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力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投稿:况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样一个人?~

是个好宦官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一生侍候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个皇帝。一说他是孤儿,年幼无依,各处流浪,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说他出生名门,幼年生活在广东,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进宫做了小太监侍奉武则天。由于某次触怒女皇而被赶出宫,困顿中遇见高延福,两人结下了父子之情。这两种说法中,我比较相信后者,依高力士的行事和性格,应该是幼年时见过大世面、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然,被赶出宫的小太监成千上百,为何高延福独独看中了他?多年后的位高权重,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赖于幼年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至于高力士在宫中风风雨雨几十年,怎样交结李隆基,成为其心腹,怎样帮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样尽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样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一段惊世骇俗的不伦爱情,不在本文章所议范围内,因为大家对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复,便是多此一举。 至于李白唤高力士脱靴,使杨贵妃研墨的故事,更是大家烂熟的桥段了。不过,李白诗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诗,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的一首“咏荠”: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定会遭人笑话,但是年过七旬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估计如今的年轻人都不认得这种黑觑觑的小东西。在开元盛世,吃野菜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为了裹腹,富人吃它为了换口味。所以,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当壮烈:“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色,说高力士听到玄宗死亡的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的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就冲着他对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面具化形象。 当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要老婆做什么?或许年轻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不过现在我的想法却不一样。妻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妻子和妓女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一个人生理的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的需要;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的,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的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的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的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的太监们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现在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杨贵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这壮观的玄宗泰陵边,有一个黄土堆,破败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这黄土下,长眠着玄宗最忠实的仆人――高力士。这个黄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或许是玄宗在做太上皇的最后几年孤苦时光中,终于想明白了那些当初甘愿为他当牛做马的奴才和大臣们,只不过是他荣华富贵的附带品,真正能属于自己的,便是和杨玉环的那场倾心之恋以及与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的主仆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寻,唯有力士还在遥远的巫州为自己流泪,所以在死前,玄宗亲点其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许,唐明皇生前赐给高力士的财富不计其数,但唯有这封遗诏,才真正显示了在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的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与之交心,与之荣辱与共的人。或许也是因为知道这个,高力士不愿让明皇在九泉下孤独,尽早赶了去,在地下再续这份只有他俩才明白的情谊!

是个好宦官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一生侍候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个皇帝。一说他是孤儿,年幼无依,各处流浪,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说他出生名门,幼年生活在广东,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进宫做了小太监侍奉武则天。由于某次触怒女皇而被赶出宫,困顿中遇见高延福,两人结下了父子之情。这两种说法中,我比较相信后者,依高力士的行事和性格,应该是幼年时见过大世面、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然,被赶出宫的小太监成千上百,为何高延福独独看中了他?多年后的位高权重,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赖于幼年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至于高力士在宫中风风雨雨几十年,怎样交结李隆基,成为其心腹,怎样帮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样尽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样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一段惊世骇俗的不伦爱情,不在本文章所议范围内,因为大家对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复,便是多此一举。
至于李白唤高力士脱靴,使杨贵妃研墨的故事,更是大家烂熟的桥段了。不过,李白诗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诗,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的一首“咏荠”: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定会遭人笑话,但是年过七旬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估计如今的年轻人都不认得这种黑觑觑的小东西。在开元盛世,吃野菜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为了裹腹,富人吃它为了换口味。所以,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当壮烈:“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色,说高力士听到玄宗死亡的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的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就冲着他对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面具化形象。
当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要老婆做什么?或许年轻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不过现在我的想法却不一样。妻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妻子和妓女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一个人生理的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的需要;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的,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的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的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的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的太监们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现在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杨贵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这壮观的玄宗泰陵边,有一个黄土堆,破败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这黄土下,长眠着玄宗最忠实的仆人――高力士。这个黄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或许是玄宗在做太上皇的最后几年孤苦时光中,终于想明白了那些当初甘愿为他当牛做马的奴才和大臣们,只不过是他荣华富贵的附带品,真正能属于自己的,便是和杨玉环的那场倾心之恋以及与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的主仆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寻,唯有力士还在遥远的巫州为自己流泪,所以在死前,玄宗亲点其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许,唐明皇生前赐给高力士的财富不计其数,但唯有这封遗诏,才真正显示了在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的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与之交心,与之荣辱与共的人。或许也是因为知道这个,高力士不愿让明皇在九泉下孤独,尽早赶了去,在地下再续这份只有他俩才明白的情谊!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是冯盎的曾孙,冯盎被李渊封为越国公,掌管岭南事务。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高力士被阉为奴,后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进宫当小太监,服侍武则天,后来协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开元初(714年),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唐玄宗最为宠信的臣官。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其家产富比王侯,一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人们对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恶的,习惯于把他归于奸臣那类人,不过,当问及他到底做了那些坏事,好像又举不出什么例子,只因他是个太监,而在中国历史上,太监十之八九都是坏人。 历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臣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了解他的为人。 太监一般都是放置在内宫,负责皇族的生活琐事,唐太宗时就已有定制,“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黄衣廪食”是指有职位的太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宦官。 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高力士的本职工作是很出色的,把玄宗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深得玄宗宠幸,玄宗专门在自己的寝殿旁的帷幕后置一小床,让高力士睡在那里,以便随时差遣,并感慨地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在工作上,高力士无疑是个优秀的太监。 高力士非常聪明,先不说别的,单观他能服侍皇帝这么长时间,就知道他很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俗话说:陪君如陪虎。在皇帝身边的人被贬被谪甚至杀头都是常事,当时著名的大臣姚崇、宋璟、张说、苏颋等都因得罪过玄宗而被贬谪。只有高力士稳如泰山,从未被贬过。 他的聪明不但表现在工作上,还表现在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并且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判断力。 在废掉太子李瑛之后,在继立谁为太子这问题上,唐玄宗犹豫不决,当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力荐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宰相李林甫等人也主张立李瑁,而玄宗想立年长的李亨,即后来的肃宗,一时拿不定主意,闷闷不乐,连饭都不想吃了,力士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故意在旁边说:“大家都不吃饭,是不是饭菜做得不好吃呢?”玄宗说:“你是我的老臣了,应该猜到我在想什么?”力士说:“是立太子之事吧?依照历代规矩,推长而立,谁还敢争?”高力士这番话打消了玄宗的疑虑,他下定决心,将李亨立为了太子。 还有一次,玄宗在五凤楼宴请臣民,许多群众都挤过来看热闹,乱成一团,导致乐队无法奏乐,侍卫挥棍驱逐都没有用,玄宗就很不高兴。高力士就建议说:“河南丞严安之执法严厉,民众很敬畏他,请他来维持现场秩序肯定没问题。”玄宗就同意了,严安之一到,就用以手板绕场画线为界,说:“犯此者死!”于是在宴会的三日内,人们指着画线相互提醒,没有人敢越过这条界线。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高力士是比较善于观察人的,非常了解官员们的能力作风。 对于杨国忠、李林甫、安禄山等人的本质,在这些人发迹之前他就看得比较透彻的。 天宝中期,边将争着邀功,夸大战绩,玄宗得意地说:“唉,我年纪大了,朝廷细务交由宰相处理;守卫边疆交付将领们处理,我都不用操什么心了!”高力士冷静地答道:“我听说我们的军队在云南打了几次败仗。北方的兵卒凶悍强大。对于这些边事,陛下有什么良策可以制服他们吗?我真怕生出祸端无法阻止。”高力士在暗示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玄宗听了有点不高兴,说:“你别说了,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的。”此时的唐玄宗昏聩,声色犬马,根本听不进高力士的忠告。 无德无才的杨国忠是靠着杨贵妃的关系登上了宰相之位,经常做些欺上瞒下之事。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灾,玄宗忧雨伤稼,就询问灾情如何,杨国忠故伎重演,找到一穗饱满的稻谷欺骗唐玄宗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宰相都不说真话,天下也就无人敢站出来说真话。玄宗退朝回宫后,见左右无人,便问高力士:“淫雨不停,还是你来告诉我真实情况吧。”高力士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赏罚无章,阴阳失调,我又能说什么呢!”玄宗听后默然无语。可以看出,高力士对杨国忠的为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杨贵妃的缘故,没有说出来罢了。 高力士亦不赞同让“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任宰相。有一次玄宗在大同殿斋戒,问高力士:“今海内无事,国库充足,天下太平,我想将政事委托给李林甫处理,你看如何?”高力士回答道:“如今国库虽然充足,我仍担心储蓄不足。如果继续向百姓征派,又会使百姓的私人蓄藏告罄,如此百姓就会舍本逐末。再说天下权柄,怎么能轻易委托他人呢?如果李林甫威风震主,一旦有变,谁还敢阻止呢?”玄宗听后非常不高兴,高力士见玄宗生气,连忙顿首称罪:“我一时糊涂,说错了话,罪该万死。”玄宗见状,才没有发作,高力士才避免了一场大祸。这也是高力士在唐玄宗身边最惊险的一次事,在经历这件事后,高力士更加谨慎了,沉默寡言,很多事情只是看在眼里,藏在心里,他知道,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开元前期那个玄宗,说出来反而随时会召来杀身之祸。 太监由于身体的不完整,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完整,极度自卑,扭曲畸形,其内心阴险狠毒,仇视社会,根据心理学分析,越是自卑的人越可怕,一旦得势这种人就是个狠角色。这种扭曲心理会随着地位提升逐渐体现,当权力达到只手遮天时,有了释放的舞台,就会暴露无遗。 然高力士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有着好性格的太监,史书说他“然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天子信任,士大夫也不厌恶,就是正常的聪明人也很难做到这点。说明他为人比较低调,性格很温和,心态也很平和。历史上与他同时代的知名人物,没有谁受过他诬谄或迫害的,不但如此,他有时还敢于直言,不偏不袒。 要说高力士说过别人的坏话,那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毛仲,一个是李白, 王毛仲是除掉太平公主的主要功臣之一,玄宗上位后对他的宠爱甚于力士,王毛仲完全瞧不起太监,经常欺侮、辱骂宦官,高力士和另一个有名的宦官杨思勖都非常畏惧他。正由于王毛仲欺凌宦官,这才导致高力士告了他一状,使他家破人亡。不过,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王毛仲的为人,就知道其实这事与高力士没有直接的关系。王毛仲目中无人,恣意妄为,造反是迟早的事,玄宗也早有所防范,既便不是高力士告他的状,玄宗也会找其他借口除掉王毛仲的。 至于说李白是由于高力士的谗言才没当上官,这典故来自野史,说的是一次李白挥笔纵文时,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力士就衔恨于心,跟杨贵妃说李白在写诗讽刺她,把她比喻为汉代的赵飞燕,这激怒了杨贵妃,在玄宗面前阻断了李白的青云之路。先不去推敲故事的真假,仔细想想,李白不得官做,最大的责任应该在于唐玄宗不想用人,与高力士并没有多大关系,直接原因更谈不上了。玄宗很聪明,当初张说唆使别人说姚崇坏话,被他一眼看穿,又怎可能被高力士随意糊弄。 除了这两点值得商榷之外,高力士的为人还是不错的,没有昧着良心做事。 张说当时受到宇文融、李林甫的排挤,并被他们诬告说“与朔方九姓勾结,图谋不轨”。玄宗见奏大怒,便派高力士前去了解实情,高力士回来后汇报玄宗说:"张说蓬头垢面,睡在破席上,用瓦器盛着粗饭淡茶,惶惶终日,正在悔过,等待惩罚!那有一点造反的迹象?”玄宗听后怒气才消去,高力士又乘机进言说:“张说一向忠于国家,在平定太平公主叛乱时又立有功劳,望陛下三思”。玄宗因此放过了张说。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听到消息后,甚为高兴,对高力士说:“我儿应天顺人,没有辜负我的教导,我还有什么可以忧烦的呢?”高力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现在两京相继失守,生灵涂炭。黄河以南、汉江以北地区战火纷飞,人们为之痛心疾首。可陛下却以为万事大吉了,我实在以为自己是听错了呢?”不难看出,此时的高力士在困居西蜀前途未测的情况下,头脑仍然是清醒的。 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太监大多臭名昭著,如李辅国、魏忠贤、高逑等,这些人都是狼子野心,篡权窃国,欺上瞒下,胡作非为。高力士可谓忠心耿耿,尽心尽责,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干坏事,即使在玄宗退位之后,高力士还是一心一意的跟随玄宗,这点难能可贵。 上元元年(760)八月,李辅国矫诏率五百骑士拦住玄宗道路,想谋害玄宗,高力士挺身而出,冷静果断的平息了这起风波,事后,玄宗皇帝握着高力士的手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将军,我就成为乱兵刀下之鬼了!” 后来,高力士因此被流放巫州,临走之前对李辅国说:“我早该死了,只是因为圣上仁慈怜悯才苟活至今。我请求再拜见一下太上皇的龙颜,那样我即使死了也心无遗憾了。”李辅国没有同意。高力士带着遗憾来到巫州,直至死也未能见上玄宗一面。到巫州后,力士写下了一首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借此抒发对往昔的岁月怀念与留恋之情。 从李隆基上位,高力士就开始追随,从大唐王朝极盛到衰落,从歌舞升平到饿孚遍野,他目睹了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作为最接近皇帝的红人,并且是唯一一个跟随唐玄宗这么长时间的人,他知道盛唐各类事件应该是最多的,也最有发言权,遗憾的是,他没留有回忆录,如果有,我们必将了解更多盛唐的秘密,或许现在我们所知晓的历史并非如此。 纵观高力士一生,无大过,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要说他有小过,那就是贪了不少钱财,不过,这些钱并不是通过横征暴敛的手段得来的,而是那些官员为巴结他而送的。高力士亦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丰功伟绩,个人认为,没有功劳主要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制约了他的奉献,如果他是个宰相或者其他担任其他重要职务的大臣,以他的才干和洞察力,业绩绝不会差。如果玄宗听取高力士的劝言,克制李林甫、贬谪安禄山、弃用杨国忠,那么,开元盛世就不会如此短暂了,而他的功劳也足以改写历史。 所以说,高力士也算是个好人,并非奸臣。

高力士 [1] (690—762),千古贤宦第一人,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为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而考古发掘证实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颇有度量、文武双全、时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而是虽身为宦官,却能在关键时刻对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帮助和情感上的倾心关怀。 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自此,力士权倾朝野,据《唐故开封仪同三司兼内侍兼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记叙:由于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但高力士则“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这一段话对高力士的评价虽有过誉之词,但记述也清楚地说明玄宗对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内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见,力士因之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能直接向皇帝提议。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玄宗而缢杀之。(一说设计帮助贵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求采纳


历史上的高力士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一生侍候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个皇帝。一说他是孤儿,年幼无依,各处流浪,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说他出生名门,幼年生活在广东,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

唐代被误解最深的宦官:高力士是个怎样的人?
别看高力士是个宦官,可他的出身可不低。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的祖父冯智玳,父亲冯君衡都曾是潘州刺史,看来高力士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可惜,在高力士11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牵连到岭南流人谋反案中,不幸“裂于冠冕,籍没其家”。高力士也因此从云端上一头栽下,成为了宫中的一名小太监。...

高力士是个什么样的人?高力士为何这样忠于李隆基?
本来,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就算李显不做皇帝了,也轮不到李隆基来做皇帝。但高力士识人,认定李隆基绝非平庸之辈,而李隆基也正欲谋大事,急于结交朝臣,所以二人一拍即合。这年,李隆基25岁,还是临淄王。高力士也才20岁。两个年纪相仿,再加上两人亦都能文能武,因此关系非常亲近。公元710年,在高力...

历史上高力士是什么人?他为何会入宫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本是岭南潘州刺史冯君衡之子,身份高贵。高力士的先祖是来自北燕皇族的长乐冯氏,曾祖冯盎是岭南高州豪酋,到其父冯君衡时,因罪而被抄家。但是高力士却也是个可怜之人,在长寿二年(693年)之时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既然已经成为了太监,高力士进...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样一个人?
是个好宦官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一生侍候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个皇帝。一说他是孤儿,年幼无依,各处流浪,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说他出生名门,幼年生活在广东,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冯元一时年...

高力士是好人还是坏人?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偏远的播州人,年幼的时候因为岭南人谋反失败,被朝廷俘虏做了太监。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

历史上唐玄宗时代的高力士是忠臣还是奸臣?
《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原型,有着“千古贤宦第一人”之称的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更是以宦官的身份位列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齐国公。一个太监能有这样的官职,可以说是很厉害的了。而一直以来人们对高力士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代贤宦名流千古,也...

高力士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宦官?
高力士呢,他的本名叫冯元一,是潘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高州市人,是唐代著名的宦官,冼夫人的第六代孙子。曾祖父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亲为冯君衡,曾任潘州的刺史。这中间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高力士给喝醉的李白脱靴,虽然当时高力士的权利很大,但还是给李白脱了靴子,后来高力士心里对李白有...

历史上的高力士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高力士是一个忠诚、睿智且有胆识的人。高力士在唐朝时期担任宦官,历经多位皇帝,以其忠诚和聪明才智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不仅在宫廷内侍奉皇帝,还参与了朝廷决策的过程,成为当时朝廷内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首先,高力士是一位忠诚的人。他对皇帝忠心耿耿,无论何时何地都尽力维护皇帝的权威...

历史上对高力士的评价众说纷纭 高力士到底是忠还是奸
高力士,其实不姓高,他本姓冯,祖籍潘州,他的先祖是北燕昭成帝,曾祖父是左骁卫大将军、荆州大都督冯盎,祖父是恩州刺史冯智戴,父亲是冯君衡,官至潘州刺史。按说,他降生在官位显赫的大家族,应该在祖辈功勋荫庇下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父亲为他铺就的坦途上走出锦绣前程。然而,这一切都发生了...

伊春区13198947614: 高力士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宦官? -
才旦喻复方: 今天就来说一说我们古代的高力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宦官呢.高力士呢,他的本名叫冯元一,是潘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高州市人,是唐代著名的宦官,冼夫人的第六代孙子.曾祖父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亲为冯君衡,曾任潘州的刺史. ...

伊春区13198947614: 高力士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才旦喻复方: 高力士(公元684-762年),本名冯元一.有人说,他出身名门,是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为潘州刺史冯智玳之孙.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

伊春区13198947614: 历史上的高力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才旦喻复方: 然而高力士乖巧谨慎,人皆喜欢;袁思艺骄狂倨傲,人皆疏远惧怕

伊春区13198947614: 一个真实的高力士,真的是奸臣吗 -
才旦喻复方: 高力士是否忠奸,在历史有很大争议一方面发忠心与唐玄宗,但另一方面却又怂恿玄宗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的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就冲着他对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面具化形象.所以他还算一个好宦官.

伊春区13198947614: 历史上有名的太监有哪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太监大盘点)
才旦喻复方: 一、赵高: 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着名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 在整个事件中,替窦皇后充当狗腿子的人是一名宦官,他的名字直至今天中外皆知,...

伊春区13198947614: 关于历史人物......唐朝的高力士是忠臣还是奸臣? -
才旦喻复方: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太监.没有什么职权,无论是当忠臣还是奸臣,影响力都不大.他还算个好人,算不上是坏蛋.

伊春区13198947614: 唐玄宗是宦臣高力士是好人还是坏人?
才旦喻复方: 高力士是好人

伊春区13198947614: 唐代高力士的资料!我知道他是高州人!因为我也是高州人,可是不太了解他的历史!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才旦喻复方: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

伊春区13198947614: 唐朝宦官高力士属于正义之士还是假义之君 -
才旦喻复方: 真义士 历史上的宦官有两个类型,或者是两种作用,一种是制造了很多的祸乱,除了这方面以外,我想中国历史上,像蔡伦这些人,像郑和这些人,都是在世界史上很有贡献的人物,高力士也许到不了他们这个层次,但是他在太平盛世当中,他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应该给他一个正面的比较好的评价. 从高力士的墓志铭,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高力士: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而他与唐玄宗不离不弃、终生不渝的关系,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仆,那是一种生死与共的兄弟、知己情谊.

伊春区13198947614: 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简介 高力士是奸臣吗 -
才旦喻复方: 高力士算不上奸臣,但也算不上“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