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伤仲永的全部概括!

作者&投稿:骑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 伤仲永 概括~

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不学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用我的吧
[思路分析]
你好。考前复习一些字词。
[解题过程]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深入研讨(一)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一、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有些版本为“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内容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了。和普通人一样了。”

翻译吗?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内容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了。和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就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自寺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我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自寺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翻译么?
金溪平民方仲永 ,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 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内容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了。和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就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伤仲永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
王安石在文中指出,仲永的天赋异禀是上天赋予的,但他的平庸并非因为天资不足,而是由于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说明,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天生的聪明才智如果不加以培养,最终只会被浪费,而那些原本平凡的人,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就更难以有所成就。《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深沉的...

文言文翻译伤仲永
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伤仲永原文和解释
展开全部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全面解读
所以,从此以后,这个仲永就一发不可收拾,才能全都显现出来。“立”就是立刻、马上,也许比曹植的七步诗还要快。“就”就是成就,就是完成。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功成名就,“就”即是成。随便指一个物,命一个题,仲永就能马上做诗写文一首。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什么叫文?什么叫理?通俗的讲,文就是文采,字词的...

初中必背古诗词有什么?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有:《伤仲永》、《木兰诗》、《夜雨寄北》。1、《伤仲永》:《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2、《木兰诗》:《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

求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狼...
展开全部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

文言文 伤仲永 翻译
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中的仲永70字的介绍谁能说说
展开全部 [编辑本段]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shāngzhòngyǒng(王安石)「中小学生必读文言文」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

文言文伤仲永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婉伤,王安石为方仲永的才华婉伤,他有才华但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泯然众人矣"。

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伤仲永的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 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

南和县18545921895: 《伤仲永》概括内容 -
陈是微达: 《伤仲永》是宋朝王安石的作品.文章大意是说,一个人天赋再高,如果不进行教育、学习,也会变平庸.

南和县18545921895: 古文 伤仲永 概括我需要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只要一句话) -
陈是微达:[答案] 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不学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南和县18545921895: 古文 伤仲永总结以下内容:1词类活用 2特殊句式 3难句翻译! -
陈是微达:[答案]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粗体为句子补充) 1、不使 之 学 2、令 之 作诗 3、受之 于 天也 4、余 还自扬州 二、倒装句:还...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词类活用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

南和县18545921895: 文言文伤仲永的全部概括! -
陈是微达: 翻译吗?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

南和县18545921895: 伤仲永 文言文总结 -
陈是微达: 一词多义 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 于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

南和县18545921895: 古文 伤仲永 概括
陈是微达: 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不学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谢谢采纳,敬请追问

南和县18545921895: 概述一下《伤仲永》的内容 -
陈是微达: 天生的诗人,其父以为容,四处作诗而得财,因此弃学,年30时,半句诗已不会了

南和县18545921895: 文言文伤仲永有哪些奇,请分点概括 -
陈是微达: 用我的吧 [思路分析] 你好.考前复习一些字词. [解题过程]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

南和县18545921895: 伤仲永的伤具体指什?伤仲永的伤具体指什么
陈是微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