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色彩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作者&投稿:万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色彩观中民间的色彩艺术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一、中国传统色彩观
五色观
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五色观”,它形成于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推动下,逐步完善成一套以自然观和社会观相结合的色彩理——“五色体系”。通过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意志。“五色”一词出现时,只有“五色”总称,而未一一列出五色之名。最早说明具体哪五色的,是在《周礼·考工记》。其中记载道:“画缋[huì]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将五色崇拜同方位观念相联系,这里所体现出来的色彩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每个色相各对应了天地东西南北。而后又发展出了“五色与五行论”。使五色不仅与五方相对,又分别指五行和四时,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东方谓之青(青龙)为木主春(青风、春风);青阳(春天;青帝、春神);青宫是指太子居东宫),南方谓之赤(朱雀)为火主夏,西方谓之白(白虎)为金主秋,北方谓之黑(玄武)为水主冬,中央为土,黄色。解释起来就是:青色,相当于温和之春,为木叶萌芽之色;赤色,相当于炎热之夏,为火焰燃烧之色;白色,等于清凉之秋(金秋、金风),为金属光泽之色;黑色等于寒冷之冬,为水,为深渊无垠之色;黄色,相当于土,为地气勃发之色。简化就是,木为青色,火为赤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土为黄色。
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匹配,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相对应,并将 色彩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五色与五行结合,原因有:①五行是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 元素,而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 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②五色为五行的象征,是天地四时万物本身色彩的一种 高度概括和提炼。五行有相生相克理论,那相对应的五色同样的也就有了相生相克。五行 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 相克’就是互相反驳、制衡。五行中,唯一有生命活力的是木,生命需要由水滋润才能成 长,故“水生木”。人类最早取得的人造火种是钻木取火,所以“木生火”,生命在于运 动,生命运动过程亦即能量释放过程,亦即火的生成过程。在能量释放殆尽时,生命也走到 尽头,只剩下一堆灰烬,生命归于一抔黄土,故“火生土”。土属中性,是向上、外向、扩 张发挥到极致的转折点,蕴藏着盛名气机,以及向下、肃杀、收敛之力,故“土金”。“金 生水”,古人认为地藏气,气升化为云,降为雨。这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的循环状态。
2.儒家的色彩观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等道德规范联系起来。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 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东汉的儒家为了抬高君权,吸取了五行理论,突出了“五行”和“五方”中“土居中央”的观点,把土说成是一切元素的根本,因此中央是高高在上的,这也就突出了黄色的地位。三国曹丕接受了这一说法,定黄色为正色之首。之后,隋唐皇帝亦效法。从宋开始,正黄色进一步为皇室专用,滥用即获罪。因此,本无高低之分的诸色彩便有了明确的贵贱之分。色彩的等级制度还表现在我国的建筑方面,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越趋严格。等级越高,用色就丰富,越加彰显其高贵华丽。而等级最低的民居,就只能用无彩系的灰色、黑色、白色。这也是造成我国古代民居无彩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决定了传统民居的朴素风格。
由于自古中国历代大多数朝代都将都城置在北方,(除南京等极个别城市以外。)所以中国的民居越往南黑白色差就越加鲜明,从而深化了尊卑等级观念。这一点上,儒家色彩观在此起了很大的响。“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有深刻的意义。在这里,‘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比德说的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自然物的美丑及其程度,不是决定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从儒家“比德”的色彩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 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
3.道家的“色”
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在色彩上追求自然的平淡的朴素之美。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色、五音、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灾难。所以人们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追求恬淡的生活。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色彩是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符号,精神的载体,色彩作为绘画艺术重要的物质材料,是艺术语言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品独特的思想和造型艺术手段,像表情艺术的节奏和语言艺术的词汇一样,色彩是构成绘画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也是情感的最普及形式。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和它所产生的感情力量,可以直接在艺术家和观众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色彩具有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和音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构成绘画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中西绘画在色彩在文
  色彩的感受、色彩表现的艺术手段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化、一、中西绘画色彩在文化上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表达方式,心理认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色彩在展现中西文化中所涵载的信息、意义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繁荣,喜庆,顺利和成功。传统的婚礼中,新娘的服饰是裹红挂彩,新郎胸前一朵大红花,洞房内贴一对红双喜字,这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每逢传统佳节是,红灯笼,红爆竹,红对子,烘托出喜庆,吉祥的气氛。然而,在西方,红色则表示残酷,狂热,灾祸,烦琐,血腥等意,由于斗牛的文
  “红色”为不祥之兆,因此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化传统中深感
  布被喻为“令人愤怒的事物”。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白色是悲哀的色彩,而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代表着纯洁。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黄色被视为帝王的象征,代表高贵、威严、富贵、荣耀。黄袍加身即帝王之位,飞黄腾达意即官运亨通。但是在西方紫色才是王权的象征,黄色则是“卑鄙的”“懦,弱的”的色彩。
  二、中西绘画色彩表现形式的差异在不同绘画历史阶段,其绘画色彩观念各不相同,在原始时代,中西绘画色彩观是相似的,都用简单的色彩来表现。由于颜料有限,只能由天然植物或矿物质颜料而决定,这种单调的色彩观形成了原始时期中西方绘画色彩单纯、大区域、醒目、搭配变化少等相近的特点。
  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此时期绘画的色彩更为简练,在大量岩画中,是以单色表现近乎抽象的物象,原始陶器上的描绘虽出现了多种色彩,但也是平面的。西方绘画的色彩则相对丰富一些,不仅色相多样,而且出现简单的立体感、明暗调子变化,如西班
  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拉斯科野牛形体的明暗色调渐变等。
  这幅画是用线条造型,牛毛是用排线画,人物和鸟是线勾成符号式。商、周、秦、汉时期,中国绘画色彩虽然逐渐的简洁形态。到了夏丰富起来,但主要是色相的丰富,表现形式仍然是平面的,各种色彩铺陈于画面,形成装饰画般的色彩美感,漆器上的绘画、汉代帛画、东汉墓室壁画等多以红、黑为主导色,黄、蓝等次之。西方绘画色彩则在这时出现了分野:一部分绘画采取类似于中国的装饰性色彩,即较为单纯的色彩并置而构成画面,只是线条和形象写实一些。另一部分则是迅速向写实即再现性色彩观方向发展,这点可以从希腊的一些壁画中明显地看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色彩开始重视写实向再现性色彩观方向发展,这时色相逐渐增多,主要的进步是色彩明暗变化更为丰富。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衣服褶皱处有凸出的阴影层次,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在《洛神赋》中,不仅有人物、树叶、山峦的表现,也开始重视色彩的明度变化,与中国绘画色彩丰富多样的发展相比,此时西方绘画色彩却在向象征性色彩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观转变。
  三、中西方绘画色彩运用上的差异中国画善用水墨,西画善用色彩。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典范,常以墨代色。用焦墨、浓墨、淡墨、枯墨、湿墨的变化,
  光感、色感和空间感等,使人站在一幅水墨去表现物体的质感、
  画前,虽不见色彩的绚丽,却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而西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善于用
  质、光、形和空间等,并且色彩丰富自然,色彩去表现物体的色、物象美丽动人,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西方的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受,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油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分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思于自然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他们在观察自然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
  四、中西方绘画在色彩的感受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立体感、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它所用的颜色是特制的中国画颜色,以水稀湿济,因而所产生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就是后期的工笔重彩画也讲究滋润、自然的效果;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西方绘画用的颜色,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前期笔法细腻,后期笔触奔放,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强调光色效果如伦勃郎的《自画像》等。
  不同的民族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如果说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话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西方绘画在中国扎根成长,东方艺术为西方美术发展提供了条件,二者将互相吸收,互相作用,共同发展。

1.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色彩-色彩表现区别
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乃至文化内涵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形成区别于西方绘画特有的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画使用不同材料制成的毛笔在纸、绢上作画,用水做调和剂来中和颜料和墨的浓淡深浅。从材料工具来看,更适合意境的制造,为“畅神”而作画,其中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也是传统中国画的核心要素,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宗教、文艺等多方面的认识,因此具有多重意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出“运墨而五色具”,意在表明墨分浓淡,用墨要丰富。笔墨运用恰当则可以生出无穷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区别于西方绘画特有的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主要表现语言是素描和色彩。18世纪以前侧重素描,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因得到透视学、解剖学和明暗法三大科学支撑,取得显著成就。由于摄影技术在当时还没有出现,绘画担负着记录图像的任务,所以比起色彩来大多数艺术家更重视体积感也就是黑白的使用。18世纪之后,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日趋显著。美学家狄德罗曾说过“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他们生命”。
19世纪,西方印象派已经把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印象派的特点是捕捉“瞬间”的自然景象。画家细心观察研究自然的光、色,并努力找到合适的色彩关系表现它们。印象派画家们的用色与色彩学研究的发展有必然联系。早在17世纪,牛顿用一面三棱镜把白色的太阳光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谱,七色又可重叠为白色。人们对色彩有了新的认识,光学的研究进入科学时期。而到了19世纪中叶,以光刺激作为色彩并被感知的原理为基础,科学家和艺术家将色彩体系化并做了各种尝试,色彩的研究从假说和理论开始走向实践。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德拉克罗瓦(1798―1863)的其中一突出贡献就在于发现了色彩的对比关系以及阴影和高光下固有色的变化。画室墙壁上就挂有一个色轮,每种色彩上面都标注可能的色彩配置。这种建立在逻辑性,客观性基础上的色彩原则对塞尚、梵・高、修拉、西涅克和一些画家影响很大。
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准,但误读了这句话的意思认为要重视笔墨、轻视色彩则是不合适的。中国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五色之说,这里的五色指的是赤黄青白黑这五种颜色,这种说法在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彩陶壶上得到证实。除了五色还有“正色”和“间色”的区别,这与古代中国阴阳五行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到了隋代已经有墨彩结合的例子,如展子虔《游春图》就是使用“墨上刷色”的着色法;北宋时期出现了水墨代替颜色的画法;到了南宋,不少画家仍在使用青绿重彩。接下来的几个时期,水墨画因格调高雅,受到上流社会青睐,但重色彩画在民间一直被大量使用,清朝出现写生画之后,用色更为讲究。19世纪已有专门制作出售中国画颜色的商铺。
西方绘画大量使用调和色,用细腻丰富的色彩表现质感和光感,并制造出立体和空间的感觉。与西方绘画不同的是,有代表性的汉唐壁画、传统工笔重彩和明清民间年画等则构成了中国绘画绚丽的表现形式,带给人视觉上强烈、鲜明的视觉感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石窟在壁画上具有典型性:以线造型为基础,以形写神,随类赋彩。每个洞窟里的壁画都有不同主色调统一画面,补色对比控制的恰到好处,中性调和色保持壁画整体色彩鲜明和谐。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在自然氧化变色之后更显古朴和神秘。现今对敦煌壁画敷色技法和各时期色彩应用演变过程分析都有专业的研究。
2.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色彩-颜料的使用历史
古代的画家们使用的颜料粉末多来源于土质和矿物质,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植物和动物。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人通过水洗提高颜料色彩的纯度和强度,如从辰砂矿中提炼水银和硫磺的方法制造不透明的朱砂,特点是色彩厚重,覆盖性强;植物性颜料,透明色薄,覆盖能力差;从动植物提取颜色的例子比如地中海沿岸一带的贝紫,需要大量的海螺贝壳制造,是最昂贵的颜料之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煅烧的方式制造熟赭和熟赫,土系颜料是当时最常使用的的颜料;这时铅的生产工艺也得到改进,开发了如拿坡里黄的不透明铅系颜料。第一种化学合成颜料是18世纪德国颜料制造商利用混入动物油杂质碳酸钾创造的普蓝。直到上世纪90年代现代化学工业兴起,人工合成的有机色素不断被发明制造出来,画家有更多选择,表现手法也变得更丰富。
除了颜料粉末还需要黏合剂。通常使用的大部分绘画颜料是以颜料粉末和黏合剂混合而成。作为西方美术代表的油画见证了颜料革新的过程。15世纪以前,欧洲有蛋彩、湿壁画、蜡画等画种,蛋彩画法颜料干得快,不利于色彩层次的衔接、湿壁画得趁湿绘制、蜡画要趁热绘制等弊端很大程度上限制画家绘画的自由性。相对完整的油画材料体系是从15世纪尼德兰弗拉芒画派开创,总结前人经验,对蛋彩、湿壁画、蜡画的缺点展开研究探索,在油性材料中发现了亚麻油、核桃油,混合颜料粉末,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油画颜料。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调色媒介制造的透明效果能更充分地表现对象,体现了艺术家的技艺和手法。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哪一种颜料,所使用的颜料粉末大体上是一致的。
传统中国画颜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等。在古代中国,人们把水银和硫磺加热来制造银朱,这种不透明的红色在18世纪被朱砂取代;胭脂的成分中有红花、茜草根,还有紫铆;常见于敦煌壁画中的石绿是铜绿的一种,后有水洗孔雀石的方法提取得到。在清代中叶有专门生产化工颜料的姜思序堂,如曙红、铬黄、天蓝等。一般来说矿物颜料是粉末,用时需要加明胶;植物颜料和化工颜料用时在水中浸泡稀释便可直接使用。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带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乃至文化内涵,强调墨与色的融合。表现在画纸上整体色彩感觉稳重、清秀而不张扬。到了现代,随着中西美术交流加强,中西方美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绘画中的一些差异可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艺术家凭借着艺术活动的自觉探索色彩表现的更多可能性,色彩也变得绚丽斑斓,对于是不是中国画这个定义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不同。中国绘画本身也是在不断融合外来艺术的同时发展起来的,只有不断吸收创新,解放色彩感觉,才能保持它新鲜的生命力。

从整个艺术形式看,西方艺术自发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对自然物象再现的研究,从古希腊的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其主旨表现为准确地再现自然。而与之不同的是,中国艺术是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结构出发,把握事物的本质,表述主观的感受,“多所自得,至抒发胸臆”。从绘画色彩艺术方面看,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理论明显不同于西方,西方注重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视觉真实表达,而中国则把色彩作为表达自己的手段,以更好地体现自己或某一阶层的理想与情感。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色彩理论相比较之下具有以下不同特征,即色彩运用的表意性,色彩处理的程式化,色彩表达的象征性,色彩形式的装饰性。
  色彩运用上的表意性。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运用极其注重其象征性意义的表达,并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形态。被赋予某种意义的色彩,带有强烈的表意性,其本身由具体的存在变成超现实的观念意义,而观念形式就获得一种普遍存在的价值。可以这样说,在色彩运用过程中,色彩具有的表意性功能大于其审美功能,更常常被人们接受,反之,产生某种意义的色彩又能够深化和促进其本身审美意义而被人们接受。事实上较强的表意性从一开始就对中国传统色彩有支配作用。春秋时期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写道:“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色彩的表意性在这里更具有观念意识内涵,出现纳入五行哲学轨道的“五色观”,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行,各以一正色为代表:土―黄,金一白,木一青,火一赤,水一黑,这五种颜色属纯正之色,并赋予它们丰富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物质内容,与五方、五行、五德、五神等联系起来,构成复杂的观念色彩体系。到了东汉时期,统治阶级确立了“土居中央”的观点,将黄色的地位提到最显著位置,经历代统治者的发展演化,黄色为皇室专用色彩。后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色彩作为等级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鲜美的正色只准上层社会使用,而下层平民只能用白黑等颜色,如唐代以袍衫颜色区分官员等级,这应该是中国传统色彩表意性功能的重要特征。随着宗教的发展,色彩“五色”带有越来越多的理性的神学观念,对中国古代的色彩理论始终有制约作用。色彩的运用几乎完全被其表意性左右,在色彩运用中存在某种装饰效果,但其并不具备太多的色彩的形式法则,更多的是社会功能使然。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不能像西方艺术那样依照自然客观规律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分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的“五色”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五色即为三原色红黄蓝,加上两极色黑与白,也可以代表大千世界的一切色彩,其中更包含有色与无色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中国艺术对色彩规律把握的独特性与准确性。
  由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色彩表意性的制约,其象征意义的神圣,人们对于色彩的选择与使用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谨慎地进行,几种简单的色相在复杂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得到审美沉淀,并经过一代代继承与发扬。色彩的运用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它的发展过程是独特的,而它的内涵又是极深刻的,在审美上因历史的积淀而极富感染力。
  色彩处理方式的程式化。由于中国传统色彩具有强烈的表意性功能,必将导致色彩在运用方面十分规范但并不宽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强化了它的表意功能,导致中国传统色彩在运用上的显著特征:程式化。在中国古人对绘画艺术论述中,南朝谢赫的《六法论》在美术史中意义非凡,他说:“先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随类赋彩”的论述是对古代用色经验的一个总结,又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后期的色彩艺术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并为中国历代画家所推崇备至。但在这里我们要理解“随类赋彩”的真实意义,这里所讲的“随类”不是对某一事物的客观表象,而是对某一观念、某一物象或某一色彩的类型化的表达,即主体性追求下的本质性表达。这里所讲的类,不是某一特定时期物象的再现,而是多种类似物象的综合提炼,譬如中国画中山水,画家所描述的不是某一地点某一时间的某山某水,而是在画家心目中的某一地域山与水的综合性概述。这种“随类”的法则成为中国古人感受生活的经典参照,从而引发传统绘画中对色彩使用的程式化。这一点中国古代的许多“画诀”可以验证,比如宋代郭熙曾这样总结描述山水的色彩:“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色彩就是人们心理审美感知的主观色彩。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画提倡“墨分五色”,通过墨色变化达到渲染气氛的要求,对世间万物皆以不同的墨色描绘,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色彩运用程式化的最佳体现吗?
  色彩表达上的象征性。经过千百年的积累,色彩的象征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色彩更是被作为一种特定符号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无论地域或民族如何不同,色彩所表达的都是象征与观念,往往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比如传统京剧中的戏剧脸谱,其色彩丰富多样,脸谱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人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社会地位。红色是忠义与正直的象征,而白色则大多代表奸诈与反面,黑色表示无私与刚直不阿,绿色表示剽悍或残暴,蓝色表示刚强或有心计,这种象征性的色彩在曹操、关羽、包拯、程咬金等许多历史人物的脸谱中具有典型性地表达出来。同样西北陕西社火脸谱也有这样的用色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诸如此类的千百年口口相传的用色原则充分展现了脸谱用色上的象征性。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这种色彩上的象征性正是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色彩形式上的装饰性。前面我们说的表意性和程式化的特征,在根本程度上促进了色彩的装饰性。色彩的程式化特征使人们渐渐排除物象原有的色彩,自然就产生一些装饰性的色彩面貌,在这种条件下与民族习惯结合就自然形成了色彩的装饰风格。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在色彩表现上呈现出明显的装饰风格。原始社会的彩陶艺术首先向世人展示了色彩的装饰性,如在甘肃出土的半山形的陶罐上,彩色的花纹运用墨色和红色绘制,红与黑单纯的对比关系使陶器纹样极具装饰感。再有描金的汉代彩绘漆器,色釉鲜艳、斑驳淋漓的唐三彩雕塑,敦煌莫高窟中明快、浓重、热烈的重彩壁画,秀丽工整的宋人花鸟,也在向世人展示装饰色彩的丰富多样和无穷魅力。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年画、剪纸、皮影、刺绣、蜡染、泥人,还有风筝、脸谱、面具等夸张而强烈的色彩,更是构成应有尽有的装饰色彩的画廊。


中西方对色彩的不同理解
在中国绘画中,用色观念受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中国画家认为黑色是一切颜色的母色,而色彩多变使人迷失对“道”的认识。因此,中国画家通常避免使用过于繁复的色彩,以墨为主,追求虚静之美,展示精神境界。李可染和林风眠等画家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引入了光的概念和西方色彩技巧,拓宽了中国绘画的...

论述中西方美术在造型和色彩上的异同
质、光、形和空间等,并且色彩丰富自然,色彩去表现物体的色、物象美丽动人,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西方的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暗部或阴影中的...

中国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区别与联系
- 西方绘画则通过透视和光影效果来营造真实的三维空间,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表现。3. 色彩运用:- 中国画多以水墨为主,色彩运用较为含蓄,以墨色的深浅表达色彩的变化。- 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更为大胆和丰富,油画中尤其注重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尽管存在这些区别,中国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在工作方法和艺术目标...

如何理解中国画的色彩
同时,中国画强调“墨分五彩”,并将之具体化为“焦、浓、重、淡、清”等多层次的色彩分阶,并赋予它兼容万色之职能。黑白相和,其间可以调出无数色阶,这是中国画色彩理论中的关键理念,与西方绘画的原色理论大相径庭。比较西方的传统色彩观念,中国画画家不会考虑如何运用色调模式去考虑画面色彩与固有色相似...

中华五行色彩体系对应的方位及意义
3、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4、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与诗文、习俗、...

中国传统色,究竟有多美?
2. 这些剧集采用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既不张扬,又不失清新雅致,展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魅力。长久以来,西方的潘通色卡主导着国际时尚潮流,中国色彩文化在国际时尚界鲜有展现,其独特魅力甚至被遗忘。3. 文化学者郭浩与文创设计师李健明,通过研究400多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对中国色彩文化进行了系统...

中国色 - 中国传统颜色
界面设计简洁内敛,色彩切换时,数据可视化的效果既美观又富有交互性,给人流畅的使用体验。以红色为例,中国色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如暮山紫,源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寓意深远。不同于西方色彩的物理特性和科学理论,东方色彩更注重观念和意象,如荼白、天青色、东方既白等,都具有独特的诗意与美学价值...

中西方对色彩的不同理解
事物的形态较以前随意,但仍然能辩认出。人们不再感兴趣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观。而感兴趣于它们的内在实质,事物与外界的光相脱离而存在,没有阴影和折射。表现主义者找到了直接表达心情和感受的途径。由此,西方色彩的运用由传统写实完成向现代主义的主观表现过渡。中国的绘画在用色的观念上很大程度受到...

如何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白色在方向中是西方的象征,代表五行中的金,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红白喜事中的白指的就是丧事。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脸谱中,...

中国的色彩观中民间的色彩艺术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因此,本无高低之分的诸色彩便有了明确的贵贱之分。色彩的等级制度还表现在我国的建筑方面,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越趋严格。等级越高,用色就丰富,越加彰显其高贵华丽。而等级最低的民居,就只能用无彩系的灰色、黑色、白色。这也是造成我国古代民居无彩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决定了传统民居的朴素风格。

建水县19293337353: 在色彩方面中国传统美术和西方古典美术有什么不同之处 -
东雨阿苯: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

建水县19293337353: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
东雨阿苯: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

建水县19293337353: 关于颜色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差异 -
东雨阿苯: 从根本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 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使根据其词义更易理解.

建水县19293337353: 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色彩方面的不同 -
东雨阿苯: 哥们,首先澄清一个问题,你说的中国绘画,是中国画,还是国画.晚清以前的习惯称为中国画,现当代的习惯称为国画,中国画,有青绿山水,元朝比较萧瑟,但是意境很高,清朝四王色彩还是上来了.中国画里的色彩是用植物或者石头研磨而成,用水调和,画了就知道感觉,西方色彩,开始始于蛋彩,后来

建水县19293337353: 与西方绘画的色彩比较,你认为中国的色彩是否存在某些特异的东西 -
东雨阿苯: 这个太多了吧?西方色彩比较科学,注重光影什么的,中世纪画家都要自己钻研材料自己做的,中国色彩注重直观感受,注重意识东西,譬如看到单纯的水墨自然而然会觉得是绿的,中国画也叫写意就是说的抒发个人意识,毕加索都说了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建水县19293337353: 如何写关于中西文化颜色的差异 -
东雨阿苯: 要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

建水县19293337353: 中西方传统绘画在写实上的差异 -
东雨阿苯: 写意 写实的差别 构图的差别 造型的选择 题材和意境 表象方式不同 立体和平面的表达 西方的结构空间,东方的构图理论 色彩,矿物色和植物色 分类不一样,西方注重光影,而东方是平面构成

建水县19293337353: 当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联系与区别 -
东雨阿苯: 答: 中西美术比较 由于中国传统美术自成体系和中华民族特定的审美意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术理论和西方美术理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论形态上看,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多为感受性和经验性的...

建水县19293337353: 中西文化差异之: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意义 -
东雨阿苯: 中西方颜色的不同含义 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感情色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 A. red(红色) 无论是在...

建水县19293337353: 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300至500字作文 -
东雨阿苯: 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其他的区别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分类不同:中国画分为工笔、写意;另一种分法是山水、花鸟、人物等;西画分为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二、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