁子开始接上了。
冲突二:政治眼光。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刘虞—三国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中曾经提过,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后,想东归洛阳,于是暗中派刘虞之子刘和逃出长安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前来相迎。刘和在途中经过袁术的地盘,告诉了袁术汉献帝的愿望。袁术大概是想抢功,便把刘和扣住,假意答应将一起行动,让刘和致信刘虞派遣几千骑兵前来,其实是打算拖延时间。刘虞接信后信以为真,果真派兵前去。公孙瓒看出了袁术的意图,曾经劝阻刘虞不要派兵,结果刘虞没有采纳。本来这是一番好意,就算没有被采用也没什么。但后面发生的情况却是匪夷所思:公孙瓒的一番好意被刘虞拒绝后,害怕袁术因为知道自己曾向刘虞提出建议会因此而怪罪,就偷偷派堂弟公孙越带领一千骑兵到袁术那里,以示友好,同时竟然暗中唆使袁术继续扣留刘和,抢夺刘虞派去的兵马。原本刘虞只是想勤王救驾,不料被公孙瓒给摆了一道,两人的关系立刻变得紧张起来。这件事情,公孙瓒做的实在不光彩,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好处,还把刘虞得罪了,政治眼光的确不怎么样。
冲突三:相互关系。按照当时东汉政权的任命,刘虞是公孙瓒的上司,而从前面的几个冲突中可以看出二人的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上下级关系,反倒象是同级官员,各行其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现象的源头还是出在公孙瓒身上。当初刘虞重返幽州之时,有事情还是会找公孙瓒商量的,可公孙瓒却没有把刘虞放在眼里,经常是“称疾不往”,使刘虞也很是恼火,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误会、矛盾就随之增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一片战火,而刘虞是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公孙瓒却是积极参与,奈不住寂寞,终于同袁绍发生武装冲突。双方先是在界桥展开激战,公孙瓒大败而回,之后公孙瓒再次发兵进攻袁绍,在龙凑一带又被袁绍打败。两次作战令公孙瓒的实力大为削弱。在这一段时间里,刘虞作为公孙瓒的上司,不但没有派兵助战,反而是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公孙瓒的失利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公孙瓒应该是异常愤怒的,要不然他也就不会在战败后干脆在幽州治所蓟县东南自筑一个小城,摆开架式让刘虞难堪;刘虞担任幽州牧后,“为政仁爱,念利民物”,而公孙瓒“但务会徒觽以自强大,而纵任部曲,颇侵扰百姓”,这也让刘虞非常不满,矛盾越发加深。
就是这种种矛盾造成了刘虞、公孙瓒的关系终于发展到敌对状态。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虞就想利用公孙瓒兵败之机干掉公孙瓒。为了慎重起见,刘虞向手下进行了咨询。东曹掾魏攸劝谏刘虞曰:“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不能不说这是个馊主意,对公孙瓒缺乏本质的了解,可偏偏刘虞这时的心肠软了下来,实在是养虎为患。一年以后,也许是公孙瓒越来越不象话了,刘虞又与手下进行密谋,“密令众袭瓒”。率兵进攻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属都散布在外地,身边军队很少。不得已,公孙瓒只能固守,伺机突围。而刘虞派出的士兵作战能力又太差了,加上刘虞又下令不准骚扰百姓,因此居然出现了久攻不下的局面。公孙瓒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不但成功突围,挫败了刘虞的企图,不久乘胜追击,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一家,最后反倒把刘虞杀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作弄人,原本以为刘虞一死,公孙瓒和刘虞这一对冤家的恩怨应该就可以结束了,可偏偏公孙瓒自己又不争气,在他统治下的幽州民怨沸腾,乌烟瘴气。老百姓自然也就怀念以前政绩显著、勤政爱民的刘虞了。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率兵为刘虞报仇。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为之复仇,最终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袁绍乘机联合了鲜于辅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队伍,率兵十万进攻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众叛亲离,无法抵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袁绍斩杀。
这一对冤家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思索是什么呢?妇人之仁,只会养虎为患,害民害己,而好勇斗狠,也只能是逞凶一时,终难成大事。公孙瓒和刘虞的争斗,都没有给幽州带来稳定,带来的只是一场浩劫,直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幽州百姓才开始逐渐安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操才是一位真正的治世能臣,是曹操完成了刘虞未竟的理想。

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汉宗室大臣、政治家,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
举孝廉出身,累授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坐事免官。起为甘陵国相、宗正等职,镇压黄巾起义。中平五年(188年),再次出任幽州牧。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累授大司马,封襄贲侯,拒绝袁绍的拥戴称帝。
初平四年(193年),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被俘,惨遭杀害。

鲜于辅(生卒年不详),幽州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原为幽州牧刘虞从事,初平四年,公孙瓒杀害刘虞,遂与刘和、乌桓峭王、麴义一起合兵大败公孙瓒。




东汉宗室刘虞,他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此外,刘虞还有忠心的一面,自他为东汉效力以来,就一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在自己被公孙瓒诬陷,将要斩首的时候,也没有欺辱百姓,背叛东汉。而且在他在北方的百姓心中,也是受到很多人的崇敬的,甚至在他在幽州流亡的时候,百姓见到他都痛哭流涕,对他嘘寒问暖。看到刘虞这跌宕起伏的一生,想必大家...

刘虞治国堪比诸葛亮,又深得人心,却为何死于一介武夫之手?
刘虞为人仁厚,对待百姓比较宽仁,而公孙瓒则为人残暴,经常放纵士兵抢掠百姓,不顾百姓死活,这也让两人产生冲突,公孙瓒虽受刘虞节制,可是他仗着手中兵力强大,不把刘虞放在眼里。 《三国志》记载:虞在幽州,清静俭约,以礼义化民。意思是:刘虞在幽州,清静俭约,以道德礼仪来感化民众。刘虞主政幽州...

刘虞为什么拒绝袁绍称帝的建议?
据史籍记载,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商议一起拥立刘虞为帝,原因是因为汉献帝年少容易被董卓控制,只有拥立新的皇帝这样才能安定天下人的心。我们说当时刘虞控制了幽州,韩馥占据了冀州而袁绍在中原地区,又有很高的声望,假如刘虞接受袁绍等人的建议的话,那么北方和中原地区基本可以掌控在他们的手中,那么刘虞很有...

公孙瓒平边乱、败刘虞占据整个幽州,最后为啥会输给袁绍?
刘虞 差不是在同一时间,公孙瓒又与袁绍展开了争夺冀州的战争,哪怕到了这个时候,公孙瓒仍然是河北四州势力最强大的军阀,鼎盛时期公孙瓒的势力遍布冀州、青州、幽州、兖州,还任命了自己为其势力范围的官吏,而同一时期的袁绍只有冀州一个州的地盘,而且还被公孙瓒插足小地方地盘。以公元191年的势力范围...

历史上刘虞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没多久,朝廷方面传来消息称太师董卓欺凌年幼的献帝,频频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朝臣们和四方诸侯都对董卓的野心十分担忧,于是就有了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等北方诸将一同商议,想立汉宗室中威望最高年纪较长的刘虞为帝,从而安定汉朝天下。韩馥、袁绍等就请乐浪太守张岐将这个共同的决议送往幽州,并请刘虞择日...

东汉末期,公孙瓒和刘虞有何仇怨,要杀掉他?
于是他也上奏朝廷说刘虞私自扣下大量军需物资,意图激起叛乱。双方你来我往,而那个时候董卓死掉了,朝廷里正乱着呢,哪顾得上俩人的官司。结果俩人的官司没人主持,双方又积怨已久,俩人就闹翻了,双方都想借着办公事的名义来伺机除掉对方。刘虞也不傻知道先下手为强,在幽州刘虞的声望很高,可以说...

刘虞的人物生平
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传书到各州郡,说要代替汉朝。张纯又使乌桓峭王等五万人部队,进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次年,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达蓟城,精简了部队,广泛布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

三国时期幽州刺史
你忘记黄巾之乱了吗?当时发生了黄巾之乱政府平反也需要时间啊 公元193年(汉献帝初平四年),刘虞担心公孙瓒反叛,于是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曲放散在外,仓卒欲从东城逃走,刘虞的士兵不习战,又下军令不准骚扰百姓,久攻不下。公孙瓒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顺着风势放火,趁势杀入刘虞...

汉末三国时期,汉室宗亲都占据哪些地盘?
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所以刘焉一开始就是心存野望的,他后来甚至想自己称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214年刘备夺了刘焉、刘璋父子控制的益州。2、刘虞——幽州 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这个刘强可...

刘虞有多少手下
刘虞在任期间“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重点发展农业、养蚕业,利用上谷郡与匈奴、扶余、鲜卑等民族进行边境贸易,开采渔阳郡丰富的盐、铁资源,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自我挖潜,脱贫致富。经过刘虞的有管理,幽州成为当时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从青州、徐州过来定居的...

南召县13612942794: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幽州出过什么大将谋士? -
丹娅奇比: 下属: 武将有公孙瓒、公孙纪、鲜于辅、鲜于银 文臣有齐周、阎柔、魏攸、田畴 此外,刘虞在鲜卑、乌丸、乌桓等民族中威望崇高,都曾出兵随阎柔讨伐公孙瓒为刘虞报仇,最终在鲍丘一战大败公孙,这些部落民族也算是其下属. 刘备也曾在他手下任职一段时间 赵云曾在公孙瓒手下效力一段时间,也勉强算是其下属

南召县13612942794: 三国演义前50回概括 -
丹娅奇比: 【第一回】东汉末年党锢之祸,至灵帝则有蒙节、张让等十常侍,又有外戚干政、牝鸡司晨.巨鹿张角得“南华老仙”《太平要术》而自称“太平道人”黄巾起义,进犯幽州.幽州太守刘焉、校尉邹靖招募英雄.涿(读若桌)县刘备刘玄德(祖...

南召县13612942794: 三国时象刘备这样有“皇叔”这类汉室宗亲身份的人有哪些? -
丹娅奇比: 幽州刺史刘虞和他儿子刘和,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荆州牧刘表和他儿子刘琦、刘琮,益州牧刘焉和他儿子刘璋、刘延、刘范、刘瑁,孙子刘循、刘阐,零陵太守刘度和他儿子刘贤,曹操谋士刘晔,以及刘备一家子等等…

南召县13612942794: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 -
丹娅奇比: 曹 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

南召县13612942794: 天津盘山有哪些闻名于世的历史传说故事?
丹娅奇比: 盘山,号称“京东第一山”,是中国十五大名山之一.它不 仅有迷人的风光、众多的... 东汉末年,董卓窃取大权,将汉献帝拉往长安,幽州牧刘 虞为展效臣节,要奉使进京...

南召县13612942794: 历史东汉公孙瓒传 -
丹娅奇比: 公孙瓒(?-199)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献帝年间占据幽州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曾效力过的势力:东汉刘虞 兄弟姐妹:从弟公孙越、公孙范 子女:公孙续 结义兄弟:刘纬台 李移子 乐何当 史籍记载《三国...

南召县13612942794: 《后汉书 刘虞传》刘虞字伯安 翻译 -
丹娅奇比: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祖·父刘·嘉,为光·禄勋.刘虞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升任幽·州刺史,百姓与蛮·夷被他的仁德所感动,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部族都按时朝贡,不敢骚扰...

南召县13612942794: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时,东汉十四州的刺史或牧各是谁 -
丹娅奇比: 一开始都叫刺史,后来灵帝为了打击起义军,改其中一部分为州牧,总揽军政大权.刚起义时的不好查了,只能是起义持续时期的一些人了.而且东汉那会只有十三州,一般外派在任的只有十二州,司隶算是京畿地区. 荆州刺史徐璆——王睿(刘表是后来的事了) 益州刺史郤俭——益州牧刘焉. 徐州刺史巴祗——陶谦 幽州刺史郭勋——幽州牧刘虞 冀州牧皇甫嵩——王芬 兖州刺史乔瑁——刘岱扬州刺史陈温并州刺史张懿——并州牧董卓凉州刺史耿鄙交州刺史朱符豫州刺史王允 青州刺史黄琬 司隶校尉不详

南召县13612942794: 公孙瓒是英雄?枭雄?草包? -
丹娅奇比: 公孙瓒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位军事将领,他曾经控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绝大部分,包括今天的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的成功是和当时的幽州牧刘虞支持密不可分的,刘虞是后汉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为人品德高尚,...

南召县13612942794: 公孙瓒和公孙度有什么关系吗? -
丹娅奇比: 公孙瓒和公孙度没有什么关系.有两个证据,一,据《三国志》记载,公孙瓒是辽西郡令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迁安县一带;而公孙度是辽东郡襄平县人,也就是现在辽宁省辽阳市人,二地相隔遥远,没有联系;二,如果公孙瓒和公孙度有关系,那么《三国志》应该点明,但该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反证二公孙没有任何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