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保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扩展资料: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
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
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
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
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
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结经者安佛告须菩提,示下文道理重要。此句即是印许,以下更推广言之。方才一问一答,只说身相。实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说不可甚是,盖性本非相也。此妄字是广义,虚妄犹言虚假,既知是虚假,应回光返照,不可向外驰求于相,从速归性。性本真实,岂能以虚假见真实耶。知此则凡夫之病可免,不至堕入轮回。
  (丑)次,明即相见性。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诸相即一切相,即凡所有相。只须彻底明了一切相皆是虚妄,即不逐妄,即知有真。故见诸相非相,则相不能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也。汝答得见如来,极是。见字亦有功夫,要真能见诸相非相方可。若只是说理,即不能见如来,则字,历来流通本作即,此依唐人写经作则,则与即本可通用,但作便字解可通,作就字解则不能通。
  凡所有相,既是虚妄,皆不当住。故上说法相,说非法相,即包一切相,佛说不住相,即是令人见如来。若执应化身,即不能见法身。故不住相,即令人见性。又不住相,是不执著。不执著,即不为相所转,并且相反为我所转。故只须了知是虚妄,不必断灭且亦不可断灭,盖相本由性现也。佛令人对世间法,不可执著,亦不可厌恶。凡夫执相,是住法相而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又住非法相而生烦恼。须知性本无相无不相,不能断灭。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依佛说二边不著去修行,行来行去,至功夫纯熟,深之又深,方是般若波罗蜜,方真见诸相非相,即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心经之色,即此经之相,受想行识,即喜怒哀乐起心动念,照到皆空,方是诸相非相。皆空即是三空,非小乘之但空。故又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此说色与空尚是两橛,故又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即空有同时,此与凡所有相四句相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与空即是色通,一切假名,当体即空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色即是空通,色即空,可见空不在色外,何必灭色明空,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即见性也。不执著相,即能度一切苦厄。
  苦厄无量,举其大者,凡夫之分段生死,小乘之变易生死是也。凡夫身有长短,命有寿夭,流转生死,谓之分段生死。小乘证得性无相,既得体,本可现相,彼畏苦,不肯入世度生,心中起微细生灭,佛名为变易生死。若见如来,即能度此等苦厄,度苦厄由于见如来,见如来由照见,故用功最要是作观。此科经文,若消归自性,则遇一切相时,第一步功夫,即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至于色声香味触法,则观诸相非相。
  或以在尘劳不易作观为疑。请就上海言之。吾人终日所闻者,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须知此等声,皆起灭不停;此等熙来攘往之众生,皆忙于衣食,不由自主。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之声,当体即空。然明明是声,而如此作观,则不著有,不著空,乃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声。故经文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如此依文字起观照,先须我去读经,是经转我。至于作观,则是我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更为重要功夫。此科经文,是说明上文之所以然,即降伏其心应无所住等之总结。故依此文观照,与观照上文无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即见性,见性即不住相之所以然。见性见得一分,即初地菩萨,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得究竟,即成佛,即上文福德不可思量之所以然。成佛见性法身显现,偏满虚空。即上文用虚空作比喻之所以然。须知本经说来说去,皆说无住。前文不住于相,即释应无所住,因此一开口,先说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即教吾人不住。灭度无量众生成佛,指示吾人发心之法门。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将此法扫却,此即指示吾人不住法相。后说菩萨应无所住,亦教人不住法相。行于布施,教人不住非法相。虽复说但应如所教住,意思仍是教人住于无住。即古德所说但求妄息,莫更觅真。真即真心,又即真如,应者如如平等也,何以如如平等,性体本如此。有此性体,即能现相。故证得者,不可存此真心。若一觅真,即是六七识,即成为妄。古德谓之执异,执异即判真妄为二,不是平等,故说应如我所教住,以降伏妄心。凡夫均是妄心,必妄心分分除,真心方分分现,但求妄息,莫更觅真,即此意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住即妄。故前文开口即言降伏不言住,何以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是说不住之益。倘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得真性。此即上文不说住而说降伏,但应如所教住之总结。于此可知金刚经行文如天马行空,而说理则细针密缕,处处开,处处结。读此科文。如奇峰突起,看似与上文不接。实为上文之总结。正如重山叠水,层层包裹。处处有来龙去脉,处处有结穴也。就文字说,一面说,一面扫,正是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真足当文字般若。读此经,讲此经时,在前文须将后文摄入,在后文应回顾前文。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与下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四句偈相照应。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下文于法不说断灭相,亦息息相通。
——出自: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扩展资料:

《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相: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

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

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

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得有你自己的相。
  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这个“空”是实例存在的。,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所以爱情,事业,亲人.等一切你现在看见的认为“真实”的东西最终会消亡,一切归于空寂.当我们摈除这世界上的外在,专心向里,就会发觉我们的情绪,就能体会我们的思维,见识,这就是照见自我,但着还是很初步的见识.当我们摈除了情绪和思维的左右,那用来感受一切的本体就显现了出来,这本体是没有外在,也没有内在的干扰,是不动的.就是如.就是觉.觉者如来也.
  换言知,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诸相它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有而不碍,空而不碍有,空有不二,故名为——“诸相非相”,经文云“若见”,不是有个能见所见,也就是不是用意识所能见,这裏含有证的意思,你必须离开心意识,这时候虚妄相就会回归实相,如来智慧德相于此显现。故言——“即见如来”。
  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金刚经这段话是站在众生位上来说的。

你以为你看到了自己,其实你没有看到自己,你看到的,只是你对自己的想法。
你以为你看到了世界,其实你没有看到世界,你看到的,只是你对世界的想法。
你看到的所有人事物,无一例外,都只是你对这些人事物的想法。只有所有的想法都安静下来,你才会看到这些人事物的本来面目。

很简单,西游记里师徒过小雷音寺,就被黄眉老祖变化的如来所迷惑,也就是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来并不是如来,只不过为了区分于其它万千事物,所以叫做“如来”,当你不执着于这些外相的时候,就等着“看见”如来了


凡有所相 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翻译 凡有所相 皆是虚妄.若...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这句话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说,相能够离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依觉悟心而脱离对一切妄想境界的执着,使爱欲灭尽,使清静心显露,生清静心,不是在妄想心之外再生一个清静心,而是使本具的佛性显露,这个清静心是本具的,是从无始劫以来未曾生,也未曾灭的佛性。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指六根染住了六尘,...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

“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出处是什么
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原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译文:此处所谓“相”,指表象和名相。意谓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故曰“虚妄”;如果体认到所有之“相”都不是“本来面目”,那就把握了真理。故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达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这里说的“ 相”, 对照梵文原本来看, 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表象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些表象认识到它们并非真实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见到真正的如来本性。详细解释: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相”指的是一切我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现象和事物。这句话表达的是,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主观与客观交织的产物,...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么意思?
继而生出对所有法都负责的心。这句禅语出自《金刚经》。《金刚经》以金刚为喻,说明这部经能够破一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破一切虚妄的相,回归空相和实相。强调“不住相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行文以如来佛和弟子须菩提两人对话的形式开展,须菩提被称为“解空第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原句出自《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原文如下:“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译文: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怎么理解
1.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极为重要的教义。它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的形象和表相都是我们心中的幻象,当我们能够超越这些幻象,认识到它们并非真实存在时,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指的是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感官体验和认知,都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它们都经历...

芙蓉区17223199987: 求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含义?如题,求原文解义及自己对此句解义. -
岳包青叶:[答案] 非常粗略地说,就是所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形象的,其实都是虚幻的,不是真正实在的.若你看到的相脱离了相本身,你就参悟了,可以见到如来. 但是你能看到相非相,那如来也非如来,这个就要深入讲了. 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

芙蓉区1722319998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
岳包青叶: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这里说的“ 相”, 对照梵文原本来看, 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

芙蓉区1722319998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
岳包青叶: 法清法师:这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这是说,所有的相,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出来的.佛、如来,讲的是法身佛.那么,作为法身佛来说,他长什么模样?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所拜的那些塑像的样子?我们...

芙蓉区1722319998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岳包青叶:[答案] 凡所有相」,为甚麽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凡」,这个举凡一切有形有相的,「皆是虚妄.」这有相都是假的,都会坏的,有形相终归毁灭的.「若见诸相非相」:你要能看见这一切的相,这个相上你就没有相,即相离相.在这个相上...

芙蓉区1722319998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怎么理解 -
岳包青叶: 这段是《金刚经》中的,这是说,世间一切诸相,都是生灭无常的虚幻忘相.如果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见诸法相,不起执着心,离一切相,即是见如来清净本性.就是见性了.

芙蓉区17223199987: 凡有所向,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 -
岳包青叶: 你看到的一切,你听到的一切,你闻到的一切,你尝到的一切,你思维的一切,你分别的一切......都是你心性投射的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若能看到所有的一切幻相投射的源头,那个源头正是你本来的面目.(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有的现象都是表面现象,因为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依赖主客观条件,比如梦,幻,泡,影,露,闪电,这些现象的特质,又如镜中月,水中花,只是真理的投射而已,并无永恒的本体,故说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果说你能洞彻了一切表面现象,彻悟到一切表面现象都源于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如不动,创造无数法则的真理,那时就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

芙蓉区1722319998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
岳包青叶: 出自《金刚经》.时间、空间和时空内的所有存在、概念,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貌似存在,却找不到来处,不过是虚妄而已,本质是空.若能明白,见到任何的存在、概念等,都当下是空,若分别若不分别,那就是见到实相了,就是见到佛了,就是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了

芙蓉区17223199987: 金刚经最震撼四句名言是什么?
岳包青叶: 《金刚经》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芙蓉区17223199987: 佛教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金刚经 ,这句话是何意思? -
岳包青叶: 师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来和人就好比人和蚂蚁,在蚂蚁的眼里是不可能见到人的,虽然人可能随时都在他的身边.因为人太大了,以蚂蚁的视角不可能发现那么大的生命就在身边.如果某个蚂蚁在静心的状态下发现了身边一个不可思意...

芙蓉区17223199987: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
岳包青叶: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句佛教术语,意思是如果能够看到一切现象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诸相”指的是一切现象,包括人、物、环境等.“非相”指的是现象的本质和真相,即现象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佛教认为,人们容易被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烦恼、痛苦和执着.只有通过修行,达到“诸相非相”的境界,才能摆脱现象的束缚,达到解脱和智慧的境界.总之,“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了人们应该通过修行达到“诸相非相”的境界,从而获得解脱和智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