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事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作者&投稿:尔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有的事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

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也说不管四六二十四。

有人认为是来源于《史记·苏秦列传》中的一段话:“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故已二十一万矣。"

这句话已经口口相传很久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宝应话中,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谓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汉书》载路温舒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娇运告终”的话。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相传,并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顾背景和前提,不认清形势局面,不顾条件与可能,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后果,一味胡干蛮干愣大头的同义语。但是,此说也不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也要作褒义词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赞颂某人有谋略,不怕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优良工作作风。宝应地区对“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应用非常广泛普遍,使用频率比较高,我相信此言不虚。

你好知道了吗?新年快乐.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成语人们经常使用,殊不知它来源于一个古代笑话。
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的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他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10天以后,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食,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李元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 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李元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个人能顶两人用了。
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看做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

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
参考资料:http://www.qxw.2156.cn/book/7/17/102.html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

看看这个资料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17599.html?si=1

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的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他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10天以后,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食,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李元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 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李元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个人能顶两人用了。
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看做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也张见识了 :)


俗语“钱有三不借,理有三不随,路有三不走”说的是什么呢?
“第二借近不借远”, 意思是说左邻右舍有事向你借钱,这时候你要借。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对门”。 和邻居“ 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拒绝会伤了两家的和气。如果是远亲或者不熟悉的朋友不要借钱给他,反正又不经常见面。 第三借生不借熟, 这句话听上去有违常理,为何借给生人不借给熟人呢? 不知大...

话有三不说,忙有三不帮,事有三不想有道理吗?
2、涉及感情的忙不帮对于感情的事情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插手,无论是不是需要介绍,其实这种事情最好还是当事人自己解决,而且即使是想要介绍的话,那么一定也要说清楚只是帮忙让双方见面而已,以后情况如何是不管的,难免最后因为感情纠纷从而被人埋怨。3、救穷不帮人总有在困难的时候,偶尔的救助下是很...

农村俗语“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一个道理,嫖娼和偷情一样都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看见或者听见了,你去规劝别人,不管起不起作用,人家认为你知道了他的秘密,别人多少会对你有防备之心。农村老俗语的意思, 有些事可以做,但是不能说 , 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最好不要去做。 男不三,女不四,不是指男女之间的不三不四行为...

话有三不说,忙有三不帮,债有三不欠,财有三不发,酒有七不喝
3 不说怨话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尽量少说怨话,遇事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怨天尤人之前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自己是否付出了努力。没有人喜欢听埋怨的话,偶尔发点牢骚可以,长时间唉声叹气,再亲近的人也会受不了。 1 孩子的债不能欠 一定要重视孩子的事,不管你有多忙。事业再多成功,与孩子的未...

话有三不说,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是什么意思?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总要对你说三道四?
有那么一种人, 不管发生什么大事或者小事,也不管跟他有没有关系,他总是在第一个开口讨论,各种添油加醋。总喜欢跟别人说三道四,就算说这些事对他完全没一点好处也喜欢到处议论。他们说的可以是对朋友的不满,对长辈的埋怨,对领导的意见等等一系列有用没用的话。总是可以说的很起劲。可是为什么...

什么叫话有三不说,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呢?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人品不好的男生都有什么特征?
并且前任也不孝顺父母,经常我会说他,而他却觉得我简直太可笑了。所以我早早的分手了,一个连自己父母都尊敬的男人,靠不住。3、我感觉他的心很冷 人品差的男人真的不善良,换句话说心太冷了,冷的有点可怕。我朋友的前夫不仅不管孩子,也不管这个家,而且他喝酒赌博。经常债主追上门来要债,真的...

老人说“话有3不说,事有2不做”,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主要是说在办丧事时候的一些忌讳和礼节,三不说是指报丧不说死,闻到异味不说臭,抬棺不说重,二不做是指丧事期间不串门和摔丧盆不摔第二次,这些都是对逝者的尊重。

有些事儿永远不要多嘴,三缄其口,对谁都好
小红说关你什么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说话。虽然同一件事在群里从前一天发到了第二天,因为小静一句坏话,弄成了这样。最后小静说随便你怎么想吧,我不喜欢解释,如果你觉得我坏,那就坏吧!对方气的挂了电话。小静后来发了短信过去,说不要生气了,不管以后能不能做朋友,你一定要开心,不要在乎别人说的错话...

贺兰县19822455449: 为什么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
啜放赛纶:[答案] 成语来源一:很久以前,有个叫李元的财主,雇了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起初,他每天管小伙子三顿干饭,免得借... 李元听了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算了,算了,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饭,不管他三七二十一.” 这件事就这样慢慢传...

贺兰县19822455449: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有的事说不管三七二十一,而不说四六二十四那? -
啜放赛纶:[答案]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

贺兰县19822455449: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
啜放赛纶: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故事由来: 旧时有两个人在街上大声争吵,一个坚持说三七二十一,一个坚持说三七二十三,双方互不相让,...

贺兰县19822455449: 为什么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
啜放赛纶: 谓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加之战国时苏秦游说齐宣王“七万户,每户出三个兵力即三七二十一万雄兵”的典故.后来的人们发展了这个词的意思,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

贺兰县19822455449: 为什么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
啜放赛纶: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宝应话中,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

贺兰县19822455449: 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
啜放赛纶:[答案]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宝应话中,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

贺兰县19822455449: 为什么有的事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
啜放赛纶: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

贺兰县19822455449: 为什么要说“三七二十一”如题,为什么要说三七二十一,而不说二七,或者四七呢? -
啜放赛纶:[答案]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宝应话中,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

贺兰县19822455449: 不管37二十一 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
啜放赛纶: 1.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时下,人们对那些不论这那、不管环境怎样、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去做的情形,都称之为:“不管三七二十一”.按说,三七二十一不过是乘法的计算口诀,可是人们为什么不说三六一十八或其它的数字,而专说三...

贺兰县19822455449: "不管三七二十一"指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为什么用这个数字?
啜放赛纶: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个俗语来源于齐国,同历史上著名的辩士苏秦有关.苏秦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字季子,洛阳轩里人,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与秦国对抗.苏秦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但从小就胸怀大志,熟读经书与兵书,立志要做出一番大事业.他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后来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延缓了秦国的统一步伐.等到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