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贠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军行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从军行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边疆恶劣环境的状态。为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了很好的铺垫。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走马川哪些景物描写体现了边塞的雄浑壮美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韵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描写沙漠的古诗整首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出自: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翻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李白诗句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五律·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律·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五排·望鹦鹉洲怀祢衡...

关于李白的诗句最少的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有那些李白的诗句 你好,李白的诗句列举如下—— 「结袜子」李白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

岑参和高适相比哪个人的功利性强?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用韵形式也和上述诗篇相似,两句一转,但与前诗以平声韵为主不同,这首诗通篇的韵脚平仄互间,且仄声韵...

6年级下10课古诗三首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

王昌龄写出塞的历史背景
王昌龄写出塞时,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早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李尽忠反叛唐朝,攻占了营州。安西地区突厥猖狂,唐朝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开元年间,唐玄宗听取张说的建议,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经过数年的战争,逐渐夺回营州,安定北方边境,并使安北都护府回迁。《出塞二首》是唐代...

李白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1. 李白的关于景物的诗句 李白的关于景物的诗句 1.李白描写风景的诗句有哪些 1.《望天门山》 ——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诗句有
蜀道难 噫吁唏。 【唏: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相一作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

求李白描写景物的诗
求李白描写景物的诗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66540039 2007-03-3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0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王昌龄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苍梧妻益气: 衬托将士们所处环境的艰难.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前两句写景,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
苍梧妻益气: 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陈羽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苍梧妻益气:[答案]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陈羽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苍梧妻益气: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七首其五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
苍梧妻益气:[答案] 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这首诗中前两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苍梧妻益气: 情景交融,写了边塞艰苦,苍凉的环境,借以反衬将士们的坚定意志.

迎泽区17640302446: 王昌龄边塞诗和理解 -
苍梧妻益气:[答案]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设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诗中的一二句写景对抒发将士们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
苍梧妻益气: 起到衬托作用,以苍凉的的背景衬托将士们的豪情

迎泽区17640302446: 表现手法及作用 -
苍梧妻益气: 表现手法: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

迎泽区17640302446: 从军行这首诗前一句写什么后一句写什么? -
苍梧妻益气: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