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线女的历史由来

作者&投稿:蒯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广东戏剧的来历~发展~历史~

粤剧简介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善于吸取其它剧种的长处,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
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广州是粤剧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几百年来人才辈出,影响遍及全球粤语华人地区。1949年后,粤剧艺术在广州更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名伶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云集广州,在50年代使广州的粤剧艺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搜书院》《山乡风云》等经典性剧目。红线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颂》、《羊城八景》等粤曲更是历唱不衰,声名远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来粤剧受娱乐风尚变化的影响活力锐减,但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以及编剧人员素质的提高,粤剧演出的剧目在艺术质量上日臻完美。《三脱状元袍》、《南唐李后主》、《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现代题材粤剧《土缘》等,都曾获国家和省市奖。近年经过体制改革后,粤剧演出显示出新的活力,有影响力的演员也相继脱颖而出。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20世纪40年代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7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著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20世纪80年代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红线女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


红线女,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

红线女
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实践上,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红腔”。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
20世纪80年代,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10]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我国地方戏曲异彩纷呈。除了京剧以外的地方剧名称,并各举剧目一例_百度...
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越剧...

广州特色?
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5、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4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岑村的“岑村”名字由来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儿有座山,叫黄花岗,一到晚上便发出万道金光。附近姓黄、吴、马的三户人看见了,都认为这里是宝地,便在这里搭屋建村,开垦土地,取名金村。他们去请人写村名,那人粗心大意,把金村写成了今村。后来有个贪官到处吃喝玩乐,听说有个“今村”,误认为是“金村”,以为这个村肯...

广西古镇大安镇的历史文化及今后发展?
1994年和1995年的广西大安粤曲节,吸引了自治区内外大批粤曲爱好者和两广粤曲名家李自强、林红、潘楚华、马德强等前来登台演出,文化部为粤曲节发来贺电,著名粤曲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送来了“愿粤曲唱出时代之声”的题词,广西文化厅颁发了“粤曲之乡”牌匾。旅游资源 大安镇有广西最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镇东白沙江与上寺河...

拜求电视台兔年春联
雄文草就秀才灵 良木由来作栋梁玻璃厂春联 当窗明似镜 悬将小户牖 出厂洁如冰 亮彻大乾坤 春风常识面 秋毫无所碍 秋水惯传神 天地点不留 一尘无所染 桌上诗书见 万里亦能光 人间月影清 看天尘不染 当镜秋毫明察 在匣水常清 临窗日月重光 雪作肌肤冰作骨 岂止佳人施粉黛 水中明月镜中花 还宜学子整衣...

石渠县17641029316: 红线女什么来头 -
辕任风痛: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

石渠县17641029316: 红线女是什么人物 -
辕任风痛: 红线女,女,原名邝健廉,花旦,1925年出生,开平水口镇泮村人.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 从艺60多年,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 她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石渠县17641029316: 历史上有没有红线女?
辕任风痛: 《红线传》出自唐末袁郊所作《甘泽谣》九则故事中最精采的一则.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善弹阮,又通经文,嵩遣掌笺表,号曰内记室.时军中大宴,红线谓嵩曰...

石渠县17641029316: 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有几岁? -
辕任风痛: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

石渠县17641029316: 原名邝健廉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是谁
辕任风痛: 邝健廉(1927-)艺名红线女.广东开平水口镇泮村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广州西关.红线女从艺以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革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以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

石渠县17641029316: 广东粤剧名人郭凤女 -
辕任风痛: 郭凤女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国家一级演员,正印花旦,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学生,红派艺术的传人.她在7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后的二十年间,主演过各类题材风格的长、短剧数十个,其中既有《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拦马》、《王子与蛇仙》等刀马旦应工的武打戏,也有《宝玉哭晴雯》、《红娘》等花旦应工的文场戏和《山乡风云》、《家》、《白燕迎春》等现代戏,更有《刁蛮公主憨附马》、《打神》等红派名剧.她的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功架扎实,嗓音甜润,唱腔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