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风,从曹操、竹林七贤和陶渊明身上能够看出来吗?

作者&投稿:务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在魏晋时代的上空,一股前所未有的奇异风气刮了过来。人们既听不到“关关雎鸠”的轻吟浅唱,也不见“明月照高楼”的清新怨叹,更不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东汉末年以来,战争的火光经久不息,社会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飘摇不定。凄风苦雨抽打着羸弱不堪的老百姓,利刃铁鞭高悬在士大夫们的头顶。到了魏晋,战乱频仍。知识分子往往能够敏感体察时代风气,能够如春芽般细致而又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


于是,一群又一群思想独立,人格高迈、行为特立的人物出现在魏晋的舞台上。他们或高傲、或狂放、或好色;他们或不拘礼节、或醉生梦死、或斗福享乐。他们不在意生命的长度,而寻找生命的宽度。他们不在意飘荡的礼仪规制,而看重意气相投。他们是沉沦世界里的独行侠,是混沌状态中的清醒者,是“我就是我”的异乡客,是冷眼热泪的痴情人。

这就是魏晋名士——一群无力的有心人。这就是魏晋之风——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社会风尚。

我们不妨说说那时候的几个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寻找一下魏晋之风的诸种表现。

何晏是魏晋之风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后来,他的母亲被曹操娶到了手中,他成为了曹操名正言顺的养子。作为养子,何晏从来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做事高调,毫不顾忌,不可一世,常常按照太子的规矩标准穿衣办事。这自然让曹丕等人心里很不舒服。久而久之,曹丕很是憎恨他,每次见到何晏都不叫名字,而是直呼“假子”。

何晏狂妄自大,拿不住自己,还很是好色。220年,曹丕即位后,对何晏置之不理,更不给他一官半职。226年,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史称魏明帝。这时候,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他趋时附势,巴结曹叡,以求显达富贵。没想到曹叡碍于面子,给他弄了个闲差事。这让何晏更是闷闷不乐。曹叡驾崩去世后,曹芳继位。而曹芳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朝政由曹爽把持,而曹爽和何晏私交很深。这时候,何晏终于成为散骑侍郎、吏部尚书等高官。


人品不行,命运也就好不到哪里去。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懿夺取了曹魏大权,处死了曹爽。作为曹爽的心腹,何晏自然也被诛灭三族。

看何晏的经历,似乎他的品行能力都不咋样。但是,东晋史学家袁宏却把他列在《名士传》中。

原因很简单,善于溜须拍马、大搞人身依附的何晏精通玄学,是魏晋玄学(探索物质根源)的开创者之一。对儒、道经典进行注释,撰写了不少论文。他倡导“清谈”,对玄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构建了魏晋玄学体系,并成为和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齐名的哲学体系。

我们再来看看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中说: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常常集合起来,在竹林(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之下纵情喝酒,吟诗作乐,讨论诗歌、玄学,所以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

时间走着,竹林七贤的人生也慢慢有了大不同。他们有的变得追逐名利,最后身居高位;有的被迫出仕,靠装疯卖傻逃避;有的则誓死不屈,被当权者杀害等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常常遇到的大都是不如意,但是他们狂放不羁、肆意酣畅、痛快淋漓、不同流俗的形象一直立在时光深处。

他们崇尚玄学,擅长音律,诗文豪迈,成为魏晋之风的代表人物。

我想,说魏晋之风,陶渊明是不能绕开的。

陶渊明以其名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成为了名垂青史的田园诗人,隐士的代表。他不慕名利、热爱自然的个性,正是魏晋时代文人逃避社会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缩影。

在《陶渊明集笺注》中,袁行霈先生评价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意志、操守、爱好、毅力,袁行霈先生的话语是沉甸甸的。当然,陶渊明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陶渊明的祖父曾任太守,按理说家境不会太差,但父亲的早逝,陶家逐渐衰落。“弱年逢家乏”,陶渊明感受到了世风冷暖。

家贫不是罪过,无德才是大错。

陶渊明不为为金钱折腰,在厌倦世俗与官场后,他毅然辞官,回到了家乡,以耕作为乐。远离名利场,弃绝世俗风,陶渊明追求的清净、自然、隐逸等都满含着魏晋之风。

魏晋之风早都被时间刮走了,但是,它留下的那种淋漓尽致却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魏晋风度: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名士和药、酒)
当时曹操曾下过一个命令,禁止在衣服里带上香料。 一个人的风度仪表,自汉末以来一直被视为一个人的社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志。士人们注重仪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关注这一点,并将之作为重要的谈资。这从《世说新语》中专门辟一部分来描述人的「 ”容止”就可明了。如有一则关于书圣王羲之的描述:「 ”...

鲁迅作品晋魏风庋文章药及酒
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人。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详解
总的来说,嵇、阮一派继承着建安文学的遗风,表现了时代现实的特色,而王、何一派则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了两晋玄虚之风的先河。这两派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太康文学 这是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太康”(公元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

魏晋两朝故事
本人已有竹林七贤,八王之乱,曹操借人头安定军心。最后能告诉我下面几个的故事大体(100字左右就行,不要一堆的)《借醉酒夺父权,晋国的司马道子》《... ...他的步履从容而稳健,神情泰然而端庄;意气风发,气宇轩昂,“见者肃然改容”。可见“玉人”之美,颇具威仪。 晋武帝司马炎曾在朝中占卦,想测测晋朝气数如何...

魏晋南北朝诗歌风格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文学史上的正始时期包括从正始到晋武帝泰始以前,即曹魏后期、魏晋之交的整个历史时期。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夺权之人以阴谋手段诛杀...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

请问魏晋有哪些文人 能介绍稍微详细一点吗
曹操既是军事理论家也是文学家,他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基础。正是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出现了邺下文人集团,也就是“邺中七子”,他自己本身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出色,他开创了学习汉乐府的风气及借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创新精神,文风清峻通脱,钟嵘在《诗品序》中对其道:“古直悲凉、气韵沉...

曹操的诗歌被称为___魏晋风骨
《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写实的精神。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

请详细讲一下建安风骨的涵义
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

焚山求才的曹操与率性浪漫的曹丕
这位逼得曹操“焚山”才求得的“俊才”,名字叫阮,而他,正是竹林七贤里的大诗人阮籍的父亲。说起竹林七贤,就让我们从阮家的故事来开始吧。 别看阮籍在...所以说,魏晋这“放任”之风的形成,曹丕可是“功不可没”的。来看看他和大才子们的“由性”故事: 其实不只阮,“建安七子”的另外几位――陈琳、王粲...

魏晋诗歌的传统是悲情为美对吗?请给出论据
东晋时期,玄学与清谈之风盛行,士族们以能谈玄为高雅,甚至处理朝政也务在清静。东晋诗坛玄言诗盛行,就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理相混合的产物。钟嵘《诗品》说玄言诗“平典似道德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当时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桓温、庾亮、支遁、慧远等。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田园...

天全县13060547632: 谈魏晋风度可以说曹操吗,还是只有竹林七贤与陶渊明之类才可以? -
羽待怡蒙: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是不行的,曹操他们是属于建安风骨,魏晋风流已经是一个专业名词,不能因为你的偏爱就把二者混为一谈.做文学的人最好严谨一点.

天全县13060547632: 应当怎样理解魏晋风度?为什么魏晋风度会出现在政治非常黑暗的年代? -
羽待怡蒙:[答案]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

天全县13060547632: 怎么写“论魏晋风度” -
羽待怡蒙: 可以从魏晋文人雅士入手,例如竹林七贤里的嵇康等,写他们的风度,宁静淡泊等.还有从魏晋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入手,魏晋的诗词歌赋的风格,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魏晋书法中,魏碑不算板正,学习魏碑要先了解他的民俗,他们是少数民族,有那种豪放不羁的气概,总的概括魏晋风度那就是慷慨豪放,无论是人,诗词歌赋还是书法

天全县13060547632: 什么是魏晋风流 -
羽待怡蒙:[答案] 魏晋书法平复帖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

天全县13060547632: 哪个朝代最推行魏晋之风 -
羽待怡蒙: 哪个朝代都有魏晋之风,但统治者不会推崇魏晋之风,不利于王权.所以,魏晋之风代表人物都不是治国安邦之才. 魏晋风度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代表人物:魏晋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唐朝陶渊明、谢灵运.

天全县13060547632: 魏晋风流人物介绍 -
羽待怡蒙: 要说风流人物,魏晋可能在美男方面比较多点,再者就是当时有名的王谢两大名门和退隐的大诗人陶渊明,还有便是魏晋崇尚玄学,盛行名士之风.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 潘安:天下第一美男 人们常用“貌似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

天全县13060547632: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500 百字 -
羽待怡蒙: 思路:从陶渊明归隐展开写. 陶渊明的归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看,魏晋乱世,政权更迭频繁,文人出于厌倦和自保开始崇尚道家,清谈成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 老庄哲学在魏晋变成了一种生活...

天全县13060547632: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
羽待怡蒙: 《杂诗十二首(其二)》创作背景: 此诗为《杂诗十二首》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

天全县13060547632: 魏晋名士都是一群什么人 -
羽待怡蒙: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

天全县13060547632: 作为高中生必须了解的文学常识 -
羽待怡蒙:[答案] 中国文学 一,先秦 1,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wa)补天,后羿(yi)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追日,... 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 1,诗歌和散文 三曹:曹操(字盂德),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 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