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作者&投稿:焦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何治亮 王琳 罗传容 易荣龙
(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100)
【摘要】 中国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海域区、东部区、中西部区、青藏区。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由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改造型”储层、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复式输导网络、复合圈闭、复式油气聚集区构成的复式油气系统是中国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中国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资源丰度差别很大,且天然气大于石油。海相盆地众多,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关键词】 海相领域;多旋回盆地;复式油气系统;资源潜力
21世纪初期,中国油气储量和产能的持续增长将依靠4个方面:东部陆上白垩系、第三系陆相盆地稳中求升;西部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增储上产;海域陆相盆地的加速开发;海相领域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其中,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已得到了国内外石油界的广泛重视。经过“六五”以来各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各公司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勘探开发成果、勘探开发技术和地质理论及认识上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为今后取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相地层展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具备形成大型甚至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今后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可行性。但海相地层形成时代老,海相盆地经历的后期改造多,导致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勘探深度较大等,加之海相领域的整体勘探程度低,传统勘探评价思路存在局限性,使过去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勘探效益不高。中国的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1 中国海相盆地的地质背景
据统计,我国海相沉积分布总面积大于4561800km2,其中陆上海相盆地数28个,面积3308530km2,海域海相盆地22个,面积1253270km2。
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4个大区。
1.1 四个建造旋回
1.1.1 Z— 旋回
属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合旋回,是中国展布最广泛的海相层系。其消失的古大洋包括北天山、南天山—大兴安岭洋,西昆仑—东昆仑、祁连—秦岭洋,华南洋,其间的地块广泛沉积了厚度不等的海相地层,其间包括多套优质烃源岩。
1.1.2 D— 旋回
属于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开合旋回。由于整体属板块聚敛环境,早期的拉张不完全。在早期闭合的大洋处形成一些窄洋盆,块体内形成了小型陆内裂谷。不同地块海相地层发育差异性很大。华北地块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华南地区则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1.1.3  —k1旋回
属于特提斯洋体系。北部地区随着海水向东西两侧的退出转变为陆相环境。南部地区经历了较完整的开合旋回,形成了从裂谷-初始洋-聚敛体制下的弧后边缘海-残余弧后盆地-前陆盆地等原型系列。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海水向南、东、西3个方向退出,中国陆上大部分地区转化为陆相环境。
1.1.4 K2—N旋回
属于太平洋-印度洋体系。仅西藏南部、新疆塔里木等地存在特提斯残留海或近海短时间海侵形成的海湾环境。东南部及沿海陆架地区的裂谷及走滑盆地偶被海侵。晚新生代东海、南海转变为海相环境。
1.2 四大改造事件
1.2.1 加里东晚期事件
形成了多个加里东造山带。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褶皱、隆升,沿造山带发生了广泛的花岗岩侵入活动。加里东期形成的超过100×108t储量的油气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
1.2.2 海西晚期事件
较加里东事件弱,形成了多个海西期造山带。岩浆活动较强烈。在经过挤压褶皱隆升后不久,下沉被多个前陆盆地叠加。所形成的油气藏遭到过改造和破坏,但程度相对较弱。
1.2.3 燕山事件
它是深刻地影响中国区域地质格局的事件。表现为造山带的重新活动、地块内部的多方式的构造变形及广泛的岩浆活动。主要由两期事件构成。中侏罗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推挤形成向南突出的蒙古弧。早白垩世末,太平洋古陆向西的推挤形成向西北突出的华南弧。燕山事件总体来看东部变形较西部强。
1.2.4 喜马拉雅晚期事件
主要起因于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推挤。西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东部则由于块体向太平洋方向蠕散及深部原因,以伸展变形与走滑变形为主。是已形成油气藏的改造与再次聚集的主要时期。
1.3 四个大区
经过多旋回盆地的叠加和多期次的变盆改造过程,中国海相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地层发育与赋存方式、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不同的成藏系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重力图上所呈现的3条重力梯度带是多旋回演化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地质内涵的界线,可作为海相勘探领域的分区界线。
所分出的4个大区分别为:海域区——包括东海、南海等区域;东部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陆地区及黄海及渤海海域;中西部区——西昆仑—祁连山—龙门山一线以北以东的区域,分布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盆地;青藏区——新生代快速隆升的区域,包括滇西、川西、青海、西藏等。
2 海相盆地的基本特点——多旋回盆地
除了中国海域晚新生代的海相盆地外,其他海相地层大部分形成于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沉积后经过了多期次的抬升、沉降和复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1~3]。
中国的“克拉通”仅相当于北美、非洲板块1/20左右,显生宇以来经历了从南纬30°到北纬40°左右的长距离漂移及旋转。在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印度、印支-南海等大大小小的板块以及更小尺度的地体间的分离、敛合、拼贴、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多变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这种背景是这些板块内部和边缘成盆与变盆、叠加与改造的内在动力。同时,导致了盆地演化历史中多变的热体制。
中国海相盆地具有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发育网络状的断裂体系,具有极强的不均一性,构成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稳定的边界条件。
在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南北分割性和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东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叠加与改造方式。如塔里木盆地主体在古生代为整体沉降,间以弱改造的整叠加,产生了几个多期复合的古隆起。中生代则表现为盆地边缘沉降、沉积为主的镶嵌叠加方式。新生代又统一为南北两大前陆盆地所构成的大型复合盆地,呈披覆叠加方式。下扬子盆地在古生代与塔里木盆地类似,中生代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变形,新生代为强烈的伸展断裂活动。呈NE向排列的断凹和断凸呈雁形排列,将统一的古生界地层改造成条块分割的格局。统一与分割是两类海相盆地叠加方式的鲜明特点,相对稳定性与活动性成为中西部与其他地区盆地的两种风格[4]。
油气盆地包括3种含义——构造原型、地层实体、油气水赋存的空间。就东部弱改造的新生代盆地而言,常常表现为三位一体。而对以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盆地而言,构造原型盆地的部分可能已卷入到造山带之中或因抬升而被剥蚀。而保留下来地层实体盆地因构造变形分割、差异升降等原因,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油气水流体赋存单元——流体盆地。也正是这些流体盆地,构成了海相领域的具体勘探对象。它们具有较完整的海相地层的保存,变形改造较弱,整体具备顶封和封闭性边界,一般上覆有中新生界沉积。这是一个可能保存早期形成油气同时也具备后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地质单元,既是一个“复杂”或“复式”的油气系统,当然也是一个油气的“保存单元”[5]。
多旋回的改造与叠加过程导致了广泛存在的复合变形作用,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复合构造[6]。大至一个叠加的盆地(也称复合盆地),小至一组节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构造样式。构造变形是把双刃剑。复合变形与复合构造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散失与调整过程,是海相盆地油气规模聚集和大量散失的主要因素。如塔河油田、五百梯气田所处构造都属典型的复合构造。江苏地区句容盆地深层的双重堆叠背形构造,苏北盆地负反转的控凹断裂,则属破坏性的复合构造。
3 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复式油气系统
3.1 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
从塔河油田所在的阿克库勒油气区产于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的油气性质来看,可能存在多区、多层、多期、多类型的油源,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塔河地区可能存在不少于3期的生烃过程。鄂尔多斯北部和川东地区油气藏可能也具有多期、多层系的烃源。有别于陆相盆地的复式烃源。
现有的干酪根热降解学说及相应的排烃理论的局限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注意[7]。早期形成的大量低熟油和高演化的古老烃源所形成的正常原油均与传统的生排烃理论相悖。可溶有机质成烃、晶包有机质成烃、原油及沥青降解与热裂解成烃、热稳定性较高的有机质晚期成烃,均有学者提及[8]。有人认为五百梯气田的气是由印支-燕山早期形成的油裂解而成。而塔中北坡及哈拉哈塘等志留系近100×108t储量的古油藏可能是塔中及阿克库勒地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已压实的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的排烃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构造抬升剥蚀减压、烃类形成所造成的高压、碳酸盐岩的压溶作用及晶析作用排烃,是有别于传统压实排烃的一些排烃机制。
在现在所开展的海相资源预测研究中,由于传统评价思路的制约,我们可能过低估算了部分Ⅰ类母质烃源的生烃量(实验证实,颗石藻产烃量是其他藻类的6~15倍),也可能过高估计了部分烃源二次生排烃的规模,特别是有效聚集的规模。
3.2 “改造型”储层
在海相领域的几个重大突破中,油气田储层的储集空间多为后期改造作用所形成。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属古岩溶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也属裂缝及古岩溶储层。川东石炭系是一套经过云南运动改造,发育次生裂缝-溶蚀孔隙的优质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形成于一个多期复合变形区,发育多组裂缝系统以及海西早期为主的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种“小尺度”上具极强的非均质性,而“大尺度”(经酸化压裂后,探井、开发井的探索范围扩大)上则具相对均质性的优质储集空间。尽管该油田油质较重,但大部分井都能稳产。这些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及表生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或层控储层或储集体,我们称之为“改造型”储层。
由于年代老,埋藏深,大部分原生孔隙往往因压实、压溶、胶结等成岩作用而大大减少。因此,重视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储层和与褶皱及断裂活动有关的裂缝性储层的探索与研究,是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
3.3 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
海相领域的保存条件是公认最重要的成藏条件。由于成岩影响,早期泥质岩盖层封盖能力明显降低,加上断裂及裂缝的发育,导致海相地层的整体封盖能力急剧变差。
也有许多地区还存在优质的盖层。苏北志留系高家边组因伊利石化而呈脆性,但部分井段却钻遇软泥岩并发生缩孔现象。塔河下石炭统的巴楚组,开江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均属较好的直接盖层。
是否有具高压异常的间接盖层是海相油气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条件之一。塔河地区石炭—二叠系内存在的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2~1.4)是其下奥陶系规模聚集的必要条件。沿异常高压带的薄弱带和边缘,油气向上运移并聚集于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之中。开江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一间接优质盖层,其下气藏压力系统为1.4~2.2,为流体异常高压层,构成了良好的区域封闭条件。南盘江地区上泥盆统存在低电阻泥岩,江汉沉湖地区下二叠统—石炭系存在地层异常压力,这些现象值得重视。由直接盖层和异常高压带能构成高效的复式封闭体系。
后期的变形及抬升往往使早期的封闭系统被部分或完全破坏,能否重建封闭是再次成藏的前提。塔河地区早石炭世的快速海侵导致了巴楚组泥岩直接覆盖于奥陶系之上,构成了良好的储盖配置。东河塘油田及雅克拉气田、川东、鄂尔多斯的气田也是重建封闭后的产物。苏北黄桥CO2气田,三水沙头圩CO2气田也都是重建封闭后发生的聚集与保存。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的保存,即受控于区域的保存环境,更取决于局部的保存条件。就层状盖层封闭保存系统而言,油气的保存并不由最好的盖层分布区决定,而取决于同一封闭系统中差盖层的封闭保存能力,由层状盖层+断层和不整合面构造的封闭系统,其保存能力多由断层或不整合面的封闭能力确定(油气封闭的木桶效应)。
3.4 复式输导网络
海相多旋回盆地的多期复杂构造变形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及不整合系统。它们穿越多个单一油气系统,是形成复式油气系统的必要条件。这些多期开启与封闭的构造形迹组合与渗透性地层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运移系统。如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区存在由多期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构成的输导网络,使多期多源形成的油气横向上沿断裂和不整合面成带成片富集成藏,纵向上沿断裂多层聚集。沿一些倾没于生烃区的构造脊和鼻状构造,常构成油气二次运移的“汇烃脊”,在油气资源丰度较低的地区,位于“汇烃脊”的圈闭充注能力高,而非“汇烃脊”上圈闭则充满度低或无油气。
3.5 复合圈闭
研究证实,塔河下奥陶统油藏属阿克库勒古隆起控制的大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陕甘宁大气田属中央古隆起控制的巨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五百梯气田则属开江古隆起控制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川西地区新场气田也属典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鄂尔多斯北部上古生界的天然气主要聚集鼻状在构造与河道砂所构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川东地区针对71个石炭系不同类型的圈闭进行了钻探,发现气藏42个,成功率57.5%。其中断层圈闭钻探11个,因断层具开启性全部产水。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钻探12个,发现气藏10个,成功率83.3%[9]。
加强复合圈闭的研究,深入开展复合圈闭的落实、描述、分析与评价,对海相盆地的油气发现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3.6 复式油气聚集区
在渤海湾陆相盆地勘探实践中,我国石油工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10]。在海相领域的油气发现中,在同一个构造区带内,常常发现多产层、多圈闭类型、多油气类型甚至多压力系统的油气田(藏),构成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油气田群(带)。海相复式油气聚集区与陆相“复式油气聚集区”即相似又不同,表现得更丰富多彩。如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川东开江古隆起、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均属形成于复式油气系统的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4 中国海相盆地勘探潜力分析
4.1 油气资源量
油气资源量是开展勘探选区评价的重要参考资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由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和原地质矿产部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随着许多领域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资源量又分别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由于勘探及研究程度的不同,加之所采取的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同,同一区域或盆地的资源量往往差别很大。就一个盆地而言,甚至可能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结论。1994年CNPC计算海相领域(不含海域)资源量为326×108t油当量。根据“八五”以来最近的计算结果,主要海相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总体达600×108t以上(表1)[11~13],几乎超过1倍。

表1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资源量简表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海相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大于石油,勘探对象以气为主。第二,海相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整体不富局部富甚至很富。第三,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4.2 勘探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几代石油人均对海相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海相油气勘探走过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曲折之路,既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挫折后的反思。经过艰苦卓绝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及研究成果。
(1)发现了一大批中型油气田,累计获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形成了2000×104t的油气产能,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不可或缺的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等盆地一批优质储量的发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成了几个今后发展能依托的石油基地。
(2)对海相地层的发育展布与赋存方式已基本掌握,估算了海相领域的油气资源量,对不同地区和盆地的油气资源结构和油气资源丰度已形成初步认识,对坚定海相领域的勘探信心和今后的战略选区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3)在认识到海相领域复杂性的同时,已掌握了许多海相领域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批针对海相领域的地质理论和思路,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的内涵,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4)形成了一批先进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系列,如山地、黄土源、荒漠及高陡地层、盐下的地震勘探技术,超深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高陡地层、巨厚盐层、多压力系统钻井技术及一批针对性的测井、测试技术,深井酸压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复杂油气藏描述技术等,为今后勘探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

表2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探明程度简表

(资料截止1998年,仅供参考)
勘探效果不甚理想,除了与认识不到位、采用技术方法不配套等原因外,宏观上海相领域的复杂性(事实上已超过中国陆相盆地)和勘探工作量的明显不足、勘探及研究投入不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中国南方共打井868井,但只有59口井大于3000m,真正打海相地层的480口井中、打古潜山的有166口。华北钻入古生界的井达1509口,但这些探井均以新生古储的古潜山为勘探对象,真正打原生油气藏的几乎没有[10、11]。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重点盆地资源量的探明程度均不到10%(表2),勘探余地很大。关键是要在总结海相油气成藏及富集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主攻领域和具体勘探目标,通过选择先进配套的勘探技术系列和构建一个高效的勘探及决策系统,去实现勘探目的。
中国海相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盆地众多。中国海相油气领域不仅勘探程度很低,而且极不平衡。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技术进步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定期开拓新领域”[14]。事实上,关于中国海相领域的所有工作还只是开始,我们面临的领域还很广阔。
参考文献
[1]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9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关上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王金琪.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182~190.
[4]刘光鼎.试论残留盆地.勘探家,1997,2(3).
[5]孙肇才,邱蕴玉,郭正吾.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91,13(2):107~142.
[6]丘元禧.论构造复合.地质力学学报,1998,4(1):1~11.
[7]何志高.论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弊端.海相油气地质,1999,4(2):50~57.
[8]秦顺亭.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海相汕气地质,1998,3(1):6~11.
[9]胡光灿,谢姚祥,等.中国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石炭系气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邱中健.我国油气勘探的经验和体会.石油学报,1999,20(1):1~7.
[11]赵政璋主编.油公司油气勘探之路——新区勘探项目管理探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工作会议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
[13]张寄良,等.塔里木盆地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14]A.佩罗东.石油地质动力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1、在海洋油气地质方面,先后参加、参与主持和主持编写“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调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初步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地质”等一批国家级重要地质勘查和科研报告,为这些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和珠江口盆地的油气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早在1978年,金庆焕以较充分的论据提出“珠江口东部的油气远景优于西部”的观点,已被勘探所证实,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在海洋地质方面,金庆焕对南海地质及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古生物图册”和“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等重要专著。前三项对南海北部基础地质、南海地质构造、沉积盆地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作了系统的论述。最后一项对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形成的各种地质环境和赋存规律作了详细分析,为中国及时向联合国申请矿区提供了充分的科研依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主编 金庆焕,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地质出版社,1989金庆焕,海底矿产,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金庆焕,张光学,杨木壮等编著.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译著 1.《石油成因论文集》(俄文和英文);2.《太平洋中部铁锰结核》(俄文),并负责提炼全书约7000的书评和简介。 论文发表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金庆焕院士在1996年至2006年,共发表了14篇期刊论文。 论文题名作者年卷期发表刊物深水油气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的主要热点金庆焕2006年 11期科学中国人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金庆焕2006年 10期广东科技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金庆焕2006年 11期广东科技红河断裂带东南的延伸及其构造演化意义金庆焕2006年 36卷 10期中国科学D辑拉曼光谱原位观测水合物形成后的饱和甲烷浓度金庆焕,傅家谟2005年 34卷 02期地球化学万安盆地中部坳陷--一个巨大的富生烃坳陷金庆焕2004年 29卷 05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广东海岸带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庆焕2004年 31卷 04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南海盆地演化及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金庆焕2003年 8卷 01期海相油气地质蚝粉在蚝油生产上的应用金庆焕2002年 02期中国调味品天然气水合物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金庆焕2001年 17卷 07期海洋地质动态南沙海域区域地质构造金庆焕2000年 20卷 01期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天然气水合物——未来的新能源金庆焕2000年 2卷 11期中国工程科学南沙万安盆地油气分布特征金庆焕1997年 19卷 03期石油实验地质南沙西南海域万安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油气分布特征金庆焕1996年 15卷 04期世界地质参考资料: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金庆焕院士在2002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 培养的博士情况:杨木壮,论文《南海西北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研究》,2002年

钟广见 易海 林珍 金华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钟广见,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地质、海洋地质研究,E-mail:guangjianz@2lcn.com。

摘要 笔架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 A,B,C三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 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笔架盆地新生代发育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三个发育阶段。受神狐运动的影响,古新世—早渐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断陷阶段,由于受NW-SE地壳应力向拉张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E向或NEE向断裂和彼此相间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了笔架盆地的雏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坳陷阶段,受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的影响,南海北部普遍下沉,盆地沉积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晚中新世-全新世为盆地成熟期-区域沉降阶段,盆地以稳定的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为主。古近系以断陷陆相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为特征,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7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笔架盆地具备一定的油气潜力。

关键词 南海 笔架盆地 地质构造 油气勘探

笔架盆地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年来开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油气资源调查所圈定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位于水深1000~3000m的陆坡上,地形变化大。20世纪80年代吴进民[1]利用重力资料初步圈定了笔架盆地区,对该盆地的进一步了解是从2003年开始,深水油气资源调查发现该盆地发育较厚的新生代沉积。本文利用最新地震调查资料,分析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预测盆地的油气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

笔架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北边是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南边是南海中央海盆(图1),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是华南地块与南海中央海盆的衔接区。晚白垩世末期,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了菲律宾群岛和加里曼丹群岛。此时在岛弧后侧,上地幔隆升,岩石圈减薄,上地壳拉张下沉,形成地堑型盆地。这次构造运动-神狐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整个南海,形成了包括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笔架盆地和尖峰北盆地等在内的一系列地堑或半地堑型拉张盆地。而南海中央海盆的形成与演化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图1 笔架盆地区域位置图

Fig.1 Location map of Bijia basin

2 地质构造特征

2.1 地震层序特征

由于盆地处于早期勘探阶段,对盆地沉积特征的研究只能基于地震反射资料,通过分析地震层序的方法研究盆地的沉积特征。

根据地震反射界面的不整合特征,即上超、下超、削蚀等,识别了T2,T4,T6,T7,Tg等五个反射界面(图2),其中以T7,Tg等反射界面特征较为明显。

T7界面在笔架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分布,仅在局部隆起缺失。界面特征为低频、强振幅、中高连续的双相位反射同相轴,同相轴较粗糙。T7界面上覆地层为中高频、强振幅、高连续的席状平行地震相,在斜坡处可见上超现象;界面下伏地层为亚平行反射结构,在NHDL48测线上可见下伏地层局部褶皱,褶皱顶部被T7界面削截(图2)。

Tg界面在笔架盆地内全区分布。界面特征为低频、中强振幅、中高连续的双相位反射同相轴,同相轴较粗糙。Tg界面上覆地层为亚平行、中高连续地震相或中高频、强振幅、高连续的席状平行地震相,在斜坡处可见上覆地层沿斜坡逐层向上超覆;界面下伏地层为亚平行、中低连续或杂乱地震相,局部可见地层削截(图2)。

图2 笔架盆地地震反射界面

Fig.2 Seismic profile showing the reflection boundaries of Bijia basin

笔架盆地迄今无钻井,但邻近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分布有众多钻井。通过与盆地内地震测线相交的其他地震测线追踪至钻井附近,与钻井的分层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属性。T7,Tg地震反射界面与珠江口盆地的对应界面具有相同的年代地层意义——T7是下渐新统与上渐新统的分界,为南海发生南北向扩张前华南大陆整体抬升引起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并被渐新世期间的全球海平面相对下降所加强,属南海运动的产物;Tg为新生代沉积底界面,形成于晚白垩世末—早始新世,属神狐运动的产物。

以海底反射界面T0及T2,T7,Tg为界划分出T0—T2(A层序),T2—T7(B层序),T7— Tg(C层序)三套地震层序(表1)。

A层序(T0—T2):基本上为一套平行反射层组,呈席状披盖盆地,地震反射层次清晰。地震反射层组以中强振幅、连续为特征。A层序沉积变形微弱,为半深海相-深海相主的泥质沉积物,厚度300~500m。

B层序(T2—T7):为一套以中强振幅、连续地震相为特征的反射波组,层序底界斜坡处可见上超现象,盆地中心多为整合接触;顶界多为整合接触,局部可见削截现象。B层序是一套大范围的披覆型沉积,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沉积为主,厚度1000~1500m。

C层序(T7— Tg):地震相特征为中频、中振幅、中连续、亚平行-平行反射。下部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超于Tg界面之上,其顶面局部可见削截现象。以一套充填型沉积层为特征,C层序最大厚度达1700m。

2.2 构造特征

笔架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为数众多、方向各异的断裂。从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看,断裂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从断裂性质看,断裂主要为正断层,其中比较重要的断层有F2,F3,F4等(图3),其规模较大,特征明显,对盆地的发育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表1 笔架盆地地震层序划分表 Table1 Seismic Sequence dividing table of Bijia baSin

F1断裂为南海中央海盆北缘断裂,姚伯初[2]称为中央海盆北断裂为陆坡区与中央海盆的分界,总体走向为NE向,延伸长度超过400km。该断裂两侧重磁场特征有明显差异,断裂北侧,空间重力以小规模异常为其主要特征,异常多呈块状、不规则状,走向不稳定,断裂南侧,重磁异常呈宽缓长波长异常。

F2,F4断裂位于陆坡上,是笔架盆地的南、北边界断裂,属基底断裂,在重磁上表现为陡异常梯度带,沿断裂岩浆活动强烈。断裂走向近EW,延伸长度超过150km,最大垂直断距约2000m。断裂形成于晚三叠末期,新生代开始重新活动,是导致笔架盆地形成的主导断裂,它们控制着盆地的新生代沉积。

F3断裂是笔架盆地的西侧界断裂,沿断裂带为磁场分区特征线,断裂两侧磁力场特征有较大差异,断裂西北侧,磁力场为正磁异常,断裂东南侧为正负变化磁异常。沿断裂带存在明显布格重力梯度带,布格重力异常最大梯度达每公里2.4×10-5m/s2。断裂呈NE走向,延伸长约200km。

盆地内发育的正断层为神狐运动和南海运动的构造形迹之一。晚白垩世末—古近纪早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效应,位于弧后地区的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应力作用下,形成NE向正断层,并形成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格局。晚渐新世南海发生近南北向扩张,近EW向向正断层多发育于该时期。

图3 笔架盆地及围区主要断裂分布图

Fig.3 Fracture systems in Bijia basin and adjacent area

以T7为界新生代地层可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下构造层以古近系为主,上构造层主要发育新近系,沉积相对稳定,地层呈席状披盖,变形微弱,厚度大。盆地的发育演化特征如下:

受神狐运动的影响,古新世时,由于受NW-SE地壳应力向拉张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E向或NEE向断裂和彼此相间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了笔架盆地的雏形,但盆地内的小地堑或半地堑还是孤立的,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

到早始新世时,孤立的小地堑连为一体,盆地格局基本形成。神狐运动导致盆地内断裂发育,断裂性质以张性为主,走向有NE,NW,以NE向为主。

晚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继续加强,在南海形成西南海盆[3]。西南海盆的形成导致曾母地块的南移,与巽他地块碰撞,形成锡布带,如拉让群变质时代为始新世晚期。这次构造运动称作西卫运动。西卫运动的表现形式以挤压作用为主,早期神狐运动形成的盆地内地层受到挤压褶皱作用,古新-早中始新世地层褶皱变形。西卫运动从晚始新世持续到早渐新世。早渐新世,沉积作用虽仍受断层控制,但沉积范围广泛,盆地以断坳作用为主,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继续俯冲,南海发生近南北向的海底扩张,中央海盆形成,南海北部陆缘随着中央海盆的持续扩张演变为被动大陆边缘。这次构造运动在南海地区被称为南海运动。笔架盆地转化为坳陷型盆地,形成盆地内最重要的不整合面,随后,海水完全侵入形成浅海-半深海沉积。

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早期,由于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漂移,最后与欧亚大陆碰撞,导致南海北部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即东沙运动。该次运动使地壳上升,盆地内部分地层缺失,产生NW向的走滑断裂活动,并伴随着频繁的基性岩浆喷溢。

东沙运动之后,南海地区进一步沉降,海域扩大,盆地处于区域沉降阶段,沉积环境为半深海-深海,远离物源,沉积速率缓慢,以薄层的泥质沉积物为主。

3 油气远景

笔架盆地发育良好的古近系,以断陷沉积为特征,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700m。其沉积环境为陆相河湖相、三角洲相,以砂泥为主。从地震剖面对比看,其古近系沉积特征与盆地北部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相似,白云凹陷的古近系已证实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推测笔架盆地古近系具备生烃潜力。

南海北部陆缘古近纪末开始形成陆坡,并且随着海侵规模的扩大陆坡逐渐北移。陆坡的形成为低水位浊积砂体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海平面升降频繁,形成了多层系、多类型的低水位浊积砂体,这些浊积砂体主要发育于陆坡区的缓坡部位,主要类型有盆底扇、斜坡扇等。彭大钧等[4]认为珠江口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处于古陆架与陆坡的过渡带,在这些地带广泛地发育着低水位时期的沉积楔状体,包括深切谷充填、海底峡谷、深水滑塌物、盆底扇、斜坡扇与低位进积复合体等。同样在构造位置上相似的笔架盆地也发育了盆底扇、斜坡扇等,盆底扇砂岩储层厚度大,物性条件好。斜坡扇通常以复合体形式出现,主要由水下水道和漫滩天然堤砂体组成。斜坡扇砂岩储层也具有很好的物性。盆地普遍发育的半深海-深海相浊积砂岩是良好储层。其分布范围广、分布层位多、埋深适中、储集性能好,将是盆地最具勘探潜力的目的层,新近纪盆地由古近纪的断陷沉积转化为海相坳陷沉积,其沉积环境为浅海-半深海,以泥岩为主,是本区良好的区域盖层。

盆地内发育有大量张性断层、多个不整合面和大面积连通砂体,从而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中新世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构造形成期、断裂活动期与新生代排烃高峰期匹配良好,有利于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较浅部位的圈闭聚集成藏。

总之,盆地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发育良好储层和盖层,油气运移条件好,具备良好的油气前景,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参考文献

[1]吴进民.新生代盆地图,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87

[2]姚伯初.南海西南海盆的海底扩张及其构造意义[J].南海地质研究(九).1997,20~36

[3]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等.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第17 卷,第1期:24~33

[4]彭大钧,陈长民等.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的发现[J].石油学报,2004,Vo1.25,No.5:17~23

The Structure of Bijia Basin and its prospect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Zhong Guangjian Yi Hai Lin Zhen Jin Huafe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ijia basin is a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Which locates in the south continent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The basin developed three seismic sequences With complex tectonic systems,the faults developed very much and extended alone NE,EW and NW directions,the fa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normal fault and shift fault,normal fau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ult.The basin has three developing stages——graben period,depression period and regional subside period.Affected by the Shenfu movement,the basin formed many NE direction faults and many small grabens from paleocene to Eocene,during this period the basin accepted river-lake facies sediments.Afected by the spreading of the central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Bijia basin depressed and accepted transition facies or marine sediments from late Oligocene to middle Miocene.Late Miocene Was the regional subsiding stage,the basin accepted mid-deep sea to deep sea sediments.Its thickness of graben sediments is more than 1700m,it can generated hydrocarbon,the basin has good reservoir and seal condition,the migration condition is also good,so the basin has good oil-gas potential.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 Bijia basin Structure petroleum exploration




西湖凹陷地质特征
形成了盆地内大量的反转背斜构造,是区内煤成油气藏最主要形成时期。图10-105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沉积分布略图 (据“75-54-01”天然气攻关报告)2)西湖凹陷亦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带块交织”特点,不同构造部位含煤岩系烃源岩的发育特点不同,形成了多个次级生烃凹陷、3 套储盖组合和围绕生...

地质构造特征
图1.6 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据王双明等,1996,修改)图1.7 陕甘宁盆地东南部磁性体长轴方位数据圆上直方图 1.3.2 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经历了多期多方向应力作用,在区域构造和基底构造控制下,构造的总特点是边浅部复杂,冲深部简单,南北分区性明显。地层总体成一走向北东,向北西方向缓倾的单斜...

层序类型与特征
陆相盆地层序形成主要受构造与气候两因素控制。由盆地构造演化和形成的层序地层特点看,构造活动不但决定着湖平面变化,而且决定着蓄水空间的形成与消亡,它直接控制着地层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变化,导致地层旋回形成,最终决定或控制着不同级别的层序形成、发育与演化;气候的变化对湖平面升降起着决定性影响,也影响着沉积物类...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地层岩性物探测试表明,凡是密度值高的老地层或出露地表或埋藏较浅的地区,都将产生重力高异常,相反,老地层埋藏深大的地方,将出现重力低异常;盆地内结晶基底为磁性基底,与上覆沉积层之间有明显的磁性界面,是区内出现正异常或异常带的主要原因之一(魏文博,1993)。 2.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的构造格架 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

主要海相含油气盆地演化特征
图3-7 中东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地质综合图 陆坡和深的开阔海大多被卷入到造山带之中。外陆架区产生前渊,即扎格罗斯山前叠加前陆盆地,而靠近地台区地台沉积持续到中新世造山晚期。上述演化特点决定了中东地区油气极其富集:①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克拉通边缘坳陷—早期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于饥饿陆架盆地中...

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
蒙阴裂陷盆地群由肥城盆地、莱芜盆地、鲁村盆地、南麻盆地、大汶口盆地、汶东盆地、蒙阴盆地、泗水盆地、平邑盆地等组成,分布于沂沭断裂西侧,总体呈NW—SE向长条形或弧形,与沂沭断裂共同组成牵引“入”字型构造格局。控盆断裂位于盆地北缘,盆内地层由南向北逐层上叠。断裂和地层相向倾斜,断裂倾角65°~75°,地层...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特征
在“槽-台”学说指导下,早在1945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扼要地论述了阿拉善(龙首山)及祁连山的范围和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前者属中朝地台的一部分,是联系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的纽带,后者为典型的优地槽。时隔10年之后,他又将祁连山自南而北划分为:南山(指祁连山,下同)地槽沉积带、南山地槽边缘沉...

克拉通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克拉通边缘盆地较大的沉降幅度以及后期前陆盆地的叠置促使油气成熟。另外,由于克拉通边缘盆地距离造山带近,在后期回返过程中遭受变形,造成大隆大坳的构造格局,在隆起区构造圈闭、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发育,有利于大油气田的形成。 图3-10 俄罗斯克拉通盆地发育演化 图3-11 横切加拿大落基山南部剖面 3.克拉通盆地构造特征 ...

构造分区及其主要特征
在剖面上,主断层两盘地层特征差异很大,上升盘往往缺失大段地层而成为隆起区; 下降盘则沉积了巨厚沉积物,成为盆地的洼陷区。此带内常伴生有断阶带、滚动背斜等次级构造。研究区内陡坡构造带主要有义南-邵家 (陡坡)断裂构造带,义东-埕东 (陡坡)断裂构造带,五号桩-长堤 (陡坡)断裂构造带、孤南...

东海盆地
东海陆架盆地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要4.64%,处于构造圈闭勘探早期,盆地储量、产量高峰都未到达。 东海陆架盆地石油地质储量的发现具有较大的起伏性,表现了海域盆地勘探的普遍特征,只在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和2001年上报了石油探明储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0.34×108t。 预测东海陆架盆地2006~2030年石油储量缓慢...

府谷县19847667570: 为什么油气资源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带 -
夕姣速卡: 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

府谷县19847667570: 早古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毗邻什么大陆或海槽 -
夕姣速卡: 华北地台的西缘是阿拉善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在阿拉善地区以东 算是华北地台靠近中央的地方了 所以 其东部不存在毗邻哪个大陆的概念 海洋 东部有华北海 南部有祁连海(或者秦岭海?) 所以海槽的话 祁连海槽似乎是距离该区最近的了 从地貌来说 早古生代主要是陆表浅海 接受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早寒武世华北为古陆 该盆地也是古陆范围 早寒武世后期成为浅海 中寒武世海侵扩大 晚寒武世短暂海退 进入奥陶纪后先是海侵恢复为广大浅海 早奥陶世马家沟晚期发生加里东运动第一幕 该区抬升成陆~ 该区中生代才开始发育坳陷盆地~

府谷县19847667570: 地形、地貌、地势的区别 -
夕姣速卡: 1、概念不同 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地势:就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貌:又称地形.但是实际比地形的范围更广泛一些.是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 2、形成原因不同地形: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

府谷县19847667570: 论述在一个沉积盆地中如何进行油气勘探工作. -
夕姣速卡: 油气勘探过程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各阶段既有独立性,又有连续性,通常将油气田勘探阶段之间相互关系和工作的先后顺序称之为勘探程序.一个油气田从勘探直至开发,要遵循科学的勘探程序,采用综合勘探方法,查明地下基本地质情况,...

府谷县19847667570: 盆地和洼地有什么区别 -
夕姣速卡: 盆地 四周被 山岭 、 高原 环绕,中间为 平原 或 丘陵 的盆状 地形 洼地 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 地面 低洼的地形 与 海拔 无关 盆地 规模大 与周围相对 高差 大 例子 四川盆地 与 某地一个 池塘

府谷县19847667570: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大致结构 -
夕姣速卡: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此回答来自百度百科……

府谷县19847667570: 为什么 新疆的农业分布在盆地边缘? -
夕姣速卡: 1有高山融水,便于灌溉.2地形平坦,便于管理.

府谷县19847667570: 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
夕姣速卡: 1.石油和天然气从距今6500万年的新生代以来,南海海盆经过多次地质活动,海底扩张形成各种不同的沉积盆地,这种地质构造为石油、天然气的储藏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条...

府谷县19847667570: 什么叫地质特征 -
夕姣速卡: 就是某一区域的地质特点,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区块,一般包括:区域概况:构造演化史、沉积发育史、地表地貌等 地质特征:1.构造特征:包括断层、圈闭等2.地层,包括岩性、物性、储层分布等3.含油气特征4.油藏特征:包括油气层分布、温度、压力系统等5. 资源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