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姓的郡望堂号

作者&投稿:贯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姓的郡望和堂号是什么啊?~

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的。

春秋楚国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代都以次为荣,于是都以“和”为姓

拒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此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1、郡望
郡望即地望、郡姓。“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2、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以祥瑞吉兆为堂号;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等。

希望能够帮到您!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属于鲁国,“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郯国于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隋朝初期为安宜县。唐朝时期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4月16日(丙子,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唐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南宋时期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朝时期隶属高邮州。清朝时期隶属扬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合抗日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与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淮安市毗邻。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这些招讨司设置在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的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金史·耶律怀义传》记载他于天会初年任西南路招讨使,金国天会十年(壬子,公元1132年)改任西路招讨使,说明至少在公元1132年时就已有了西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桓州城,为金代兴筑,以其地为汉朝乌桓族世居之地,所以命名为桓州。桓洲所在地为滦河上游,为辽代皇帝夏“捺钵”的地方。滦河发源于今河北沽源县境,河水发源的山辽代称为炭山,炭山北面称为凉陉,为避暑胜地。滦河上游为自南向北流,流经今正蓝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折向东流,河床两岸为广阔的冲积平川,金世宗仿效辽代皇帝的“四时捺钵”,选定滦河上游的平川为夏“捺钵”地点,原名为局里浒东,由于河岸的川地上盛产金莲花,便将这一带川地更名为金莲川。金莲花在夏秋时节盛开,花色金黄,娇艳诱人,金世宗尤其喜爱,说是“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现今这一带仍生队着这种著名的野花,成片地覆盖在夏秋季节的河旁绿色草原上,别有一番情趣。西北路招讨司最先设在燕子城,为皇帝常在此设宴和赐赏各部族而得名,为宴赐的意思,后改设抚州,城址在今河北张北县境。金世宗多次来到金莲川避暑,并筑有景明宫、扬武殿等宫殿。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移刺子敬考虑到皇带的安全,西北路招讨司又在皇帘行宫范围的内侧,便请求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壕堑附近,以便护卫皇帝的夏“接钵”。于是金世宗使命西北路招讨使斜里虎北迁至壕堑附近,在金莲川上兴筑起桓州城,军额为威远军节度使,西北路招讨司移至桓州城,成为金国在西北边境的一处军事重镇。移刺子敬于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致仕退休,故筑桓州城当应在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182年)以前,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以后的这段时间里。金章宗明昌三年(壬子,公元1192年)改桓州为刺史州,在旧桓州之北约十五公里另筑新桓州,即今正蓝旗四郎城。金国设置的招讨司,除了管领其界内壕堑沿线的防守外,而且是管领当地少数族的政权机关。它有着固定的辖区,既要管领其辖区内的女真族猛安谋克村寨,又要管领境内的契丹、奚、渤海、汪古等部族,甚至负责与边境以外的部族交往。在各部族地区设置部族、群牧三级政权,部族节度使、详稳、么胡、司吏、习尼昆、挞马等官吏。部族节度使为部族最高长官,下设详稳等官职,通常各部族立为一扎,每设详稳为最高长扎,此以下分设若干么胡。因此称各部族为纵人,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通称为规军。西北路招讨司境内的契丹族人口较多,因此有些时候用规人来代表契丹人。西北路招讨司下属的扎,已查明有苏漠(速木)典扎、胡都(胡睹)、霞马(辖木)、失鲁(石垒)扎等。纸字原来是契丹大字,后来混入汉字内使用,一般人都渎音为纠,也有人读作右的,出土文物上又写作风,多了一“人”旁。金国正隆五年(庚辰,公元1160年)西北路招讨司的译史撒八抗海陵王征调各地兵卒征宋,杀死了西北路招讨使,取出讨司库藏兵甲造反,遗八在战争中死去,由窝斡继立为都元帅,又自:立为帝,改元天正,率众与金兵抗争,辗转于临州、泰州、济州、韩州一带,并曾攻下过意州,直到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兵败身亡,这一次反金战争才被平息。桓州城址(四郎城)平面呈方形,城墙用土夯筑,残高五米,南北向,东西长约一千零五十二米,南北宽约一千一百三十六米,城外例加筑有马面,而马面间距离约六十米,现有东、西两城,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东北角筑有子城,长宽各约二百九十米。中部及西南隅,有大型建筑台基。城内主重街道遗迹,可大致辨认出来。金世宗从金国大定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到金川避暑,以仿效辽代皇帝的夏“捺钵”大多是在农历4、5月从中都出发,农历8、9月返回中都,往返时间四~五个月。金世宗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宴赐各部族首领。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185年)赵秉文赋有“金莲”诗一首,诗云:“一望金至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蒸苫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阳猎罢回天丈,万烛煌煌下翠峰。”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莲川狩猎的情况早出晚归邀游于秀丽的景色中。金世宗到金莲川的更重要活动是宴赐各部族首领,当时蒙古部已经倔起,用宴赐方式羁磨各部族首领,并在燕子城、羊城、狗烁等处开设榷利用“按钵”之名,巡边耀武,安抚北边部族,以巩固边防,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以在章宗时,北边战事频繁,皇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坐夏打围,取消了到金莲川的夏“捺钵”。只能在中都附近搞起象征性的“捺钵”。凉陉上的离宫别墅也随之而荒废。 东莞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襄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襄城堂。
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海州堂、郯城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宝应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郡望堂号各堂的代表姓氏
济阳堂:丁、卞等姓氏,源于后汉时期的济阴国,后改为济阳郡,位于现在的山东定陶县。西河堂:卜、林等姓氏,源自汉代的西河郡,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离石县附近。河南堂:于、山等姓氏,与河南阳县有深厚渊源。东鲁堂:孔姓,源自孔子的故乡鲁国,因此得名东鲁,孔子的故乡在现在的山东曲阜。雁门堂:文、...

郡望堂号的代表姓氏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01、济阳堂:丁、...

彭、董、李三姓宗亲为何以“陇西”为郡望和堂号?
陇西是彭、董、李三姓人士的郡望,也是他们的其中一个堂号。由于彭、董、李三姓人士在中国的远祖同源,有亲属关系,因此在传统上三姓人士同为宗亲,称兄道弟,且不许通婚,家门厅堂,贴上「陇西」字样,以资识别,促进感情,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据陇西望族(彭、董、李)三姓源流族谱所载,彭董李...

姓姓的郡望堂号
临淄郡:秦置,汉改为齐郡,相当于今山东济南、临淄一带。三川郡:亦称蔡郡、蔡州。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

姓氏郡望和堂号
这里的“三槐”或“三槐堂”就是这支王姓人的堂号。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较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

各姓郡望?
堂号:“大树”、“四德”、“树德”、“瑞锦”、“天宝”、“三元”、“继立”、“四山”、“始平”、“同舆(三同)”、“市义”、“竖德”等。具体 如下:华族各姓之郡望 华族的住屋,尤其乡村早期建筑的锌板独立屋,在大门上,常悬有“西河”、“颖川”、“太原”或“南阳”二字。这是...

...比如甘姓有勃海郡,丹阳郡,还有堂号,堂号和郡望有什么区别吗,_百度...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

刘氏的郡望和堂号都有哪些?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2、汉里堂:汉皇祖陵所在地的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

李姓氏郡望堂号
首先,李姓的陇西郡望源自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天的甘肃省东乡至临洮县一带,其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象征着其源自这片土地的尊贵和荣耀。其次,赵郡望源于汉代的邯郸地区,李牧为这一支的开基始祖。顿丘郡望则是西晋时期的产物,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浚县一带,是陇西李氏的一个分支,其...

《顾氏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之溯源于夏商周始于春秋战国秦至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明清时期迁入各地的也立了堂号。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各姓的郡望、堂号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盛阶段,也就是秦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和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

金昌市13167267146: 查找百家姓 -
项豪科芬: 我同学有姓卜的 例如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卜详志不也是吗 步惊云 步(B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他有三个儿子:称、芮、义.义后来生了扬,扬被封于步邑.人称步扬.他的后代于是以邑...

金昌市13167267146: 百家姓的问提 -
项豪科芬: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

金昌市13167267146: 百家姓上有姓姓的吗? -
项豪科芬: 有 【姓氏源流】 姓姓起源有二: ①、源于春秋时蔡国.春秋蔡国公爵后裔有人名公孙姓,其后世子孙以祖名为姓,称姓氏. ②、源于战国,因无姓而自定为姓氏.战国时,社会地位低下,或因犯罪被家族除名的,有的自定为姓氏. 始祖:...

金昌市13167267146: 客家人堂号与门第概念???? -
项豪科芬: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

金昌市13167267146: 百家姓里面郡望是什么. -
项豪科芬: 郡,县级以上省级一下的行政名称,相当于今地区.望,威望,有相当的威望.百家姓里面郡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洲郡出现了一些世代相传的显赫的大家族,称为“郡望”,意为这些名门望族为地方所仰望.

金昌市13167267146: 什么叫郡望,什么叫堂号?
项豪科芬: 郡望 人们提起历史上的一些显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面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琅玡王氏等,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

金昌市13167267146: 姓氏都的由来 -
项豪科芬: 一、姓氏源流 都氏的起源有二: 1 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 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 为姓,称...

金昌市13167267146: 请问国姓的来历?
项豪科芬: 姓氏起源——国姓 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 通常认为国哀是国姓的始祖. 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

金昌市13167267146: 郡与姓氏有什么关系 -
项豪科芬: 谈到我国的姓氏,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直在我国流传甚广的郡望堂号问题.在过去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还要冠以一定的名号,如“陇西李氏”、“三槐堂”、“彭城刘氏”、“汝南周氏”等等.这些在姓...

金昌市13167267146: 关于姓氏来源的问题想知道“麦”姓的来源,据说很多姓是来源于山西的
项豪科芬: 一、姓氏源流 麦(Mài 麦)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时齐桓公封赐麦丘地之后,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 东晋治悬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