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总局的历史发展

作者&投稿:南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

邮政起源存在三种观点

“到底中国邮政历史应该从何时起算,业界专家分为三派。”天津市邮政函件局综合办公室主任季文军告诉记者,这三派的观点分别为天津起源说、上海起源说和北京起源说。

据市邮政文史中心专家魏普金介绍,业界专家之所以形成三个派别,主要基于三个事件:第一是1878年3月23日,天津开始试办邮政,国家首次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这是中国邮政史上的里程碑;第二是1878年7月,发行了清代海关试办邮政时期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由天津发行、上海印刷;第三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这一天即“奉旨成立”的日期。


从这次发行邮票的年份看,国家邮政总局是以1896年皇帝下诏作为中国邮政历史的开端,而这在业界专家中再次引发争议。

“官办官民共用”即邮政开端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设送信官局,总理衙门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征求意见。李鸿章随即向总理衙门建议并获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海关仿欧政办法,试办邮政。1878年春,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述五处海关实施该项计划。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发布公告,开始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又先后组织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海运和陆运邮路。1878年7月,天津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可以说,中国邮政天津起源有两层意思,一是说1878年3月23日是我国近代邮政之起源;二是说天津是创办近代邮政的五处海关之首。”魏普金告诉记者,其实早在此之前,当时的海关内部就已经开始办理邮政业务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开始只收寄各国驻华使馆的文件和海关本身的公私信件。1868年1月7日,天津邮务办事处开始收寄外侨的信件。但由于这段时期并没有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因此业界认为这不属于近代邮政的开端,近代邮政的开端应该是“官办官民共用”。

12月30日,我国将发行《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1.2元。这枚邮票的发行再次引起了业界专家的关注——中国邮政历史到底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中国邮政历史的发源地,天津专家更坚持“中国邮政历史应该提前18年”的观点。

主条目:上海邮政在上海,近代邮政创办以前,存在各种通信传送的机构,官办的“邮驿”“铺递”与民办的“信局”主宰了所有的邮政业务。《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于1843年开埠,鉴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相邻的沿海省份的民营信局纷纷将业务扩展到上海,甚至设立总号。一时间,上海地区的信局多达90多家,为全国的通信中心。当时民营信局主营业务为传递信件包裹、汇款、票据业务等等,与今日的邮局业务已十分近似。而且当时有些信局还有普通邮费和邮件保险费之分,类似于今日的平信和挂号信。开埠后乃至租界的设立,使得近代的邮政业务开始进入本埠。1861年,英国当局于上海英租界设立邮政局,时称“英国驿务署”或“大英书信馆”,办理英国在沪侨民的邮件往来业务,同时也承接租界内华人交付的国际往来邮件。此后,驻沪各国领事馆都设立了直属于本国驻沪总领馆或相关的租界当局。这种局面延续了将近10多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质的邮政创办。 1878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提议设立官方的近代邮政局。当年,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决定于上海、北京、天津、烟台和牛庄(今营口)五处试办邮政业务,并且委托赫德的总税务司进行管理。翌年,五处邮政办事处以“海关拨驷达书信馆”的名称开始营业,上海的邮政办事名为“江海关拨驷达书信馆”(Shanghai Customs Postal Departments),两年后更名为“江海关拨驷达局”(Shanghai Customs Post Office),办公地址位于江海关大楼后院。在交由海关部门试办邮政业务十四年以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旨正式开办国家邮政,设立总邮政司,同时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1897年,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办公地点仍为原址。同时在吴淞海关处开始下属的第一个邮政分局,此后城市乡村各处陆续增设邮局和代办所,建立起上海地区一整套完整的邮政网点。1899年,“上海大清邮政局”改名为“上海邮政总局”,8年后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由原址迁入北京路9号的“新厦”。1911年5月,清朝当局设立邮传部从而取代总邮政司。从此,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部门,而海关亦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邮政代管业务。同时上海邮政总局改名为上海邮政局。1913年再度更名为上海邮务管理局。1911年底,上海邮政局向英国订购了100辆蓝苓脚踏车,每辆脚踏车60银元,自此上海邮政开始进入车辆投送邮件的时代。 1912年后,邮政业务进入中华邮政时期。1914年,中华邮政成为万国邮政联盟的成员,上海邮政总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中心。随着邮政业务的快速扩展。位于北京路的原址已经不敷使用,于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一座新的大楼,同时为了逐步削弱外国人对于中国邮政业务的干涉。由于各有各的算盘,中国政府与两任上海邮务管理局邮务长英国人里奇(W.W.Ritchie)和史密斯(F.L.Smith)就新总局大楼选址问题产生分歧。中国政府希望籍此机会将大厦建造在毗邻上海北站附近的华界之内,而里奇和史密斯则反对中国政府的这一提议,因而新厦的建造被迫搁置。1920年,英国人希乐思(C.H.Shields)接替史密斯成为上海邮务管理局的邮务长,同时兼领新厦建造的总负责人之职。他执意将新厦建造于公共租界内,并提出两点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地价相对便宜,二是所选新址离邮政总局租用的码头和北站都相对较近,最终中国政府让步,邮政总局新厦决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桥北堍。 1922年2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规划内的四川路桥北堍9.727亩土地,同时拆除购得土地内的旧屋集美里。同年12月大楼正式开工建设,两年后的11月,邮政总局新厦竣工。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正式由北京路迁入北苏州路办公,同时对外营业。 上海邮政总局新厦自投入使用后,巩固了上海作为全国邮政重要枢纽中心的地位,同时也促进国内和国际邮政业务的发展。而大楼自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与外滩建筑群遥相呼应的一座建筑。1989年9月,它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上海市邮政局根据《文物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邮政总局大楼的相关损坏部分进行一次性恢复性大修和加固,同时利用邮政局大楼中庭、天台和部分楼面改建成上海邮政博物馆。目前,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共有一个营业厅即四川路桥邮政支局和一个博物馆即上海邮政博物馆。

在上海南市城隍庙右侧有一条小街,名叫馆驿街。今天,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很少有人能说出小街取名的由来,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区最早的邮递通信机构所在地。 1861年,英国擅自在上海英租界设立邮局,称为“英国驿务署”,又称“大英书信馆”。此后,法、美、日、德、俄五国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相继在上海设立邮局,称之为“客邮局”。这些所谓“客邮局”援引本国的邮政章程,贴用本国的邮票,盖用本国文字的中国地名戳,不仅收寄本国侨民的邮件,还公开办理中国人交寄的国际邮件。
此外,上海英租界工部局还单独设立邮务机构,名为“工部局书信馆”。 1878年,经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原先兼办邮递业务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邮政,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了对外经营邮政业务的江海关书信馆,两年后改称江海关拨驷达局。
在海关试办邮政14年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英国人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第二年正月初一,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改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地址仍在原处,并在吴淞海关开设上海第一个邮政分局。此后在城乡陆续增设邮政机构和发展代办所,使邮政网点更加绸密。
大清邮政局及其后更名的上海邮政总局当时仍属海关管辖,直到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正式接替海关管理全国邮政,从此邮局才与海关脱离,独立经营。
大清邮政时期,投递邮件都靠步行,直到1911年结束,才向英国购买100辆蓝苓自行车,每辆车60银元,这是上海使用自行车投递的开端。 辛亥革命后,上海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会,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
随着上海邮政业务的发展,原先办公用房已不敷使用,1924年11月,上海邮政部门自筹资金在四川路桥北墩建造了一幢邮政大楼。大楼占地6400余平方米,由英商设计,华商承建,工程历时两年,总造价320万银元。邮政大楼离北火车站和轮船码头都较近,邮件的水陆运输都十分便利,为当时理想的邮政枢纽。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邮政业务发展迅速,邮政经济连年盈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上海邮政通邮范围缩小,业务衰落,收支重现赤字。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邮局地下组织领导下,广大邮政职工积极开展护局斗争,保护邮政局房和设备不受破坏。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功势下,护局职工对困守在邮政大楼内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劝降,终于迫使他们放下武器,使大楼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上海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商贸发达的商埠,作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上海邮政在我国邮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独特地位。然而纵观上海邮政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也饱经艰辛,历尽沧桑,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是设立在邮政总局大楼的直属上海市邮政局的营业网点。共开设有多达70多个营业窗口,拥有上海本埠最完整的邮政服务。1924年12月起,至1957年1月,是上海邮政管理局的直属营业室,原称市局营业厅。1957年二月成立上海邮电管理局,市局营业厅改称为四川路桥邮电支局,1961年11月改称上海市市中区邮电局。1978年3月撤销市中区局,恢复四川路桥邮电支局。90年代以后,因为国有邮电分营,更名为四川路桥邮政支局。
1924年12月1日,随着邮政总局入驻办公,市局直属营业厅亦同时开门营业,成为远东最大的邮政营业厅。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因为地处公共租界北区毗邻闸北战场,市局营业厅一度关闭停止营业。战事停止以后,市局营业厅再度开门营业。到1947年,由于市局营业厅的业务快速增长,市局营业厅遂延长营业时间,开设塑料材质的透明特种信箱,接受公众投寄的挂号和快信。而同时,营业厅开始以挂号和快信手续处理,从而避免公众排队寄信,简化了服务流程。从1983年起,局所隶属关系不再随市、县行政区划变动调整,四川路桥邮电支局的管辖范围基本固定,所辖邮政编号固定为200085。
现在的四川路桥邮政支局下辖储蓄点1个,集邮门市部1个,邮筒20个,19个投递段1个速递点。 2005年,经过大修后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的一些部分组成上海市邮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原大楼一楼中庭天井和靠天潼路一侧二楼的原办公用房改建成上海市第一座邮政博物馆。
二层陈列
主要陈列上海邮政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有自清朝以来的信箱模型和原件,以及相关交通工具的模型。其中有大清邮政时期铁质绿色邮筒、中华邮政时期白色来往沪京(南京)之间特别邮筒,以及各国邮筒。此外还有1924年邮政大楼等比例缩小模型。其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中国邮政的发展历程。前后通过四个部分,向游客展现了自古代邮驿以来到现代邮政制度的变化历程,同时内部装有一个可操作的邮件分拣装置,使得游客可以参与邮件的分拣过程。
中庭陈设
中庭天井主要用来进行小规模仪式的举行以及一些邮政交通工具等比例模型的放置。其中主要有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两个时期的交通工具。在中庭北侧放置的是1946年11月,上海邮政总局在沪京铁路上设置的火车行动邮局的这节火车车厢的模型。车体通身为传统的邮政绿,内部陈设完全按照当时模样进行放置。位于居中的是1909年,上海邮政总局用来运输邮件租用的马车模型。而在最南侧的则是1917年春,上海邮务管理局购置的两辆用于运输邮件的法国克莱门特·贝亚特汽车的其中一个的等比例模型,车身为绿色,箱体上有中华邮政字样。
而在中庭西侧天花板上悬挂有一家飞机模型,而这家飞机是1929年7月8日,上海首条定期航空邮路——沪蓉航空线沪宁段开航的那架飞机模型。




邮政日戳邮戳在我国的发展史
1866年,中国海关开始试行邮政服务,使用的邮戳称为海关日戳,它是一个双线圆形戳记,英文文字标注,上部写有“海关”,中间年月日,下部为地名。已知最早使用这种戳记是在1875年的烟台等地。邮戳见证了我国邮政历史的变迁。我国邮政变革历程中,1878年首次发行邮票时,使用的是椭圆形的汉文地名海关戳;1896...

邮电的历史
清政府于1866年在海关税务司下设邮务办事处﹐从此中国有了新式邮政。1896年成立邮局﹐至1911年关邮划分﹐邮政才自成系统。民国成立以后邮政归交通部管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邮政控制在外国人手里。1928年以后﹐逐渐转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中国邮政组织在中央设邮政总局﹐划全国为二十四个邮区﹐大致每省...

大清邮政总局
大清邮政的早期历史始于总税务司署,随后迁址至崇文门大街,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它又迁至小报房胡同。这一时期,邮政事务的管理逐步独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清政府邮传部的设立,邮政局专司邮政管理,接收全国邮政职责。次年,大清邮局又迁至东长安街。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5月,...

谁能说说邮票的来历
在邮局往来的正式公文中,常称邮票为“图记纸”清国家邮政公布的邮政章程中规定“邮政局制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称邮票为“信票”,表示该票是寄信专用的,因上面有图案,又称为“信资图记” 在我国台湾省,邮票曾被称为“士担纸“,即英文STAMP的音译.1888年,台湾设立文报总局,在其颁布的台湾邮政票章程中,首次...

邮发合一的历史沿革
1932年,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当时在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及其他报刊,均交邮政人员传递,由此开始了邮局发行报刊的雏形体制。1942年 2月,山东解放区将战邮总局、党委交通科同报刊社的发行部门合并,成立了邮、交、发三位一体的战时邮政机构,邮政除收寄邮件外还收订和发送报刊...

邮票在中国的发展史。
1918年4月,由集邮者在长州公园举办的“邮券展览”,成为中国首次竞赛性的集邮展览。此后,各地集邮组织亦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8年5月中华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研究会在上海合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票展览会”。5.中国邮政机构为集邮者提供服务,设立邮票特销课始于1934年。

邮票是哪国人最早发明的?
英国“黑便士”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原定于1840年元旦问世,但因未准备就绪,邮票到5月1日出售,5月6日才正式启用。 1840年5月6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的邮政总局热闹异常。浓雾散去,阳光和煦,人们兴致勃勃地赶到宽敞的工农业大厅,围挤在桃花心木的柜台前,用一枚枚金光闪闪的英镑,争相换购一张...

清朝邮票的背景
清朝邮票的背景:1834年8月8日,英国政府派遣的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LordNepier )在广州开办了第一个为外商服务的正式邮局,直属伦敦英国邮政总局领导。1840年之后,清政府接连开放了沿江、沿海及内地、边祖的数十个城市,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等国蜂拥而人,纷纷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租界...

邮局的出现
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

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邮政分别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回答:中国于商代就有组织化的通信活动,西周则邮务系统较完善,秦汉之后以骑马送信为主。宋朝出现“急脚递铺”且允许公文夹私,民间通信改善。清代则至19世纪末始有处理民间邮务的“民信局”,而仍为邮、驿合并营运。   1840年代,随着列强进入东亚地区,连带着也将西方的邮政制度带进中国。由于各国...

罗江县17281918870: 上海邮政博物馆怎么样 -
道谦甘氨: 在网上查要8块门票,到那了发现免费.呵呵.邮局大堂两个服务的女孩人很好,也很漂亮.才发现这个邮局保留了原本的特色,铁窗.匆匆拍张照片赶紧进博物馆,因为4点就停止,不让进了.里面很安静,人不多,介绍了邮政发展史,还展示了很多邮政物品.临出门时,一个工作人员建议我坐观光电梯到五层看看,去了发现原来是楼顶花园,长廊,小椅,花鸟雕塑,很不错,还可以观赏上海外滩,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尽现眼前.

罗江县17281918870: EMS怎么发展至今的?
道谦甘氨: 1980年7月15日,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 1984年,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 1994年1月18日,开通邮政特快专递跟踪查询网,实现快件的网上跟踪查询 2001年3月28日,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邮政集...

罗江县17281918870: 吸取西方元素的中式建筑有哪些? -
道谦甘氨: 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从...

罗江县17281918870: 上海邮政总局的大楼布局 -
道谦甘氨: 邮政总局大楼建筑总面积为25291平方米,建筑高度为51.16米(不含旗杆高度),整体建筑为“zhidaoU”字型,共有地面建筑为4层,地下室为1层,大小房间187间.邮政总局最为标志性的一点,便是耸立于东南角正门处的钟楼和塔楼.其中钟楼高13米,正面镶嵌有直径达3米的回大钟,钟楼基座两边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台雕塑.而塔答楼则建于钟楼之上,高达17米,顶端另设置高8.2米的旗杆,塔楼两旁则各有一对希腊人物雕塑群像.

罗江县17281918870: 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总局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道谦甘氨: 电报总局是成效最为显著的民用洋务企业之一,它的产生是军事需要与经济发 展的结果.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已经意识到了电报在传递军事情报上的重要意义, 开始...

罗江县17281918870: 闵行财富108广场邮编是多少 -
道谦甘氨: 闵行财富108广场邮编是:201101.

罗江县17281918870: 邮政博物馆怎么样 -
道谦甘氨: 比较小的一个博物馆备注:馆址在历史上曾是清代的一个邮局.这是目前北京地区完整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邮局.它曾是大清邮政北京邮界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1905 -1907年).1907年,邮政总局迁往东长安街,这里即为东单牌楼支局.1914...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