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汉代的一两和一分各有多重 请高手指教

作者&投稿:产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们通常说:“是药九分毒”。但有些人又说,中药无毒副作用,小女子在此请各位高手指教。~

  是药三分毒,要是九分的话那直接吃毒药有什么区别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据文献载,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药物不仅具有毒性,甚至是剧毒,如:水银、斑蟊、红砒石、白砒石等。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前子、生草乌、马豆、生南星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减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据报道,曾经有位过“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

  有毒性的中、草药用时虽应注意,但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也仍然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副作用。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能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苦寒的龙胆草、大黄及生石膏用量过大或长期滥用,可引起食欲减退、胃痛、腹泻等消化道的副作用。

  有的人说:“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误解,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滋补药,如果滥用乱服同样也可导致毒副作用。曾有病例报道,有这样一个人,本来身体已是健康无病,就因服用了一支东北人参,结果导致胃部胀满疼痛、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大汗淋漓,经诊断其症状乃因服用过量人参而致“人参综合征”。此人病好后,在很长时间乃食欲不振。诚然,补药也不能随便滥用,无病照样伤身。

  为此,中草药也要注意合理用药,不滥用,不贪多,要遵医嘱服用,只要善于辨证施治就能收到药到病除的预期效果。

  http://www.zj60.com/gb/node2/node213821/node213825/node213943/node213947/userobject15ai3989268.html

1、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1)两类危险源
a、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2)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2、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危害;
运动物危害;
明火;
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
其他.
(5)行为性危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
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
监护失误;
其他.
(6)其他.
3、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源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意外坠落;
(10)坍塌;
(11)放炮;
(12)火药爆炸;
(13)化学性爆炸;
(14)物理性爆炸;
(15)中毒和窒息;
(16)其他伤害.

这个到现在都有争论,教材上说一两相当于一钱3克左右。但有些专家老中医像郝万山、李可等认为一两为16克左右,一分在4克左右。根据伤寒论治病一剂知两剂已的疗效。个人更倾向后者。当然治病也要根据病人体质灵活加减分量。


古今用药度量衡简释
晋隋唐在汉制铢、两中增“分”,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陶弘景所言:“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至于古方丸散中所用之分,非指药物重量,而是说明剂量比例。且在此期,权衡古今大小两制同用,大制约为小制(古制)三倍...

黄连阿胶汤用药量?
原文上的药量是以汉代的计量标准,并不是药量太大。经方在具体运用中每人皆有体会,用药量也在不停的变化。网上的方子是根据古方简单换算而来。黄连有些过多。后世一般用下方:黄连6克,阿胶,黄芩各9克,白芍12克,鸡子黄2枚。

古今中药度量衡的演变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

请教伤寒论中麻黄汤的剂量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麻黄汤的原始配方如下:1. 麻黄三两(去节)2. 桂枝三两(去皮)3. 甘草一两(炙)4. 杏仁七十枚(去皮)在此配方中,麻黄和桂枝的用量是等量的。根据1981年出土的汉代大司农铜权资料,汉代的一斤相当于当今的250克,一两约为15.625克。而一升水约合当今的200毫升。

张仲景方剂一钱等于多少克?
对于经方药量的折算,以麻黄汤为例,原方中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经过换算,麻黄应为45克,桂枝30克,甘草15克,杏仁28克。这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治疗量分别为麻黄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9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质、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差异都会影响用药量。此外,特殊...

麻黄的用量是多少?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的麻黄汤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这里麻黄桂枝等量的。1981年出土的汉代大司农铜权表明,汉代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十钱。汉代一斤约合当今250克,那么一两约15.625克。汉代一升水约合当今200毫升。汉代的草药应该都是野生的吧...

有人说:旧(药)制的1斤=0.597公斤=597克。此据何来?
在汉代与现代的用量有很大不同.如:汉代有斛,斗,升,合(ge3声)勺.1升=0.34(西汉)0.20(东汉)升 .1斤 = 10两 = 100钱1钱 = 5克市制: 1斤 = 16两 = 160钱 1两 = 0.05千克 = 50克 1斤 = 10两 旧时,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表示不分上下。斤 1斤 = 0.5...

中医中的一两是多少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百度百科;甘草6克;请问二两6克还是二钱6克,一两几钱,一钱几克...
《金匮要略》中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3.92克(中医词典),也有专家认为相当于15.625克,但未被普遍采纳。但明代李时珍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自彼以降,剂量明显名不足。明代一钱约合今3.73克。一两等于10钱。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

八步区18965502573: 古代药方的剂量怎么换算才对? -
司马颜莱普: 中医把药的重量是以下方式计算的:一市斤分作十六两、每两约重31.25克,一两分作十钱,每钱约重3.125克,一钱分作十分、每分约重0.3125克

八步区18965502573: 伤寒论里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
司马颜莱普: 《伤寒杂病论》一两等于现在的3克.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汉代医学上用的两和汉代常用两重量不同,汉承秦制,医学上用的两一直延续用秦朝,因此汉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中的两为秦两,相当于3克. 西汉时期,重量一斤相当于...

八步区18965502573: 请问伤寒论里一两到底多少? -
司马颜莱普: 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折合为现在的一钱,也就是3g左右,这也是现在的常用量;还有一种说法,按一两约合15g算,用量比较大,大病、重病多用这个量.

八步区18965502573: 中药1分等于多少克? -
司马颜莱普: 一斤=10两=500克 一两=10钱=50克 一钱=10分=5克 你自己换算一下就可以了.

八步区18965502573: 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
司马颜莱普: 汉代的一两大约是16克. 古代的斤两大致如下(一斤为16两):朝代 克/ 斤 周、秦、汉 256 东汉、魏 、晋 222.73 隋 668.19 唐 、 宋、元 、明 、 清 596.82 民国 500

八步区18965502573: 古代医方中剂量的写法,有知道的吗
司马颜莱普: 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 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八步区18965502573: 古代开草药里面的铢,合,两,分都是什么意思 -
司马颜莱普: 重量单位 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合做重量单位倒是没看过,会不会是“龠”(yuè月,古容量单位)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 详解:1. 铢,古代重量单位.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也记载汉代一两为15.6...

八步区18965502573: 中药的量! -
司马颜莱普: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1、麻黄汤,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方剂学》选编了这个处方.2、“3两”,是《伤寒论》中,原有的剂量.“6克”是《方剂学》教材给出的现代剂量.4、东汉张仲景在世的年代,那时的一两,究竟等于现在的多少克————这在业内有争论,有人主张15克左右,有人认为3克左右.《方剂学》给出的剂量是按目前比较保守的观点,换算出的现代用量.5、古今量衡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一两等于50克,是建国以后的规定.明清以前,宋以后,大多为一两30克左右.宋以前,情况更复杂,在此不详谈了.

八步区18965502573: 中医方子里的“弹丸大”到底是多大啊!比如“葶苈子弹丸大”是多大! -
司马颜莱普: 我看了资料说汉代一弹丸大相当一一鸡子黄大,约10.6ML.按重量算大概两分左右(汉代4分等于一两,16两一斤),那么大概等于18克左右了.但汉代以...

八步区18965502573: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多少克 -
司马颜莱普: 汉代张仲景方中,1斤约等于250克,1两约等于15克(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1斗约等于2000毫升,1升约等于200毫升,1合约等于20毫升(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 需要注意的是,如麻黄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二两.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说明这是三付用量,实际1付麻黄只需用三两的三分之一即一两,其他药也一样用三分之一.原文中有许多方剂后写“煮取……升,……,服……升(合)”,应用时需要注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