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

作者&投稿:毛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为中国文化圣人,数千年来孔子备受赞誉,然而孔子言行也留下很多争议,其中《论语·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或许争议最大。
原因很简单,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是字面意思,代表孔子愚民政策的执政思想,与孔子仁爱、有教无类的思想相抵触,二是广为人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解读,代表后人误解了孔子意思。但对于第二种解读,学者杨伯峻认为不符合先秦语言习惯,如果孔子是这一思想,那么会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
既然如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究竟该如何解读?湖北出土一批战国楚简,证实孔子或蒙冤千年!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804枚竹简,其中730枚中有13000多个楚国文字,记载了很多失传古籍。在这一批楚简中,主要是道家和儒家学派的著作,其中就包括儒家的《尊德义》。
《尊德义》:民可使道(导)之,而不可使知(折)之
从字面来看,《尊德义》的记载与《论语·泰伯篇》中的一个意思。但“由”字与“道或导”字,“知”字与“折”字有何联系?
学者研究认为:道或导字很好理解,就是引导启迪之意,“知”通“折”,也就是“强迫”的意思。因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引导教化,但不能强迫之。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的“由”字,通假“迪”字,所以“民可使由(迪)之,不可使知(折)之”,或许就是孔子本意,只是古今字意不同,造成了解读上的大相径庭。
其实,在《尊德义》中,这一句话下面还有9个字,佐证了这一观点。
《尊德义》:民可使道(导)之,而不可使知(折)之。民可道(导)也,而不可强也。
如果加上“民可道(导)也,而不可强也”(论语中没有这一句)完整的来看,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之所以用知(折),可能是出于行文习惯,不想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可见,孔子的确蒙冤数千年,将愚民政策第一人的头衔挂在孔子头上,完全是冤枉孔子。



即便古今字意不同,造成解读困难,但古代奇才层出不穷,为何鲜有大儒指出问题所在呢?笔者认为,有四个原因至关重要。
一,按照字面意思解读来治国,就显得极为简单,而且有内幕操作的空间,如果真是“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那么工作量大增,自然不为统治者愿意。
二,《论语》是后人对孔子言行的片段式记载,难免出现断章取义,只记载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没有后面这一句,对完整还原孔子本意,的确存在困难。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等经书藏于孔壁(或鲁壁),到了汉景帝时重见天日。但鲁壁藏书是不是儒家制造的“神迹”,编造的伪书,后世已不可考。
四,古今政治环境不一,孔子时代存在国野之分,他的仁爱针对的是国人,而非野人。所谓野人,即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外称“野”,野人几乎没有一点政治地位。读论语,不读周朝政治情况,很难准确把握孔子思想。由于古今政治环境不一,造成后人理解误差。



总得来说,从孔子仁爱和有教无类的思想来看,很难想象孔子存在愚民政策的想法。因此,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尊德义》篇,应该是完整解释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令人遗憾的,古代儒家文人高举孔子旗号,却做着违背孔子本意之事,一做就是2000多年。
其实,2000多年来,孔子思想不知被篡改了多少,比如“华夷之辨”、“以德报怨”之类,不是孔子没有血性,而是后世文化“汉奸”太多了。

孔子的这句话,不同的断句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来自于孔子的言论集《论语 秦伯》。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鼓吹“愚民统治”的一个重要的佐证。事实上,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总体上是不提倡“开启民智”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当中的“民”,就是指普通百姓或者说平民。在孔夫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是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的。贵族包含“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人是可以或者有资格接受教育,参与国家治理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实是有限度的有教无类,这个范畴其实并不包括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和奴隶。在这个大的社会等级背景下,等级是固化。对于平民的态度,孔子算是有一些“悲悯之心”,比如他倡导“仁者爱人”,就是包含对平民的爱,但是这种爱是“居高临下的”,也就是贵族对待平民的态度(对于奴隶,不存在“仁”的问题)。而要求平民对贵族的的态度则是“忠”,也就是自下而上的行为和态度。
所以,对于民的态度,孔子的主张是“可以使由之”,所谓的“由”,应该是在“仁”的前提下的“有限宽容和在等级制度前提下的有限的自由”。这是告诫“贵族们”对于平民应该持有的“宽仁”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出发点是对于“等级(礼制)”的维护。
“不可使知之”,也是告诫“贵族”对待平民的“底线原则”。孔子作为教育家,对于“教育或者教化”的颠覆性能力非常清楚。维护等级制度的“第一要务”,就是平民阶层的固化和稳定,这也是贵族阶层固化合稳定的前提。孔子做官的时候很短,但是他却坚决的杀了少正卯,其根源就是少正卯触及的是“等级固化”的根本。
平民阶层的固化,必然的要求就是“不可使知之”。在孔子的概念中平民仅仅当好“顺民”即可。“不知”而当顺民的平民,是“可以使由之”。这个核心概念和原则,在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了统治阶级“贵族”维护其统治和地位的“不二法宝”。即使是在“科举制度”下,也只不过是给平民规范了一条通往“贵族”的道路,所谓的“学而优则仕”。民依然是“不可使知之”。

所以,平民可以知道或者向往的就是大概有两种渠道或者手段可以改变自己的等级地位,第一种当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学而优则仕”。第二种则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暴力”方式改变自己的平民地位。两种手段都有成功者,但显然第一种的风险,难度和代价远远小于第二种,所以,才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含义在孔子那个时代,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贵族对平民的态度的基本准则是可以让平民获得在等级制度下的有限的“自由”,贵族对平民要有“宽仁”的“悲悯之心”,但绝不可以让平民有打破和推翻等级制度本身的想法。
这句话后来被有些人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含义,诠释这种含义的前提是对这句话进行了另外一种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
折颜短句之后,这句话似乎有了“开启民智”的含义。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断句前提下,其含义应该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当中的“可”,应该当做“认可”或者说“认同”来解释。
孔子告诉“贵族”们:如果平民“认可或者认同”等级制度(礼制)的“天经地义”,那么就对他们宽容些,让他们心安理得的在等级制度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平民“不认可”“天经地义”的等级制度,贵族有责任“教育或者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等级制度(礼制)的“天经地义”。这还是“愚民教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基本上和“开启民智”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严格意义上讲属于“教化”。
记得钱钟书在《围城》当中对此有比较精辟的阐述,大意是:最开始的愚民是不让人读书,后来是只让人读一种书,看似进步,其实依然是愚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泯可以被你使唤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泯不听你使唤了你就知道原因了。
现实生活中当别人都瞧不起你了。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能让那些人瞧得起。
如果你经常挨欺负,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不挨欺负了。(能不能做的出来是另一个问题)
由:木生条见芽以知根是由之范式。本义:表示根本之来历、原因。
(欢迎反驳)

孔子这句话要人们懂得:由是知的来源,而不能颠倒为知是由的本体。孔子始终坚持以人生为核心,认为所有的天道、理念、认知都是人生的属性。

人和人的界限,神和人的界限其实并不存在。你想成人就可以成人,想成神就可以成神,因为神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做”,当你能说出“为什么”之时,你就可以成神了,或者你已经不需要神了。有神和没有神,其实都一样。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9)使民众展示有所得的具体方法
杨伯峻: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钱穆: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指导之用意所在。”
李泽厚:孔子说:“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
详解:这是《论语》里最困难的章节之一了,该章早成了所有批孔者最大的口实,而所有孔之粉丝,又无力反驳,只能用时代局限之类的废话来支吾。以上三人以及通常所依据的断句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另外还有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稍微把孔子从所谓的愚民控告中引开,用所谓的教化方式来解释,为孔子进行所谓的开脱。前一种是用“齐模式”来污蔑孔子,后一种是用“鲁模式”来污蔑孔子,而孔子早说过,“齐模式”、“鲁模式”都不是“圣人之道”,所谓“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但所有曲解孔子的人,都是用孔子所反对的“齐模式”、“鲁模式”来曲解孔子,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由”是上一章中“蹈行、践履”的意思,“知”就是上一章中“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上一章说“由知、德者,鲜矣“,本章就是顺此而来的。“可”,不能如康有为解释为“许可”等将孔子西方民主化,用民主化的谎言来改造孔子是荒谬的。正确的意思是“适合”,所谓“适合”,就是适合于当下的位次。“民”,众萌也,民众是一切现实道路的源泉。当某种位次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就“使由之”,“使之由”的倒装;当某种位次不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就“使知之”,“使之知”的倒装。“使”,“放纵、任性”,让民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智慧。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明白了上一章的,这一章就很简单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所得,是所有人的,而不是某些所谓精英的,“由”、“知”,最终都来自于民、归之于民,而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民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要“使之”,“放纵、任性”他们,放任他们去挥洒他们的潜能与智慧,这样才是真的“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才会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所得。孔子这一章,两千多年来被曲解不断,对比一下本章的解释,就知道那些无论反孔还是挺孔的人的无知了。
白话直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民众当下适合的,放任民众去蹈行、践履;民众当下不适合的,放任民众运用智慧去创造、创新。


孟子 告子上 翻译
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

由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诗·大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15. 游玩 [stroll about]。 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16. 蹈行;践履 [conform to]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 ——《孟子》是故隆礼由...

论语《为政》原文和译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2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文言文里从的意思
遵从;遵照 [follow]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诗·大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15. 游玩 [stroll about]。 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16. 蹈行;践履 [conform to]隘与不恭,...

践在文言文的意思
——《诗·大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15. 游玩 [stroll about]。 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16. 蹈行;践履 [conform to]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 ——《孟子》是故隆礼由...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释义:孟子说:“(一个大丈夫)应住到天下最大的地方——‘仁’里,站在天下最...

《孟子,告子上》全文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

论语泰伯篇原文及翻译
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详细翻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详细翻译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喜欢勇敢逞强...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参考译文
今者无故又创一司,号曰制置三司条例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於内;使者四十馀辈,分行营干於外。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竒,吏皆惶惑。贤者则求其说而不可得,未免於忧;小人则以其意度朝廷,遂以为谤,谓陛下以万乘之主而言利,谓执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商贾不行,物价腾踊,近自淮甸,远及川蜀,喧传万口,...

临桂县1567805617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解? -
汗裘乙肝:[答案] 《论语·泰伯第八》中没头没尾地记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没有半点生命力与自...

临桂县15678056174: 孔子为什么会说:“民可知由之,不可知知之”这句话? -
汗裘乙肝:[答案] 子曰:民可由之,不可知之.许多人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只要让老百姓去干活就行,不能让他们懂得太多变得聪明,是愚民思想,其实这是对孔子原意是严重曲解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句子的停顿是通过对文字意思的连贯性判断来确定的,如果将孔子...

临桂县15678056174: 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网上看见许多解释大概意思多从道家,我手边书把后半句翻译为“不能够只让他们知道空泛的道理,应该遵从什么说法?... -
汗裘乙肝:[答案]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 翻译过来就是:小民百姓可以随便使唤,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原因.你看看孔子

临桂县1567805617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 -
汗裘乙肝: 选自《论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临桂县1567805617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 -
汗裘乙肝: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临桂县1567805617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什么意思?还适用于现在吗? -
汗裘乙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名言”之一,见于《论语·泰伯》篇第九章.由于原文没有标点符号,也由于《论语》没有记载孔子说这句话的语言背景,人们对孔子的这句名言的理解便产生了许多的歧义.歧义表现在句读上.这短短...

临桂县15678056174: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 -
汗裘乙肝: 没哪些,断句啥的,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的都是脑残,这句话一直用了2000多年,非常一部分人认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不应该有这种言论,问题是哪个时代,整个地球都是奴隶时代,指望能读书的上位者对于民有啥概念那是屁话,其实呢孔子先是政客,然后才是教育家,就像三国里说何进是卖猪肉的,可能是事实,不过也是一个高门大户,门下有那么一门卖猪肉的产业而已,就像奇巧淫技,一样,都是士大夫看不起的产业,但是呢时间证明,士大夫口中的奇巧淫技,正是社会进步的根源,清代搞的洋务运动一样,不符合士大夫的利益者就要打击,古往今来至理,

临桂县15678056174: 孔子语录最简单的十五条 -
汗裘乙肝:[答案]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自...

临桂县1567805617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其之 -
汗裘乙肝: 据考证,此话乃大圣人孔夫子留下来的,他在《论语·泰伯第八》里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为老百姓么,只可以支使指派他,不可以让他晓得其中的原由和道理. 大凡成大事者,欲安邦治国、平定天下,此一条妙计据说在中国必不可少,亦乃“天机”之一.

临桂县15678056174: 急急急 !!! 谁懂论语泰伯第九则 麻烦进 -
汗裘乙肝: 《论语·泰伯第八》中没头没尾地记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没有半点生命力与自信心的统治者或政府采用,因为只有愚蠢的百姓才能被愚蠢的政府摆弄;后者则是政权初兴之时勃发生命力的自信之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智商必须是大体相当的,否则这政权难以持久.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饭的文人,我相信,后者是他老人家的本意. 个人认为正解——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