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余华小说《活着》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投稿:务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余华的热门小说《活着》的看法~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活着……

寇延丁(12月6日12:20)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这本小说可以说是余华对生命意义的一次追问,也是对活着的一个哲学解释,看似讽刺,却处处现实,看似悲剧,却又透着坚定。《活着》看似基调更加悲凉,但作者却以一个平常的角度又有些诙谐来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起初没什么追求,浑浑噩噩的活着,他没什么意义,就是知道花钱享乐,后半生家庭还算美满,亲人却接连去世,到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老牛,福贵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但他仍这样坚强的活着,或许这就是意义,这就是作者向我们表达的一种精神。‍‍‍‍

《活着》是一本让我从头至尾都深感无奈甚至是无言的作品,曾经让我一度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不是因为福贵的亲人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去,而是因为作者给主人公福贵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哪怕是一点点!从福贵的好赌,就注定了他不会有好的结局,但万万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家到底中落,父亲的离世,母亲的病危,被抓了壮丁,回乡后母亲的离世,女儿因病变成聋哑人,这样的福贵就已经难以承受了,但是,还没有完……接下来,儿子有庆的死,妻子家珍的病,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工作时被压死,外孙的死,一桩桩一件件的接踵而来,试问,谁能承受?也许只有福贵才可以吧!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
是啊,余华说的没错,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毕竟, 生的终止也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而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 活着》讲述了一个地主的儿子福贵因为赌嫖败光了家产,母亲因病逝世,女儿凤霞因病聋哑,妻子家珍患上软骨病不能下地干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嫁给偏头二喜,生下苦根后因出血过多而死。然而生活的打击并未停止。妻子家珍因为受不了这严重的打击而长眠于地下,二喜因为工作时被水泥板夹住而死,苦根因为吃不到豆子而死。福贵暮时只与一头老牛相伴,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
自始之终,福贵在生活中偶然得到的一丝温暖,都会被现实的残酷击碎。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庆死前的那段描述:
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他才哆嗦着说:

  “我头晕。”

  抽血的人对他说:

  “抽血都头晕。”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凶了抽血的人两声后,便又去救县长夫人了
读了这个片段后,我突然明白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与人的弱点息息相关,权力,利益和红尘的荣华富贵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道理是深刻的。我们要学习福贵那种永远不因为现实的打击而低声下气的精神。
记住,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是我最近写的

‍‍《活着》这本书,是我所看过的所有书籍中不算特别厚的,但是整个的故事情节却是让我非常记忆犹新的,看着福贵从一个纨绔子弟一步步沦落成孤苦老人,内心的感触是非常多的,看到福贵被救然后返乡与家人团圆,我看到了希望,但当我看到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女儿因病成为聋哑人,我又哽咽了!看到凤霞和二喜结婚我看到了希望,但是当我看到凤霞因生孩子大出血而死,我又困惑了,这样往返交替,一次次的看到希望,却又一次次的厄运来袭,我真的挺痛恨余华的!‍‍

读完全书,其实最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默的力量,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出身富贵人家,样貌不凡,嫁给福贵之后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不管是在福贵嗜赌到后来破产,还有被抓去当壮丁的那两年,到后来经历儿女的离去,这一个女人总在支离破碎的千钧一发,去承受或许比福贵承受得多的苦难,这也是旧时代很多妇人都有的一个特性,隐忍,这反映了女性的伟大之处,她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活着。


余华小说活着的简介
1、内容简介:《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

余华《活着》内容概括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

余华的《活着》主要讲的是什么?
《活着》简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凡间沧桑和灾祸白叟的人生感言,是一幕归纳人生艰难阅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青时获得了一个吊儿郎当的职业--去乡下收集歌谣。在夏天准备离开的时候,碰到那位名叫福贵的白叟,听他讲述了自己崎岖的人生阅历: 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究赌光了家业贫无立锥,贫...

余华《活着》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

读余华《活着》,活着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一本小说,这本《活着》也是余华蜚声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品。《活着》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还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这本小说《活着》出版于1994年,此后的20多年,一直在被加印,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活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虽然生活历经坎坷,可福贵还是...

余华《活着》
余华的活着开头是写他自己因工作原因,需要下乡采集民间歌谣,碰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于是,一系列的故事便展开了。这位名叫富贵的老人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这本小说主要塑造啦几个人物。分别是富贵,富贵的老婆家珍,富贵的儿子有清,富贵的女儿秀珍,富贵的女婿二喜,富贵的外甥苦根,以及镇长春生。这边...

余华的《活着》梗概(五十字左右)
主要内容: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小说活着的简介
《活着》是以“我”(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口吻写成,以主人公“福贵”的叙述为主。少年时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好赌成性,对家里的娇妻“家珍”拳脚相加。最终福贵将家里的祖业输光了,气死了父亲,沦为了靠租地为生的佃农。地位的一落千丈并没有使福贵意志消沉,然而母亲的身体却每况日下,一天...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道理如下:1、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通过这部小说传达的核心信息,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存的重要性。2、富贵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这表明人应该珍惜当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坚韧地生存下去。3、富贵在经历人生中...

活着—余华《活着》
《活着》的语言朴素真诚,这是一个农民的口吻,是福贵的人生经历所沉淀出来的语言,他的感悟、他的态度,都在这简单的字里行间,这是余华先生的高明之处,看似没有精雕细琢过的文字,都是余华先生的精心之作,他把自己与作品相结合,将自己带入了福贵,很多人说余华先生的语言冰冷残酷,可这样的残酷是对主角的负责,他能...

浔阳区17564294629: 求对《活着》这本书的评价 -
绪苑常欣: 余华写的,很不错

浔阳区17564294629: 读《活着》有感笔记范文
绪苑常欣: 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阅读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阅读不止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让心灵沉静,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读《活着》有感笔记,欢迎阅读!《活着》有...

浔阳区17564294629: 余华的《活着》 求读后最真实的感受 不限字数 -
绪苑常欣: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

浔阳区17564294629: 急求余华《活着》的书评,在150个字以内. -
绪苑常欣: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一种悲惨人生.书的题目起得好,它不是题名为“悲惨人生”,而叫“活着”,简单之中沉重与积极乐观并存,包含着一种重压之下喘息的思想空间. 《活着》并不是一个故事由头至尾地记叙下来,它是通过书中开头出现...

浔阳区17564294629: 《活着》读书心得,不要复制.400字左右.好的我追加20分! -
绪苑常欣: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让你读着,想笑却笑不出,只想哭.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那些动荡不安,但是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

浔阳区17564294629: 《活着》初中读后感600字
绪苑常欣: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 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

浔阳区17564294629: 余华的《活着》这本说他想讲述什么?为什么觉得没看懂 -
绪苑常欣:[答案] 活着我一共读了7遍,不知阁下年龄及学历,以下是活着赏析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

浔阳区17564294629: 余华的《活着》评论,要求是4000字 -
绪苑常欣: 评价: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此类作家的代表人物就是余华.在《活着》这篇小说中,余华传达了一种让大多数中国读者都无法反对的根本原则:对于中国人来说,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根本不存在任何高于“活着”...

浔阳区17564294629: 跪求余华《活着》3000字读后感 -
绪苑常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一口气读完《活着》,感觉生命的脆弱和坚强,领悟生活的真谛就是带着眼泪的微笑.一切只是暂时的,过眼云烟,今天要好好活着,自己的幸福靠自己成全.最喜欢走的还是乡间的田埂小路,《活着》让我闻到了草香,听到福贵吆喝牛的声音,特别是有庆的一生让我泪流满面,想起自己的童年,曾经朝夕相处的大黄狗、鸭子们.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有哭有笑,经历过就淡然了.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然后高兴地笑了起来,试问在物欲横行的今天,谁能笑得这么坦然、真诚、无牵无挂?

浔阳区17564294629: 《活着》读后感? -
绪苑常欣: 活着的理由 ——《活着》读后感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主人公有着一个很“旧社会”的名字:福贵,大福大贵.青年时的他确实很富贵,整日游手好闲,却过着阔绰的生活.吃喝嫖赌,囊括了一切阔少爷的秉性.还有一个具有一切旧社会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