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的考察方式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郅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文官的升降与奖惩,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表现为依据。因此,就需要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考察,以明确各自表现,从而奖惩分明,这就是考绩制度。《周礼》记载,当时主持天下官吏考核的是天官冢宰。秦汉开始,历代朝廷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绩制度。

清代朝廷对考绩特别重视,并称之为“澄叙大典”、“激扬大典”,依据清制:

考群吏之治,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皆三年一举,由吏部考功司掌之——《钦定大清会典》

清代考绩的内容为“举劾并行”,通过严格的工作表现考察,筛选优秀人才予以奖励,发现庸人加以惩戒,以此达到“鼓励人才,澄清吏治”的目的。


第一、清代考绩制度的建立

清代的考绩制度是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清延明制,而品式略殊”。明朝的考绩有“考察”和“考满”两种方式。考察以“八法”为对照内容,外任官员叫“外察”三年一次,京城官员叫“京察”,六年一次。考满则以历俸为参考,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

对文官考察的“八法”,分别是酷、贪、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考满,论一生所历之俸,分三个级别,分别是称职、平常、不称职。考察关注的是几项针对性方面,考满主要是对官员整个为官生涯的综合评估。

清朝定鼎中原后,先按照明朝制度对官员实行考满;再对外官实行“大计”,与明代的“外察”类似;然后恢复了对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都督则参照京官考满,并明确以“八法”作为大计的考察内容。纵观顺治朝的考绩制度,总特征是延续明制而略微损益,但体系尚不完善。

康熙元年,废除大计,只行考满,并制定考满办法;

康熙四年,又终止考满,只行京察;复行大计,以为定制;

康熙二十四年,停止京察。

康熙朝考绩制度的变化是废除了考满,并将大计形成定制。

雍正元年,再行京察,并将六年一察改为三年一察。至此,由大计与京察组成的清朝考绩制度正式形成。

第二、京察

清代京察是对京官的定期考察。京察年份,丁忧、终老、降调人员可以免于考察;因公出差人员,离开本衙门一年之内,仍需参加考察。依据官员的不同品级,京察分为三种方式:

  • 一、列题

列题所针对的考察对象是一、二品大臣和都察院副都御史,督抚因有兵部尚书或侍郎衔,因而也被列入列题范围。列题的方式是,吏部向被考察官员的工作地发文,由各地衙门将其任内的功过是非说明并发送吏部,再由吏部将被考察官员的履历列出清单具题报告,等皇帝下旨定夺。

列题分为两本,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为一本,总督、巡抚为一本。

顺治时,除了吏部列题以外,三品以上大臣考核例行自陈,康熙三年终止,雍正元年复行。到了乾隆十七年,乾隆发布谕旨,认为自陈过失无意义,再度废止。自此以后,自陈再无推行。

  • 二、引见

引见的对象是三品以下的京堂和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顺天府尹、府丞。吏部缮履历清单题奏,等候皇帝赐见。因为朝廷大员常常伴随皇帝左右,皇帝不必引见也能心里有底,而三品以下京堂平时见不到皇帝,所以每次京察用引见以便于考察。

引见的惯例定于乾隆十五年,其谕旨明确引见的目的是皇帝要对“才具优长”和“龙钟庸劣”者考察定夺。

  • 三、会核

会核是清代最广泛的一种京察方式,考察的人员是翰、詹、科、道、司官、小京官、中书、笔帖式。

会核之始,由各衙门对被考察官员详细考核,并作出考核评语,造具满、汉文册四份,于三月十五前密封分别送至吏部、都察院、吏科、京畿道。

然后,收到文册的四个部门,由吏部定期知照“封门阅册,分别等次磨对”。“磨对”完,吏科给事中和京畿道监察御史赴吏部面议,封门事竣。

吏部“开门”,会同满汉大学士、都察院堂官、吏科、京畿道共同考察,拟订等级,并将结果传知各衙门。

各衙门再召集参加考察的官员依次唱名过堂,分别去留,定稿具题。将能够留下来继续任用的官员,依考评等级,缮写黄册随本进呈皇帝。

最后,对于考核不合格从而不能留任者,奉旨之后出榜宣示。

大计

大计是对地方官的考察,周期与京察相同,内容也基本相当,只是依据考察对象的不同而加以区分。大计的主要做法是自上而下“递察其属”:

“大计以寅、己、申、亥岁,先期藩、臬、道、府递察其属贤否,申之督、抚,督、抚核其事状,注考缮册,送部复核——《清史稿》”

大计的具体考察方式有两种:

  • 一、考题

考题是地方督抚针对布政使与按察使进行的考察。由他们考察完,再将结果转送至吏部,再由吏部会核具题,候旨定夺。

  • 二、会复

布政使与按察使以下的地方官,不用督抚考察,而是由上级官员层层考察自己的下属,但最后都要汇总到督抚,这种考察方式称之为会复。

全省各地官员将考核结果逐级上报督抚后,督抚要负责全面审查所有人的情况,并加注评语,然后将地方官分三类,分三本报送部院。卓异者为一本,需要弹劾的官员为一本,知县以考核结果普通的官员为一本。

督抚不能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写评语,而必须以司、道、府、州、县的汇报为基础,否则,将被罚俸一年。

清代考绩制度,体系分明,易于操作,非常有针对性,对朝廷吏治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实施又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尽管朝廷将考绩视作激扬大典,但到了地方,依旧会出现“走偏”现象。




三国群英传8具体怎么玩?
感觉这代文官的军师技,武将技要比武官的实用,由于嗜血减弱了,妖盾和补血系列就非常重要,6阶文官就能学会最高级的罗刹盾和活疗术。因为无敌是只能晚上放的,所以文官第2阶就要封黄门令,学天狗吞日,后期的剑轮舞也是要晚上才能放的。天狗吞日只要放了一次,那么除非对方使用万法自然,不然这场千人战就一直是黑夜。文...

双桥区15573573717: 找科举制度对清代的影响. -
仪丁蜂胶: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

双桥区15573573717: 八贡是什么??? -
仪丁蜂胶: 是拔贡,不是八贡.拔贡是清代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是“增拔贡生”之意,为清代的“五贡”之一.清初,拔贡的选拔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定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分配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由各省学政考试,合...

双桥区15573573717: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仪丁蜂胶: 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

双桥区15573573717: 清代科举考试采取的办法 -
仪丁蜂胶: 科举制度.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双桥区15573573717: 如何鉴别清朝一至九品的官员 -
仪丁蜂胶: 一品——红宝石顶戴(亮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仙鹤,武官补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锦鸡.武官补服狮.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

双桥区15573573717: 科举制度之后是什么制度 -
仪丁蜂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

双桥区15573573717: 古代文官考试盛行于什么时候 -
仪丁蜂胶: 古代文官通过考试入仕做官,这一制度就是科举制,科举制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朝时期.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院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京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双桥区15573573717: 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
仪丁蜂胶:[答案]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 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

双桥区15573573717: 科举制度的意义 -
仪丁蜂胶: 积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双桥区15573573717: 清朝文林郎七品官是通过什么科举考试得到的 -
仪丁蜂胶: 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的,而是授予的. 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跟现在比的话,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大概可以算得上正处级干部. 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