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为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做哪些贡献

作者&投稿:止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伯承为革命战争的什么和新中国的什么做出了就这个不朽的贡献~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贡献。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1946年8月率主力部队,组织陇海、豫北等9个大规模的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解放大片地区,有力地配合其他战场击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8年11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9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0年底,他领导组建了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后还曾负责战略研究工作,为推进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

刘伯承的主要贡献:

参与战役

辛亥革命与讨袁护国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北伐与土地革命战争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闇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伯承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参与长征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之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五万余,收复县城五十九座。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毛泽东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说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当时解放军尚处劣势,第二野战军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已经处在虎狼夹击之中。为了掩盖真实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作出许多“示假”举动,把敌人引入迷途。刘伯承首先指挥军队打了鲁西南战役,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陇海,于是调兵防守;随后,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造成北进回归根据地之势,蒋介石立即调三十个旅分五路开进郓城、巨野。然而,刘邓大军的行动方向却相反,甩掉大后方向南挺进,完全打无后方战役,到此时蒋介石还以为刘邓大军是在不能渡的情况下被迫南窜。只有到了刘邓大军渡过涡河、沙河、黄泛区之时,蒋军才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但为时已晚。我军挺进大别山后,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使蒋军随时都深感不安。这一举措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的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伏笔。

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之职,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积极努力。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七年多,他常常亲自审定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

军事教育

创办军校

“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他也身体力行。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指挥战争之余,还亲自任教,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初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他接受了办学任务,辞去了军政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后任院长兼政委。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难环境下,他强支病体,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他千辛万苦地选拔教员,字斟句酌地研究和确定办学方针,逐项科目审定教材。在和平环境下我军形成的办学方针,高级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定都凝结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军事学院的工作达七年多的时间,为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军事作风

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刚刚办起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风气,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正规化规章制度,仅通过严格管理保证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教学原则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他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师资教材

办学离不开师资,他提出并采用“速成”“速办”等方法提高教员的专业水平,提倡“尊师重教”以促使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刘伯承十分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要准备无误。他要求提法妥当,用语准备科学,标点符号无错误。他还常常在百忙之中亲自抓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出版等工作。

刘伯承办教育其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综上所述,用“我军院校的开拓者”和“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不过分的。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参与战役
辛亥革命与讨袁护国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北伐与土地革命战争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闇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伯承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的职务。[5]
参与长征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之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五万余,收复县城五十九座。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毛泽东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说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当时解放军尚处劣势,第二野战军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已经处在虎狼夹击之中。为了掩盖真实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作出许多“示假”举动,把敌人引入迷途。刘伯承首先指挥军队打了鲁西南战役,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陇海,于是调兵防守;随后,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造成北进回归根据地之势,蒋介石立即调三十个旅分五路开进郓城、巨野。然而,刘邓大军的行动方向却相反,甩掉大后方向南挺进,完全打无后方战役,到此时蒋介石还以为刘邓大军是在不能渡的情况下被迫南窜。只有到了刘邓大军渡过涡河、沙河、黄泛区之时,蒋军才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但为时已晚。我军挺进大别山后,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使蒋军随时都深感不安。这一举措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的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伏笔。
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之职,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积极努力。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七年多,他常常亲自审定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
军事教育
创办军校
“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他也身体力行。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指挥战争之余,还亲自任教,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初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他接受了办学任务,辞去了军政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后任院长兼政委。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难环境下,他强支病体,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他千辛万苦地选拔教员,字斟句酌地研究和确定办学方针,逐项科目审定教材。在和平环境下我军形成的办学方针,高级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定都凝结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军事学院的工作达七年多的时间,为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5]
军事作风
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刚刚办起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风气,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正规化规章制度,仅通过严格管理保证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教学原则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他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师资教材
办学离不开师资,他提出并采用“速成”“速办”等方法提高教员的

1951年12月,刘伯承元帅来八一厂视察
专业水平,提倡“尊师重教”以促使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刘伯承十分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要准备无误。他要求提法妥当,用语准备科学,标点符号无错误。他还常常在百忙之中亲自抓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出版等工作。
刘伯承办教育其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综上所述,用“我军院校的开拓者”和“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不过分的。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刘伯承为革命战争的什么和新中国的什么做出了就这个不朽的贡献_百度知 ...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

军神的意思是什么文中是指什么对什么的称赞
军神的意思是对于用兵非常传神的人一种称谓;文中是指刘伯承,对刘伯承无畏精神的称赞。刘伯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泸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

谁知道刘伯承的资料?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

刘伯承生平
刘伯承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原名刘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自幼饱受生活艰辛,志在“拯民于水火”。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他毅然投身军旅,虽遭亲友反对,仍坚定信念,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学习期间,他学业出众,以“军中菩萨”闻名。1924年...

刘伯承爷爷的故事
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 坎坷一生元帅路 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

简短的说一下刘伯承生平事迹
刘伯承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刘明昭,字伯承。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民主革命刘伯承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

刘伯承的伟大故事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在抗日...

关于刘伯承的小故事
5、在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的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度过,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细扣兵书,置生死于一旁,而入心思于兵法之中,不绝于耳的枪炮之声时常成为他研读兵书的伴奏曲。比如,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部《合同战术》的译稿请刘伯承校订。一年后这部译著校订好并复印,刘伯承在评序中写道:“这本书在校...

刘伯承的童年给了我们什么感想?
刘伯承的童年告诉我们,小时候经历的苦难,都会成为长大后的宝贵经验。刘伯承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这一段艰苦的经历也造就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为他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

如何评价关家垴战役?彭德怀战后反思:伯承兄,小弟向你赔罪了
在认识到自己在关家垴战斗中蛮干瞎指挥后亲自来到战火硝烟尚未散尽的关家垴战场,握紧刘伯承的双手满怀歉疚地说“伯承兄,小弟向你赔罪了。” 关家垴战斗中,彭德怀没有接受陈赓和刘伯承的建议后,便走出窑洞,拿起望远镜查看前方战场的战况,他看见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然后栽倒牺牲。 并且据侦察人员报告,敌人的援军...

会泽县15841436505: 刘伯承的事迹有哪些 -
巨馨金蝉: 刘伯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那么你知道刘伯承的 事迹 有哪些有哪些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刘伯承的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刘伯承的事迹有哪些就在部队边打边撤时,刘伯承突然发现身边一个士兵没有隐...

会泽县15841436505: ...“对的,你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铁,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刘伯承()失去了右眼,()他那出众的军事天才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为中国人民的革... -
巨馨金蝉:[答案] 1.刚强;敬佩2.要点:刘伯承被送到医院,需要立即手术,刘伯承为了革命,坚持不打麻药.3.表示感谢,还是坚持不打麻药,藐视疼痛;不自然的笑,说明很疼痛,但刘伯承意志坚强.4.虽然……但是5.有钢铁一般的毅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他为中...

会泽县15841436505: 用一句话概括沃克医生刘伯承的特点 -
巨馨金蝉:沃克医生的优点::他具有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男,四川省开县人.[1] 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