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歼灭赵军主力,为什么之后秦军反而屡战屡败?

作者&投稿:梁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国赌国运之战。这一战,虽然秦国胜利了,但是也给秦国留下了深深的伤痛。这是因为长平之战中,秦国的实力不足以完成灭亡赵国的战略任务。同时,秦国也没有预料到会遭到赵国的殊死抵抗,这让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陷入了困境。

一、长平之战的经过。

长平之战的爆发,对秦国来说是不得以的。当时,秦国的战略步骤是远交近攻,对与自己国土接壤的韩、魏、楚等国进行蚕食。在征服韩、魏、楚国之后,控制中原要害,再解决剩下的国家。在这个计划里,对赵国的决战是放在后面的。

当秦国的军队切断了韩国本土与上党郡的联系后,韩国为了苟延残喘,将上党郡献给了秦国。但是,就在秦国准备接收上党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为了挑起赵国和秦国的冲突,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由于上党的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此地落入秦国之手,赵国就直接暴露在秦国的兵锋之下。所以,赵国虽然考虑再三,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了上党。

这样,赵国不顾外交的惯例,硬是将韩国割让给秦国的上党抢走,这是秦国不能容忍的。秦国也因此发动了夺取上党的战役。但是,这一场战役直接打乱了秦国的战略计划,给秦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秦国本来的战略是先打弱敌,对关东各国各个击破。可是,这时形势突然改变了,变成先打强敌,身边还有没有彻底打垮的关东各国虎视眈眈。如果各国合纵起来对付秦国,以秦国的实力,是无法抵抗的。

因此,秦国在发动长平之战时,对外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活动。除掉不参与战争的燕国和齐国外,它以武力威胁和外交恫吓的手段,逼迫韩、魏、楚各国保持中立。它威胁说,如果哪个国家胆敢救赵,秦国就放弃攻打赵国,去打那个国家。

这确实是秦国的实话。如果单独对付赵国,秦国的国力是有余的。但是,如果再有其他国家来救援赵国,秦国的国力就会不足。这样一来,秦国只能撤兵。那么,秦国为了挽回面子,就只有采取攻打救援国的办法。

其他各国也能够看出其中的关键,所以它们不会去替赵国挡枪的。而且,当时各国都是以兼并为利的,赵国的野心并不比秦国差。在赵国胡服图强后,就一直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吞并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如果赵国继续强大下去,它带来的威胁,不比秦国小。

这样,关东各国乐得看到秦国和赵国拼得两败俱伤。它们不希望看到秦国取得大胜,也不希望看到赵国取得大胜。在双方交战的时候,这些国家都不会插手,至于说出手的时机,要看情况而定。

二、在长平之战后,战国形势的变化。

关东各国干涉秦赵两国战争的时机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和秦国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这样,关东各国联合起来的力量能够对付秦国,而还不必担心有一个强大的赵国威胁自己。而长平之战的结果,恰恰使得这个时机成熟了。

在长平之战中,虽然最终赵军损失了四十多万军队,可是,兵力只是占相对优势的秦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白起的口子得太大,使得自己的军队在战役的末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役结束后,秦军死亡过半。而秦国也经过了长期的消耗,举国疲敝,国内空虚。

白起不得已,只得将赵军俘虏全部坑杀。然后白起企图带领获胜的秦军,大胜之威,借着关东各国没有反应过来的机会,灭亡赵国。但是,秦王和范雎因为国内损失惨重,决定休整再战,错过了战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秦军的战斗力有所回升。但是关东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赵国得到了喘息之机,它利用这段时间,一方面加强军备,连平原君都把自己的家产和家人都贡献了出来。一方面赵国积极进行外交斡旋,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对关东各国是不利的。同时,秦军在长平之战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是大家能够抵抗的。

三、秦国在邯郸之战中的错误。

秦国君臣则在此时,对战国的形势产生了误判。秦国认为,在长平之战时,秦国歼灭了赵国的主力,在经过休整后,继续攻击赵国,是可以先消灭赵国的。这样,就能够在关东打开一个突破口,割断关东各国的联系,为下一步各个击破各国打下基础。

但是,秦国只看到了赵国的损失,却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秦国放弃了一直以来的战略目标,先击破韩魏,而将目标转向赵国是失策的。赵国虽然损失惨重,但是通过休整,加上长平之战中秦军的暴行,赵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让秦军寸步难行。

而原来害怕秦军的淫威的魏、楚等国,感到唇亡齿寒,也会参加进来。它们看破了秦军的虚弱,敢于救援赵国。这样一来,秦国前有坚城,侧有劲敌,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于是,当秦军发起邯郸之战时,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秦军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可是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对秦军坚决抵抗,使得秦军损失惨重。而这个时候,秦国内部的矛盾也再次激化。白起因为自己的战略被否定而以生病为名不接管秦军的指挥。这一切使得秦军的形势更加不利。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魏国和楚国都看到了机会,与赵国结盟,出兵救赵。尤其的魏国的公子信陵君无忌是著名的军事家,他率领着魏国的援军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秦军在此次失败后,暴露出了自身虚弱的本质,遭到了关东各国联军的穷追猛打。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面对的敌人只是赵国一国。可是在长平之战后,由于关东各国合纵的成功,秦国要面对的是几个国家的联合势力。不管是实力上,还是军队上,秦军都不是对手。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四、战争的结局。

在此后,关东各国由于有信陵君的领导,再次形成了合纵的局面。而秦国急于挽回形势,再次在关东发动攻势,结果遭受了更为惨重的失败。这使得秦国被迫撤回关中,暂时采取战略防御,休养生息。

不过,秦国虽然暂时在关东遭受了失败,可是本身秦国的实力雄厚,再加上崤函之固的地理形势,在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后,很快就恢复了实力。

在实力恢复后,秦国将错误的战略又改变回来,依然采取先攻韩魏的战略。经过长期的征战,终于达到了目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我们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后,由于实力问题,还有战略上的错误,使得秦国的长平之战胜的很吃力。这也给了关东各国以可乘之机,使得秦军遭受了许多挫折。

但是,由于秦国实力雄厚,在休养生息之后,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终究在秦王嬴政的指挥下,秦国还是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使命。只不过由于走了一段弯路,灭亡赵国的时候已经是长平之战以后四十多年了。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平原君去魏国借兵,门客毛遂自荐,大谈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说服魏王。在魏王抵抗不住秦国的压力时,信陵君又站出来,不顾个人安危窃符救赵。在这三个人以及赵国上下所有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赵国邯郸之战大败秦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所以说赵军真的弱吗?并不是的,他们作为战国末期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呢?_百度知 ...
第一、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第二、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楚魏出兵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第三、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救援,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然而,其他五国都害怕秦国,有点犹豫,不愿意出兵帮忙。甚至于燕、魏...

秦始皇灭赵之战
赵军守要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二三四年,秦军攻平阳,歼灭赵军十万,杀赵将扈辄。接着挥军北进,为赵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公元前二三二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郡出井陉,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公元前二二九年,王翦乘...

长平之战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了赵军主力,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先例?长平之战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战后,秦国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各个诸侯国,为其统一天下的形势已不可逆转,它直接催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

秦灭掉赵军主力之后,想要孤注一掷灭掉赵国,未曾想赵国众志成城_百度...
首先赵国的主力全部被歼灭,再一个赵国本身的民生不稳。 如果这个时候进攻邯郸,可以一举灭亡赵国。按理说面对这个非常有见地的建议,秦王理应采纳。可白起的消息上交上去,秦昭襄王内心很矛盾。虽然歼灭赵军45万,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加上国库空虚等种种原因,我们知道秦王最后还是拒绝了。2:赵国派出使者...

秦军在什么战争中大败赵军主力
长平之战.秦军主将是武安君 白起 赵军主将 前期是廉颇,后期是 赵括 秦军倾国之力,终于获胜,俘获赵军42万.白起听从谋士建议,一夜之间将42万投降的赵军全部活埋,仅有极少数15岁以下的赵军士卒被放回,以通知赵国.经此一役,赵国元气大伤.关东六国中,唯一能抗衡秦国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军是怎么彻底摧毁赵军的?
赵军长平之战的失败使赵国元气大伤,再无抵抗秦军之力,秦国就是因为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而为以后消灭赵国奠定了基础。长平之战起因秦赵两国之争持续多年,终于在公元前262年两国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战争,即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起因是因赵王贪图了韩国十七座城池,当时韩国基本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赵...

长平之战,秦军为何能以弱胜强?
白起佯装后撤,把赵军的主力部队吸引到丹西。两支秦军机动部队直接出动,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其中一支25000人的秦军突然出现在长城防线的背后,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无法突围,逐渐弹尽粮绝。赵军强行突围4到5次,但都被秦军射杀。最终,白起歼灭赵军40万人。然而,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的46天里,赵军和秦...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什么意思_百度知 ...
意思是:事情有不知道的,有不能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能不忘的。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注释】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赏析】公元前260年,秦军歼灭赵军主力后,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长达17个月。邯郸朝不保夕,急派使者前往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

长平之战的故事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1-2]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3]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南阳市19229401206: 秦国为何能灭掉赵国 -
汗桂爱德: 首先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被白起被俘坑杀.极大地削弱赵国的实力.正说秦国灭赵国时,閵相如,廉颇,赵奢都已经不在了,唯一的名将就是李牧,但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

南阳市19229401206: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
汗桂爱德: 长平之战算得上是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战国七雄之秦国和赵国强势对决,结果赵军损失四十五万大军,而秦军也损失二十万左右,这一场战打下来,死亡人数在六七十万左右,还是在人口并不多的春秋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这场战争有...

南阳市19229401206: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会输给秦国 -
汗桂爱德: 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军粮被断.所以战败.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军全军覆灭.

南阳市19229401206: 中国古代战争小故事 -
汗桂爱德: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

南阳市19229401206: 赵国为什么被秦国灭了
汗桂爱德: 因为非常有名的长平之战.导致战国末年的强赵从此一蹶不振,各个诸侯国再也抵抗不了秦国的进攻.在长平之战前,赵国非常强大.当时与秦国先后打了五次仗,秦国赢2次,赵国赢3次.当时弱小的韩国国君想巴结赵国,就把当时最繁华的一...

南阳市19229401206: 败两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
汗桂爱德: 1.长平之战,秦将 初为王龁后为白起,赵将 初为廉颇,后赵孝成王中秦之反间用赵括 赵打败 白起坑杀赵卒45万. 2.邯郸之战,长平之战之后白起欲直取邯郸,赵相廉颇用苏代游说秦相范雎,秦昭襄王休兵一年,后再欲攻邯郸,白起据为将,被...

南阳市19229401206: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为什么要杀二十万赵军 -
汗桂爱德: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首先,白起坑杀的赵军战俘不是二十万,而是四十万. 其次,白起坑杀赵军,主要是因为四十万人实在太多了,管理不便,需要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然,如果出现骚乱,非常不好收拾. 第三,秦国也不敢把这些人都放了,因为他们都是有经验的士兵,如果换个有本事的统帅,秦国可能就够呛. 第四,在二战中就不止一次出现过日军为了节约粮食而大肆杀美英战俘的事件,所谓的死亡之路就发生在菲律宾.

南阳市19229401206: 纸上谈兵故事50字简写
汗桂爱德: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

南阳市19229401206: 秦国灭了六国,也包括赵国,你知道赵国后来为什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
汗桂爱德: 根本原因: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生产力水平高 一,经济上,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封建制度确立,变法中有奖励耕战,鼓励生产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秦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军事上,秦国将战功同爵位相挂钩,使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在战场上奋力拼杀.秦国的武器是标准化的生产,质量上乘.百起等将领出色的指挥.而赵国虽有李牧、廉颇却得不到信任. 三,地理位置,秦国在中原以西,位置偏僻,可以集中兵力东进,而赵国处在秦、燕、齐、魏的中间地带,容易腹背受敌,兵力分散.(有点像德国) 四,统治者的个人素质,秦嬴政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而赵王听信谗言,错杀李牧,撤换廉颇,使赵军一再失利.

南阳市19229401206: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 -
汗桂爱德: 韩,赵,魏,楚,燕,齐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